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古史-周公封建-周公分封

周公分封

戰爭結束了,天下太平了,如何保證天下能夠長治久安呢?

武王在克商、東征之後,也進行了分封。

武王分封的商國反叛了,監視商國的三監也反叛了。

三監反叛的原因,大抵在於要和周公爭奪諸夏的領導權。

如今,三監已經伏法,而周召同盟的形成,使得諸夏內部,在短期內不會再有敢於挑戰周公領導權的勢力產生。

於是,如何防止商國再次反叛,就成了重中之重。

周公用了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分拆商國的氏族。

所謂家國天下。

家就是氏族,由氏族組成國,國組成天下。

氏族是國的基本單位。商國也不例外。

把商國的氏族分拆開來,商遺就失去了再次發動叛亂的基礎。

首先,周公分給魯公伯禽殷民六族。

《左傳·定公四年》云:分魯公......殷民六族,條氏、徐氏、蕭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

所謂的長勺、短勺,都是商人氏族的名稱。

伯禽分得的殷民六族,應該就是召公隨周公克商的時候,召公俘獲的殷東國五侯?兄六區。

《保卣》銘文云:乙卯,王令。保及殷東國五侯?兄六區。蔑曆於保。賜賓,用作文父癸宗寶尊彝。遘於四方,?王大祀,?於周。在二月既望。

大意是:乙卯日,周公發佈誥命。召公隨周公克商之時,俘獲大邑商城東五侯之?兄六族。周公乃勖勉召公之勞。周公賞賜召公,召公作此器,以爲父文王癸宗之寶器。四方之人於此相遇,隨周公大祀,祈求上天庇佑。在二月十六日。

至此,魯國的氏族結構大體上確定下來。

魯國的氏族大體上可以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伯禽的姬周氏族;第二部分,武王東征、周公東征,征服的部分東夷氏族;第三部分,殷民六族。

伯禽的姬周氏族是當然的統治者和魯軍的兵源提供者。

東夷氏族和殷民六族是被統治者。

民族融合是不可能在幾年之內就能夠完成的。

其次,周公分給康叔封殷民七族。

康叔的衛國是由周公分封的諸侯國。

甲骨文中就有衛字,而衛地也應該是商人的地名。

衛者,從行從韋。會意。行者,象四通之衢形。四通之衢也。韋者,相背繞城而行也。謂相背圍繞四通之衢而行,乃巡行保衛也。故,衛者,保衛也。

衛的意思就是保衛,衛地應當就是衛戍大邑商之地。

衛地本名沬,當有沬水或未水流經此地。

周公封康叔在沬,故衛國也稱之爲沬國。

《尚書》中把沬國抄成了妹國。

千古儒生不認真。好吧,你妹喊你回家吃飯。

《左傳·定公四年》云:分康叔......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錡氏、樊氏、饑氏、終葵氏。

很多專家以爲,三支著名的周人軍隊中的殷八師就是以殷民七族爲班底組建的。

又是一個學術笑話。

殷八師的得名是因爲衛國就在大邑商的故地。

而殷民七族只能是被統治者。

剛剛臣服,就讓商人替周人打仗賣命,就不怕商人倒戈嗎?真不明白這些專家滿腦子都是什麼邏輯。

康叔封作爲文王之子,武王和周公的親弟弟。其地位在姬周是很高的。

康叔當然有自己的氏族,而且規模不可能小。

威名赫赫的殷八師實際上就是出自康叔的姬周氏族。

但是,千萬不要以爲商周之際的軍隊,是現代意義上的常備軍。

當時的軍隊,更類似於今天的預備役部隊。

平時耕種,戰時出兵。

殷八師是康叔的氏族部隊,成周八師是周公的氏族部隊,宗周六師是武王的氏族部隊。

只有強大的氏族才能孕育出強大的軍隊。

康叔之子伯懋父是康王時期重要的軍事將領,率領殷八師爲周王室四處征戰。

西周早期的青銅器銘文中,有很多涉及到伯懋父。

殷民七族只是康叔衛國氏族中的一部分。

此外,周公克商的時候,三監的首領死的死,跑的跑。康叔在周公東征之後,就留在衛地經營。而三監的氏族,其中一部應該是分給了康叔。

至此,衛國的氏族結構大體上確定下來。

衛國的氏族大體上可以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康叔的姬周氏族;第二部分,部分三監的氏族;第三部分,殷民七族。

康叔的姬周氏族是當然的統治者和殷八師的兵源提供者。

三監的氏族本是諸夏的氏族,可以很快融入康叔的氏族。

而殷民七族是被統治者。

周公分封康叔的時候,還作了《康誥》來告誡康叔。

大概是孔聖人覺得篇幅太長,將其分成《康誥》、《酒誥》、《梓材》三篇。

周公真是康叔的親哥哥,康叔已經老大不小了,還是不放心,嘮嘮叨叨了一大堆,看起來啰哩啰嗦的。

不引了。

商人有多少氏族呢?

