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分類,六個維度,一目了然!

在過去的印象里,白茶不僅工藝簡單,而且分類也簡單,與六大茶類之一的頭銜有些不對稱。之前我們提到過,白茶簡單的是工序,而非工藝。今天要講的內容無非一點:白茶分類也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

我們認為,這是一個急需科普,但卻一直缺少系統論述的領域。所以在此總結出白茶分類的六個維度:等級、年份、產地、樹種、工藝、茶園管理,供大家參考。

1、等級:白毫銀針、白牡丹、壽眉,貢眉,茶衣

隨著整個行業的發展,大家也都在尋找自身產品的差異化,以期開闢一片新的領域,並將其佔領。也正因此,白茶的分級越來越多,從最初的貢眉、白毫銀針、白牡丹、壽眉,演變出更多細分的等級。

比如白毫銀針。先是從銀針大類里分化出了精製銀針,以其完美、誘人的品相,橫掃業內獎項、迅速打開市場,其後又出現了米針。至於其中的優劣和門道,我們在此不多講,相信自己的嘴巴,比相信一篇文字重要。

(上圖:2016年白毫銀針)

再比如白牡丹,現在有牡丹王、特級白牡丹、一二三級白牡丹(國標里是沒有三級的)。還有壽眉,目前比較流行的說法是最高等級的叫做貢眉,(這個我們不贊同,下文說說),其次是普通壽眉,還有大葉。

而茶衣這種一直存在而從未被認可的等級,將來我們會做專門論述。

貢眉需要單獨拿出來講。從白茶的發展歷史來看,貢眉應該是小白茶的專屬名稱,其定義當中應該包括「菜茶樹種」一項。其實貢眉也是需要分等級的,以建陽為例,小白茶做出來都叫做貢眉,無論茶青粗嫩程度差距有多大。這種粗放的命名方式,對行業發展的限制是非常大的。這個問題,沒有到過建陽當地,是比較難以理解的,就愛你過來我們會做詳細、系統的論述。

(上圖:建陽小白茶——菜茶植株)

2、年份:新茶、老茶

白茶之所以能夠厚積薄發,迅速火遍全國,跟老白茶概念是有密切聯繫的。白茶的工藝決定了其存儲價值,也造就了新茶、老茶之間的口感差異、藥用價值的差異,以至於在市場上價值高低、在茶客購買白茶時的目的性都有非常明確的體現。

至於新茶、老茶之間的年份界定,眾說紛紜,爭議從來沒有休止過。具體提法我們不再羅列了,只談這種界定的難度:不同等級、不同地域、不同存儲條件等因素對白茶轉化的速度影響太大。

(上圖:2009年春壽眉)

3、產地:福鼎、政和、建陽、松溪、福安等

白茶產地相對還是比較集中的,就在福建的東部、北部。最出名的肯定是福鼎,其次是政和、建陽。這三個產地的白茶,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各不相同,工藝手法、樹種類型、口感特點都有差異。

其他的一些產區也是不容忽視的,實際上這些產區的白茶品質也不見得差,差的更多的是知名度。說不定正在看這篇文章的讀者,已經不知不覺中喝過這些產地的白茶了。比如福安,不僅生態環境很好,海拔高,而且有被國家層面認可的茶樹品種,福安大白茶。還有松溪、柘榮、泰順、霞浦等地,也產白茶。

除了福建之外,現在浙江、貴州、四川、雲南都有人在按照白茶的工藝去試做,而且我們也都喝過。這個問題,一方面跟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的福鼎白茶茶苗大批量對外輸出有關,另一方面也跟白茶的市場熱度有關。是是非非,不多評論。

(上圖:福鼎白茶日晒場景)

4、樹種:小白、大白、水仙白

從樹種上區分,白茶大致分為三類:以建陽貢眉為代表的小白茶、以福鼎大白、政和大白為代表的大白茶,還有發源於建陽漳墩、水吉、小湖一帶的水仙白。

這裡單獨介紹一下水仙白。水仙白,顧名思義就是用水仙樹種採制的白茶。水仙原產於建陽小湖鎮大湖村,既是製作岩茶名品水仙茶的原材料,也是優秀的白茶原料。而且,在白茶製作當中,水仙是最為嬌嫩的種類,工藝上需要特別謹慎。

至於雲南等地試做的白茶,以後說不定也會形成規模,或許將來也會出現「喬木白」的品類群。具體怎麼樣,不多講。

(上圖:茶籽萌發而生的菜茶植株)

5、工藝:自然成茶類、輕微揉捻類

通俗一點說,就是傳統工藝的白茶和新工藝白茶。這種分類方式是在非常大的概念上做區分的。傳統工藝的白茶,不炒不揉,自然萎凋而成;新工藝白茶是為了適應出口需求,增加了輕微揉捻工序的創新品類,上世紀六十年代誕生於福鼎國營茶廠白琳分廠,由當時的副廠長王應森先生牽頭研發。

如果拋開新工藝白茶不講,從工藝層面還可以做細微區分,比如福鼎白茶以日晒為主(現在也有一些變化了)、政和白茶室內陰乾、建陽小白以晾為主。

(上圖:福鼎白茶室內萎凋場景)

總結:從大的層面上來講,樹種、產地、工藝、年份、等級、茶園管理等六個維度,已經足夠對白茶的分類做出全面概括了。了解白茶,需要適當的宏觀視野,我們一直在努力。希望這篇文章對茶友們有所幫助!


推薦閱讀:

白茶製作中,為什麼沒有殺青工藝?
500多元一斤的白茶餅,居然還表裡不一?
白茶直接煮著喝是好還是不好呢?
這款白茶怎麼看都不太對,有拼配的嫌疑!

TAG:福鼎白茶 | 白茶 | 政和白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