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文徵明的這一大家子

這一陣子中國美術館可是熱鬧了一把,大家在門口排隊一個多小時,就為了看一眼《回眸600年:從明四家到當代吳門繪畫特展》(這展剛剛結束)。在欣賞的過程中,發現從故宮博物院借來的古代繪畫里文徵明的一大家子占的位子還真不算少!

不信,那我們就一起來數數吧。。。

(圖片來源網路)

其實在明代中期,幾乎所有方面都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人口、耕地面積、外貿總量、手工業的的生產水平乃至紙幣的使用等等,而江南資本主義萌芽以蘇州為最。

「惟東南富庶,為天下最。若吳之賦入,又為東南最。」

隨著蘇州經濟繁榮,市民階層和有錢有閑階層人數劇增,即有經濟能力購買繪畫作品,又需要大批的繪畫裝點門面。因為中國人習慣當物質財富到了一定數量,就開始用文化藝術來裝點,否則便會被譏為富家俗兒,即使不懂藝術,也一定要附庸風雅。咳咳!最近某爸爸就很好的堅挺了這個中國舊俗,並且還發揚光大。

在當時蘇州出現許多著名的畫家,其中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為其中的代表,被稱為「吳門四家」。四家中,沈、文繼承元四家畫風,仇英以工筆重彩的風格見長。唐寅雖師承南宋院體,但和浙派截然不同,他只襲用一些院體的方法,卻加入了文人的逸趣,化剛勁為和柔了。

四家中以文徵明最長壽,所以吳門畫派雖沈周為畫派之祖,但至文徵明時大振!他身為吳門畫壇領袖數十年,門生及後人很多,皆是吳門畫派的中堅人物。而明末時期對文人畫的要求是文秀沉靜,所以文徵明的畫特別受到大家的歡迎。雖然其追隨者的作品充塞吳地、遍及全國,數量十分驚人,但文徵明的畫筆墨清剛秀麗平中有奇,學習者望其項背!

既然今天文章的題目為《瞧!文徵明的這一大家子》那就先從離我們時間最近的文徵明曾孫說起。。。

文徵明曾孫:文從簡(1574年——1648年)字顏可,號枕煙老人。崇禎十三年(1640年)拔貢,入清不仕,以書畫自娛。卒年七十五。

畫能傳家學,兼學王蒙、倪瓚。用水墨居多,思致清或,布局安詳,境界空靈,氣韻渾厚。

山靜日長圖卷 明代 文從簡 1643年 紙本 縱26.5CM 橫81.3CM 故宮博物院收藏

畫中有山水志,無名利心,目空懷曠。了無塵,安我身,得澹遠空明之境也!

第二位出場的是文徵明的侄子——文伯仁

文伯仁(1502年—1575年)字德承,號五峰山人,長州(今江蘇蘇州)人。擅長山水、人物。其畫以文徵明的細筆畫為基底,上追王蒙,筆墨細勁縝密,有獨得之妙,其骨力神氣在文徵明之上。

不過據說這位侄子的脾氣可不大好。

《無聲詩史》記載:「 其好使氣罵座,人多不能堪。」 少年時的伯仁和他叔叔文徵明爭吵還打了官司,結果被逮捕進了牢獄,並且生了重病。事後他有些後悔,為了挽回自己和叔叔的關係,同時又想跟著叔叔學畫。他編造「夢話」 說夢見金甲神說自己的前身是蔣子誠門人,凡畫觀音大士像,非齋戒不能落筆,種此善因,今世當以畫名世。文徵明聽到之後具體不知何原因就原諒了他,於是伯仁就開始跟著叔叔學起畫來。

但不得不說在文徵明這麼多的子侄中,確實文伯仁的山水畫成就最高。《明畫錄》記載:「橫披大幅,岩巒郁茂,不在衡山之下。」 (嗯,衡山指的就是文徵明。)

樵谷圖軸 明代 文伯仁 紙本設色 縱79.2CM 橫46.6CM 故宮博物院收藏

細觀其畫,筆力清勁。

介紹完了侄子,再來說說文徵明的親兒子——文嘉

文嘉(1501年-1583年)字休承,號文水,長州(今江蘇蘇州)人,以貢為湖州廣文,和州學正。文徵明次子。

善詩文。繼承家學,又以多見古人名跡,故畫作能脫去習俗。在吳門畫派中,文嘉可謂文徵明正傳的高手。

仿董源溪山行旅圖軸 明代 文嘉 1574年 紙本設色 縱190.4CM 橫52.3CM 故宮博物院收藏

《仿董源溪山行旅圖》為文嘉74歲時所作。

上題詩一首後自識:「舊見董北苑溪山行旅圖,今彷彿為此,甚愧不能似也。萬曆戌甲五月四日,茂苑文嘉。」

觀其畫,雖有董源之意,然其畫法,仍是近於文徵明細畫一路。他法倪雲林一路畫,雖著色,殊有幽澹之致。仿王蒙一路,皴染清脫、墨氣秀潤。畫史議其「真士流之作」也!

