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豫爸爸育兒經--疾病篇】兒童常見疾病(小兒發燒、支氣管哮喘、咳嗽、嘔吐)經絡推拿

兒童常見疾病推拿方法

1、小兒發熱

【概述】

發熱是指病理性的體溫升高,是人體對於致病因子的一種全身性反應。是許多疾病的伴隨癥狀。由於小兒新陳代謝較高,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完善,所以體溫比成人略高。一般小兒正常肛溫為36.9~37.5℃,比口溫約高0.5℃,而腋溫比口溫低0.5℃。小兒體溫一般以肛溫為宜。正常體溫一晝夜有輕微波動,晨間稍低,下午稍高,但波動範圍不超過1℃。小兒在進食、哭鬧、活動、衣被過厚、室溫過高等均可使體溫暫時升高,這些都屬正常。 引起發熱的疾病很多,通常可分為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兩大類。本章節僅介紹由上呼吸道感染而引起的某些急性發熱和部分功能性發熱。

【臨床表現】

體溫異常升高(肛溫達37.5℃以上)是本病的主要特徵。患兒可出現煩躁不安,呼吸急促,鼻翼煽動,驚跳抽搐或精神萎靡,神昏譫語,疲乏無力,不思飲食等。根據中醫辨證,可分為外感發熱、肺胃實熱和陰虛內熱。

1.外感發熱 外感風寒者,可有發熱惡寒,頭痛無汗,鼻塞、鼻流清涕,口不渴,咳嗽、痰清稀,苔薄白,脈浮,指紋鮮紅。外感風熱者,可有發熱、微汗出、頭痛、鼻塞、鼻流濁涕、咳嗽、痰黃稠、咽痛口乾,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指紋紅紫色。

2.肺胃實熱 發熱較高,面赤唇紅,口鼻乾燥,渴而引飲,氣息喘急,不思飲食,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燥、脈數而實、指紋深紫。

3.陰虛內熱 以午後潮熱或低熱為主,形瘦體弱,自汗盜汗,五心煩熱,口唇乾燥,食慾減退,舌紅苔剝,脈細數,指紋淡紫。

【診斷和鑒別】

肛溫高於37.5℃,伴有上呼吸道卡他癥狀,咽部充血,聽診可聞及肺呼吸音增粗或干、濕啰音,實驗室檢查,血白細胞總數增高,中性白細胞增高。胸部X線檢查河發現肺紋理增粗或炎症改變。

發熱鑒別診斷相當複雜,主要從病史、癥狀和體征,實驗室檢查等方面進行。因本節僅講述以感冒為主的發熱,其他鑒別從略。

【治療】

1.治療原則 外感發熱者,宜清熱解表,發散外邪;肺胃實熱者,宜宣肺清熱,消食理氣;陰虛內熱者,滋陰清熱,補益肺腎。

2.常用穴位 三關、六腑、天河水、肺經、肺俞、風池等。

3.常用手法 推法、揉法、抹法、摩法、按法等。

4.操作方法

(1)外感發熱:開天門30次,分頭陰陽30次,揉太陽30次,清肺經300次,清天河水300次;屬風寒感冒者,加推上三關300次,揉二扇門300次,拿風池3~5次;風熱感冒者,加推脊300次。

兼咳嗽、痰鳴者,加推揉膻中50次,揉肺俞100次,揉豐隆50次。

(2)肺胃實熱:清肺經300次,清胃經300次,清大腸200次,揉板門200次,運內八卦200次,清天河水300次,退下六腑300次,揉中脘150次,揉天樞100次。

(3)陰虛內熱:補牌經300,補肺經300次,補腎經300次,清肝經200次,揉上馬300次,清天河水300次,推湧泉50次,按揉足三里100次。

【注意事項】

1.對小兒發熱的治療,必須詳細檢查,找出發熱的原因,明確診斷,特別要排除急性傳染病及其他急性感染性疾病,以免誤診誤治。即使是外感發熱,只要是高熱患兒,就應予以靜脈補液等綜合治療。

