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逼格高就等於生意好?
作者:小雲兄
來源:品牌圈圈
上上個周六,我在陸家嘴明珠廣場(就是蘋果店那裡)等一個朋友。
由於過一會兒我們要去另一個地方,所以我就沒有進去點餐,而是「隨便」選了一家餐廳的室外桌椅,坐在外面曬太陽。(去過的讀者應該知道,在蘋果店的周圍,有一圈商鋪,其中有幾家是餐廳)
在那坐了一會兒後,我就注意到一個現象:同樣都是餐廳,階梯左側兩家的生意,要明顯好於右側。(不管是室內還是室外,右側那家餐廳都基本沒人)
這是一張老照片,階梯兩側都是餐廳;目前餐廳的位置沒變,但品牌變了。
當時我也沒事幹,所以就在那琢磨,希望能搞清楚背後的原因——為什麼右側餐廳的生意,比左邊差這麼多?
我坐了大概十分鐘,然後一共總結了兩點,並把它們稍微發散一下,寫成今天這篇文章。
它們分別是:
- 沒有建立足夠的認知
- 沒有有效的吸引流量
值得注意的是,當你看完這兩點的分析後,你就會發現:商業複雜性和不可預知性的背後,其實都是基本的常識。
1.1名字沒有建立認知
這裡一共有3家餐廳,從左到右依次為:PizzaExpress,H?agen-Dazs和Pret(全名叫Pret A Manger,但店招上只寫了Pret)。
中間的哈根達斯我們就不討論了。畢竟,相比於另外兩個品牌,它的知名度要大得多。
我們就重點來比較PizzaExpress和Pret。
其實也沒什麼好比較的...
因為一個名字是否能有效的建立消費者認知,就是1秒鐘的事情——PizzaExpress,一看就知道是賣披薩的。
而Pret是什麼呢?
如果看得懂英文,那就是「現成的」的意思,但「現成的」又是指什麼呢?
不知道...
1.2店面沒有建立認知
如果你之前沒聽說過Pret,你現在可能還在納悶:這個品牌究竟是賣什麼的呢?
其實不瞞你說,這也是當時我在現場思考的問題...
沒錯,我坐了接近十分鐘,離Pret大概15米,雖然能清楚看到餐廳的招牌,也能透過玻璃看到裡面大致的格局,但我實在沒辦法確定——這個Pret主要在賣什麼好吃的?
甚至後來我朋友來了,我們故意從它門口經過,也沒有看出來。
照片是我幾天後去補拍的,可惜在下雨,而且是工作日,所以無法完全還原當時的場景了。
直到後來,我專門上網查了查,才知道它主要是賣麵包和三明治的。
不過,不管是麵包還是三明治,這些食物的信息都很少(直觀)體現出來,包括店面內部的裝修,以及牆上的壁畫,都是一些跟品牌文化有關的「高逼格」內容——一般人看不懂。
除了上海這家店,其他地區的門店也是一樣——看不懂:
如果你不走到吧台前仔細瞧瞧,還真弄不明白你能吃到什麼:
是的,如果當時你也路過這家店,要想搞清楚它在賣什麼,就只有兩種方法:
1)掏出手機查一查;
2)直接進店看一看。
而這對於消費者來說,行動成本實在是太高...
反觀PizzaExpress,除了名字一眼就能建立品牌的基礎認知,它在其他方面也做得相對到位。
比如這兩張廣告海報,上次我在門口就注意到它了,這次去補拍照片,它依然在這裡。
而這兩張海報的關鍵作用是什麼呢?
除了有點吸引力的折扣信息,我認為更重要的,就是它能進一步幫助消費者建立認知——人們一看圖片就能明白:「啊!原來這家餐廳除了披薩,還在賣這些東西呀!」
那麼,為什麼我一定要強調「建立消費者認知」的重要性呢?
難道消費者一定要事先知道餐廳里賣的是什麼,才更有可能進去嗎?
