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大魚海棠?
寫在前面:「到底有多少人還是不明白,人與人之間要想保持長久而舒適的關係,靠的是共性和吸引,而不是壓迫,奉承,捆綁,一味的付出和道德式的自我感動。」
一 引言
在評價《大魚海棠》之前,我覺得有必要說一個再簡單不過,但卻經常受到質疑的一個問題——文藝批評的正當性。在知乎上評價兩個版本的《倚天屠龍記》的歌曲時,和一個人發生了爭執,她認為審美具有客觀性的觀點很可笑,自己覺得好就是好,哪裡需要什麼理由。我本來還試圖闡述一下自己的觀點,最後生氣地刪掉了所有的評論。因為面對這樣不講理的人時,你們沒有對話的基礎。我們為什麼會討論電影、音樂、小說等等文藝作品,是因為我們試圖對它做出判斷,做出更好的判斷,這個判斷是有理由的,有標準的。雖然這些理由和標準隨著人類歷史的變化可能發生變化,但是有一個共同的基礎,我們如何獲得最佳的闡釋,我們如何通過一部作品的內容、形式、風格、類型等等要素找到它所追求的價值。如果你承認這一點,我們的影評是有價值的,是可以討論的,如果你認為我喜歡或一部作品,是我私人的事情,「喜歡你,沒道理」,那麼可能所有的評價都是無效的。在明確討論的可能性之後,我們在開始討論《大魚海棠》這部電影。
二 我們如何評價一部電影
在我們明確了評論電影需要理由和標準的前提以後,那麼一個更複雜的問題來了,我們的評價標準是什麼?這可能是人類歷史上從未間斷過的爭論。在這篇影評里處理不了這麼複雜的問題。我比較支持王志敏《電影學概論》裡面一個簡單的框架。電影語言和表達大致可以分為四個層面。第一,知覺層面。構圖、攝影、色調、鏡頭的運用、剪輯的節奏、音樂等等這些最基礎的元素。像《變形金剛》、《2012》這類幾乎全部靠視覺效果撐起來的電影,就比較依靠知覺層面。第二,故事層面,無論是戲劇式的,充滿強烈矛盾與衝突的敘事(典型代表《十二怒漢》;還是小說式的,充滿細節、氛圍的敘事(國內第五代導演的作品,如《黃土地》、《一個和八個》等具有強烈散文詩色彩的作品);還是玩轉複雜敘事結構的敘事(昆汀的《低俗小說》、諾蘭的《致命魔術》、蓋里奇的《兩桿大煙槍》)。第三,思想層面,作者對人生(偶然與必然)、對人性(善於惡)、對社會(正義與非正義)的思考,這些思考最終都指向人類的生存狀態。比如《飛越瘋人院》、《肖申克的救贖》探討體制化與自由,《無姓之人》、《大塊頭有大智慧》嘗試理解人生的無常,《黑客帝國》、《香草天空》討論美好的生活與有價值的生活的關係,或者像很多電影一樣,直接反應對人與人之間感情的表達。第四,特徵層面,通過知覺層面的電影語言、通過故事層面的敘事、通過思想層面的思考,很多電影創作者形成了一種特徵和風格,電影傳達出來一種他的視點對世界的觀察和捕捉。《小鞋子》、《菊次郎的夏天》、《這個殺手不太冷》這些作品都能表達出一種特定的情感甚至是直接代替了你對世界的記憶。
三 如何評價電影《大魚海棠》
在確定了我們評論的意義和評價的標準之後,終於可以進入正題了,如何評價電影《大魚海棠》,我也在四個層面對它做出分析的判斷。
知覺層面
