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遊邊界的視覺旋律 - Urs Fischer亞洲首展

暢遊邊界的視覺旋律 - Urs Fischer亞洲首展

By 美樂迪李小姐

瑞士藝術家Urs Fischer (烏爾斯?菲舍爾)的首次亞洲個展在香港高古軒拉開序幕,全是新作,意料之中地充滿驚喜。該展覽的名稱為一個四線譜(而非普通的五線譜),幾個音符在其中跳躍,似是旋律,卻沒有解釋。香港高古軒位於中環正中心的畢打行,很適合上班的朋友午飯時間或下午咖啡時間溜出來,清爽一下疲憊的思緒。

走進碩大的白色空間,整個畫廊除了展覽保全人員之外只有我一個人。整個環境安寧靜謐,連腳步聲都十分清晰。展覽共有11幅大尺寸作品,均為多媒體數碼畫作。畫作布滿牆壁,在午後的光線之下帶有恍惚的神秘光暈。我走進一幅幅作品,似乎步入了Urs的私人空間 - 當然不僅是物理的空間,他的特殊表現手法將精神空間與物理空間混雜糅合,將觀者帶入一個Urs獨有的觀賞維度。

他利用其私人空間的照片,在其之上疊加數碼生成的顏料筆觸;在一些作品中,他使用不同層次的印版,從中加入模糊處理的影像畫面或人物肖像。筆觸的質感通過絲網印刷手法得以展現,第一眼看上去,我似乎進入短暫的認知障礙,分辨不清這究竟是畫作還是多版印刷作品。其中靜物、肖像、風景、室內設計與繪畫、海報、雕塑相混雜,物件從實體進入二維影像,不同的影像通過多層次的印版相交融。觀看Urs的作品,是一個打破原有認知再重造的過程。

停車指示牌,沙發,盆栽可以通過不同的組合與破裂的人像在隱約的筆觸下相結合,成為融合的作品,觀者內在對所有獨立影像或物件的認知被打亂,美學關係在當下得以重建。在破壞與重建中,Urs帶領觀者反思藝術的意義。

其他藝術家的版畫作品也可以成為Urs的作品素材,它們被Urs靠放在其工作室的牆角,強烈的深紫色筆觸划過畫面,顏料的蹤跡卻又充滿雪花噪點。一個當下的實際藝術空間被色澤所打破,而二維的筆觸又被預示內在多維度的影像噪點所打破。

在此一層又一層的認知破裂的過程中,我不禁問自己,什麼是藝術?什麼是視覺經驗?當藝術作品成為一種理所當然的視覺經驗,它的前衛特性是否早已消失呢?我無法回答這些問題,卻沉迷於發問與探索。

Urs擅長打破界限,他樂於探索物件與各個感官原有的秩序,再衝破它們,在作品中操縱所產生的挑戰常規的化學反應。早在2000年,他將真雞蛋與雕塑雞蛋放置在一起,相互依靠,給觀者以認知衝擊。還有創作於2003年的「無題「,新鮮的香蕉被懸掛在空中,劇場燈光背面向牆面照射,香蕉的影子被投射在雪白的牆壁上,整個靜物發散出一種神聖的視覺觀賞氣息,此香蕉已非生活中人們所熟知的香蕉了。多麼有趣!藝術家對於藝術的的自我反思自杜尚的小便池開始便進入加速度的細胞分裂式增長,Urs作為其中一員,持續利用材料、感官與日常生活的細節感觸進行藝術實驗。

爭議似乎伴隨著敢於嘗試藝術家,這似乎是世界運行的一條平衡定律。藝術評論家對Urs褒貶不一。Urs從未接受過系統的藝術訓練,對媒介與靈感來源從不缺少混搭的勇氣與自由,這既是他的亮點,但也成為他時常被詬病的Achillesheel。他從許多大師之作獲取靈感,自由地將其揮灑入自己的作品實驗。不少質疑之中,最多的論據源於其作品中的廣泛靈感源頭,一些藝術評論家詬病其作品痕迹太多,脈絡不明。與此同時,他所受到的追捧有所過而無不及。策展人MassimilianoGioni稱Urs「已經超越了一代人」。Urs還在繼續創作著,觀者或研究者眼裡的好壞始終多少是主觀的,最公正的也許就是現實時間了,而Urs正在與這現實世界本身競爭。他說:「作為藝術家,你要與現實世界競爭,現實的秩序比自己能製造的秩序永遠有趣得多,但你製造的秩序,會變成信息。」

Melody的觀展小心得

在我看來,爭議的存在不一定是帶有貶義性質的事件。在信息時代,話題本身就帶有巨大的價值,藝術創作對與思維的激發,或正面或負面都是對於人性本身的滋養。當我面對一個新的展覽或藝術家及其作品,發自內心的自我感受永遠排在第一位,這是藝術盛宴主菜,品嘗是主觀的。評論家的觀點、各路畫廊的通告甚至各個版本的藝術史都可以算是配菜或甜點了,也許會錦上添花,也許會令食客失望,但最重要的是不要喧賓奪主,使人忽略的本真的感受。正如Urs與他的作品,那股子打破認知在重建的思維方式,正是我從觀賞之中最重要的收穫。

Where to find me?

新浪微博 | 知乎 | 豆瓣:美樂迪李小姐

CC藝術基金會媒體平台:美樂迪李小姐的藝術專欄
推薦閱讀:

TAG:藝術 | 香港 | 畫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