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的定義,被改寫只是早晚的事情!

白茶是什麼茶?這個問題我們也寫過,但終歸不夠滿意。一句話講清楚一事、一物,向來是難事。關於白茶的定義,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見到過滿意的答案。今天的文章,我們把問題分解一下,或許會有新的發現。

但凡是著名的茶葉品類,一定少不了兩個維度的限制,一是樹種,二是工藝。當一種茶葉品類一旦達到非常成熟的境地,樹種和工藝原理基本上都是固定的,即便有變化,也只是在工藝原理的指導下改進生產手段。而發展中的品類則不然,很多人嘗試、探索,手法多、觀點也多。

白茶,就屬於發展中的品類。這與其歷史有多久無關,而是關乎當下。今天我們討論的白茶,非局限於一地,而是整個白茶體系。

白茶的發源地就在福建,核心產區福鼎、建陽、政和三地,這個無疑。周邊產區還有松溪、福安、柘榮、泰順等等。這些都是大家比較了解和認同的。除此之外,雲南、浙江、貴州、四川等地也陸續出現了白茶新品類。這些新品類是否成立,目前來看還是有一定疑問的。

白茶在全國市場火爆之前,就有業內人士下注了。就如同鐵觀音、普洱、岩茶、正山小種等品類大熱的時候,很多外地仿造的茶也出現了。需要明確的一點是,並非所有的仿造都要直接否定掉。比如綠茶當中的日照綠茶,山東之前哪裡有什麼茶,現在按照綠茶工藝去做,不是一樣成功了?

那麼對於白茶呢?我認為這裡面首先要考慮的就是樹種的適制性問題。講白了就是一種茶樹品種,很難適合所有品類的加工工藝,這就是適制性不足的現象。比如今年,我在建陽喝到了一款鐵觀音樹種的「白茶」,很明顯,適制性太差,葉片硬而且厚,曬出來以後,味道跟白茶相差很遠。

同樣的道理,當年鐵觀音很火的時候,也有白茶產區的人拿大白茶去試做鐵觀音,但是一揉就碎,也是沒有仿製成功。這樣的一個來回,足以證明樹種與工藝之間還是要有一定的匹配度的。這種匹配度就是適制性。

然後就要談到工藝了。剛好上周的文章里我們講過,工藝跟加工手段、工具不是一個概念,這裡再強調一遍。現在談及白茶工藝,見得最多的就是「不炒不揉,自然萎凋,微發酵」這類論述。

這種定義方式,把排除法也融合進去了,「不吵不揉」即是。但是,這種定義還是有些問題的,舉個例子來講,現在的白茶加工手段,從產量上來講,陰乾和日晒都已經不再是主流了。取而代之的是室內萎凋的萎凋槽、空調房,這都不是自然萎凋手法,而是模仿自然萎凋,主要還是在失水過程中進行把控,確保失水過程中該有的化學反應能夠一一進行。

再比如,新工藝白茶。這種有輕微揉捻的品類,明顯不符合目前主流的白茶定義,但仍然可以長久存放、轉化,也有白茶部分相應的養生功效,最終還是被歸到了白茶大類當中。再比如,白茶餅。餅茶的發酵程度不會只是微發酵吧,但是如果把白茶餅排除在白茶範疇之外,沒幾個人會答應。

說到底,白茶品類當中,還是存在深加工茶類的。新工藝白茶、窨花白茶、陳皮白茶、白茶餅都在這一範疇之內。如此說來,白茶定義不僅要考慮樹種的適制性和工藝原理,還要考慮深加工的問題。

白茶的定義,被改寫只是早晚的事情。不過需要強調的是,這種改寫絕不會是全盤推翻,而是優化升級;核心茶區還是核心茶區,白茶也不會是遍地都是。

推薦閱讀:

關於「喝」白茶,怕是很多人都孤陋寡聞了吧!
我知道白茶分四大種類,但裡面又有多少小的類別?
500多元一斤的白茶餅,居然還表裡不一?
至清、至真、至味是白茶
白茶乾貨 拿走不謝

TAG:白茶 | 福鼎白茶 | 政和白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