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雲棲大會看到人工智慧落地,也看到了阿里的新科技屬性

在6月10日的雲棲大會上海峰會上,阿里雲發布了一系列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產品。最受關注的,當是ET環境大腦及視覺智能服務,前者預示阿里雲又進入並布局一個新領域,後者意味著阿里人工智慧技術的再一次迭代升級。更深的意義則是,又一個領域的多個行業數家企業能夠藉助阿里雲整體解決方案,步入轉型升級的快車道。

近幾年,阿里在傳統企業與雲計算的融合方面,下了不少功夫,阿里的高管與專家們從萬物互聯角度結合雲計算等技術,重新架構傳統企業,並讓企業運營全部流程都在雲上,以此來提高生產運營效率,實現重新定義生產力。當然,阿里也確實做到了,ET城市大腦、ET工業大腦等多個人工智慧場景在各企業的應用,是最好的證明。伴隨著這些大腦阿在各行業的應用,阿里雲的人工智慧場景也正在快速落地。

在這背後,自是離不開阿里強大的技術支撐。而在阿里不斷通過技術來解決與各行業的融合問題的過程中,阿里的科技屬性也越來越強,已徹底蛻變為一家以技術實力著稱的科技公司。

短短的時間,阿里人工智慧場景已多處落地

說到人工智慧場景的落地,其實阿里雲的落地能力一直是比較強的。從這次峰會得知,阿里雲目前在全球已擁有數十個數據中心覆蓋的14個大區,其未來打算是在全球設立總共17個區域,以24小時為客戶提供雲計算服務。正因為這些數據中心,阿里雲得以在峰會上發布ET環境大腦,一個可構建出數字化的地球的人工智慧雲計算產品,具備分析全球植被綠化變遷、自然災害監測、極端天氣預警等功能。

數據中心屬於基礎設施,只有布局足夠多的基礎設施,才能保證阿里雲與更多地域的連接,有了連接就有了落地的可能。對比來看,在雲計算領域,阿里則將這種可能加快了數倍,也就使得其落地能力更強。至目前為止,阿里雲相繼上線了融合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等多種技術的人工智慧中樞大腦,包括ET城市大腦、ET工業大腦、ET醫療大腦以及剛發布的ET環境大腦,這些大腦已經在各行業為許多企業提供服務。

譬如,用ET城市大腦來解決杭州的交通擁堵問題,交警到達現場的時間從15分鐘降到3分鐘;再如,ET醫療大腦幫助浙江大學附屬醫院以及很多的醫院合作,預防及早期發現甲狀腺結節與肺癌,醫療準確性大幅提升,這是造福人類的大事;還有,ET工業大腦讓光伏生產商協鑫的良品率提升了1%,一年節省成本上億,徐工集團、中策橡膠、吉利等製造領域標杆企業,也都引入了ET工業大腦。

阿里雲總裁胡曉在分享中,還提到了電力、金融、公共安全、教育等行業,這意味著將來阿里雲應該會面向更多行業推出相應的ET大腦。主觀上看是阿里雲業務發展的細分行為,本質上則是廣大企業對於智能製造及企業轉型的強需求所致。這兩點原因,倒逼併加速了阿里雲人工智慧場景落地的步伐。

現在的阿里,已經成為一家科技公司

在大部分人眼裡,阿里還是那個電商企業。但大家不知道的是,近些年來阿里通過自研技術及投資併購等一系列動作,目前已經成功轉型為一家科技公司。這種科技並不是十幾年前將線下商場搬到線上,而是通過雲計算與人工智慧,連接並打通了線上線下,足以將未來的全部實體都變成數字化的存在。

這並不是吹噓,因為阿里雲正在實踐這一切:走出電商平台,通過與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與之前所謂的線下傳統企業進行合作,通過新技術來促進傳統企業的智能製造與高效運營。

所做的這些,首先,沒有技術只有電商平台是萬萬不行的;其次,沒有研發更是不行的,所有技術都需要與行業具體結合。阿里雲推出的各種ET大腦,簡單理解,就是在分析某個具體行業之後,進行的個性化技術及產品重組。

在這次峰會上,阿里雲一口氣發布的十數個雲計算及大數據相關的產品,每一個都是自主研發,每一個都是基於行業用戶需求的定製型產品,這些產品都展現出了阿里的科技屬性。如果再算上阿里投資及收購的矽谷等海外企業,以及阿里雲孵化器孵化出的各技術性型企業,阿里的科技屬性會更強。

將來的發展,技術是連接未來的終極武器

事實上,每一個落地的場景,背後都伴隨著技術的研發與升級。對於阿里,為了更大的布局與更遠的未來,技術的儲備與沉澱是必不可少的。而技術往往是各種商業模式最好的驅動力,技術在各領域能拓展多深多廣的隧道,商業模式就能在這些隧道中落地生根,技術到了,錢也就到了。未來不是說要做什麼電商,而是四處皆商,萬物互聯最簡單的原則就是,有連接的地方就有商業,這句話你可以反覆咀嚼。

想要在更多的領域做更多的事,就必須不斷地探索未來探索新領域,然後用技術去改造與改變,最終將各種不可能變成現實。今年3月份,阿里啟動了「NASA計劃」,其主要內容就是面向未來20年組建強大的獨立研發部門,為服務20億人的新經濟體儲備核心科技。

6月10日,胡曉在上海峰會上講,「NASA計劃」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不斷引領雲計算市場的方向,通過去年的努力,阿里雲在操作系統、晶元、生物識別、IoT等領域擁有核心基礎能力。 我認為,這些核心基礎能力,實際上正是長期以來阿里對於技術的研發、應用、積累、沉澱的結果,而「NASA計劃」也不會只有引領雲計算市場這一個方向,馬雲更大的野心,是在為未來三十年做更大的布局。

因為雲計算業務多是面向企業,所以大家對此可能沒有太多認知。今年4月,阿里發布了一個「如影計劃」,目的是在未來打造一個與人身融為一體的支付寶,用戶不用帶手機,隨時隨地只要動動手,就能實現支付。查閱了相關資料,才知道要打造這樣一個產品,可能會涉及到AR、人體晶元、人體薄膜、生物薄膜、生物感測器等多種技術。以此,足見阿里在技術上的布局與儲備了。

企業的未來發展,與自身戰略規劃有絕對的關係,同時又與市場密不可分。萬物互聯乃大勢所趨,連接會成為未來數年的主旋律,所以阿里也是不得不搶先布局,技術則是連接一切的根本。理論上,只要擁有足夠的技術,就能連接各種不可能,甚至如馬斯克一樣天馬星空搞月球旅行、3D立體交通及半機械人都將不是問題。

當然,正是因為技術,阿里就此成為一家科技公司。阿里近期市場超過3500億美元,這與其科技屬性及技術沉澱有相當的關係。事實上,從資本市場重新認識阿里開始,阿里對標的企業,已經變成了蘋果與谷歌。

【王吉偉,商業模式評論人,專欄作者,關注TMT與IOT,專註互聯網+及企業轉型研究。微信公號:王吉偉(jiwei1122)】


推薦閱讀:

飛豬全球游上線「在線簽證中心」有蹊蹺?阿里巴巴真成四十大盜!
八路點兵,阿里新零售戰略落地逐漸水落石出?
解讀阿里、文投控股、萬達電影三家攜手,到底要搞出什麼名堂?
假如阿里巴巴投資細胞免疫治療
馬云:我以為只是客套一下,聊了20分鐘,談了個12年幾十億的合作

TAG:阿里巴巴集團 | 科技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