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遇見你,相愛即成長——影片《500 Days of Summer》愛情心理分析


本文是北京大學通選課程《愛的心理學》金東炫、陳紫虞、鄭嘉睿的小組作業。版權歸學生們所有。如需要轉載,請聯繫本專欄。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夏天遇見你,相愛即成長

——影片《500 Days of Summer》愛情心理分析

【摘要】 影片《與莎莫的五百天(500 Days of Summer)》講述了一個男孩遇見一個女孩的愛情故事。在相遇500天中,不懂得如何去愛的男孩與逃避進入親密關係的女孩相互靠近又最終分離。兩個人在愛情觀念上存在著根本性的矛盾,在親密關係維繫的過程中又產生了諸多問題,最終致使關係破裂,兩人各自成長。本文將從愛情觀念、親密關係、心理成長三個方面,用愛的二分法、愛情顏色理論、愛情三角理論、成人依戀理論等心理學理論解讀主人公的愛情經歷,為這部影片與親密關係解讀提出新的思考。

關鍵詞:與莎莫的五百天 愛情心理 親密關係 成人依戀

1 研究內容與研究框架

1.1 影片概述

《與莎莫的500天》講述了一個具有超現實主義色彩的愛情故事,一個不相信真愛的女孩遇上一個瘋狂愛上她的男孩的故事。影片的敘事手法獨特,並不像常規的電影一般按照情節發展來敘述,而是將湯姆和莎莫在一起的500天里的時點與事件跳躍地串聯在一起。這種不落俗套的方式更像是人們回憶一份愛情時的真實感受,從最近的一次爭吵或甜蜜開始回憶,然後不斷在那些好時光和離開的痛苦間抽離和進入。

一開始,男主湯姆(Tom)是一個相信命運、相信一見鍾情的人。當他遇見新入職的女主角莎莫(Summer),發現兩個人喜歡著相同的音樂、相同的畫家、相同的電影,他感覺她就是自己命中注定的那個人。然而,莎莫因為父母失敗的婚姻不相信有真愛,也不願成為任何人的女朋友,只想和湯姆以朋友的身份相處,享受每天快樂的時光。也許是害怕失去莎莫,也許是相信她總有一天會感動,湯姆雖然深愛著她,卻從未說出口,只是順著莎莫的意思說兩人是朋友。在他們認識的第109天,莎莫對湯姆講述了她從未對別人提起過的事情,那一天,湯姆感到兩人之間的「朋友之牆」開始瓦解。儘管兩人在一起的時光是快樂的,湯姆也覺得自己越來越愛莎莫,但他其實從未真正理解莎莫的內心。湯姆在兩人相處的時候一直處於被動,從來沒有主動表現過愛意,也沒有像莎莫希望的那樣去疼惜照顧她。終於在第290天,對這段關係感到疲倦的莎莫突然提出兩人應該分開,而且態度堅決,沒有回心轉意的餘地。失戀的湯姆感覺整個世界都崩塌了,他沒有心情工作,再寫不出賀卡上的慶賀語,也拒絕和其他人交往,每天都過得渾渾噩噩。最後,結了婚的莎莫和依然單身的湯姆再次相遇,莎莫說她認為湯姆最初是對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但湯姆經過這一段失敗的愛情之後卻再也不相信他曾經堅信的命運以及真愛。直到最後,湯姆在失意之中反思和成長,在遇見莎莫的第500天,終於等到了他人生嶄新的季節。

1.2 研究框架

以影片的故事情節為基礎,以兩個主人公的情感及其變化為主線,主要從以下三個角度進行愛情心理分析。第一是兩個人愛情觀念本身的矛盾,這是兩個人建立關係的根本障礙;第二是親密關係維持過程中的問題,這是導致情感破裂的直接原因;第三是通過這次情感的經歷兩個主人公在愛情方面的成長。最後進行總結。

2 愛情觀念矛盾

導致湯姆和莎莫分開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兩人的愛情觀念存在根本的差異。我們將用魯賓(Rubin)的愛的二分法(Scale of Liking and Love)、李(Lee)的愛情顏色理論(Color

Theory of Love)以及斯滕伯格(Sternberg)的愛情三角理論(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對這種矛盾進行簡要的分析。