2.在發熱期間,要鼓勵患兒多飲開水,飲食要富於營養,易於消化。 3.平時要鼓勵小兒積極進行體育鍛煉,增強體質。

2、小兒支氣管哮喘

【概述】

支氣管哮喘簡稱哮喘,是一種很常見的疾病,是因支氣管痙攣、粘膜水腫、分泌物增多而引起支氣管阻塞的變態反應性疾病,其特點有陣發性呼吸困難,哮喘、咳嗽和咯痰等癥狀。本病有明顯的可逆性,在發作期間或治療後,上述癥狀可完全消失。

典型病例多見於4~5歲以上的小兒,患兒男性多於女性,均為過敏性體質,小兒期起病者約1/2有嬰兒濕疹史,或常有家族過敏史(約50%),並有遺傳傾向。哮喘一年四季都可發病,但以春秋季節、氣候驟變時更易發生,呼吸道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是哮喘的重要致病誘因。

祖國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生是:「內有壅塞之氣,外有非時之感,隔有膠固之痰,三者相合,閉拒氣道,搏擊後,發為哮喘。」「哮」以聲響言(是指哮鳴聲),「喘」以氣息言(是指急促呼吸貌),臨床上有哮必有喘,二者密切難分,所以一般通稱為哮喘。

【臨床表現】

支氣管哮喘典型發作前常有先兆癥狀,如咳嗽、胸悶或鼻癢連續噴嚏等。如不及時治療,可迅速出現喘息。急性發作時患兒有氣急、哮喘、咳嗽及多疾。由於呼吸時支氣管腔有生理性縮小,所以呼吸困難尤為明顯,有「呼氣性氣急」之稱。患者多被迫採取坐位,兩手前撐,兩肩聳起,張口抬肩,額部冷汗、痛苦異常。體檢可見:胸部多較飽滿,呈過度清音,兩肺布滿哮鳴音;嚴重者,可有唇、指紫紺。每次發作歷時數小時或甚至數日(持續發作)才逐漸緩解。

按中醫辨證一般可分為寒喘、熱喘和虛喘三種。

1.寒喘 患兒咳喘,喉間痰鳴,痰色清稀多泡沫,面色蒼白,四肢欠溫,口不渴,小便清長,舌質淡,苔薄白,脈浮緊或浮清。

2.熱喘 患兒咳喘,氣粗息涌,痰鳴聲響,痰稠色黃,面紅身熱,胸脅脹滿,煩躁不安,渴喜冷飲,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苔薄黃或黃厚,脈浮數或弦滑。

3.虛喘 動則氣促喘息,面青唇紫,頭汗涔涔,端坐喘息,四肢不溫,腰腿酸軟,神疲乏力,納食不香,大便澄青,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脈細無力。

【診斷和鑒別】

1.診斷 首先有哮喘症的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血液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胸部X線透視可見兩肺透亮度增強,橫隔降低,反覆發作者其紋理增粗和出現肺氣腫。

2.鑒別診斷

(1)心源性哮喘:頻繁咳嗽,呼吸困難,咳出粉紅色血沫痰,兩肺底部有濕羅音,並且有心臟病的其他徵象。

(2)慢性支氣管炎:病程一般較長,氣急常逐步緩慢加重,有典型肺氣腫體征。支氣管解痙葯應用有明顯效果。

【治療】

1.治療原則 降氣化痰,止咳平喘。

2.常用穴位 肺經、內八卦、板門、膻中、定喘、肺俞、脅肋等。 3.常用手法 推法、揉法、摩法、搓法、拿法、擦法等。 4.操作方法

(1)基本治法:面對患兒先作頭部常例手法,推攢竹(開天門)30次,推坎宮(分頭部陰陽)30次,揉太陽30次。繼而分別按揉膻中、乳旁、乳根穴,每穴1~2分鐘。起寬胸宣肺之功效。再治療手部穴位,補脾經500次,運內八卦400次,掐四橫紋,每橫紋3~5次,揉板門500次,特別是揉板門結合搓、擦脅肋100次能降氣平喘。