最後,重要人物華麗麗的壓軸出場——文徵明

文徵明(1470年—1559年)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其先世為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出身長州官宦世家,《明史》記載:「徵明幼不慧」。11歲時,才開始講話。早年困頓場屋,屢試不售,主要靠賣畫、賣文為生計。然十考而不中(汗!請問這位高考十次都沒考上的同學,是試卷太難,試卷太難,還是真的是試卷太難?),五十四歲以歲貢生薦試吏部,授翰林院待詔,三年後即辭歸,游心於書畫。

詩早年從陸遊入,文受業於吳寬;學書於李應楨,學畫於沈周。尤擅山水,上師宋、元,構圖平穩,筆墨蒼潤秀雅。兼善花卉、蘭竹、人物。著有《甫田集》三十六卷,前十五卷是詩,其次是文。不過,他的文多是「祭文」、「行狀傳」、「墓志銘」之類,基本上是為賣錢而寫。

在文徵明的繪畫中,沒有大的新奇,也沒有奇警的構思。畫的不是「」,不是具體的山水,而是出「」,是生命境界的呈現。努力表達著一個與「我」生命相關的世界,由自己創造的、獨特的、唯一的、無法重複的,在自己的生命中注入「個中妙境」,並且與世界「共成一天」的境界。

猗蘭室圖卷 明代 文徵明 1529年 紙本墨筆 縱26.3CM 橫67CM 故宮博物院收藏

文徵明花鳥、人物、山水皆擅,尤其以山水畫成就最高,雖然他到過北京,但畢竟居蘇州為多,畫園林小景尤真。繪畫分為「粗」「細」兩種突出的風格。其中「細」畫最具特色,成就也最高。

此圖構圖嚴謹縝密,境界幽雅清曠,用筆精細而蒼秀,無一筆隨意,沉穩而文靜,自成一種工秀清蒼的風格。這正是文徵明細筆畫的突出特徵,也是明畫不同於元畫,更不同於宋畫的突出特徵。

雖然文徵明細筆畫精工細謹,為宋、元畫所不及,但其筆墨的生動性卻較宋、元畫為遜色。雖有大幅、小幅、設色和水墨之別,大抵皆如此。

東漢文學家、史學家蔡邕著《琴操》一書,此書僅二卷。在《琴操·猗蘭操》條目下曰:「《猗蘭操》者,孔子所作也。孔子歷聘諸侯,諸侯莫能任。自衛反魯,過隱谷之中,見薌蘭獨茂,喟然嘆曰:『夫蘭當為王者香,今乃獨茂,與眾草為伍,譬猶賢者不逢時,與鄙夫為倫也。』乃止車援琴鼓之云:『習習谷風,以陰以雨。之子于歸,遠送於野。何彼蒼天,不得其所。逍遙九州,無所定處。世人暗蔽,不知賢者。年紀逝邁,一身將老。』自傷不逢時,託辭於薌蘭雲。」

畫中園林主人取《猗蘭室》以此命名自己的書齋,也許正是此意。

長夏宜敞室,盡去窗檻。

梧松長大者,不見日色。

室中不必掛畫,

琴几上置一瓶一爐一盒。

坐用高椅,須比他坐稍高,兩手撫琴則不費力。

眼前一琴一友。噫!人生僅有一知已,足以。

畫中為明代飲散茶之風。

明代以銅、鐵茶爐可用。一小童坐於爐前候湯,須緩水炙,活火煎。上置湯瓶煮水。桌上一壺、二盅、二杯托,將茶葉入壺或碗中沏便可。

飲茶以客少為貴。然器用關於人之幽俗,不可不究心也!

自識:嘉靖己丑,徵明為朝爵畫猗蘭小景,明年庚寅四月七日攜至虎丘,兩窗重閱。

「嘉靖己丑」 為明嘉靖八年,即公元1529年,時年六十歲。

「文徵明」白文方印。

雖說文徵明的畫有近十種面貌,但最具他個人風格的是細筆青綠兩種。可惜這次中國美術館並沒有從故宮借來文徵明尤足稱道的青綠山水繪畫作品。

但,別急!引發「故宮跑」的《千里江山——歷代青綠山畫》特展里可是展出了他的兩幅青綠山水名作,這次就一起拿出來和大家一起欣賞吧!