2.1 愛的二分法

1970年代,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魯賓(Rubin)根據一些量表區分了「愛」與「喜歡」兩種不同的心理狀態。在他給出的定義中,「愛」和「喜歡」分別包括三個不同的特徵:前者具有接納依賴、提供幫助、排他吸收的特徵,後者則包括讚許性評價、尊重、相似的感覺三種成分。

以這種簡單的二分法為依據,我們認為湯姆對莎莫的感情屬於「愛」,而莎莫對湯姆的感情則僅限於「喜歡」。

第154天時,湯姆曾說,「我愛上了莎莫,我愛她的笑容,我愛她的秀髮,我愛她的美膝,我愛她脖子上的心形胎記,我愛她說話前會先舔一下嘴唇,我愛她的笑聲,我愛她睡覺的樣子」。正是因為湯姆從內心深處接納了莎莫,才會覺得莎莫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從而愛上莎莫所有在他人眼中或好或差的一些特質。湯姆對莎莫的依賴主要顯現在心理層面上:他和莎莫對視一眼就能想出具有創意的賀卡,和莎莫分開後做事一直無精打采。對於湯姆來說,莎莫是他積極的情感和情緒的基石,一旦這樣一個基石離他遠去,他便無從構建積極的心態,只能任由內心世界逐漸崩塌。當湯姆和莎莫在酒吧喝酒時,另外一個高大的男士向莎莫搭訕、對湯姆出言不遜,這讓湯姆忍不住和他扭打起來。湯姆的這種情感爆發是因為他深愛莎莫,把莎莫當作了自己的所有物,產生了獨佔的心理,不能容忍其他任何人覬覦屬於自己的人和物,也就是所謂的「排他」。

再來看莎莫。她對湯姆的評價一直很高,在湯姆聽音樂的時候說他很有音樂品味,和湯姆在酒吧聊天后說他很有趣,這說明她肯定了湯姆的愛好、性格等一些方面,並對他有諸多讚許。莎莫還曾在湯姆最喜歡的地方和他坐在一起靜靜聆聽他對建築的看法,還讓他把理想中的建築畫在自己的胳膊上,這是她對湯姆夢想的尊重。她對湯姆的相似的感覺則體現在他們喜歡相同的音樂、畫家和電影上。根據這些情節,可以說莎莫是喜歡湯姆的,但也僅僅如此而已。莎莫對湯姆的依賴性不足,而且也沒有任何「排他」的行為,使這份感情最終也沒有升華為愛情。

2.2 愛情顏色理論

著名的加拿大心理學家李(Lee)於1973年提出愛情顏色理論,並定義了三個一級、三個二級和九個三級愛情模式。其中,一級模式包括浪漫激烈式(Eros)、遊戲式(Ludus)和友誼式(Storge);二級模式包括佔有依戀式(Mania)、理智型(Agape)和奉獻式 (Pragma);三級模式則是將一級和二級進行組合,包括佔有依戀-友誼式(Maniac Storge)、理智-浪漫激烈式(Agapic Eros)等。

我們認為湯姆對莎莫的感情屬於佔有依戀-浪漫激烈式(Maniac Eros),而莎莫對湯姆則屬於理智-遊戲式(Agapic Ludus)。

湯姆第一次遇見莎莫時,就被她清純又性感的外表深深吸引住了。在之後的相處中,也一直為莎莫著迷,希望莎莫也能愛上自己並成為情侶。兩人進入一種類似戀愛的關係之後,湯姆拿著手機聽莎莫哼歌,和莎莫一起看成人影片並嘗試裡面的動作。這種吸引、佔有慾以及激情都是浪漫激烈式(Eros)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而當兩人分開後,湯姆的沮喪的心情、醉酒後的瘋癲則是佔有依戀式(Mania)的典型表現。

對莎莫而言,她情感中的遊戲式(Ludus)主要表現為不能給、也不願給湯姆確定且清晰的承諾。正如兩人分開後小女孩所說的,莎莫沒有欺騙過湯姆,沒有利用過湯姆,事先也講過不想交男朋友,所以她一直都只是和湯姆「玩玩而已」,沒有任何的承諾存在於兩人的關係之中。莎莫的理智(Pragma)體現在她對和湯姆的感情的取捨方面。和湯姆在一起時,莎莫實際上是在一直試探湯姆,看他能否真正理解自己。當最終得到否定的答案時,莎莫毫不猶豫地結束了這段關係。她自始至終都以一個客觀而理智的心態來面對這份感情,評估它是否還有繼續維持下去的必要,可以認為這種理性來源於莎莫的「不夠愛」。

