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梗大葉白茶,難做,但卻好喝!
白茶難做,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是看天做茶,天氣情況對白茶品質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二是太嬌嫩,比如大白茶里的白毫銀針、菜茶、水仙茶,稍不留神就會做壞掉;三是嫩度不均,走水不同步。
今天我們要談的粗梗大葉就屬於第三種類型。這種粗梗大葉茶,在產區還有一個名字:粗茶婆,是茶農的口糧茶,滋味清爽,清甜解渴,深受喜愛。然而,也就是這種看起來並不起眼的茶,實際上做起來很難。
白茶製作的過程,可以籠統地描述為平穩脫水的過程,當然,這個過程中伴隨著水解、微發酵以及其他複雜且不穩定的化學反應。說起來比較難以理解,但是看看大家接觸到的茶,可能就只直觀很多了。比如白牡丹。
喝過牡丹的茶友很多,有芽有葉有梗。牡丹里的梗都是比較嫩的,沒有到過茶區的朋友,很難想像到牡丹里的梗在剛剛從茶園裡采青下來時是多麼的水嫩。而在萎凋過程中,如果出現脫水不暢的情況,梗就會變得紅黑。這並不意味著這款茶就不好喝了,但是對品相的影響還是很大的。畢竟現在很多網購的茶友,很難喝完之後再購買,只能從品相上進行判斷。
同樣的道理,到了春末,粗梗大葉茶的脫水就更加難以同步了,特別是在保證純正品質的情況下,這種同步基本上可以說是不存在的。然而,今年我們遇到的一款茶,可以看得出是下了些功夫的。
茶青——荒山大白毫大葉;工藝——複式萎凋、炭焙;品相——丑到不可方物;味道——好喝到沒朋友。我們也對茶友的評論做了取樣,大致觀點分為三種,或者兼而有之:香甜醇厚、稍縱即逝的水味兒、將來是煮茶的優秀選項。
上面提到的水味兒,是指茶水分離的口腔感知。一般出現水味兒有三種情況,一是茶葉尚未成品,干度不夠;二是存儲過程中受潮;三是在沖泡過程中,內含物沒有得到充分釋放和融合。
粗梗大葉的情況同樣屬於第三種。葉片雖然大,但還是比較嫩的,容易出滋味兒,其實前幾批的茶湯依靠的就是葉片。而到了後面,葉片的內含物釋放速度變慢,而梗部的滋味兒還沒有得到充分稀釋,就會出現水味兒。然而,一旦突破這一關,後面就會耐泡地誇張。
作為一款新茶,這是一個明顯的短板,也是一個讓人期待的優勢。同樣轉化成老茶,這種茶的耐泡、耐煮程度恐怕是白牡丹所比不了的。當然,不是說白牡丹的價值不高,而是說耐泡程度。
需知,每款茶都有自己的特點和性格,也會各有其命運。白茶,跟人太像了。有時候,我們需要的是包容,有時候需要的是挑剔甚至折騰,有時候需要的是耐心和時間。白茶與人,足以構成一套獨特的關係學。
推薦閱讀:
※白茶茶餅如何存放?
※越陳越香老白茶2012 | 老白茶的福音,口感與價格一併滿足!
※至清、至真、至味是白茶
※茶界的freestyle丨300年的古樹原料做白茶(原料篇)
※真假兩款13年陳的老白茶,高級評茶師教你看清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