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紅樓夢》
我第一次讀這本書是在大一,我記得那時剛進大學不久,就給自己定了目標,大學時光要多讀書,於是每個中午,其他人都睡了,我搬把椅子坐在過道讀《紅樓夢》,那時候拿的是單本的很大的原著,外皮是硬紙殼兒的那種,裡頭頁面泛黃,因為沒有經驗,拿來就讀,也沒有列印人物關係表,所以每次讀前,都要往前翻看才接的上人物關係,直到三十幾回就放棄了,那本書後來搬東西時也丟了。 第二次再讀《紅樓夢》是重新買了人民文學出版社的上、下兩本,共三千頁。之所以還想起來要讀,是因為在大四下的閑暇時光聽蔣勛談中國文學課上的一集『談《紅樓夢》』,著實被吸引了。於是我先看完87版電視劇,有個感性認識後買了書,買來第一件事是在網上列印了一張人物關係表,每次讀的時候放旁邊。前一百回在暑假那兩個月讀完了,算是津津有味地「啃」下來了。後來過了四個月忙碌的日子後又把後二十回細細品讀了,人物關係表正反面已經被我補充的密密麻麻,紙張也漸漸打皺了起來,我想,是時候寫寫讀後感了。
《紅樓夢》是曹雪芹寫的一則起於神話、飽經人間興衰、又終於神話的故事,我看過的小說不多,但是《紅樓夢》是迄今為止我看過的小說中語言最講究、人物最全面、故事最精彩、內涵最深刻的一部。
故事的主角賈寶玉和林黛玉都是下凡而來的:寶玉來自青梗峰下女媧補天用剩的頑石,這顆頑石經過修鍊後通了靈性,如願下凡人間,闖入紅塵、享受富貴場與溫柔鄉,變成了賈家榮國府里賈母最寵愛的孫子、上上下下口中的『寶二爺』;林黛玉源自三生石畔的一株絳珠草,因為受這通了靈的石頭的灌溉的甘露得以維持生命,最後修成了女體,也下世為人,無以為報,只得用一生的眼淚報答灌溉之恩,變成了賈母的外孫女,先失母后喪父,為寶玉流盡眼淚,在榮國府度過短暫一生。
剩下的人都是小說的社會中真實存在的人,他們有的富貴到「珍珠如土金如鐵(第四回)」,有的貧窮到吃了上頓沒下頓,其中富貴當屬賈、史、王、薛四大家族,在封建社會,這是誰都碰不得的有權有錢的皇親貴族,他們在官場上互相扶持而上,犯了錯事互相遮掩平息,為了鞏固關係還親上加親,組成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龐大體系,而故事就在這四家人(以賈家為主)展開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嬌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不管是一僧一道的話,還是金陵十二釵正(副)冊的判詞,都早早告訴了我們每個人的結局,然後讓我們眼睜睜地,看著這些人是怎樣一步步走入這些悲劇。一開始作者鋪下的這些看不懂的伏筆,等我們回過頭就都恍然大悟了,原來是每個人命運的結局,雖是悲劇,卻偏一步步走入,是明明白白的執著,還是冥冥之中的命運?