2.3 愛情三角理論

1985年,斯滕伯格(Sternberg)首次提出愛情三角理論。這裡的「三角」指的是愛情中的三個要素,即親密、激情和承諾。依據這三者的存在與否,將愛情劃分為八種類型,分別為無愛、友情式、迷戀式、空洞式、浪漫式、伴侶式、愚蠢式以及完美愛情。

湯姆對莎莫的愛中包含這三種要素,但莎莫對湯姆的愛中卻僅有親密和激情,卻缺少承諾。

按照八種類型進行劃分,湯姆的愛應當屬於最後一種——完美愛情。如果是這樣,那麼兩人的結局不會是分開。在更進一步的研究後,我們發現雖然湯姆的內心中具有這三種要素,但在他展現給莎莫的一面中,很大程度上缺乏「親密」。在影片中,湯姆在表達對莎莫的感情時,多以自白、內心活動或其與他人談話這些形式,而很少當著莎莫的面來表達親密的感覺,也無法和對方實現相互理解。例如,莎莫看電影看到結婚場景時,激動落淚,但湯姆卻無法理解她的內心,或者說湯姆理解了但不願表現出來,只是想追求一種心意相通的狀態。由此,湯姆自以為給予莎莫的是一種「完美愛情」,但實際上莎莫感受到的卻是一種「愚蠢式愛情」。

對於莎莫,她的內心對湯姆有親密和激情,而且也能將這兩種要素在相處的過程中展現出來。她願意把內心深處的一些從未對他人提起過的事情跟湯姆說,希望能促進兩人的親密關係,而且湯姆也感受到了這一點並且沾沾自喜。兩人在一起時,莎莫永遠是主動的一方,主動親吻湯姆,主動牽起湯姆的手,主動提出要嘗試成人影片中的內容,這些都表明她具有激情,甚至可以說在這一段關係中,比湯姆更富有激情。至於承諾,正如2.2中所分析的,由於父母的影響,莎莫從不給予湯姆任何承諾。因此,莎莫的感情屬於典型的浪漫式愛情。

3 親密關係維持

3.1 成人依戀與親密關係

英國精神病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於1969年提出了「依戀」的概念,認為 「導致一個人對其他人產生一定程度親密感的任何行為模式都有個體差異,這可能會持續一個人的一生,在依戀關係的形成、保留、去除以及更新的過程中,都會產生強烈的感情。」(Bowlby, 1977)基於這一理論,哈贊和謝弗(Hazan & Shaver, 1987)研究了成人感情的依戀,提出了不同的依戀類型對應著不同的愛情模式。在這一理論下,我們分析了湯姆與莎莫不同的依戀行為對其親密關係破裂的影響

根據Bartholomew(1991)提出的成人依戀的四種分類系統:安全型、先佔型、拒絕型和恐懼型,我們可以將湯姆與莎莫分別劃歸入先佔型和拒絕型。

湯姆先佔型的依戀模式具有焦慮和情緒化的特徵,是一種過渡沉浸和依賴的行為,這種人際關係對自我是消極的,而對他人是積極的。在第259天,湯姆忍無可忍地揮向酒吧搭訕者的拳頭,一方面代表著對女主的愛,另一方面則顯示了強烈的佔有慾。「你只能是我的,我們是情侶,是命中注定」這種思想已經深深地紮根在他的腦海。面對疲憊的莎莫,他咄咄追問,想要一個確定的答案,這也是他在這段關係裡面一直追求卻沒有得到的安全感。

莎莫拒絕型的依戀模式是崇尚獨立和否認渴望親近的,這種人際關係對自我是積極的而對他人是消極的。在酒吧,她與湯姆曾展開了一場關於愛的論辯。「談感情很麻煩,我不想做任何人的任何人,我喜歡做自己。關係太複雜會使人們受傷。我們還很年輕,住在全世界最美麗的城市,為什麼不能開心點,先把嚴肅的問題仍在一邊呢。」這種觀點貫穿了她與湯姆交往的始終,面對湯姆的每一次追問,她只有一個答案,「我們是朋友,我們現在很快樂不是嗎」。