在患兒背面,以中指定大椎,食、環兩指分別臵於左右定喘穴(大椎旁0.5寸,屬經外奇穴),用三指揉,各100次,雙指揉肺俞100次,分推肩胛骨100次;左右向擦肺俞穴,以熱為度,拿肩井3~5次結束治療。

(2)隨證加減:

寒喘者:加推上三關300次,按揉風池10~20次,擦脊柱及兩側膀胱經,均以熱為度。

熱喘者:加清肺經300次,清大腸200次,退下六腑300次,推脊300次,揉豐隆100次。

虛喘者:補肺經300次,補腎經500次,揉丹田3~5分鐘,按揉足三里20次,雙指揉肺、脾、腎俞各1分鐘。

【注意事項】

1.加強體育鍛煉和增加戶外活動,以增加體質,減少發作次數。

2.對反覆發作者注射哮喘菌苗。

3.找出過敏原,進行脫敏治療,避免接觸過敏原。

4.注意保暖,預防呼吸道感染。

5.若經推拿治療無效者,應立即補液、吸氧、控制感染等綜合治療。

6.依據中醫冬病夏治的觀點,在伏天予以推拿可獲得較好的效果。另外,在發作後緩解期的推拿治療,可起預防作用和減輕發作的程度。 pharmnet.com.cn/tcm/zyx

3、小兒咳嗽

【概述】

咳嗽是呼吸系統疾病最常見的一個癥狀,多種疾病如感冒,肺炎等都可引起咳嗽。咳嗽是一種防禦性反射運動,通過這一個爆發性的呼氣動作,達到清除氣管及支氣管內的過多分泌物和異性物質。 呼吸道急、慢性感染所致的小兒咳嗽在臨床中最為多見。這是因為小兒呼吸道血管豐富,而氣管,支氣管粘膜較嬌嫩,從而較易發生炎症變性。咳嗽一年四季都可發生,但以冬春季最為多見。

祖國醫學認為肺為嬌臟,職司呼吸,居臟腑之上,外感邪氣,首當犯肺。邪束肌表,肺氣不宣,清肅失職,肺氣上逆,發為咳嗽。且古人認為有聲無疾稱之謂咳,有痰無聲稱之謂嗽,一般通稱為咳嗽。

【臨床表現】

因咳嗽本身是一種癥狀,根據中醫辨證,分為外感咳嗽和內傷咳嗽兩類。

1.外感咳嗽 屬風寒者,主症咳嗽,咳痰清稀,鼻塞涕清,頭身疼痛,惡寒不發熱或有微熱,無汗、口不渴,苔薄白、脈浮緊。屬風熱者,主症咳嗽,痰色黃稠,咳痰不暢,發熱惡風、汗出,鼻流濁涕,咽喉干痛或癢,口渴欲飲太便乾燥,小便黃赤,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

2.內傷咳嗽 久咳不愈,痰多或乾咳無疾,或少痰、或痰稠難以咳出,面色蒼白,四肢欠溫,氣短汗出,胸悶納呆,形體消瘦,神疲乏力,苔白膩,脈細或細數。

【診斷和鑒別】

根據患兒所出現的咳嗽癥狀對本證的診斷並不困難。

除咳嗽癥狀外,肺部聽診可聞及呼吸音粗糙或干、濕啰音,實驗室檢查,血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白細胞可增高。胸部X線透視,可見肺紋理稍增粗,或肺部有炎症陰影。