這裡我想要談幾個人物。
首先是黛玉,在還沒有看書之前,我印象中人們口中的黛玉是美麗而多愁善感的,但是看了書之後我發現她還是自卑的。
書中對於黛玉的第一次外貌描寫,自然是通過寶玉的眼:「兩彎似顰非顰罥煙眉,一雙似泣非泣含露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閑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初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以竅,病如西子勝三分。寶玉看罷,因笑道:『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所以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黛玉的外貌氣質是嬌美動人、體弱多病、滿腹憂愁的,活像一個病西施。
她之所以這樣的原因之一就是她來賈府之前,她的母親過世了,早已悲傷哭泣了好一陣,家中只剩一位年老的病父,現孤身一人(雖說帶了丫鬟但畢竟不是親姐妹)從南方來到北方投靠親戚,一個人面對偌大的賈府上上下下那麼多陌生面孔,未免有些寄人籬下的凄楚。後來父親也走了,更讓她成為了無父無母的孤兒。本來心裡的愁說出來也就解了,可她偏不會同大家說,她的孤僻內向導致在她心裡,除了寶玉,對剩下的兄弟姐妹們都是無法敞開心扉的。而她對寶玉又喜歡試探,不喜歡主動傾訴,反倒希望什麼事寶玉都可以不需要說都自然而然明白,而寶玉有時候也不完全袒露心事,明知互相喜歡,故意暗中試探,導致兩個人誤解不斷,拌嘴不斷。再者,對於賈府的姐妹親戚們來說,黛玉可不是個好說話的人,因為她容易把玩笑當真,生小家子氣,況且嘴巴還很厲害,竟不讓著別人,尤其要爭口氣,要爭奪寶玉對她的全部專一,要證明她自己被寵愛的價值,以彌補內心深處的孤獨。
黛玉經常無理取鬧,比如第二十二回的一次看戲,有個戲子長得像黛玉,大家看出來了,但是怕她生氣而不敢說,湘雲不藏話,脫口而出「倒像林妹妹的模樣」,寶玉忙向湘雲使眼色,黛玉知道了以後指責寶玉說「拿我比戲子取笑。」寶玉說他沒有比沒有笑,這本來就是事實,而且合情合理。但是黛玉怎麼回答呢,她生氣地說「你還要比?你還要笑?你不比不笑,比人比了笑了的還厲害呢!」哪個女朋友這樣無理取鬧,估計男朋友也是蠻難做的,笑也不好,不笑也不好,比也不好,不比也不好,那到底該怎麼做呢?
寶黛愛情糾結的描寫還有很多,比如第二十九回,張道士來給寶玉說親,黛玉氣了,寶玉特地來看她。黛玉聽說寶玉來,本來應該是開心的,帶著一點點對寶玉的擔心,可是話從嘴裡一出來就變成了「你只管看你的戲去,在家裡作什麼」,本來黛玉就不喜歡把心思袒露,而寶玉也是個年輕衝動的傢伙,聽了還信以為真,以為黛玉不知自己心,加上本來被別人說親就惱火,於是就越發急了,也顧不上解釋和安慰,開口就是「我白認得了你。罷了,罷了!」,黛玉聽了也就以為他認寶釵不認她了,這種自卑時常讓她作踐自己、看輕自己。於是道「我也知道白認得了我,那裡像人家有什麼配的上呢。」寶玉這一聽,不就是說寶釵的金鎖么?不就是說金玉良緣么?這樣的諷刺挖苦實在激怒寶玉,但其實黛玉只是想通過一次次的玩笑、反語來激出寶玉的真心話,來自證明寶玉很愛他。然而寶玉聽了後直問到臉上「你這麼說,是安心咒我天誅地滅?」「昨兒還為這個賭了幾回咒,今兒你到底又准我一句。我便天誅地滅,你又有什麼益處?」黛玉知道自己說錯了話,雖然著急羞愧,但是她也不認錯,一心執拗,雖心裡沒底氣,話終究很傷人「我要安心咒你,我也天誅地滅。何苦來!」原本犯錯不認,到這已經夠過分了,她卻總是順著說出更過分的話來「我知道,昨日張道士說親,你怕阻了你的好姻緣,你心裡生氣,拿我煞性子。」這已經完全背離了黛玉心理所想,成了殺傷力無窮的鬥嘴皮,狠的寶玉拿玉就摔,摔那命根子等於要了他的命,這一鬧免不得黛死去活來了哭一番,所有丫頭奶奶們都過來勸阻,而後寶玉看著黛玉又後悔不已。
