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生命奧秘之人,才會因敬畏而謙卑

2017年5月為《生物與非生物之間》所作書評

這是一篇探索生命奧秘旅途中的遊記

生命是什麼?這是所有人共同面對的終極問題。毫無疑問,福岡伸一也從小就在思考這個問題。為了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他走上了生物學家的道路,從松戶到紐約,又從紐約到波士頓。實際上,《生物與非生物之間》這本書並不僅僅是一本微生物學的科普讀物,而且更像一本遊記,是微生物學家,更準確地說是作家福岡伸一在探索生命奧秘這個終極問題的旅途中,所經歷的點點滴滴。

故事開始於作者的故鄉,也結束於作者的故鄉。幾乎每一章的開頭,都是一段回憶,故鄉的回憶、洛克菲勒醫學院的回憶、紐約隆隆震動聲的回憶、波士頓街道反光的回憶,直到最後一章,回憶起自己的同年。作者為了探索生命的奧秘,定下了成為生物學家的志向,努力從日本走向了美國頂尖的醫學研究機構。從紐約到波士頓,作者在孜孜不倦,當然更可能是枯燥乏味的工作中,抽絲剝繭一般尋找著他從兒時就在尋找的答案。

這是一個非主流科學工作者的雜文集

科學工作如同修行一般,要忍耐常人無法忍耐的寂寞和乏味,但同時也要承受巨大的競爭壓力。「在大學裡當助手,意味著你踏上了學術金字塔的第一層,但也意味著你被這座金字塔姥姥捆住了。塔里的生活看似光鮮,其實無異於置身伸手不見五指的牢籠」。福岡伸一作為科學家,站在野口英世和奧斯瓦爾德·艾弗里曾經工作過的地方,懷著膜拜之心,也懷著平常之心,忍耐著無趣和重複,謙卑地工作著,獨立思考著。

但這位非主流科學家和他的這本書絕對不像他所從事的科學工作那般枯燥無趣。書中,作者通過詼諧輕鬆的文字,將他對於生物學的思考、對於美國科研製度的思考,對於城市的思考呈現在讀者面前。整本書中,關於微生物學的科學原理的論述,目測不超過一半篇幅,另一半的篇幅是由科學家福岡先生對前輩、同事、實驗室、醫學院甚至他所生活的城市的描寫組成的。閱讀這些充滿吐槽和腹黑的幽默文字,感覺不到一絲負能量,相反,還會被作者樂觀開朗的精神所感染。書翻開沒有幾頁就開始扒野口英世的黑歷史,看到一半又八卦威爾金斯撕「黑暗女士」富蘭克林的隱秘內情,就好像課間操一般,在充滿科學腦洞的課堂中間得到片刻放鬆,隨後,作者會再次將你帶入微生物學迷人的世界當中,絕不會允許你中途將書放下!

這本書將神話中的科學家變回了活生生的人類

我工作的地方,原先是一個生物製品研究所。這是一個默默無聞的研究所,儘管在新中國成立後,承擔了所有疫苗的研製工作,但直到2003年非典病毒爆發後,防疫工作引起國家重視,生物學才慢慢走進人們的視野。我有時候看著那些被改造成時尚的辦公室的實驗車間,會試著想像幾十年前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工作時候的情景。這個研究所的所長是發現了沙眼衣原體的第一人湯飛凡,據說是可以和日本一千元鈔票上的野口英世相提並論的人物。但不同的是,野口英世成為了日本的國寶,還有渡邊淳一為其寫了傳記;而湯飛凡則在1958年自殺身亡,中國歷史上距離諾貝爾獎最近的人,一代病毒學家至今無人知曉。

科學家的人生離普通人太遙遠了,成就如野口英世,悲壯如湯飛凡,也不過是鈔票和郵票上的一副畫像。但是這本《生物和非生物之間》,不僅用極其風趣幽默的文風給我這個生物學白痴普及了基因、蛋白質的科學概念,更活生生地將生物學家工作、學習、思考的點點滴滴生動地展現在我的面前。「影子像老鼠一樣」的埃弗里,有「克拉克·肯特」風範的實驗室技師史蒂夫,只在洛杉磯見過一面的傳奇人物克里克。這些了不起的傢伙,在作者追逐未知「蝴蝶」的這部「電影」中,變成了一個個生動的角色映入我的腦海。

這是一本對生命充滿敬畏之心的謙卑之作

福岡伸一是個擅長獨立思考的傢伙。他從對生命是「可以進行自我複製的系統」這一定義開始思考,用「病毒」這個可以進行自我複製,但卻不呼吸、不代謝的特殊物質告訴讀者他對這個定義的質疑,從而引領讀者的思緒跟隨著他的實驗,進入到了更加神秘的領域。福岡伸一有著典型日本人較真、嚴謹的作風。他的任何觀點,都會輔助相應的資料和依據。同時,他也是一個想像力極其豐富的傢伙。複雜的分子生物學實驗,他用簡單的比喻,或者一目了然的簡筆畫,就可以將其中複雜的原理清晰地呈現在外行的讀者面前。通過前輩、同行及他自己的研究過程,將他對生命的全新定義呈現在了讀者面前:「生命就是處於動態平衡狀態的流體」。

同時,他在本書的後半部勇敢地否定了自己在前半部的理論推測和基因敲除實驗,他認為對生命的認識如果脫離了「時間」這一概念,就太淺薄了,把生命比作電視是「天大的錯誤」。最終,福岡伸一沒有就「生命是什麼」再次給出準確的答案,因為他認識到了「人類不可能像操縱機器那樣操縱生命」。

這就是福岡伸一「動態平衡」的世界觀。這一世界觀的形成,絕不僅僅是因為實驗室的實驗結果,更是基於一位又一位偉大的前輩的成就。作者沒有「向世人彰顯我在努力工作」,變成「激情耗盡的死鳥」,因為他不是為了成為「功成名就的教授」,而是尋找他想要的答案。整本書中提到了很多科學家做出的偉大成就,但寫到自己的工作時,主語就全部都用「我們」。而在對於自己的工作描寫中,沒有一次提到自己工作的偉大,只是客觀地描寫各種科學實驗的原理和過程,以及感嘆生命的奇妙和神秘。

最精彩的章節是序言和尾聲

我萬萬沒有想到作者會以這種方式作為結尾。但當我重新翻到這本書的開頭,重讀序言的時候,我發現這兩個不起眼的章節的內容才是作者要表達的核心意義。福岡伸一從小到大生活中的經歷和思考,是緣於家鄉河面上的蜻蜓幼蟲,也是緣於童年的青鳳蝶蛹。從故鄉開始,最終回到故鄉。「我們只能拜倒在自然的洪流面前,忠實記錄生命的方方面面,別無他法。我的童年經歷正說明了這一點。」

我相信,只有真正洞察過生命奧秘的人,才會因為敬畏生命的神秘而虛己謙卑。
推薦閱讀:

轉基因作物違反自然規律,有機農業才好?
生活--從粗茶淡飯說開去
松蘿鳳梨:生長在空氣中?
如何反駁對「科學的闢謠」的懷疑?
3D科普:與野生動物親密接觸 – WWF Together #iOS

TAG:生物學 | 生命 | 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