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白茶從小眾茶走向大眾

在六大茶類中,白茶跟黃茶一樣,都是小眾的。產量有限,產地集中,而且因為知名度較低導致受眾人群較小。

如今,白茶積蓄十年推廣之力而勢起,在2016年隨著自媒體的興盛、資本的介入幾乎一夜之間家喻戶曉。白茶,從小眾茶變為大眾茶的趨勢已經愈發明朗。

然而,這個過程或許還需要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從小眾變為大眾,不是單靠知名度就能解決的問題。今天的文章,白茶說就談談對於這個話題的看法。

一、解決產能有限的問題

長久以來,我們提到白茶,指的就是福鼎白茶,再擴散一點範圍,還包括其他核心產區的白茶,比如建陽小白茶、政和大白茶。再進一步擴散,還包括經常拿來當做福鼎白茶來銷售的福安白茶、松溪白茶、泰順白茶等等。

如果僅僅以福鼎、政和、建陽目前的產量,毫無疑問是無法滿足市場需求的,而且這還是一個在急劇增加的市場需求。關於產能的問題,我們認為無外乎兩種解決途徑,一是內向挖掘產能,二是外向增加白茶產量。

今年的福鼎產區,新廠如雨後春筍一樣冒出來了,以至於有些鄉鎮開始嚴格限制場地審批,從而控制整體質量和產能。與此同時,根據白茶說的觀察,目前在福鼎仍有部分茶園是得不到及時採摘的,特別是明前茶,大家都在搶收產量較高的大白茶茶園,而荒茶、菜茶乃至於白毛茶卻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荒廢。

政和的情況我們了解不多,而在建陽,白茶產業的恢復才剛剛起步。所以,內部產能的問題是最直接、最具原動力的方式。再者,就是現在不同茶葉產區出現的白茶品類,無論官方是否認同,這都是不爭的事實,而且還會進一步加劇。這也就是今天第二個要談的問題。

二、培養一些對手,做大整個品類

在之前的工作中,我曾參與到一次給水管道企業的發展戰略會議。那是一家不折不扣的大公司,正面臨主力產品品類衰落、體量增長、品牌提升的難題。當時,我們的團隊提出了培養一到兩個對手的戰略——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回到茶行業。資本的本性是逐利的,鐵觀音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案例。當年鐵觀音已經徹底滲透到了全國各地的市場,無論是自喝茶還是禮品茶,鐵觀音的消耗量都是所有茶葉品類當中最大的。

然而,在市場熱銷的情況下,由於產能不足就出現了以本山、毛蟹等品類冒充鐵觀音的情況,更有甚者,為了提高產量,各種農藥、化肥就出現了。但是,問題也出現了,農殘超標、重金屬超標等情況屢屢見諸報端。幾乎是一夜之間,鐵觀音倒了。代表性大企業死了一大片。

這就是典型的產地第一,品類單一而遇到公關危機時的案例。設想,如果當時不僅是安溪產鐵觀音,情況又會如何?大不了安溪企業的銷售量受挫一段時間,而鐵觀音大類是保全下來的,安溪茶企只不過要蟄伏一段時間以後,經過產業調整和規範,東山再起。

應該講,白茶比鐵觀音這一烏龍茶品類要幸運的多。所以,對手的存在,往往意味著關鍵時刻救命稻草的存在。

三、行業標準的修訂和通俗化擴散

培養競爭對手?我看沒有一個產地會這麼做,但這還是防不住其他產地白茶的發展的。這個階段,我們能給的建議就是目前的白茶三大源產地進一步修訂行業標準。雖然說為了市場流通的方便,行業標準的話語權掌握在大企業手中。

但是我們看看大企業所佔的市場份額,能超過50%?估計30%都成問題。那麼其他份額的話語權呢?目前來看是被忽略的。如此看來,這些中小企業成立專門的權益組織還是非常有必要的。

此外,行業標準修訂之後呢?還是需要通俗化傳播的,這個過程,白茶領域裡許多悖論就需要打破了,具體的數據就要由官方發不出來,成為行業權威數據,即考慮到大企業的利益,也要兼顧中小企業,即要考慮到拼配茶,也要考慮純料茶。

一旦這個過程完成,只要是正宗原產地發布和傳播的,話語權和正宗地位還是掌握在他們手裡,根本不用過度擔心什麼。

上述內容,是白茶說基於自身行業所在,以一個自媒體的身份做出的思考。或許對,或許不對,然而,白茶從小眾茶向大眾茶轉身的歷史進程已經開始了。擋是擋不住的,只能考慮如何把握這個過程中的自身角色。

末尾廣告:今天「白茶發燒友」小密圈的話題:喝完白茶之後,葉底你是怎麼處理的?歡迎加入討論。


推薦閱讀:

2017,白茶說的炭焙年!
聽覺里的白茶門道
荒茶白牡丹,賞飲。
白露茶,作為高端白茶的潛質有多大?
老白茶, 請放過單純的小白吧

TAG:白茶 | 福鼎白茶 | 政和白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