惠山茶會圖卷 明代 文徵明 紙本 縱67CM 橫21.9CM 故宮博物館

《惠山茶會圖》卷前幅蔡羽書序,鈐印「文徵明印」、「悟言室印」。後紙蔡羽、湯珍、王寵三家書詩,顧文彬題記。

文徵明的青綠山水在承繼元代趙孟頫和老師沈周二家青綠畫法的基礎上,和前人迵異。在水墨為骨的基礎上,敷施青綠色,色不掩墨。而青綠用色如墨,石綠、石青、赭石等互相滲合,十分清潤、雅麗、光艷、明潔。特別突出了清秀工雅的格調,樹立了明代文人青綠山水畫的新格。

蔡羽書序,記該圖作於正德十三年戊寅(1518年),時文徵明49歲。

據蔡羽序記,正德十三年二月十九日,文徵明與好友蔡羽、王守、王寵、湯珍等人至無錫惠山遊覽,品茗飲茶,吟詩唱和,十分相得,事後便創作了這幅記事性作品。

畫面採用截取式構圖,突出「茶會」場景。

在一片松林中有座茅亭泉井,諸人冶遊其間,或圍井而坐,展卷吟哦,或散步林間,賞景交談,或觀看童子煮茶。動態、情致刻畫迥異,饒有生意,並傳達出共通的閑適、文雅氣質,反映了文人畫家傳神勝於寫形的藝術宗旨。

此圖運用工筆設色法,樹榦、山石、坡陀的勾、擦、皴染多用中鋒,參以側鋒,具行書的筆法,呈「以書入畫」特色。

運筆纖細,兼帶拙味,如人物衣紋用高古遊絲描,穩健瀟洒中略見澀筆,工中兼拙。樹石形態亦於精細中呈適當變形,工整而帶裝飾味。設色青綠、淺絳相融,山石敷以石綠,勾線、凹處加淡赭微暈,樹榦運赭石、藤黃間染,人物著色後線條用色復勾,整體色調於對比中見融和。

蘭亭修禊圖卷 明代 文徵明 金箋本 縱24.2CM 橫60.1CM 故宮博物院收藏

《蘭亭修禊圖卷》為文徵明73歲時所繪,此圖表現的是廣為流傳的文壇佳話「蘭亭修褉」,系文徵明根據王羲之《蘭亭序》為曾潛(號蘭亭)所寫的別號圖。

畫法兼工帶寫,色彩濃麗中還有淡雅風致。山石用墨筆勾皴,山頭染石綠,山腳露出金箋紙的原色。

圖繪崇山峻岭,溪流蜿蜒,溪畔眾多文士或坐或卧,觀賞著山光水色間淙淙溪水送來的酒觴,潛心構思。

水榭上相對而坐的王羲之等三人正在評點已寫畢的詩文。

尾紙首段是文徵明臨寫王羲之所書的《蘭亭序》。

其後又有文徵明行書自題一段:「曾君曰潛,自號蘭亭,余為其寫《流觴圖》,既臨褉帖,蘭之復賦,此詩發其命名之意,壬寅五月。猗蘭亭子襲清芬,珍重山陰跡未陳。高音漫傳幽谷操,清真重見永和人。香生環珮光風遠,秀茁庭階玉樹新。何必流觴須上巳,一簾(芳?)意四時春。文徵明」。鈐「徵明印」「悟言室印」

由此可知,因曾潛的號與「蘭亭修褉」發生的地點相同,文徵明便將這一題材入畫,並為之題詩,貽贈友朋。

尾紙另有王穀祥等人的題跋。

其實這篇文章只寫了一半,文徵明除了後人中成為畫家者甚多,其弟子、徒孫更有一大堆,如:陳道復、陸治、朱朗,還有剛剛提到的王穀祥等等,直至明末清初而不絕,甚至還出現了女畫家,看來只能等下次有機會再細聊他的門生們吧!

文章「尾紙」:

中國人都說無疾而卒是一個人最大的福氣,文徵明就是如此。《無聲詩》記載:「先生暇則出一游近地佳山水,所至奉迎恐後。居間客過從,焚香煮茗,談古書畫彝鼎,品水石,道吳中耆舊,使人忘返,如是者餘三十年。年九十而卒。卒時猶為人書志石,停筆栩然若蝶化者」。

文徵明卒時為嘉靖三十八年,私謚貞憲先生。

後記:

吳門畫派的畫家多屬於文人,能詩善文,精書法,所以吳門派山水具有文人的雅氣。只可惜等到畫派末流時,粗製濫作,把繪畫完全當做了商品。明人范允臨在《輸寥館集》中有云:「今吳人目不識一字,不見一古人真跡,而輒師心自創,雖塗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即懸之市,以易斗米,畫那得佳耶?」

如果文徵明聽見,不知會作何感想?


推薦閱讀:

TAG:文徵明 | 明朝 | 山水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