在這樣的模式之下,我們看到湯姆始終沉浸在自己構畫的一段美好愛情裡面,渴望對方的付出和承諾,自己卻怯懦不前;而莎莫則因為不相信愛情而拒絕和對方進入一段關係。這種矛盾一直存在。儘管在許多時刻是快樂的,但是不協調的依戀模式使得親密關係慢慢瓦解,直到一個一方再也無法支撐的時刻,轟然倒塌。

3.2 愛的表達與相互理解

溝通與理解是維繫一段感情的基礎。無論是對愛意的表達還是對日常情緒的表述都會促進情侶之間親密關係的升級。而在湯姆與莎莫的交往中,雙方並沒有展現出足夠的理解:湯姆深愛著莎莫,莎莫卻感覺不到他的在意;莎莫在跟湯姆分享,想要和他更進一步,湯姆卻沒能給予對方想要的回應。

考察相關的心理學理論,可以歸納出如下幾個原因。

格羅霍爾(Grohol, 2016)提出,有些人害怕認真地表達情感後,沒有辦法得到自己想要的回應。為了避免這種可能的失望,他們索性不表達自己的情緒。第22天,男主已經非常渴求與女主進一步的發展了,他故意大聲放著他們共同喜愛的歌,卻沒能吸引他的注意。湯姆選擇了這種隱晦的方式想讓莎莫主動靠近自己,而他自己卻沒有邁出那一步表白自己的心思。第118天,湯姆在與莎莫去看電影的路上詢問莎莫他們的關係。面對莎莫的「不知道」,湯姆卻什麼也沒有表達。

肖里(Shorey, 2015)提出,迴避型的依戀者不喜歡錶達情緒,實際上是為了避免與他人建立深層的關係。儘管在一些時候,莎莫嘗試讓湯姆了解自己來測試兩個人是否能走下去,而在潛意識裡,她受到父母離異的影響還是非常深刻。她向湯姆表達地越多,雙方暴露越深,這段關係也就越緊密。她害怕這段關係給她帶來痛苦和麻煩。在她向湯姆分享自己生活的那個晚上,或許想要的是對方的回應或是一個緊緊的擁抱,但和湯姆一樣,她也什麼都沒有說,只是把這種失望烙印在了心底。

在表達的基礎上,湯姆和莎莫之間還缺少深入的彼此理解。因為這種「懂得」不僅僅是一種信息性的了解,還包含了一種接納與肯定和一種情感上的聯結和信任(Collins & Freeney, 2004; Hudson, 2014)。當湯姆與懷孕的莎莫再次相遇,莎莫說:「我只是一覺醒來,然就明白了那些我和你在一起時所一直不能確定的。」「我在店裡看道林·格雷的書,有個人走過來向我詢問這本書,現在他成了我的丈夫。如果我去看電影了呢?或者去吃早飯?或者晚到了十分鐘呢?一切都好像是註定好的。」這種強烈的宿命的感覺就是相愛雙方的心意相通,那是在她與湯姆在一起時所從未感受到的,即使他們喜歡同樣的音樂、同樣的畫家,這都不能代替精神上的相互理解和合一。

3.3 付出與索取

付出與索取都是親密關係中難以缺少的部分。對於相愛的人來說,為對方付出自己也會感到幸福。按照魯賓(Rubin)的理論,愛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提供幫助和付出。縱觀湯姆與莎莫的交往歷程,更多的是索取而不是奉獻。

對於索取,湯姆一直希望莎莫能夠給他承諾,給他一段穩定的可以期許未來的關係,這是莎莫做不到的。而莎莫希望湯姆能夠足夠理解她、陪伴她、懂她的心思和按照她對感情的期許來做,這也是處於青澀愛情里的湯姆沒能做到的。

而他們又為對方付出了多少呢?湯姆在感情里妥協過,順著莎莫的意思成為朋友,而最終還是無法忍受要去確定這段他視若珍寶的愛情。莎莫其實是更為主動的一方,他主動拉湯姆的手,主動吻他,主動想讓他理解自己,當她一開始的嘗試失敗之後,她也放棄了為維持這段關係而努力,放棄了照顧湯姆的感受,停止了她的付出。

感情正是因為彼此的投入而更加緊密,隨著投入的增加,投入的一方會越來越依賴這段關係,越來越想要投入更多。當付出與索取的不平衡逐漸加大,也就註定了這段親密關係的最終破裂。