【治療】

1.治療原則 外感風寒咳嗽者,治擬散寒解表,宣肺止咳。外感風熱咳嗽者,治擬清熱解表,肅肺止咳。內傷咳嗽者,治擬健脾養肺,止咳化痰。

2.常用穴位 肺經、內八卦、乳旁、乳根、膻中、肺俞、脾俞、足三里等穴。 3.常用手法 推法、揉法、按揉法、掐法、拿法等。 4.操作方法

(1)基本操作:面對患兒先在頭面部作常例手法即開天門30次,分頭陰陽30次,揉太陽30次;繼而在胸部分推膻中100次,揉乳旁、乳根各30次;再作手部運內八卦200次,清肺經300次,補肺經500次;最後分別按揉雙下肢豐隆和足三里穴,每穴各1分鐘。 患兒俯卧於治療床上或醫生面對患兒背面而坐,分別按揉風門穴和雙指揉肺俞,每穴1分鐘;分推肩腫骨100次,用擦法施於患兒背俞穴,以熱為度。

(2)隨證加減:外感風寒咳嗽者,加揉外勞宮30次,推上三關300次,拿合谷5~10次,拿風池10次;外感風熱咳嗽者,加清肺經500次,退下六腑500次,推天柱骨100次;內傷咳嗽者,加補脾經500次,補腎經300次,揉中院200次,揉丹田2分鐘,再按揉脾、胃俞、腎俞,每穴各1分鐘。

【注意事項】

  1. 咳嗽原本是一癥狀,應及時查出引起咳嗽的原因,以便及時正確對症處
  2. 患病期間,應適當注意休息,飲食以清淡易於消化為原則,禁咸禁辛辣刺激食物。

3.胸腹部注意保暖。尤其是在節氣變更時更要留神。

4、小兒嘔吐

【概述】

嘔吐是小兒常見癥狀之一,原因很多,本章節著重介紹由消化道病變所引起的嘔吐。一般來說是因食管、胃或腸道呈逆向蠕動,並伴有腹肌強力痙攣性收縮,迫使食管或胃內容物從口、鼻腔湧出,嚴重嘔吐者甚至使患兒呈呼吸暫停的窒息狀態。若護理不當或有嘔吐物被吸人,尚可繼發呼吸道感染。反覆嘔吐易導致水、電解質代謝紊亂,嚴重者可危及生命。 長期嘔吐者,可影響營養的吸收,導致小兒營養不良和生長發育障礙。另外,如果因餵養不當,吸入空氣過多,或餵乳過多,出現乳後有少量乳汁倒流至口腔,從口涌溢出,此稱為「溢乳」,為正常現象,不屬於病態。祖國醫學認為嘔吐是由於胃氣上逆所致。有物有聲者,謂之嘔;有物無聲者,謂之吐;有聲無物者,謂之乾嘔。

【臨床表現】

依中醫辨證嘔吐可分為以下幾種:

1.寒吐 飲食稍多即吐,時作時止,多為清稀痰水或不消化的乳食,嘔吐物酸臭不甚,腹痛喜暖,面色蒼白,四肢乏溫,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小便清長,舌質淡,苔薄白,脈細而無力,指紋色紅。

2.熱吐 食入即吐,嘔吐物惡臭,身熱口渴,面赤煩躁,大便臭穢或秘結,小便黃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數,指紋色紫。

3.傷食吐 嘔吐頻繁,吐物酸臭腐餿,有未消化的食物殘渣或乳片,院腹痞問,腹脹厭食,矢氣惡臭,大便秘結或瀉下酸臭,苔厚膩,脈滑數。

【診斷和鑒別】

因嘔吐是一癥狀而不是一種疾病。一見即知是嘔吐。問題在於引起嘔吐的原因很多,特別需要鑒別的是中樞性嘔吐。

任何中樞神經病變引起顱內壓升高時均可出現嘔吐,且多伴有明顯頭痛。嘔吐往往於頭痛劇烈時出現,可呈噴射狀。從嘔吐與頭痛的關係中,可作出中樞性嘔吐的診斷。如腦外傷、腦膜炎、兒童周期性嘔吐等。