《大魚海棠》的很多畫面很好,很多人都說到了很高的水準,我並不是特別懂動畫片的製作流程,僅僅作為一個電影愛好者來看,電影的畫面我是給優秀的分數的。儘管很多人提到了掉幀、炫技、2D轉3D的問題,但是不可否認,在CG三維背景、海天一體的處理上,很多可圈可點之處,很多地方讓我想到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對於畫面我想肯定的意見比較多,我就不贅述,說一點我覺得美中不足的吧,我個人認為所有魚的造型確實有些遺憾,如果創意是每個人是一條魚,那麼應該和「鯉魚躍龍門」的意義相通,但最終呈現的是海豚,甚至還是有角的海豚,總讓我跳戲到小時候的一部動畫片《小飛龍》,我覺得如果能再在形象上打磨一下更好。
另外,除了片尾曲之外,我真的沒有特別留意到電影的配樂,這點不要和《天空之城》、《起風了》比,就是和《千與千尋》比都相差很遠,所以我並不覺得配樂有比較出彩的地方。
故事層面
相信這是最為認詬病的地方了,故事層面我想分世界觀設定、故事邏輯的完整、人物形象的塑造三個方面來說。
首先是世界觀的設定,由於影片上映之前的宣發中,將世界觀的設定作為一個重要的噱頭,但看完電影以後,卻發現,這根本不能成為一個世界觀。什麼叫世界觀的設定,大的說有托爾金的《指環王》、劉易斯的《納尼亞傳奇》、JK羅琳的《哈利波特》,漫威和DC的宇宙,金庸的武俠世界等等,這些作品或者系列作品確實建立一個完整的、區別於現實世界的世界觀,有對這個世界靜態的和動態的詳細描述。小的說有《回到未來》、《終結者》、《泰迪熊》、《永無止境》這樣的發生在現實世界,但是因為影片一些特定的設定,故事的走向發生了改編,但還是符合現實世界的。這種世界觀的建構,一旦成功就是一個成功的IP,所以總是有人樂此不疲,但一個世界觀的建構談何容易。《大魚海棠》中試圖建立世界觀,一個人間,一個非人間的世界,這是很多作品的經典世界觀設定,無論是《哈利波特》還是《納尼亞》,無論是《千與千尋》還是《數碼寶貝》,這些作品都通過兩個世界的設定來反映很多問題,但是這些作品中兩個世界是互動的,注意是互動的。《大魚海棠》中現實世界前後共出現沒有幾分鐘,而且人物也就是鯤和妹妹兩個人,根本看不出來這個世界是什麼時間,什麼地點,完全沒有任何現實世界的代入感。正是現實世界存在感如此之弱,讓姑且稱之為魔法世界的設定看起來很難理解。首先是魔法世界存在的方式,它是在幹什麼,按照電影里的說法,它們掌管著人間的自然規律,可是由於人間出現的太少,絲毫看不出來。反倒最後的魔法世界毀滅,讓我看到魔法世界的自然規律不受魔法人控制。其次是魔法世界和現實世界的互動的設定,電影中出現了兩種互動,第一種是魔法世界的青年人去人間歷練七天的成人禮,第二種是人死後靈魂會到魔法世界,好人變成貓,壞人變成老鼠。可是這兩個設定真的沒看出什麼意義啊!最後,是魔法的設定,電影中,魔法世界的人應該都是有法術的,可法術的量級真的沒有什麼設定,一會兒很小,比如祝融等人面對水災時的舉動,一會兒又很大,爺爺和海棠竟然能夠靠巨大的海棠樹賭上天上的窟窿。最BUG的是能夠隨時控制生死的靈婆的存在!
