標籤:

中國基礎教育問題之我見

一直以來無論是教育專家還是普通一線老師,無論是家長還是學生似乎都對中國的基礎教育不是很滿意,抨擊頗多。有說其扼殺創造力的,有說其培養了高分低能書獃子的,還有說滋生缺陷型人格溫床的。總之眾說紛紜,不一而足,然後大家又很無奈。於是乎以衡水中學為代表的超級中學橫空出世,以毛坦廠中學為代表的高考工廠強勢崛起,吸睛無數。與之相生相伴的還有層出不窮,觸目驚心的發生在中小學生間的校園欺凌案甚至殺人案,發生在大學生之間的為了一點生活瑣事而屠刀向相的慘劇。看來中國的基礎教育確實出了問題,並且這個問題已經存在很長時間了?那麼問題出在哪了呢?

對於中國基礎教育存在哪些問題其實很多人已經洞若觀火了。以追逐分數為主要目的的應試教育已經完全不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應該大力提倡素質教育早已成為舉國上下的共識。但是為何有些地方,有些學校卻陽奉陰違,口是心非,所謂「素質教育喊得轟轟烈烈,應試教育做得扎紮實實」呢?此外進行素質教育的學校有很多丟盔卸甲,節節敗退,而進行應試教育的學校卻攻城略地,高歌猛進。又有人將矛頭指向以「中考」、「高考」為代表的升學考試製度,並斷定「中考」、「高考」不取消,素質教育就將成一句空談甚至淪為笑柄,應試教育將永遠有龐大的市場。家長和社會評判一所學校教學質量好不好主要看的也是這所學校的中、高考成績而不是孩子有多少才藝,多少愛國精神,多少健康的心理,多少傑出的創造力。一直以來從教育部到地方教育廳局也從未間斷地改革升學考試製度,增加了自主招生範圍和比例,增加了綜合素質評價,提出了淡化中高考成績的口號。但問題似乎依然沒有得到根本改善的跡象,一次次的升學考試製度改革似乎都是換湯不換藥,治標不治本。我們把脈診斷是不是還不夠全面呢?

做為一個接受完整應試教育12年,師範學院畢業後又在初級中學任教近10年的一線老師,我對中國基礎教育存在的問題也有一些思考。我以為「中考」、「高考」一點也沒錯,抨擊其為現代「八股取士」毫無道理。我甚至認為「小升初」也應該進行區縣級以上的統考,只不過成績只作為評估小學教學質量的依據而不能作為中學錄取的參考而已。無公平、公正、公開的考試就無以客觀地檢測一所學校的辦學水平。我以為就像明清「八股取士」的問題出在考試的內容上而非考試製度本身一樣,今天中國基礎教育存在的最大問題一是升學考試的試卷命題,二是考查科目不應該捨棄音樂、美術、舞蹈。

先來說試卷命題。我們試卷命制的題目應該讓真正搞素質教育,抓住素質教育核心,吸取素質教育精髓的學校脫穎而出,笑傲江湖,讓哪些只會搞應試教育,閉門鎖校,靠題海戰術野蠻生長的學校折戟沉沙,痛定思痛。

我們可以命制出這樣的試卷嗎?僅以我熟悉的深圳中考語文、歷史試卷舉例。

語文教學的核心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和審美能力,讓學生汲取精神養料形成比較健全的人格。這就要求語文考試的導向要朝考察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靠攏,朝廣博地閱讀古今中外的經典名著靠攏,朝培養學生關心民族命運的家國情懷靠攏,朝完善學生的人格心智靠攏。但深圳語文中考的試卷卻沒有完全做到這些。

第一、只注重了考察讀和寫,忽視了聽和說。深圳中考英語科目有聽說考試佔比15%,但語文卻沒有。我覺得有必要增加語文聽說考試且佔比至少要達到30%。可以讓學生讀一段指定文字,考察其普通話朗誦能力,讓學生聽一段話,考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讓學生說一段有指定話題的話,考察其口頭表達能力。現代社會信息高度發達,迅疾如風,聽和說的作用可能要大過於讀和寫。但考試不考就沒有學校願意下功夫專門去訓練,極大壓制了學生聽、說能力的發展。語文中考中一旦能佔比30%,那麼奔跑吧,少年。語文中考對聽說讀寫能力都有考察,無疑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大有裨益。如果考察的時候題目能多關注時事新聞、社會熱點那就再好不過了。