許許多多的拌嘴都是由口是心非而來,一個愛試探,一個性子急偏不能交滿意的答卷。這兩個人是真性情,雖然吟詩作賦、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但是都沒有仕途追求,寶玉一心只想泡在女孩的溫柔鄉,黛玉也從不叫他追求一官半爵,兩個人一起看書、葬花、遺世獨立,一起過著出世的生活,不管複雜人情社會,所以相似的人能成為靈魂伴侶,可最終他還是和互補的寶釵結成連理。
相比於黛玉這個內向怪癖、多愁善感、特立獨行、得理不饒人的多病弱女子,寶釵是個有著封建社會正統思想、懂得儒家倫理綱常、hold的住大場面、理性、玩轉為人處世之道、討人喜歡、溫文爾雅的富貴大閨秀,她理解別人所想,說出來的話都讓別人特別舒服,做出來的事都讓別人連連稱讚,吃了點虧她為顧全大局不去計較,她對長輩總是萬般尊敬,比如第二十二回看戲那一會兒她迎合賈母口味選了戲 《魯智深醉鬧五台山》,而放棄自己所喜,引得賈母高興的不得了,不只賈母,長輩們都喜歡她;同時,她對晚輩下人沒有鳳姐狠,反而體恤有加,比如第六十七回寶釵分好東西不忘賈環,在大家都不待見趙姨娘的時候,趙姨娘對她是萬般感激。可以說所有人都被寶釵給「收買」了,就連黛玉有一次在寶釵托下人給她送燕窩時,也感激她是個好人,自愧不如(第四十五回)。
雖然寶釵有些行為是故意做出來的,有些話是故意說的,不能說沒有心機,應該是相當聰明,完全知道察言觀色,按照場合說話,但大家都非常喜歡她,對她沒有一點兒不滿,而且她還顧全大局、有責任心和善良憐憫,所以我覺得寶釵自己並沒有做的不對的地方,她在那個封建社會貴族家庭做人做的堪稱完美,嘆只嘆在強扭的瓜不甜,放手這一位不知多少公子們排隊等她呢。
至於寶玉,他小時候抓鬮抓了胭脂,長大後看來,還真喜歡和女孩子打鬧,不愛讀書、不愛追求仕途,他有細膩豐富的情感,對女子尤其體貼,包括所有的姐妹和丫頭。賈政對寶玉最恨鐵不成鋼,他希望寶玉讀書考試做官,最看不起他成天和女孩廝混,每每寶玉鬧出什麼事,比如金釧兒的死(第三十二回),賈政都要狠狠毒打他一頓,鬧的賈母和王夫人痛心不已,連連阻止,即使寶玉表現不錯——比如吟詩、接對聯——賈政也只是冷冷的,並不怎麼表揚,寶玉心中對這個父親沒有什麼父子親情,有的只是恐懼害怕,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也沒有辦法學到他父親的強勢性格,反而背道而馳,變成了女孩子般的個性。
書中對寶玉的描寫頗有自我貶低之意,從一開始說自己是一塊被丟棄的石頭,到後來也不時地說自己是個濁物,小說中的所有男人——除了寶玉——幾乎沒幾個不是貪圖美色的臭男人,而女孩幾乎都是美麗、純潔、機靈、多才多藝、討人喜歡的(老婆婆們又多是愛管閑事、規矩多多、貪圖小便宜的),所以不管是從作者安排小說的意圖上來說,還是書中的賈寶玉眼中的對女孩的憐愛,都表現出了對女子的讚揚。曹雪芹本來出身也是江南豪門、天下望族,有權有錢,在西園中也是喜歡花草蟲魚鳥獸、彈琴賦詩作畫的,後來被抄家,遷到北京郊外過著落魄生活,和寶玉很像,所以或許在寶玉身上偶爾會透露著作者自己的影子也未可知。