4 愛的成長

儘管在這段親密關係建立和持續的過程中存在著種種矛盾和問題,我們依然欣喜地看到兩個主人公的成長。他們其中一個人一直想去愛卻不懂愛,最終時間與經歷讓他的愛情變得勇敢而成熟;另一個人不相信愛情,卻也逐漸學著體會和相信,最終在愛情到來時牢牢抓住了它。

4.1 湯姆:愛,青澀到成熟

縱觀整個影片,我們看到了湯姆的成長。他一直愛著莎莫,卻在這場最終結束的愛戀中跌倒和成熟,從一個將真愛理想化的少年,變成了一個懂得如何表達愛、給予愛的男人。探討湯姆愛情的成長,我們可以把湯姆的情感變化分為如下五個階段:相遇-發展-矛盾-失望-成長。

第一階段,一見鍾情,愛的萌發。當第一次在會議室看到這個富有魅力的女孩,當電梯里莎莫哼唱出了「To die by your side is such a heavenly way to die」,湯姆便不能抗拒莎莫的吸引。迷人的外表、相似的興趣,都讓她產生了好奇和親近感。但是湯姆是一個不太擅長表達的人。直到莎莫問湯姆是否喜歡她時,湯姆卻也只說是朋友的喜歡。

第二階段,感情的積累和對進一步發展的期待。在這一階段,儘管親密關係在不斷升級。但同時,湯姆也因為不理解和不懂如何付出關心開始讓莎莫失望。湯姆在莎莫家過夜。他看到了她的生活她的愛好,卻沒有想過進一步去關注和了解;莎莫向他講述自己的夢、自己從未對別人講過的事,他也只是默默地聽著沒有回應,興奮於自己是唯一聽到這些的人。女主說她喜歡林哥斯達,湯姆卻果斷地說:「沒有人會喜歡林哥斯達的。」。他太過於專註自己在莎莫生命里獨一無二的地位,卻很少去想莎莫需要什麼,很少給他情感上的回應。

第三階段,湯姆積蓄的感情爆發,並以不成熟的方式向莎莫表達他的想法。他們不是情侶,而湯姆一直疑惑著並想要進一步發展。湯姆一次次追問,但是又沒有向莎莫表達他的內心。直到酒吧的衝突產生,湯姆的感情終於爆發了,他不知道莎莫何時會離開他,但是莎莫也始終沒法對許下承諾。其實湯姆並沒有準確地向莎莫表達自己的情感,而且也沒有試圖去理解、了解莎莫的世界,只是等待著、盼望著,就像母鳥喂雌鳥一樣。結果以不成熟的方式表達。

第四階段,送別莎莫,對愛情變得悲觀。莎莫終於提出了分手,說他們還是好朋友,但是湯姆承受不住這種壓力,頭也不回地離開了。他開始恨莎莫,卻又愛著她,一心想挽回。當再次遇見莎莫,湯姆滿懷希望去了派對,卻發現莎莫已經帶上了別人的婚戒。他的世界一下子變成了灰色,開始對愛情變得消極,只能投身於自己的夢想。很久之後,湯姆在常去的草坪偶然見到了莎莫,告訴她自己已經不再相信愛情,卻聽到莎莫說:「我現在終於明白你說的命運是什麼了,世界上真的有愛情。」湯姆聽到後十分感慨,卻也真誠地祝福了她。

第五階段,愛的成長。終於,湯姆開始感悟到莎莫那句話的含義,真正理解了命運,並主動去尋找命運。在與莎莫相識的第500天,湯姆來到一家公司面議,偶然見到了一個叫秋茉(Autumn)的女孩,聊了一會他突然感悟到了莎莫說的那句話的意思,主動表達了好感。其實湯姆是一個對愛情有著美好幻想,而又不懂得怎麼去愛的人,也誤解了命運,盲目地認為莎莫才是他命中注定的人。與莎莫的在一起的那些天里,一直是處於被動的狀態,從來沒有主動的走向莎莫,對此也沒有努力過。他只是想著與莎莫面對面,從來沒有想過並排走向生活。而後來湯姆變了,變得主動了,知道怎麼表達愛了,從毛毛蟲蛻化為蝴蝶。於是送別了夏天(summer),迎來了人生新的季節(autumn)。