【治療】

1.治療原則 寒吐者,治宜溫中散寒,和胃降逆;熱吐者,治宜清熱和胃,降過止嘔;傷食吐者,治宜消食導滯,和中降逆。

2.常用穴位 脾經、板門、腹陰陽、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等穴。

3.常用手法 推法、揉法、摩法、按法等。

4.操作方法

(1)基本治法:患兒取仰卧位,醫生坐於其右側,先揉天突30次,直推膻中500次,揉中脘3分鐘。以雙手拇指分別自劍突下,沿肋弓下緣向左右分推(分推腹陰陽)約50次,再摩腹3分鐘。

揉板門穴300次;再以雙手拇指按揉雙側足三里三分鐘。

患兒取俯卧位,醫生坐於其左側,以拇、食二指推天柱骨自上而下200次,再以雙指揉法施於脾俞、胃俞穴,每穴各1分鐘。

(2)隨症加減:

寒吐者:加補牌經300次,揉外勞宮30次,推上三關300次。

熱吐者:加清牌經100次,清大腸300次,退下六腑200次,揉外勞宮30次。

傷食吐者:加清、補牌經各300次,清大腸300次,推下七節100次,搓摩脅肋50次。

【注意事項】

1.對嘔吐患兒應適當控制乳食;嘔吐頻繁者,必要時應予禁食,待病情緩解後,再酌增飲食量。

2.嘔吐時應及時將患兒頭部臵於側位,避兔嘔吐物吸入氣管。 3.反覆嘔吐導致水,電解質代謝紊亂者,應及時給予靜脈補液。

一、了解孩子的身體

正常情況下,我國兒童的面色應該微黃、紅潤而有光澤,受遺傳因素和成長環境的影響,孩子的面色會稍有差異,有的小孩子膚色白凈,有的小孩子膚色比較黃,有的小孩子皮膚會黑一些。但總體上以微黃而潤澤為孩子的正常面色。

(一)觀面色,知五臟 (相對複雜不詳解,可以百度查詢)

(二)審苗竅,知疾患

(三)看指紋,知百脈

二、經絡推拿的注意事項

(一)適應證與禁忌證

兒童經絡推拿適合6個月到12歲的孩子,以6歲以下兒童更加適宜。根據病症的分類,推拿對以下病症有效:呼吸系統疾病,如感冒、咳嗽、哮喘等;消化系統疾病,如腹痛、嘔吐、厭食等;泌尿系統疾病,如遺尿、小便異常等;皮膚病,如濕疹、蕁麻疹等;還有一些小兒常見症,如夜啼、驚風、發熱、肥胖等。

為了防止意外,有些情況是嚴禁推拿的。如:某些急性傳染病,如猩紅熱、肝炎、肺結核等;各種患惡性腫瘤的部位;出血性疾病,或者正在出血和內出血的部位;骨與關節結核和化膿性關節炎;燒傷、燙傷,皮膚破損的部位;各種皮膚病的患處;骨折早期,截癱初期,脫臼時;極度虛弱的危重病患者和嚴重的心臟、肝、腎疾病患者。另外,診斷不明、不知道治療原則的疾病也不適宜使用推拿治療。

(二)體質不同推拿方法也不同

孩子的體質是由先天決定的,又被後天影響。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體質。在進行推拿時,不能道聽途說,需要先觀察判斷孩子的體質如何,再進行有針對性的推拿。孩子的體質類型及推拿方法如下:

(三)推拿速度和時間

兒童經絡推拿手法操作的時間,應根據孩子年齡的大小、體質的強弱、疾病的緩急、病情的輕重以及手法的特性等因素來確定。推拿次數通常為每天1-2次,慢性病可以每隔一天推拿1次。如果孩子患的是高熱等急性熱病,可每天2次。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具體的情況來確定每次推拿的時間,一般每次應為10-15分鐘,不超過20分鐘。需要進行長期治療的慢性病,一個療程為7次左右,一個療程結束後,休息2天,再進行第二個療程。