真那樣的話,小說所謂的一場夢,實則是說現實中曹雪芹所經歷的大起大落如夢亦如電,終是一場空。正如作者第一回中題詞道:「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再來說說形象鮮明的鳳辣子——王熙鳳,她是個十足的女強人,不僅領導能力強,生活中也很好強,容不得一星半點委屈,容不得丈夫一點兒背叛,表面笑臉迎人實際心狠手辣,作為王夫人的侄女兒親上加親嫁入賈家成為了賈家璉二奶奶,手握賈府實權,操控經濟命脈,為人非常精明,她的精明不僅表現在會賺錢上(用月錢放高利貸),而且表現在對下人的嚴厲上,對賈府千萬件精貴物品的了如指掌上。除此之外,她在主人們的圈子裡很會說話做事。她為賈家做牛做馬一輩子,操勞了一輩子,最後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而在醋罈子報復事件上摔了跟頭,失了人心,最後在操勞賈母喪事過程中被人活活冤枉氣死,走的很凄涼(第一一四回)。
她對主人是一個字「喜」,對下人是一個字「狠」。
回到小說原文,在她第一次見到黛玉的時候,她笑道「天下真有這樣標緻的人物,我今兒才算見了!況且這通身的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頭心頭一時不忘。只可憐我這妹妹這樣命苦,怎麼姑媽偏就去世了!」說著就假裝用手帕拭淚,賈母說她才從悲傷走出,叫她別提命苦的事,她忙轉悲為喜道「正是呢!我一見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歡,又是傷心,竟忘了老祖宗。該打,該打!」所以說鳳姐又會奉承賈母,讓賈母開心,又會演戲,察言觀色之餘,轉變的非常快。接著王夫人叫她別忘了準備緞子給黛玉做衣裳,她回答「這倒是我先料著了,知道妹妹不過這兩日到的,我已預備下了,等太太回去過了目好送來。」王夫人一笑,點頭不語。這看得出鳳姐做事非常穩妥,早早就把一切安排好了,而且一步步按規矩來,等太太過目。而王夫人的笑而不語則是在賈母面前表現了自己親侄女兒的能耐,只是避嫌不能太張揚。
在第十四回秦可卿死後鳳姐協理寧國府的時候,她對下人定了懲罰制度,一旦有人犯事,一點兒情義都不會講,讓我們看看原文是怎麼描述這位嚴厲的領導的:「鳳姐便說道:『明兒他也睡迷了,後兒我也睡迷了,將來都沒了人了。本來要饒你,只是我頭一次寬了,下次人就難管了,不如現開發的好。』登時放下臉來,喝命:『帶出去,打二十板子!』一面又擲下寧國府對牌:『出去說與來升,革他一月銀米!』」 「鳳姐道:『明日再有誤的,打四十,後日的六十,有不怕挨打的,只管誤!』」就這樣,下人們知道鳳姐的厲害,再也不敢偷懶,各個兢兢業業。試問賈府還有誰有這樣的能耐,換做寶玉、換做黛玉、換做迎春、惜春都是不可能做出來的,這就是紅樓夢的特點,每個人性格都大不同。
再來說說我最想細說的劉姥姥,別看她只是個土裡土氣的鄉下老寡婦,但這個角色對小說非常重要,因為她的出現,讓小說豐滿許多。假設小說里沒有這個窮親戚,那麼整個畫面都是富麗堂皇、氣勢磅礴、無人能及的,會產生飄飄欲仙的不真實感覺;語言風格也都是富貴人家的既定語言風格,或話中有話,或你儂我儂。倘若所有的富貴都只從富貴人眼中看(因為小說是全人視角,即從A看B,從B看C…),估計也難看出什麼新鮮兒,上層社會單調的小資生活無法真正撐起小說的背景與內涵,反而有了劉姥姥的視角,無論是畫面感還是語言風格都頓時變得非常豐富,一切想表達的都被放大表達了,都變得真實了,小說背後透著濃濃的人文主義關懷。