4.2 莎莫:當你遇到愛,就會相信了

影片前後的強烈對比展示了莎莫的成長。那個曾經不想做任何人女朋友的女孩帶上了戒指成為了別人的妻子,那個逃避感情的女孩開始相信命中注定。這恐怕應了湯姆的那句話,當你遇到愛時,就會相信了。

由於小時候經歷了父母的感情的破裂,莎莫不相信愛情的存在。她厭煩男女之間的正式交往,因為認為愛是會隨時變化的。在她的觀念里,愛給身處其中的人帶來傷害。儘管在實際上,湯姆和莎莫做著和所有情侶一樣的事,莎莫還是始終不願給他們的關係一個定義。在酒吧、在車上、在宜家,她一次一次明確地告訴對方,我們只是朋友。害怕也好、迴避也好,莎莫始終在躲閃、在抗拒付出真情。

儘管如此,我們依然能看到莎莫懷有小小的期待。在與湯姆相處的過程中,她也試圖與湯姆更進一步,她主動牽了湯姆的手,主動親吻湯姆,主動和他分享,但是因為沒有得到回應,她很快放棄了。她知道,這只是喜歡,是對湯姆的欣賞,是一種新鮮感,而不是真愛。莎莫的感情變得越來越淡,越來越疲憊,最終消失。

在影片的最後,莎莫帶著幸福和溫柔描述著她的愛人。當湯姆告訴她自己也不再相信命中注定,她笑著反駁湯姆:「我和丈夫就是註定會見面的,那時就想著你曾說的那些話其實都是對的,只是我不是你的另一半。」在和湯姆交往的過程中,她學著感受自己的感情和心情,一點點重新認識自己,也重新認識愛情。終於,她也擁有了在茫茫人海中感受到愛情、抓住愛情的能力。也終於,命運給予她一個與她心意相通的人,為她開啟了生命中更美好的時光。

5 結語

根據以上分析,湯姆與莎莫的相愛與遠離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用愛情心理理論來解釋。首先,愛情觀念與類型的契合或者互補在一定程度上是親密關係建立的前提。湯姆的依戀佔有和莎莫的逃避與理智使得雙方對愛的供需無法匹配,愛情之路也難有未來。其次,親密關係的維繫是相愛雙方加強聯繫、相互了解、依戀和付出的過程。不同依戀模式的人在相處的過程中容易出現矛盾。另外,愛情中雙方的溝通和理解、相互的付出也是維繫關係的重要基礎。

當然,我們也欣喜地看到他們在這段感情中的成長,直到恰好遇到那個真正命中注定的人。一段感情,無論結果怎樣,這段故事對於身在其中的人都是珍貴的,它是一種認識自己、認識對方、學會愛、付出和相處的過程。記憶裡面的美好也最終讓人們變得成熟而勇敢。大概就是,相愛即成長。

參考文獻:

Bartholomew, K., & Horowitz, L. M. (1991). Attachment styles among young adults: a test of a four-category mode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61(2), 226-44.

Bowlby, J. (1977). The making and breaking of affectional bonds.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the Journal of Mental Science, 130(3), 201.

Collins, N.L. & Feeney, B.C., Anattachment theory perspective on closeness and intimacy, in Mashek, D. &Aron, A. (Eds, 2004), Handbook of Closeness and Intimacy. NJ: Erlbaum.

Grohol, J. (2016). 10 Reasons You Can』t Say How You Feel. Psych Central.

Hudson, P. (2014). Why being loved is notthe same as understood. Elite Daily.

Lee, John A. Colours of Life: An Exploration of the Ways of Loving. new press.

Shaver, P., & Hazan, C. (1986). Being lonely, falling in love: perspectives from attachment theory.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 Personality, 2(2), 35.

Shorey, H. (2015). Fear of Intimacy andCloseness in Relationships. Psychology Today.

Sternberg, Robert J. (2004). "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In Reis, H. T.; Rusbult, C. E. Close Relationships.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

Sternberg, Robert. The Psychology of Love. Yale University Press.


weixin.qq.com/r/HnWDm17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究竟是愛我還是愛控制我? | 北大留美學生萬字長文控訴父母
從EVA中人物看父母缺位對親密關係的影響——依戀理論的視角
破碎的「嘉年華」與性侵背後的親子關係之殤——基於愛的心理學的角度
娶妻當娶女博士第二彈!她介紹了一下「娘家」 | 視頻

TAG:北京大學 | 心理學 | 愛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