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史》- 第一章讀後

第一章主要是背景介紹,介紹明朝覆亡後的全國形勢,包括明帝國、大順、吳三桂、清軍、大順、明帝國地方勢力等多個方面。

本書最早的一個關鍵時間節點是1644年,這一年是明朝崇禎十七年,崇禎自縊身亡,標誌明朝覆亡;同時是大順永昌元年,大順攻克北京,接管了黃河流域以及部分長江流域,與此同時山海關軍隊投降大順;這一年也是大清順治元年,清軍在吳三桂退出關外後收取關外地區,與大順隔關相望;政治上大順形勢最好,基本上被全國人民接受,包括民眾和士紳,軍事上大順形勢也不錯,戰鬥力最強的遼東已經歸附,秦淮以北的軍隊也都歸附,江淮的明軍也並不堅定,基本已經有了席捲天下的態勢

但是在有足夠大的優勢時,發展思路的限制導致了大順的發展,政治上沒有完成封建化的質變,繼續打擊官紳地主,引起鄉紳的強烈不滿,沒有穩定自己的統治區;軍事上沒有足夠重視滿洲貴族,讓他們有機會勾結漢族官紳,形成了對大順軍的壓倒性優勢。

吳三桂最終在順、清之間選擇了降清,具體原因已經不詳,這也引發了決定順、清命運的山海關之戰,最終大順失敗,也丟掉了北京,從此一蹶不振。在山海關之戰之後,大順的領導人開始認清形勢,就此從推翻明朝轉變為抗清鬥爭;清廷也邁出了夢寐以求的入主中原的第一步,同時有了以吳三桂為首的漢族官紳中迅速形成的擁清派。從此開始,命運的天秤開始向清廷傾斜。

考慮北京無法集中一支固守待援的兵力,同時城內民心不穩,潛在的敵對勢力蠢蠢欲動,大順放棄北京西撤,被清軍兩次擊敗,退守山西,並進一步退向西安,從此再也沒有爭奪天下的實力;清軍進入北京後,參考了大順的失敗教訓,政治經濟上維護官紳地主利益,迅速穩定了人心,為下一步的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說明在那個時代官紳利益才是對坐天下起關鍵作用的因素

隨著全國形勢的發展,從1644到1645,歸附大順的明朝舊將基本全部叛變投清,除了大順節節失利之外,對於降將,李自成直接讓其率領原部兵馬獨當一面,風向一轉就叛亂四起,土崩瓦解也是最直接的原因。

總結幾點:

  1. 在有足夠大的優勢時,發展思路的限制導致了大順最終的失敗;也說明單純的農民起義,不在後期和官紳同流合污,在封建社會確實是很難成功的
  2. 大順戰略和政策失誤,沒有第一時間趕到山海關,對吳三桂和清廷抱有幻想,最終輸掉了這場關鍵的國運之戰——山海關之戰
  3. 山海關之戰失敗後,大順沒法固守北京,再一次體現了他們一系列戰略失誤造成的苦果;清軍的做法基本是反著來,說明在那個時代官紳利益才是對坐天下起關鍵作用的因素
  4. 順風局無論做啥都不影響,一旦逆風前期腦子進的水就變成了後期流的淚

推薦閱讀:

TAG:南明史書籍 | 書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