答案是肯定的。
這裡的關鍵就在於「確定性」——人在做決策時,會受到不確定性情境的影響。(即使這種不確定性,跟選擇的結果毫無關聯)
心理學家以前做過一個實驗:
他們去了一所學校,當時的學生們剛考完期末考試,但成績還沒有出來。
心理學家先製作了一個廣告——假期去夏威夷遊玩,可享受超低價優惠。
面對這個廣告,學生們有三種選擇:
1.馬上購買;
2.馬上放棄;
3.先付5美元訂金,把特惠價位預留兩天,等成績出來再決定。
然後心理學家去問學生的意願。
在第一組學生中,有61%的人都選擇第3個方案——等成績出來再說;
然而到了第二組,心理學家在問他們的意願前,提前告訴了他們考試成績。結果,在得知自己考試通過的學生中,有57%決定立馬購買。這並不奇怪,真正奇怪的是:在得知自己沒有通過考試的學生中,竟然也有超過半數(54%)的人選擇馬上購買。
仔細想想吧:考過了,想去夏威夷;沒考過,也想去夏威夷;而不知道自己考沒考過,反而要再等等看...
事實上,人們對一切不確定的因素,都有一種天然的排斥——「如果我不知道會發生什麼,那我就傾向於選擇迴避或者觀望。」
而對於Pret來說,就是——「如果我不知道你餐廳里究竟賣的是什麼,那我暫時也懶得去思考和了解了,下次再說吧。」(如果真有下次的話)
作為一個小眾的餐飲品牌,在明珠廣場這種主要依靠「外地遊客」支撐起來的商業地區,如果不能快速建立消費者認知,就算你產品再好,也只能依靠每天在附近工作的「熟客」來支撐這天價的租金了...
所以,如果我是這家店的店長,別的先不說,至少先把產品大圖海報搬出來,讓外地的遊客一眼就能看到我的產品——就算不認識英文,好吃的三明治總認識吧...
2.1沒有吸引流量(桌椅篇)
我們再來看一遍Pret的室外環境是怎麼樣的:
注意到了嗎?在它的桌椅兩側,居然還有兩塊擋板!
這種做法其實很不明智。
以前在學建築設計的時候,有一堂課叫做《環境心理學》,裡面講到:具有圍合特徵,或有明顯限定的空間,會給人一種「專屬」的感覺。
翻譯給Pret就是:如果你把這幾張桌椅圍起來,人們潛意識就會認為,這些桌椅只屬於在你這消費了的人,而不是對所有人都開放。
這樣一來,餐廳就更加冷清了。
要知道,很多餐飲店,都是花錢僱人來排隊,或者專門讓人在候餐區坐著玩手機...其目的,就是為了營造一種「很有人氣」的氛圍。
相比之下,PizzaExpress和哈根達斯門口的桌椅,就顯得非常開放。雖然看上去比較凌亂,但人們都願意坐那啊。(包括我自己,當時就坐在哈根達斯門口)
剛才說了,這次拍的時候在下雨,而且是工作日,所以沒什麼人。
當然,還有一種不太可能的可能——Pret之所以用擋板來營造「圍合感」,就是為了不讓閑雜的路人坐在那,而只留給在他家消費過的人...
但如果真是這樣,那就真的太蠢了。
你看麥當勞,就算你什麼都不點,就單純進去休息一會兒,甚至坐一整個下午,也沒人趕你走。
因為他們知道:只要有人,就會有更多的人。
當然,這裡並不是說所有的商店都要追求這種「人氣」。
比如奢侈品店,就需要刻意營造出一種「冷漠感」,給人一種「你愛來不來」的感覺。這在營銷上,叫做「零售拒絕」。(Retail Rejection)
在這種情況下,別說是戶外好客的桌椅了,就連那小小的門,也經常是關閉的狀態。
2.2沒有吸引流量(人員篇)
在我坐在廣場的那十分鐘里,Pret的門口,一直站著一位服務員,似乎隨時準備接待有需要的客人。
模擬一下現場
當然,這也許只是巧合——可能只是那位服務員剛好沒事,就站在門口欣賞一下「人文景色」,而不是餐廳刻意安排的。
不過,不管是不是巧合,這種行為在一定程度上,都會減少門店的人氣:
- 路過的人會想:「如果我坐在那,估計那個服務員就要來讓我點餐了,那我還是不坐那吧...」
- 即使已經在Pret消費過的人,也會覺得不爽:「這個服務員一直站在這裡,該不會是想讓我快點吃完快點走,好提高翻台率吧...」
這就是因「過度干預」,給顧客造成了心理上的壓力。
同樣的道理,在服裝店也是一樣。
以前你進服裝店,一定有過這樣的體驗:只要你一進去,導購員就屁顛屁顛跟在你後面,然後問東問西,推南薦北,就想催促你下單。
這種體驗,真的很不好。
相比之下,優衣庫就做的很到位——導購員從來不會主動干擾顧客,讓顧客真正能夠「自由挑,自由選」。
就算最後沒買,也一樣是微笑服務。
當然,這主要是因為優衣庫的導購員沒有提成的,而這又跟它的體系有關(比如線上結合線下),一般的店也輕易學不了...