按理來說劉姥姥這樣的人跟賈府是不會有關係的,但是因為家裡太窮,她親家的爹曾在當京官的時候和王夫人的父親連了個宗,認了侄。劉姥姥第一次出場便是第六回,因為日子艱難,她在家勸說女婿狗兒去賈家討錢。她道「我倒替你們想出一個機會來。當日你們原是和金陵王家連過宗的,二十年前,他們看承你們還好;如今自然是你們拉硬屎,不肯去親近他,故疏遠起來。」拉硬屎注釋寫的是裝作硬氣,俗稱『瘦驢拉硬屎——瞎逞能。』這些看著甚至有些粗俗的話和賈府的皇親貴族口中所言形成了鮮明對比,不僅語言如此,描寫也非常精彩。
同樣是第六回,劉姥姥帶了外孫板兒來見鳳姐,平兒叫在屋裡等,這劉姥姥哪見識過富貴人家的房子,一進來就被驚艷到了——「入堂屋,只聞一陣香撲了臉來,竟不辨是何氣味,身子如在雲端里一般。滿屋中之物都耀眼爭光的,使人頭懸目眩。劉姥姥此時惟點頭咂嘴念佛而已。」我們經常能看到劉姥姥咂嘴念佛,尤其是在她看到特別富貴的人和物的時候,因為和自己差距懸殊,一個地下一個天上,就當見了神仙菩薩似的,心裡又是稀奇又是讚歎不過來,一時激動地只能念佛。
她還最是一個樸實老農,叫她開口說要錢的事,還沒開口就臉紅了,賈蓉又來了,「劉姥姥坐也不是,立也不是,藏沒處藏。」後來鳳姐叫她坐下,「劉姥姥方扭扭捏捏在坑沿上坐了。」一個沒見過世面、老實巴交的農村老婦形象躍然紙上。後來賈蓉走後,她定了定心神,終於把家裡沒有吃的了一番話說了出來,鳳姐先是假裝感嘆大家子的難處,而後給了二十兩銀子。「那劉姥姥先聽見告艱難,只當是沒有,心裡便突突的;後來聽見給他二十兩,喜的又渾身發癢起來。說道『噯,我也是知道艱難的。但俗話說的: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憑他怎樣,你老拔根寒毛比我們的腰還粗呢!』」鄉下人聽說二十兩銀子就高興地得意忘形了,說話都不注意了,什麼粗鄙的話都往外說,鳳姐本身就不把這個老農婦當回事兒,只是笑笑。這個「癢」字我覺得寫得特別好,劉姥姥實在太高興了,像個小孩一樣笑的渾身發癢起來,能感受到有一種很土、很本能的直覺,那二十兩對別人沒什麼,但對劉姥姥這樣的庄稼人來說可以過一年了。
除此以外,我之所以讚歎劉姥姥還因為她特別懂得感恩,在拿著二十兩銀子離開賈府之前,她還要留下一塊銀子給周瑞家孩子們買果子吃,周瑞家沒放在眼裡,推辭了。雖然一兩銀子對周瑞家的來說根本不算什麼,但是對劉姥姥來說是很重要的,是救命錢,但是她完全願意善良的拿出來給別人,所以她是非常樸實善良、知恩圖報的。
這種純天然的善意還表現在劉姥姥的方方面面,第三十九回她大老遠把自己種的第一批最好的糧食扛到賈府送給他們,因為她知道沒有賈府當初那二十兩銀子,自己的農田也不可能有這麼大的豐收,她非常知恩圖報。她對平兒道「好容易今年多打了兩石糧食,瓜果蔬菜也豐盛。這是頭一起摘下來的,並沒敢賣呢,留的尖兒,孝敬姑奶奶姑娘們嘗嘗。姑娘們天天山珍海味的也吃膩了,這個吃個野玩意兒,也算是我們的窮心。」多麼真誠,一般頂尖的好糧食賣出去也能大掙一筆,但是劉姥姥選擇送給他們。
第四十回賈母留下了劉姥姥說話,一起逗笑,大家都歡喜。白天大家一起逛大觀園,她天天在田裡務農,哪裡見過這麼美麗的園林景緻,引的她又開始咂嘴念佛道「我們鄉下人到了年下,都上城來買畫兒貼。時常閑了,大家都說,怎麼得也到畫兒上去逛逛。想著那個畫兒也不過是假的,那裡有這個真地方呢。誰知我今兒進這園子里一瞧,竟比那畫兒還強十倍。怎麼得有人也照著這個園子畫一張,我帶了家去,給他們見見,死了也得好處。」拿劉姥姥取笑她也從來不生氣,總是傻不拉幾樂呵呵的,反倒覺得是自己上輩子修來的福氣,比如大家在大觀園戴花兒,鳳姐把一籃子花橫三豎四的插了劉姥姥一頭的,賈母和眾人都笑得止不住,劉姥姥也從來不覺被欺負,只是傻笑道「我這頭也不知修了什麼福,今兒這樣體面起來。」