第二、即便考察讀和寫。我以為也應該去除選擇題,去除有答題套路的問答題,減少死記硬背的題目,增加場景式題目,增加學生運用語文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題目,那怕是紙上談兵也好。具體來說:

1、前5道考察讀音、成語運用、病句、排序、修辭、文學常識、標點等語文基礎知識的選擇題可以集合成一段有主題的文字(建議是對話錄),讓學生找其中的讀音、成語運用、句子等等方面的錯誤並進行改正。這樣既考察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又可以考察學生的綜合分析比較能力,還對錯誤進行了修正從而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

2、增加一道書寫題,考察學生的書寫水平。2015年的深圳中考在作文中增加了3分的書寫評價。我以為這實在是沒有必要,因為前40分就已經無形中包含了閱卷老師對學生書寫的打分。因此將在3分從作文中摘出來,另開爐灶,更有利於老師在日常語文教學中增加對書寫的專門訓練。

3、古詩詞默寫,我以為應該增加理解性默寫的比例,減少機械性默寫比例,兩者至少達到5:5的比例。如果能增加一道課外古詩詞賞析性寫作題就再好不過了。

4、文言文閱讀,我以為字詞翻譯沒有必要,應該重點考察學生大段翻譯的能力,考察學生有沒有真正讀懂文言文。當然從2015年開始進行課內和課外的比較閱讀是非常好的創舉,有利於促進學生增加課外文言文的閱讀量。

5、應用文閱讀,我以為應該重點考察學生對文章信息的轉換能力。以2015年深圳中考語文科技小論文《神奇的量子通信》為例,可以多集合一些相關文章,然後讓學生綜合分析取捨後寫一封給科技部部長的信,目的是建議重視量子通信的研究。這樣做能夠促使學生增加閱讀量,提高運用語文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6、文學作品閱讀。我以為第1題應該考察學生的概括能力或者說縮寫能力。第2題應該考察學生對作品總體謀篇布局的分析能力。第3題應該考察學生對作品修辭手法的賞析能力。第四題應該考察學生對課文表達情感、態度、觀點的深度挖掘能力。第五題就是純粹寫讀後感了。

7、名著閱讀。我以為考察的深度、難度還是要加強。要讓哪些沒有真正讀過原著,只是考前猛背了導讀概要的學生得不了高分。2015年名著閱讀考察的《水滸傳》顯然離這個標準還差很遠。

8、作文。我以為命題範圍不宜太廣,應該只讓學生寫遊記類,寫課外實踐活動感想類,寫對新聞時事、社會熱點問題辯駁類三種作文之一就可以了。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體驗語文,在親身實踐後激揚文字。字數要求不變,分值比例適當降低。因為前面已經有很多題目考察了寫作能力。

9、增加語文的分值到120分,增加語文考試的時間到120分鐘。我以為語文學科所謂的減負不是說減少題量,減少考試時間,而是讓學生減輕心理負擔,獲得更多精神愉悅。

總之語文考試命題的一個總思路就是要讓搞題海戰術的學校做無用功,讓真正重視學生課外閱讀,狠抓學生課外閱讀的學校勝出。讓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學生鎩羽而歸,讓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學生出類拔萃。沒有廣博的閱讀就沒有語文的生命力,沒有語文素養的真正提升,沒有健全人格的厚積薄發。當然寫、聽、說也非常重要應該全面考察,全面提高。課堂只是語文極小的天地,書籍和社會生活才是語文真正的大舞台。我們應該聚焦課堂但更應該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畢竟課堂的時間、容量和多樣性有限,課堂外的時間、容量和多樣性如海。