不同的操作手法,其操作時間和次數也有所不同。推法、揉法操作次數要多一些,摩法的操作時間長一些,掐法則重、快、少,在掐後長長要用揉法,通常適宜放在最後操作。按法和拿法很少單獨運用。常常要和揉法、捏法配合應用。

(四)推拿的介質

醫師在給孩子做推拿時,一般手上會蘸些油、粉等,這些就是推拿介質。這些推拿介質可以潤滑皮膚、減少傷害,更重要的是,恰當地使用推拿介質,還能增強功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幾種推拿介質家長很容易就能找到,使用起來也非常方便:滑石粉(即醫用滑石粉。有潤滑作用,可以減少磨擦,保護孩子的皮膚),爽身粉(市面上出售的質量比較好的爽身粉可以用來作推拿介質),雞蛋清(用雞蛋清做推拿介質,有潤滑皮膚、清熱潤肺、祛積消食的作用,在治療小兒感冒、消化不良等疾病時,效果相當不錯),蔥、姜水(把生薑、蔥搗爛,放在碗或其他器皿中, 蘸取汁液來作為介質,不僅可以潤滑皮膚,還有助於驅散外邪,尤其適用於冬、春季節的風寒表證),涼水(用清潔的涼水作介質,可起到清涼退熱、潤滑皮膚的效果,一般用於小兒外感發熱)。

三、兒童推拿常用手法(以中國醫藥網為基礎)

【推法】

推法在小兒推拿臨床應用相當廣泛。有直推法、分推法、合推法和旋推法四種。

1.直推法(圖196)醫生用拇指橈側緣,或用食、中兩指指面附著於治療部,做單方向的直線推動

動作要輕快連續,一拂而過,如帚佛塵狀,以推後皮膚不紅為佳。手法頻率每分鐘約250~300次。

推動時必須行直線,不可歪斜,以恐動別經而招患;【用力輕柔均勻,不可忽快忽慢】

常用於推拿特定穴中的「線狀穴位」和「五經」穴等。

功效:清熱解表,止瀉通便,除煩安神。

主治:外感發熱、腹瀉、便秘、驚惕煩躁等症

2.分推法 用雙手拇指羅紋面以穴位為中心向兩側作分向的推動,稱為分推法,又稱為「分法」

本法運用時,兩手用力要均勻、柔和協調。一般分推20~30次。常用於額前、胸部、腹部、背部、腕掌部。

功效:分理氣血,調和陰陽。

主治:發熱、咳嗽、腹脹、便秘等症。

3.合推法 合推法是與分推法相對而言,又稱合法、和法 動作要求同分推法,只是推動方向相反。

適用部位同分推法。

功效:和陰陽,理氣血。

主治:發熱、腹脹、便秘等症。

4.旋推法 醫生用拇指羅紋面輕附於治療的穴位上,做順時鐘方向的環旋移動。即:◎ 旋推法僅依拇指在皮膚表面作旋轉推動,一般不帶動皮下組織。手法頻率每分鐘150~200次。

主要用於「五經」穴。

功效:健脾和胃,補肺益腎。

主治: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肺虛咳嗽等小兒虛證。 【運法】

運是運轉的意思,在治療部位做弧形或環形推動(圖197)稱為運法。亦有人稱運推法.屬推法的一種。也是小兒推拿的常用手法之一。

4.旋推法 醫生用拇指羅紋面輕附於治療的穴位上,做順時鐘方向的環旋移動。即:◎ 旋推法僅依拇指在皮膚表面作旋轉推動,一般不帶動皮下組織。手法頻率每分鐘150~200次。