第四十一回,大伙兒行令吃酒,賈府的姑娘們都各個文采奕奕,一輪到劉姥姥說,就土的把大家笑的不行,鳳姐罰她吃酒,她一農村老奶奶,哪有酒量,實在撐不下去了,劉姥姥道「阿彌陀佛!我還是小杯吃罷。把這個大杯收著,我帶了家去慢慢的吃罷」,又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所以說劉姥姥不僅和上層人物有了對比,而且也給賈府帶去了很多新鮮樂趣。
值得一提的是,一開始最不待見劉姥姥的是鳳姐,而到頭來最應該磕頭感謝她的也是鳳姐,因為鳳姐的命、女兒巧姐的命都是劉姥姥給救的,這個被瞧不起的鄉下人只是憑良心做事罷了,但是在那個複雜的社會,又有多少人有這份簡簡單單的真心呢?所以還是感慨這個劉姥姥的偉大吧。87版電視劇的結局和書本不同,書的結尾劉姥姥幫助巧姐躲過了嫁人的厄運,把巧姐送到自己鄉下生活了一陣子後又送回;87版電視劇結尾所有人都被抓進了大牢,巧姐被賣到酒樓陪唱,劉姥姥傾家蕩產把巧姐贖了回來。個人覺得87電視劇的版本觸動更大些。
還有許許多多的人都值得寫,父母雙亡但性格樂觀開朗的湘雲、萬人之上卻孤寂的妃子元春、二木頭迎春、才貌雙全的庶出女探春、看盡悲劇的小女惜春、清高孤傲的女尼妙玉、無微不至的襲人、命比紙薄而心比天高的晴雯、能幹體貼的平兒、小棉襖紫鵑、淫喪天香樓的可卿、守寡育兒有德的李紈、刁鑽鬧事的趙姨娘、調皮嫉妒的賈環、土豪呆霸王薛蟠… …但因為篇幅有限,只能一筆帶過了。
合上書,我思考著,這本書到底帶給了我什麼,對我到底意義何在?是簡單的情感消遣么?是打發時間么?是跟風么?讀之前我不知道,似乎只是時間剛好對上了,興趣剛好被激發了,總之各種因緣巧合下,居然讓我磕磕絆絆讀完了。閉上眼,回想紅樓夢長長的故事,我似乎看到每個人的一生,一點不錯,很真實,一環扣一環,因緣因果,就連黛玉的淚都用上輩子的神話解釋清楚了,似乎每個人的人生都要走一個過程,這輩子能解釋的,用經歷解釋了,這輩子難以解釋的,神話解釋了,頗有一種 「還」的東方哲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至於第五回夢中所見的判詞,是命運的先機,判詞里的人都按照那個內容走完人生路,而《紅樓夢》這本小說也正像是一本預言書,這裡不同性格的人的結局都告訴你了,你怎麼做、成為什麼樣的人、面臨什麼結局,你自己選擇吧。比如林黛玉和薛寶釵的結局就不同,有的人喜歡黛玉有的人喜歡寶釵,在我看來她們一個出世、一個入世,一個活在自己的心靈世界,一個活在與人交往的社會中,實則是我們每個人不可分割的兩面,小說自然帶著點神話色彩,所以把這兩種性格分給了兩個角色,但是我覺得現實社會中不可能有徹頭徹尾的「林黛玉」,也不會有百分之百的「薛寶釵」,大家都是黛釵的結合,只是如何自我調節,使這兩面得以平衡,才是關鍵。
啰里啰嗦了這麼多,其實《紅樓夢》這本小說一方面給我了很多感觸,甚至我無法寫全,另一方面又一定有更多我還沒有讀懂領會的東西,因為每次我回頭翻看,或者看一些評論,總又有種疏通的感覺。就像你去挖掘一個很深很豐富的寶藏,你雖然得到了很多很多,但是你知道你還沒看的是更豐富的世界。
推薦閱讀:
※《紅樓夢》中有沒有反清復明的思想?
※如何看待《紅樓夢》第七十七回襲人一番聽上去很無情的話?
※紅樓夢八十回後誰續得最好?推薦較好的幾個版本
※賈瑞的死,誰該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