除了語文外,我以為深圳歷史中考的試卷命題也有一些問題。

1、建議完全去除選擇題,改成20道填空題,專門考察學生對歷史基本知識點的掌握。

2、材料分析題,建議從外在命題形式上設置成場景式,比如講某一個同學重走長征里、環球旅行啊等等,用一個故事串起一個主題。或者設置成一個辯論賽、談話節目的現場等等。從內在考察重點上應深入到歷史事件發生的肌理上去,深入到歷史發展規律的把握中去,深入到對傳統文化、愛國精神、向善尚美精神的挖掘中去。比如遼宋夏金時期,岳飛抗擊金軍,收復山河,最後功敗垂成,身首異地的悲壯故事是包含愛國精神的,是需要學生深入去學習深入去感悟的,是非常好的愛國主義教育題材。我以為這樣的內容應該形成一個主題,設置重分,深入考察。

3、深圳中考考試的問題就是全而淺,廣而薄,大而無當。很不利於歷史課德育功能的發揮,民族情感的激發。不利於學生對歷史發展規律加深認識,不利於學生對歷史課產生濃厚的興趣。歷史也應該以課堂為引領,帶動學生對歷史課外書的閱讀,對歷史節目的追捧。

4、我建議加大歷史中考的佔分比重,至少要到0.6,的確對於人文學科來講。歷史在感化人,教育人,提高人的作用比數學、物理、化學大得多。一個人不會解方程組,不會對一個飛上天足球的進行力學分析,不會寫鹼和酸的化學反應方程式,對社會來講他不是一個危險的人物,反過來一個人如果缺乏愛國主義精神的熏陶,缺乏對祖國前途命運的憂思,缺乏對人性人心的深刻洞悉,缺乏對理想信念不懈的追求,缺乏對生命的敬畏,那他就很有可能淪為階下囚了。科學之利劍沒有握在善良之人的手中是非常恐怖的。

我覺得在中國基礎教育中還存在的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就是長期以來忽略了音樂、美術、舞蹈的教育。我以為在當今社會處處皆舞台,人人皆有麥克風的背景下,音樂、美術、舞蹈三大素養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本人為例,每當班級舉行文藝演出的時候我多想高歌一曲,可每次都因為五音不全而作罷,每當班級黑板報需要我去做專業指導的時候,可每次都因為毫無基礎而流產。我多想有一點音樂、美術和舞蹈的基本功。但長達十二年的應試教育早已經將我的這些藝術細胞趕盡殺絕。要讓中小學校重視音樂、美術、舞蹈的教學莫過於把它們列入升學考試的範圍。

有人可能會說,學生要學習的文化科目已經夠多的了,再加上音體美那豈不會壓垮他們。我以為而且學習音樂、美術、舞蹈等藝術學科是對學習文化學科很好的一種調劑。文化科目更多的是動腦,動筆,藝術科目更多的是親身參與。我們還可以在小學學習科目少的時候,做為升學成績測評的重要科目,加重其分值。在初中學習壓力也不是特別大的時候三選二考察,在高中學習壓力亞歷山大的時候三選一進行考察。

可能也有人說,將音樂、美術、舞蹈納入升學考試的範圍會加劇教育的不公,讓農村孩子考好高中,好大學更難。我在這裡想說的只是:第一、任何改革都不可能皆大歡喜,都會觸犯一部分人的利益。第二、給農村藝術類老師漲工資,吸引人才紮根。給農村學校加大財政投入,改善教學條件。第三、列入升學考試範圍,但小學升學、初中升學、高中升學分值佔比依次遞減。第四、考試的難度定位為基本素養考察,而不是專業人才選拔。

可能還有人說,將音樂、美術、舞蹈納入升學考試的範圍會加重家長的經濟負擔。我想說的是藝術學習為中考、高考分值佔比都不設太高,且考察難度不大,學校傳授就可以滿足需要了,基本不會增加家長的經濟負擔。當然有一部分家長本來就非常重視孩子這三大素養的形成,想達到一個更高的水平,那麼肯定需要為此承擔相應的費用。這樣也能拉動消費,促進就業,不失為好事一樁。

為國育棟樑之才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也應該是我們經常要思考的問題。我說的這些觀點均來自於我多年學習工作的感悟和一定閱讀後的思考,肯定有很多幼稚之處。我以為這都不是重點,重點是願我今天斗膽的拋磚能夠引出如雲的美玉。


推薦閱讀:

初識楊堅校長
雪融化了是什麼?——我在語文教學中摸索綜評制度的做法和經驗

TAG:基礎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