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研學旅行行業新兵會陷入的2大認知誤區!
大家好,我是童心慧游研學圈的陳凱宏。
2016年年底,研學旅行被教育部納入到中小學生教育教育計劃,至此之後便走上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
因為每位從業者思考的出發點和理解深度的不同,所以出現「研學旅行」的認知分歧不足為奇。但是,作為一名資深從業者,我發現業界存在著2種較為普遍的本質上的認知誤區,而這種誤解會極大的阻礙日後工作的開展。
本文共計1533個字,預計閱讀3分鐘。
誤區一:
研學旅行能夠快速盈利且利潤豐厚
>>>>
從研學活動本身的盈利角度來說: 承接中小學生的研學旅行活動是微利。
教育部等11部委聯合發布的《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中明確指出,研學旅行是公益性活動。也就是說,研學旅行的公益性註定了它只能是微利活動。
我認為,真正值得研學玩家搶奪的是政策紅利釋放出來的巨大流量,低價流量。面對日益飆升的獲客成本,得益於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研學旅行機構不用為了流量做爆品,持平或虧損,雖然只有微利,但是,藉助學校的信任背書,機構可以迅速「立名」;更重要的是,盤活流量,篩選出高凈值用戶,進而變現。
>>>> 從成本優勢的角度來說:研學旅行服務鏈條冗長且龐雜,新機構向成本端要效益不現實。
研學旅行的服務鏈條由大交通、吃、住、游、育等元素組成。在同等研學旅行課程質量的情況下,誰的成本更低就意味著誰在散客市場的爭奪中有更多的議價空間。但是,上述任何一環的成本優勢都是靠「量」拿來的。而對行業新兵來說,短期內是很難實現量的激增的。既然成本要不來效益,新機構的利潤空間被進一步壓縮。
>>>>
從研學旅行活動性質來說:研學旅行屬於教育活動,註定了「慢功夫」。
姑且先不談產品研發、產品服務的大體系,單是如何將不同學齡段學生的教育目標嫁接到旅遊資源和旅行線路上,就不是「拍著腦門」能做的事兒。
誤區二:
市面上的研學產品同質化嚴重,沒有差異化的切入點
>>>> 站在主辦方需求角度,不同的主辦方,不同的課程要求。
無論是研學旅行的單品課程,還是整體研學旅行線路,即使承載的旅遊資源或者旅行目的地都是一致的,但是不同的主辦方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各項能力的不同,也會提出不同的需求。不同的承辦方,會結合需求提供不同的單品課程或者整體線路的產品方案,因此,看似一樣的旅遊資源或者旅行目的地,一定會有不同的課程內容與產品路線。
比如,同樣是新加坡CBD區域,這裡可以承載西方建築知識、新加坡歷史、城市規劃、國情國體等等,具體呈現哪方面內容,我們要依主辦方的研學需求而定。同時,綜合目標受眾的年齡、知識結構、英語程度等的前期調研結果,結合新加坡研學旅行資源,進而共同探討出研學產品。
>>>>
站在執行的角度: 同樣的研學產品,不同的操作方式。
同樣的研學課程到了執行階段,不同的操作團隊呈現的課程體驗完全不同。研學旅行活動的性質決定了課程執行很難標準化,加上課程執行過程中不可控的突髮狀況的出現,因此,不同的研學導師將呈現出完全不同的課程體驗效果。
比如,同樣是新加坡遊學(作了十多年了,習慣叫「遊學」了),進入到執行階段,首先是學生的知識結構調研,然後是與研學主題匹配的前置課程、學習沙龍等,而到了研學過程中,會有N多的執行環節來助推學生學習主題知識、安全教育、自理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等。而有沒有這些教育服務對於學員的課程收穫和研學體驗來說,完全不同。產品看似一樣,但課程體驗完全不一樣。
總 結
近一年多以來,研學旅行的確是有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支持,這雖是機遇,但更是挑戰,要知道,資源還是握在地方寡頭的手裡,留給新入局機構的市場份額並不多!
研學旅行行業新兵,只有想要借勢起飛,就必須做好迎接狂風暴雨的衝擊與洗滌!而當資本的浪潮退去,誰在裸泳將一目了然。
更多精彩請關註:txhy2006
轉載及商務合作請聯繫微信:13019495298
推薦閱讀:
※重新認識遊客需求,n怎樣讓客戶成為鐵杆粉絲?
※為什麼參加跟團游的遊客中,會有人在導遊推薦的購物店高價消費?
※如何看待多家旅遊業巨頭聯手和途牛撕X事件?
※如果旅行社向你推薦這些景點,請實力拒絕! | 清單
※旅行社、導遊、購物點三者之間的利益關係是怎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