2.3沒有吸引流量(門店篇)
就算你沒開過實體店,也一定會有這樣一個常識:店鋪的關鍵,就是門面一定要大,而且要朝向人流最大的地方。
而Pret的門店,卻選在了角落,面寬也不大,進深還挺深,而且還有自動扶梯的遮擋。
這與PizzaExpress的店面比起來,差距就更加明顯了...
不過,關於門店的問題,我並不想多說什麼。(即使它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
畢竟在這種「鑽石級地段」,能搶到一個店面已經相當不容易了,就不再過分挑剔什麼了吧...
3.Pret這家門店能走多遠?
雖然剛才簡單說了一些改進的方案(比如加海報,調座位),但我認為:無論怎麼改,這家門店的情況都不太樂觀。
主要原因有兩個:
1)品牌的規模
之前在這家店的,其實是Costa。雖然後來撤走了,但我認為:相比於Pret,Costa反而更適合開在這裡。
為什麼呢?
因為在陸家嘴明珠廣場這種地方開店,追求的目標,肯定不是單純通過「賣吃的」來盈利,而是通過極度高端的地理位置,向人們(尤其是外地遊客)傳遞品牌的高端定位,或展示公司的實力,進而帶動其他地區或場景的消費——與其說是「直營的店鋪」,倒不如說是「總公司承包的廣告位」。
不過,Pret在全國,一共也就只有4家門店,而且全都在上海...
就算從成都來的小夥伴,在陸家嘴吃了Pret後念念不忘,等他回到成都,無論多想吃也是吃不到的,推薦給身邊的朋友也沒什麼用。
而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無效流量」。(或者說「低效流量」)
相比之下,Costa在全國一共有400多家門店。從成都來的小夥伴,看到Costa在這麼高端的地段開了家店,瞬間就會覺得:「原來Costa還挺高端的嘛!等我回成都也要經常去喝。」
然而,即使是Costa,最後還是選擇了離開...(具體原因不知道,也許是跟其他門店的分布有衝突,或者跟哈根達斯存在較明顯的競爭吧...)
2)品牌的基因
Pret的名字(包括Pret A Manger),和它英國復古的裝修風格,以及其最大的賣點——健康的簡食&有機的咖啡。
所有的這些元素,既無法快速建立消費者認知,更不是大眾消費者追求的方向——大部分人吃三明治,追求的並不是健康,而是美味;大部分人喝咖啡,追求的並不是有機,而是氛圍。
所以,Pret的目標用戶,其實是非常小眾的群體,是那些早已習慣了「西餐生活」的人——因為是經常吃,所以更注重產品的品質(健康&有機),而不是「體驗西餐的風情」。
在上海,也就是那些小資和老外。
因此,Pret最好的選址,仍然是K11和靜安嘉里那樣的城市綜合體——樓上是辦公區,辦公區里的小資和老外,平時下個樓就能喝到他們想要的「有機咖啡」——主要靠這些「常客」的生意。(因為是常客,所以就不用追求「快速建立認知」了)
至於明珠廣場,由於更多的還是外地遊客,所以要想緩解這一問題,這家Pret估計要多在「線上宣傳」和「外賣」上花點心思才行了。
推薦閱讀:
※品牌是如何影響消費者行為的?
※閑言碎語 | 說好的高大上呢?也談恆大冰泉賣盤事
※松柏先生·每日一例:拯救無聊的床上用品
※線下實體經濟面臨壓力的同時,「快閃店」為什麼能異軍突起?
※不按這12條原則培養下屬就是害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