再說故事邏輯的完整性,整部電影看下來,不要提邏輯完整性,簡直毫無邏輯。一般的商業電影需要用戲劇式或者高階的結構式的故事來吸引觀眾,小說式的敘事多是文藝片。一般人都玩不了結構,那麼就扎紮實實做戲劇矛盾式的就行。一般矛盾塑造有三種重要的方式,一種是強烈的社會、群體之間的衝突(改革開放前的國產片很多都是這個種方式);一種是偶然性帶來的矛盾,就是所謂的「無巧不成書」;一種是人物性格、人性善惡上面帶來的衝突。也就是說需要有反派,需要有危機,需要有衝突,但是《大魚海棠》雖然有危機,有反派但是真的沒有衝突呀。沒有最後大boss是商業電影大忌,《大魚海棠》雖然注意到了,設定了一個鼠婆婆的反派,但這個反派不知道起了什麼壞的作用(除了奪走了鯤的笛子,設定上讓他們回不了人間,但後來這個設定好像沒什麼影響)。有強烈的危機,最後天上開始有窟窿,洪水漫世,但危機的來源真的不是很清楚,如果是因為鯤的話,怎麼解釋,或者直接不解釋,就是天神動怒,但這個天神可真不講理,如果魔法界毀了,那人間的「自然規律」怎麼辦!!!正是沒有反派、沒有危機、沒有衝突,所有的劇情都是椿在實現鯤回人間的任務,所以最終電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高潮,即使湫的犧牲也讓人無法理解。
由於使用了很多點子,但這些點子沒能撐起一個世界觀,由於沒有好的世界觀設定,故事的邏輯完整性極其之差,由於故事極其之差,所以撐不起人物,由於人物極其之差,所以要靠大量不明所以的台詞和旁白來補充,正是故事層面的絕對失敗,讓《大魚海棠》不能成為一部水準之上的電影。
思想層面
《大魚海棠》想向觀眾傳達什麼?在思考這個問題之前,可以先看看類似的作品在傳達什麼。《千與千尋》在表達成長,雖然有愛情和親情,但更多的是當個人面對陌生世界時如何選擇,如何通過勇氣和努力改變自己和生活。《納尼亞》在表達什麼,納尼亞在說明成長時加入了對正義和邪惡,以及當時世界局勢的內容。《指環王》就更不用說,在英美文學中成為紅學一樣的一門學科。很多人都闡釋它代表了對西方文明的捍衛。反觀《大魚海棠》在表達什麼?先說被過度闡釋的「在這個世界相遇」,這種具有東方哲學意味的表達。這的確是一個很好的點,也是思考人與人之間的羈絆,感情產生的過程一個很有意思的點。但有這種好的想法,一定要落實到故事上,因為沒有故事的支持,這點成為一個口號,有感召力之餘,卻像無根之水一樣,難以入心。再說比較簡單的愛的主題,除了爺爺對椿的無條件無限制的愛之外,在處理愛情的時候,作者真的很難感動人。借用一段不知出處但流傳挺廣的話:「到底有多少人還是不明白,人與人之間要想保持長久而舒適的關係,靠的是共性和吸引,而不是壓迫,奉承,捆綁,一味的付出和道德式的自我感動。」無論是椿還是湫他們所做的,在我看來很難稱為真正的愛情。誠然,我支持丁怡那句「我愛你,與你有何相干」,但我覺得這更多地是愛本身,是愛的能力,而愛情除了和能力有關,更是一種特殊關係,是兩人之間的特殊關係。因此,椿和湫的行為讓很多人都沒有感動。當然,爺爺的存在還是有情感衝擊力的!但真的不能用這樣一個點挽回整個思想層面。
特徵風格層面
由於特徵風格層面只有在前面三個的基礎之上才能體現出來,因此凡是能達到這個層面討論的作品,往往是極為優秀的作品。我們會討論一些完成度高的作品的風格和特徵,但我們很難去討論碎片化的作品的特徵和風格。如果說非要討論,只能討論它在做的比較好的知覺層面的一些特徵。影片一直在傳達「中國風」的風格,在建築、服裝、人物設定上都有用心,這點還是需要認可的。但是,中國風並不意味著有中國字,有中國的簡直和服裝就有,最後還是得看有沒有符合中國人思維習慣的價值展現。這點上沒有凸出的話,就跟《花木蘭》和《功夫熊貓》一樣,人家說自己是中國風,你服氣嗎?
四 餘論
儘管上面的評論認為《大魚海棠》是一部碎片化的電影,完成度很低,但還是讓我坐在旁邊的她哭了。我都有些手足無措,但我也在反思,其實我們去電影院時,不會用那麼複雜的分析體系去分析各個層面的漏洞不足,只要你的知覺層面出色,有一個說的過去的故事,反映我們能感受到的故事和感情,都不指望有什麼特徵和風格,加上一點點音樂,我們都會感動。比如《北京遇上西雅圖2:不二情書》中的秦沛和林唐秀懿這對夫婦就足以撐起所有的淚點。我們的要求真的沒那麼高,所以下次再想宏大設計,想建構世界觀,想表達人生終極問題,想扛起什麼風格的大旗時,不妨先坐下來,寫一個說的通的故事。在這個故事的基礎上,你再慢慢用其他方式找情懷,相信這樣會走的更遠一些!
