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所謂的「道」只是賦予我們生命臍帶的衍生品

《道德經》衍生出浩如煙海的道家作品,其核心內容大抵是崇尚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狀態。

上篇提到因為老子對自己所騎的青牛有了感情,故而在其作品當中多次以「牝」來打比方。道家思想當中因為的加入了辯證的元素,所以基本上是從自然當中發掘相關的例子並將其拓展開來。

作為一個混混,對於任何門派似乎也只是觀其大意而已,那些咬文嚼字的體悟似乎也離自己太遠。

大師

現實生活當中,經濟學者、養生專家、教授等等權威們憑藉自己的屁股和口才營造和現實之間的壁壘。有人篤信經濟學家搞得血本無歸;輕信專家秘方以致病疾逾深……

語言有時候會掩蓋原本的樣子,稍微有點閱歷的人更多的是從待人接物上判斷一個人的特質,而不是「說什麼就是什麼」。

而「說什麼就是什麼」所描述的都是正確狀況的時候,多半是裹挾了類似長輩對晚輩,領導對下級這樣一種不平等的關係。如果在人群當中沒有人把自己說的話當回事,或許可以在動物身上發現自己權威的一面。

許多人養狗的理由是——狗比人聽話,

或許從側面感受寵物主對於現實人際的無助。如果狗也不聽話起來,他們應該會從比狗更低級的動物或是其他身上尋找到這樣一種交集的平衡點。

很好玩的是,這樣一些「得道高人」既承認了「人是萬物之靈」卻多又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他們放棄了與自然界中最富靈性的動物「人」的過多交集,反而轉過身和自然之間的對話。


有沒有可能這樣一群所謂的「得道者」在本質上是那種高智商低情商,人際關係玩不轉的聰明人呢?


帶著這樣一個不懷好意的想法,開始挖掘從古至今所謂的得道高人的人生軌跡。

抱朴子葛洪

原為江南士族,十三歲父親去世隨即家道中落,所謂饑寒困瘁,躬執耕穡,承星履草,密勿疇襲。十六歲研習「神仙導養之法」繼而於治術、醫學、音樂、文學等方面亦多成就。

長春真人丘處機

自幼父母雙亡,嘗遍人間苦楚,沒有大人照顧,自然也沒有小夥伴。故寄於修道成仙來擺脫現實,不到二十便開始學道,最後反成一代大家。

睡仙陳摶老祖

少年時便閱讀經史,精於詩、禮、書、數以及方葯。仕途或許是他原本最理想的人生規劃。自以為學識滿滿,豈料科考失利,想來也無法面對周遭,遂以山水為樂。

……

事實上,當下那些「得道者」給我的印象:神采奕奕、信念堅定、不受約束、會些醫術……而詭異的是,他們鮮有朋友和家人。最後自然得出了一個詭異的結論——他們光鮮亮麗的背後是用朋友和家人的犧牲換來的。

任何物質都有其生長消亡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長生不老」本身就不應該出自這樣一些對於自然狀態無比推崇的人之口。

「有傳人、沒後人」這是道者的第一個較為直觀的感觸。他們會用方劑丹藥甚至於用常人不易接受的方式方法來拉抻自己生命的長度,換言之,他們到了常人該死的時候卻使用非常的手段用自己的身軀跟整個世界作對。

「倒退」,或許僅僅是遮掩這樣一群「聰明絕後」的人的某些隱疾。如果再極端一點,「道」更像是一個賭徒輸光所有錢之後發現的後悔葯。

輸光錢的人和道家的生活狀態有著詭異的相似度


自然狀態下,所有的生命都會以自然迭代的方式完成著各自的價值。就此會不惜一切代價將自身的基因延續下去,甚至搭上性命也在所不惜,在人類世界當中同樣有著屢見不鮮的例子。

死亡之吻

  • 如果有的生命個體因為某些原因無法將自己的基因傳遞下去,或許他要做的也只能是將自己的生命延長,從而用另一種方式完成跟世界的對話。
  • 和老子一樣,許多「道」文化的追隨者都有著自閉的生活狀態,與其說他們遨遊於自然之中,不如講他們活在了自己內心的桃源深處,小心翼翼的存繫於自然之間。
  • 寡言、慎行、少失誤、不犯錯,他們即是以這樣一種最節能的方式遊離於人類群落之中。

正如每一次朝代更迭那樣血腥的洗禮之後才有機會帶來的一個欣欣向榮的景緻

世間萬物的進化歷程在本質上都是反覆試錯,不斷修正的過程。人類社會之所以到達今日的發展地步,即從猿開始經歷了若干代的試錯疊加修正,用無數鮮活的生命置換而來的。

不說話就不會說錯話,不做事就不會做錯事,不賭錢自然就不會輸錢……

世界給所有人的似乎只是一張乾淨白紙,每一筆畫上去的線條會因此而凝固下來,如果這些筆畫毀掉了這張紙,那麼留著這張白紙或許是最好的選擇,或許這才是「道」最初的態度。

正是因為有了前面無數廢紙的鋪墊才可能有最後漂亮的畫作的誕生

和老子在成長之後的種種失去比起來,那些不願意犧牲的個體在沒有順遂的人生當中,選擇做回一張白紙,或許是不願成為「廢紙」的最佳方案。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迎合了所謂「道」的許多理念。


倒退回以前才不會有失去,或許這才是「道」最初的狀態,如果真實如此的話,比起嬰兒來講,胎兒或許更有資格用來演繹「道」,維繫我們生命的「道」便是臍帶。

對於我們生命而言,臍帶才是首當其衝的第一「道」

於是,便有了用臍帶來解讀「道」的神奇之處,最有代表性的《德經》第一章:「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有沒有可能是老子用描述了人的成長曆程來反映社會狀況呢?——失道(臍帶)而後德(得)。失德(得)而後仁(人)。失仁(人)而後義(易)。失義(易)而後禮(立)。

就此,再反過來研讀那些後世的「得道者」,或許他們只是用盡心智耗費在成長的最初階段。

  • 他們似乎無所謂生死,卻又對祛病長生之術頗有心得;好像洞悉自然萬物,卻又漠視人情世故……
  • 他們同樣對於「人生巔峰」的充滿期待,只不過因為「輸不起」沒有辦法從失去和失敗的影子裡面走出來。
  • 他們會像嬰兒一樣,死死的攥住手裡的物件,不願放手。他們的長生之術只為了更長時間擁有自己的所有。

其實,現實當中會有許多所謂的退而求其道的人們,因為無力承擔失去或是失敗之後的結果,他們只有選擇和嬰兒或是胎兒一樣,用那些愚鈍的方式接受自然的饋贈,未曾見他們為此生付出過什麼。即便割斷了生理上的臍帶,還有一條看不見的臍帶伴隨著他們的一生。

推薦閱讀:

探測地外生命的存在為何要以地球生命的形成條件為基準?
生命與非生命的界限在哪裡?
雜記三則
經歷過生離死別是一種是什麼樣的感覺?
有沒有可能太陽是一個原子,其他行星是電子?科學家發現的原子和電子有沒有可能是另一種生命的恆星和行星?

TAG:臍帶 | 道家 | 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