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的當代價值

現代社會是高度商品化的複雜綜合體,在一種「經濟學帝國主義」的影響下,利益交換已經遍及了世界的各個角落。正如馬克思所提及的【異化】理論,權力、資本、媒體和機器徹底控制了人,使人不僅要充分發揮生產力,變成高速運轉的生產機器,還必須形成消費力,變成高速運轉的消費機器。(粗體字觀點引自百度百科)於是,官能享受的消費成為了現代人普遍的目標,肉體放逐精神,合理性替代美感與朦朧性,文學的地位也日趨尷尬——當人勞動生產的目標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擴大消費時,精神藝術又該如何尋找自己的立足之地呢?大多數人應該不會認可有一些作家排斥現代化進程(至少是不喜歡)的說法,文學的價值在當代需要有不同於以往的考量,只有這樣,才能夠讓文學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和影響力。

隨著自然科學的快速發展,人對於世界有了比以往更進一步的認識,並且這種認識越來越精確化、量化、專業化。世界在人們眼裡已經變成了各種科學理論的總和,人原本對世界的神秘感知幾乎就要消失殆盡,這一點被韋伯在《以學術為業的演講》中稱作【去魅】:

只要人們想知道,他任何時候都能夠知道,從原則上說,再也沒有什麼神秘莫測、無法計算的力量在起作用,人們可以通過計算掌握一切,而這就意味著為世界去魅。人們不必再像相信這種神秘力量存在的野蠻人一樣,為了控制或祈求神靈而求助於魔法。技術和計算在發揮著這樣的功效,而這比任何其他事情更明確地意味著理智化。

去魅意味著人們已經不再相信存在於世界背後的某種神秘的實體,於是整個宇宙就如韋伯所說:「人們可以通過計算掌握一切。」在一個只剩下計算的世界裡,人自然不會再去重視以表情達意和傳達美為功效的文學,甚至各種各樣的社會科學也開始來蠶食與解構文學。文學的危險處境不言自明,它已經被放置在了大眾社會的「邊緣之地」。在此意義上,我希望提出一些對去魅化的反駁與論證,重新為文學給定在當代的價值,避免現代人精神生活的徹底荒蕪,留給自己的文學創作一個充分的交代。

自然,科學可以讓人以計算的角度認識世界,但去魅本身卻並非必然。只要哲學中的認識論還沒有被完全澄清,我們對於世界的體會就仍然有著多種可能性。自然科學是基於觀察與實驗形成的嚴謹的邏輯體系,但其中確實還有許多沒有被很好地解決的問題,最常見的問題就是:

我們如何【知道】?我們如何相信我們對實驗結果的【記憶】和記載下來的【證言】?自然科學源自於歸納推理,那麼歸納推理在邏輯上一定是有效的嗎?

羅素的《哲學大綱》中對此就有著頗為有趣的說明:

當下發生的記憶並不能證明記憶中的事件真的曾在以往發生過,因為世界有可能只不過是五分鐘以前才產生出來的,而在創世的那一刻,同時也創造出本為虛假的記憶。(黃翔譯,商務印書館出版,P.5)

歸納推理的本質是這樣一個論證,因為A和B總是同時出現,從來沒有分開出現過,所以當A出現時,B很有可能也會出現。......我認為「歸納」一定具有某種程度上的有效性,它如何以及為什麼是有效的,這個問題現在還未解決。在問題最終獲得解決之前,有理性的人仍然會懷疑他的食物是否會提供營養,太陽是否在明天還會升起。(P.11)

由此看來,去魅只不過是現代一些崇尚理性的學者的一家之詞,並不具有理論和邏輯上的必然性。世界本身有著其幽深與不為人所熟悉的一面,而這一面——這形而上的一面就是文學能發揮獨特作用的地方。在此處,儘管哲學已經有了涉足,但由於哲學本身的抽象性與晦澀性,它難以給人直觀和震撼的感受。而在文學創作或閱讀中,人可以體會到與世界本身的一體化,獲得難以言喻的美感,達成互相之間深層次的理解,從而實現自我精神的升華。

從以上論證出發,我可以給出文學的三個當代價值:

1.給人以表達的途徑。人表達的方式多種多樣,說話、肢體表現、面部表情、文字等都能夠讓人表達自己,但若想要傳達豐富的感情,講述更加生動複雜的故事,文學毫無疑問是個首先會被想到的方式。

現代社會的工具越來越多樣化了,電腦、手機乃至於VR設備都可以成為人的文學表現手段。儘管表達這一功效早已有之,但我相信伴隨著科技的發展,它會在當下具有更加深遠的意義與價值。前文已經提到人在商品社會中的異化,伴隨著利益的擴張,人和人之間的交往可能會越來越帶有精確的目的性。如此一來,就會使得人的交流中有了太多技術性的內容,人的內心感受處於「缺席」狀態,孤獨感也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出來。出於此類【孤獨】,現代人急切地需要表達自我,文學就提供了一個途徑,這種文學表達或許最終可以幫助現代人尋回【精神】,讓人反思商品化的弊端,從而建立起更好的社會制度。

2.給予人美的熏陶。好的文學作品幾乎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給人美的感受,讓人暫時擺脫實然生活的焦慮,擁有超越現實的情感。生活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人很可能會在各種數碼設備中失去對美的敏感性,從而把生活變成一種灰暗化了的、「合理的」【生存】。文學是對這種生存的有力反抗,它把人從其中抽離出來,以不同尋常的修辭和深廣的情感賦予宇宙美與韻律,讓人在其中找到存在的價值,這種價值是精神性的,也是恆久的。

美不是顯然的,它是人的精神與宇宙的形而上的統一,這個統一需要過程,需要人去發現,文學就向人指出了接近美的【道途】。

3.令人認識到更廣闊的世界。日常生活中,人一般生活在一個特定的範圍內,也就是國人所說的熟人「圈子」。在這裡,人思考如何獲得圈內人的認同、自己的位置以及各種人際關係,並且想方設法地去提高自己在圈內的地位——此處的一切都是明了顯然的,沒有什麼美感或神秘,有的只是日常的【沉淪】(海德格爾術語,指迷失了的自我, 所謂「沉淪」不是有關道德的價值判斷,而是在世生存表現出來的方式,可以說是人類的本性所致,是整個人類都無法避免的「原罪」。這種狀態正是此在在世的日常狀態。)。當然,這種生存方式也並不是錯誤的,但倘若僅僅局限於此,恐怕就太狹窄、太可悲了。

文學能夠幫助人擺脫自己狹小的世界,從而得到更廣闊的視野,其中豐富的情感樣式與引人入迷的故事是對現實生活的有力補充。

總的說來,現代社會的去魅化並非必然,由於認識論的不完善,人有著許多可以了解世界的角度,這就為文學確立了合理性與必要性。人在文學中還有著許多可以發掘的價值,這些價值或可幫助人在現代社會過上一種更好、更理想的生活。

推薦閱讀:

晚期海德格爾的三天討論班紀要之一(丁耘譯)
如何理解廣泛存在的奇偶性?
真正的無(虛無)是否存在?
人生緣,明滅婆娑

TAG:文學 | 存在 | 社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