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車錢都去哪兒了?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汽車早已經成為了一種個人消費品,即便是處於發展中國家水平的中國,汽車也早已走進了千家萬戶。雖然幾乎每個家庭都會經歷買車,但是恐怕很少有人知道一輛車的成本是多少,利潤又是多少。我估計大多數人都認為利潤的大頭兒肯定歸了廠商啊,如果您這麼想的話,那您就大錯特錯了,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咱們的買車的錢到底都去了哪裡呢?
咱們先來看看一輛自主品牌汽車的成本構成,主要由稅收、廠家利潤、經銷商利潤和汽車製造成本組成。
稅收包括了消費稅(3%-5%)、增值稅(17%)、教育附加稅、城建稅、地稅,加在一起大約是車價的40%。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有的城市沒有地稅,所以只能用大約來形容,消費稅按排量徵收,3%-5%為1.6升以下排量的車型稅率。
廠商利潤為車價的17%,這其中包括了銷售成本和廣告營銷等。
經銷商利潤是車價的5%-7%。
原材料成本只有車價的36%-38%。
另外消費者如果購買這輛車,還需要繳納車價10%的購置稅。也就是說,消費者如果購買一輛10萬元的自主品牌車型的話,要花11萬元購買這輛車,總稅收為5萬元。當然最新的政策將1.6L及以下排量的汽車的購置稅減半了,但是即使減半之後,總稅收依舊會達到4.5萬左右。
咱們再來看看一輛合資品牌汽車的成本又是如何構成的,主要構成部分其實和自主品牌汽車差別不大,唯一的區別就是合資車中方需要向外方繳納技術轉讓費,不同品牌車型的技術轉讓費不同。有消息顯示,技術轉讓費大概為車價的5%到10%。
稅費佔車價的百分之38。
姑且將技術轉讓費視為車價的百分之5。
廠商利潤百分之10。
經銷商利潤百分之5。
而汽車的製造成本可能只有百分之42,甚至更低。
當然了,除此以外您依舊得交一份百分之10的購置銳,假設您購買的是一輛20萬的合資車的話,總支出為22萬元,光稅您就得交9.6萬元。如果排量是1.6L或以下的話,總支出為21萬元,但是稅依舊得交8.6萬元。
接下來咱們再來看看一輛進口車的成本都包括了什麼,進口車與合資車相比,沒有技術轉讓費,但增加了關稅。稅收,包括消費稅{(進口價加關稅)*40%}、增值稅{進口價+關稅+消費稅)*17%}和關稅(進口價的25%)。具體數額是多少,數學好的朋友自己算吧,總之,這是一個龐大的數字。有經銷商統計,如果是一輛大排量的進口汽車,比如排量超過了4.0L或以上,假設它的車價是100萬元的話,那這輛車光稅收就達到了143萬元,而進口車恰好大部分都是這種大排量的高級汽車。
生產公司利潤和銷售公司利潤,因為品牌不同,佔比也不同,有的車型還加價數萬元銷售,所以無法斷定詳細利潤,但可以肯定的是,這輛豪華車的原材料成本佔比是非常低的。如果再加上10%左右的購置稅,大約10萬元,最後這款車總價接近300萬元了。
在這裡還需要聲明的一點是,依據會計準則,百分之42或百分之38的製造成本里還包括了一系列的折舊費、辦公費、工人及管理人員工資、運輸成本和公關費用等等,這樣來看的話,如果是一輛20萬元的合資車,真正用在車身零件上的費用是否能達到5萬元我都要表示懷疑。
相信看完以上的這些測算,大家應該對於買車錢都去哪了這個疑問心知肚明了。很多人都在說,為什麼我們中國的車價比國外高這麼多,但是車的質量卻比不上國外呢?以前我也覺得應該是因為廠商比較雞賊,現在看來,不能把所有責任都賴到廠商身上,因為高昂的稅費導致了畸形的發展,汽車廠家不得不去降低成本,否則就要賠錢了。而市場上很多的經銷商實際已經處於虧本賣車的狀態,它們只能依靠維修和保養來賺取利潤,維持生存,這也解釋了為何很多4S店都會在維修保養上弄虛作假,正是這種畸形的發展帶來了惡性循環。
在此鄙人想對政府說幾句心裡話,與人方便,自己方便,稍微給廠商在稅收上留點餘地,也就等於給老百姓帶來了實惠,老百姓得到了實惠自然能夠更好的帶動經濟發展,與此同時汽車行業也許也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一個政府需要的是高瞻遠矚,切不可被蠅頭小利所誘惑。
本文為微信公眾號 「車市白話文」(微信號為cuixiaocsbhw)原創,請各位讀者或媒體人不要惡意轉載,如需轉載必須註明轉載自「車市白話文」並附加微信號,否則必被追究法律責任,原創不易,請您尊重,謝謝。
推薦閱讀:
※消費超過1000元,組織都知道
※如何幫消費者消除心理負擔,讓購買行為更加心安理得?
※雲集品崩盤誰之過?供應商再次圍攻總部,且看公司高層如何互撕!丨無路可套
※【小Q分享】2017知乎總結以及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