主要用於「五經」穴。

功效:健脾和胃,補肺益腎。

主治: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肺虛咳嗽等小兒虛證。

【運法】

運是運轉的意思,在治療部位做弧形或環形推動(圖197)稱為運法。亦有人稱運推法.屬推法的一種。也是小兒推拿的常用手法之一。

運法在操作時,一是宜輕不宜重,僅是皮膚表面摩擦,而不帶動皮下組織。二是宜緩不宜急,每分鐘頻率約 80~100次。

宜用於弧線狀穴位或圓形穴位。【運法常用於線狀穴、面狀穴,如運內八卦、運水入土、運土入水、運板門等。】

功效:清熱除煩,寬胸理氣。

主治:發熱、胸悶、嘔吐等症。

【捏法】

關於此法的詳細操作可以查看中央四台「中華醫藥」節目

jiankang.cntv.cn/jianka從23分50秒開始

四、各穴位的推拿要領

中醫認為「病」不都是一種外在的東西,更不是莫名其妙來侵犯我們的怪物,而是意味著身體失衡了、臟腑功能退化了,從而導致很多功能性的退變或抵抗力下降。經絡是聯絡全身臟腑和氣血的通道,通過疏通經絡可以刺激臟腑恢復正常功能,將身體調整至一個平衡的狀態。身體上的穴位就好比是身體能量的開關,刺激相應的穴位,可以疏通氣血能量的通道,還孩子一個健康的身體。

4-1、頭面部常用穴位

【頭面部常用穴位小結】

1.解表 推攢竹、推坎宮、揉太陽、拿風池、推天柱等。

2.鎮驚通竅 按揉百會、揉迎香。

3.昇陽舉陷 按揉百會。

4-2、胸腹部常用穴位

【胸腹部常用穴位小結】

1.胸部諸穴主要用於呼吸系統疾病:如咳喘,痰鳴,胸悶諸症。

2.中、上腹部諸穴主要用於消化系統功能性紊亂:如消化不良、腹脹、腹瀉、便秘諸症。

3.下腹部諸穴主要用於溫煦下焦,培腎固本,治泌尿系統疾病如遺尿等。

4-3、腰背部常用穴位

【腰背部常用穴位小結】

1、按揉肺俞、脾俞、腎俞能調治肺、脾、腎本臟器及其相關的疾病,能補其不足,瀉其有餘。

2、推脊、揉大椎、揉風門均能清熱。前者清熱作用較大,後兩者以解表平喘為長。

3、龜尾、七節具有雙向調節大腸功能的穴位,一起應用,形成一組合穴。

4-4、上肢部常用穴位

【上肢部常用穴位小結】

1.脾經、肝經、心經、肺經、腎經、胃經、大腸經、小腸經 諸穴主要用於本臟腑的病證,用補法能補其不足,用清法能瀉其有餘。其中肝經、心經兩穴宜清不宜補;牌經、腎經兩穴宜補不宜清。

2.清熱類穴位 掐揉二扇門、清天河水、推三關,治外感發熱。清天河水、打馬過天河、退下六腑、揉小天心,清營分血分之熱。揉內勞宮、揉上馬,清虛煩內熱。揉內勞宮與操小天心結合,可清心經之熱。分手陰陽能調和氣血,用於寒熱往來。

3.健脾類穴位 推板門、揉板門、推四橫紋、推小橫紋,健脾和中、助運消滯。

4-5、下肢部常用穴位

【下肢部常用穴位小結】

1.百蟲、承山、前承山、解溪、委中、仆參 諸穴均能治驚風抽搐和下肢轉筋,亦能治下肢痿痹諸證。

2.箕門、三陰交 兩穴能治尿閉、小便不利等泌尿系統疾病。

3.有個性的穴位 足三里是治療消化系統疾病主穴。豐隆能化痰濕,止咳平喘。推湧泉屬釜底抽薪之法,不僅能退實熱也能除虛熱。


推薦閱讀:

以後「有出息」的孩子不會很多了!
孩子,我想儘力寵你,但現實並不允許
孩子願望得不到滿足,就發泄情緒,甚至動手打人
寶寶第一口輔食吃啥,後續添加新食物按什麼順序,你還在糾結嗎?
這6類媽媽累死也養不出好孩子!很多家長第一個就中了!

TAG:育兒 | 兒童 | 育兒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