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形式的下一步?

今天,我開通了我的知乎專欄----閑話互聯網。

既然是閑話,就是像吹牛聊天一樣談互聯網而已。

目前互聯網可以談的很多,可以說這個專欄以後也不愁話題。

另外知乎的專欄是可以邀請投稿的。

因為我也算是搞互聯網的,所以前期即使是一個人的表演也有大量談資可以撐很長時間。

但如果以後做大了有影響力了之類,早晚要考慮團隊化協作的問題。

關於這些可以以後再聊,我堅持一篇文章只論述一個話題的做法,雖是閑談,但也有主次之說。

比如這篇的話,我主要談談自媒體形式的下一步。

特別註明,我寫的所有關於趨勢的文章我都會強調一點,我。

我認為所有文章的寫作,都會或多或少感染一些寫作者的個人情感。

因此,所謂絕對客觀理性無偏見的創作往往是一種誤導。

其實寫作很簡單,看到什麼想到什麼寫出來就行了。

覺得寫作很難的人,大概是給自己設置了太多桎梏而已。

比如覺得自己是專業人士,寫作的時候有些術語就要專業化。

我聽過一種說法,越是專家的人反而越不容易待見新生事物。

所以我開了專欄也不會妄想通過專欄說服別人,我只是想到哪寫到哪,僅此而已。

以上算是開場前的閑談。接下來進入正題聊聊自媒體現象吧。

其實自媒體從心理學上說也是很自然的現象吧。

雖然我們都說人是群居動物,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要在群居環境下才能發聲。

那麼如何解決個體發聲的問題呢?自媒體就出現了。

無論是何種形式的傳播,傳播三要素都可以簡單概括為:

1.說話的人;

2.傳播的通道;

3.受眾;

我覺得要展開的話每個環節都可以大書特書,但這次既然主談自媒體,那其實就要從第2點談起。

自媒體和非自媒體主要的區別在通道的暢通度上。

比如報社通訊社電視台之類發稿前需要經歷重重審核的非自媒體,缺點是想的未必能說,優點是說出來傳播的範圍廣(央視春晚的廣告覆蓋面至今也沒有哪家自媒體能與之比肩吧)

再說說以雙微為代表的自媒體。

雙微是我自己的一種分類,也就是微博+微信,為什麼這樣分?我在後面會闡述。

自媒體的優勢在於想說就說,要說的響亮。

不過自媒體的缺點也越來越多。

1.信任度問題。

為什麼現在微信公眾號越來越難做了?

因為看的人少了(也就是上文歸納的三要素中的第3點。我認為無論是做傳媒還是傳播的人,如何平衡好以上三要素都是很頭大的問題)

2.獨家性問題。

如果一個自媒體的素材都來自一個網站,給我一個不去直接訪問源網站而要通過自媒體來閱讀別人的理由。

要了解一個人最直接的方式是面對面交談,而不是聽別人怎麼說。

或者開個玩笑,你覺得讀了厚厚的喬布斯自傳後,你就了解喬布斯了嗎?

我自己把自媒體的發展分為3個階段。

階段一:過去時

第一個階段,以校友錄為代表。

比如yahoo最早的創業起點,是楊致遠在斯坦福校友錄上的帖子(大學裡很容易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facebook最早的社交靈感,來自於扎克伯格要做一個哈佛校友錄網路版形式(紙質的校友錄更像一個通訊錄,而且往往畢業即失效);

階段二:現在時

第二個階段,以TSNS為代表。

TSNS也是我自己創建的一個說法。

所謂T,就是推特的形式(推特最早的時候域名前綴有個t,後來國內扎堆做微博的時候大家也都用t開頭了。比如網易微博是t.163,搜狐微博是t.sohu,騰訊微博是t.qq,新浪微博最早是t.sina)加facebook的形式(facebook這樣的寬鬆式社交網路後來都被稱為SNS了)

其實現在的新浪微博可以說是tsns結合的最佳產物。雖然看起來是類似推特那樣的140字零碎時間化,但並非絕對嚴格,你寫一篇600多字的微博一樣可以發,不是說發什麼長文章而是指在發布框碼超過140字依然能發布。

這樣TSNS結合的後來是什麼呢?微博市值突破200億美元。

階段三:未來時

第三個階段是我的預測,我認為專欄形式極可能成為新階段的代表。

我預測的依據是什麼呢?簡單說,質與量的博弈。

以手機為例,

當大家普遍收入不高的時候,華強北就是市場寵兒;

當人們收入上去了,一些品牌高端機就進軍市場了。

TSNS可以看做是量大則優,而專欄寫作,可以看做是以質取勝。

其實這也可以用俗話來解釋。

比如要是你的手機變得很慢而剛好你的工資漲了,你會不會覺得還是換個更高質量的手機試試?


推薦閱讀:

互聯網上的強關係、弱關係
Arxiv網路科學論文摘要13篇(2018-02-21)
Arxiv網路科學論文摘要20篇(2018-02-20)
20句不太長的話

TAG:社交網路 | 自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