有的魚是永遠關不住的,因為它們屬於天空」。——題記《大魚海棠》
《大魚海棠》講述了一個屬於中國人的奇幻故事,我們試圖向觀眾展現那條游弋在每個中國人血液和靈魂中的大魚——鯤。
我們先來看劇情,小男主死後的靈魂就變成了一條叫鯤的「大魚」。椿為了將鯤送回人類世界,犧牲了自己所有的法力,毀掉了整個周邊家園,放生了掌管壞人死後靈魂的類神鼠婆,差一點點害死了很多不相關的性命,還包括自己的家人。
重點來了:叫椿的女主有一個叫湫的備胎,用她的話說就是「我一直把你當哥哥」。瞬間引起影院觀眾哄然不笑,一秒鐘齣戲。
然而這並沒有耽誤椿把湫備胎玩命當工具使,椿也從沒有出於拒絕過湫備胎主動獻殷勤。所以,湫備胎在片中分別體驗了:跳糞坑救鯤,被蛇咬險些喪命,以及在冰天雪地中背著椿和「競爭對手」徒步長征,違反天規開啟海天之門,最終的最終,還用自己的生命成全了椿和鯤到人間白頭偕老……
當然,作為一部有可能的「國漫之光」《大魚海棠》只是劇情狗血,小編也就忍了,畢竟要做「有劇情的國漫」是難上加難。但導演和編劇居然把這個狗血俗套的故事都講得實在是對不起觀眾,東拼西湊、支離破碎,一想到兩位導演均出生於理工科,只能稍感安慰:專業的人,才能做專業的事。
其實,影片的劇情並不是檢驗電影質量好壞的唯一標準,一部電影有這樣活著那樣的漏洞,也是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既然是自家的孩子,我們的高標準嚴要求也是情理之中的。
邏輯不足,可以接受,但創作者仍要將電影的邏輯盡量做好,至少要讓觀眾有代入感,融入進電影劇情,讓觀者忽略掉這些漏洞的存在。而《大魚海棠》有太多情節根本就是不顧邏輯,齣戲的無法令人信服,甚至生硬的讓人尷尬。
在天空與人類世界的大海相連的海洋深處,生活著掌管著人類世界萬物運行規律的「其他人」。居住在「神之圍樓」里的女孩「椿」,十六歲生日那天變作一條海豚到人間巡禮,被大海中的一張網困住,一個人類男孩因為救她而落入深海死去。為了報恩,她需要在自己的世界裡幫助男孩的靈魂——一條拇指那麼大的小魚,成長為比鯨更巨大的魚並回歸大海。歷經種種困難與阻礙,男孩死後終於獲得重生,但這一過程卻不斷地違背「神」的世界規律而引發種種災難。
這部電影,從2004年梁旋等人把夢裡的想法做成了一個短片,他於2005年和張春一起創立了彼岸天,希望聚集起一幫人把最初的夢做成電影;2007年底,他們憑藉短片《燕尾蝶》拿到了第一筆做樣片的資金,之後投入長片《大魚海棠》的創作。歷經將近十年,才終於上映,這場電影,是遲來的期待。
但是期待的,可能沒有得到應有的滿足。《大魚海棠》的人物塑造乏善可陳。影片大量採用了傳統神話人物如嫘祖、祝融,還直接借鑒了莊子的典籍。令人遺憾的是,這些神話人物大多淪為符號點綴,可以說枉擔其名,並不能真正具備其應有的魂魄。這樣的人物情節設定,就顯得過於膚淺。
而且,最後看到電影的劇情,我的內心是抗拒的……女主幹掉了男主,所以為了復活他,救他就可以不顧自己的家人跟朋友,而她的備胎就犧牲自己去幫女主……
搞這麼瑪麗蘇的電影劇情跟台詞,是要鬧哪樣……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