《周禮·春官·司約》賈公彥引《左傳》舊注,釋殷民曰:祿父之餘民三十族,六姓也。

賈公彥所引《左傳》舊注,現在已經找不到出處。

但卻是這個問題唯一的答案,而且看起來還很靠譜。

六族分給魯公伯禽,七族分給衛康叔,商人還剩下十七族。

那麼,剩下的商人去哪了呢?

周公把他們分給了自己。

《尚書·周書·多士》和《尚書·周書·多方》兩篇涉及到了商人遺民。

《多士》作於周公五年,在分伯禽殷民六族和康叔殷民七族之後,周公帶領剩下的商遺營造成周。爲此,周公發佈訓令,這就是《多士》。

《多方》作於周公七年,當洛邑建成之後,商遺安居洛邑。致政成王之前,周公發佈最後的詔令,讓商遺在洛邑努力生產,服從領導,共同創造美好的未來。

周公雖然沒有再給自己封一個諸侯國。但是,成周洛邑的規模及其人口,無疑在周初的諸侯國中是最大的。甚至應該超過宗周鎬京。成周的氏族大體上可以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周公的姬周氏族;第二部分,部分三監的氏族;第三部分,殷民十七族。

周公的姬周氏族是當然的統治者和成周八師的兵源提供者。

三監的氏族本是諸夏的氏族,可以很快融入周公的氏族。

而殷民十七族是被統治者。

至此,商遺被拆分成三個部分,商人反叛的可能性被徹底消除了。

至於宋國的建立,周初的史籍和青銅器銘文上找不到什麼線索。

歷史小說《史記》中倒是提到了一句。

《史記·殷本紀》云:周武王崩,武庚與管叔、蔡叔作亂,成王命周公誅之,而立微子於宋,以續殷後焉。

成王命之類的話,又是後世儒生的春秋筆法。

不過周公分封宋國的可能性還是有的。

在洛邑建成之後,周公應該會分封微子啟以繼商祀。

周公把微子啟封在宋地,也就是今天的商丘。

還會從營建成周的殷民十七族中,選出部分馴服的商人氏族,交給微子啟。

而商周之際曾經的中心,大邑商,在商遺都被遷走之後,荒蕪了......

最後說一下晉國。

晉國是周初的大國。

那麼,是誰,在什麼時候分封的晉國呢?

大概有三種說法。

其一,武王分封。

西周中期的青銅器《晉公盆》,見於《殷周金文集成》10342,以及同屬的《晉公盤》,銘文大體相同,提到了是武王分封唐叔。

《晉公盆》銘文云:唯王正月初吉丁亥,晉公曰:我皇祖唐公膺受大命,左右武王,殽畏百蠻,廣司四方,至於大廷,莫不亊公。王命唐公,成宅京師,君百作邦。

至於作器的晉公是誰,今天的專家仍然莫衷一是。

前文已經分析過,武王克商的時候,小子誦的年紀應該在三十歲上下了。

作爲武王次子,當時,唐叔虞的年紀也不會太小。

跟隨武王征戰,之後獲封,並不是不可能的。

哥哥還不如弟弟,這也是周公對小子誦大光其火的原因之一。

雖然有學者認爲,這個說法是後世晉公對於先祖的吹捧。

但是,這種吹捧可是鑄在青銅器上的銘文,是當時的人,以及後世的人都能夠看到的。

所以,後世晉公撒出這種彌天大謊的可能性並不是很大。

《左傳》中伶人的一句,歲在鶉火,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專家就敢拿來確定武王伐商的具體日期。

而對於青銅器的銘文卻採取懷疑的態度。

真是有趣。

基本可以判斷,以《晉公盆》和《晉公盤》的銘文爲證,武王分封唐叔的說法是可靠的。

其二,周公分封。

《左傳·定公四年》云:分唐叔......懷姓九宗。

周公分封唐叔是現在學術界比較認同的一個說法。

懷姓九宗應該不是商人。那麼,懷姓九宗又是什麼人。學術界對此也一直爭論不休。

但不管懷姓九宗究竟是什麼人,都是周公二次分封給唐叔的。

也就是說,武王、周公,曾先後兩次分封唐叔。

一如武王、周公,曾先後兩次分封魯公伯禽。

其三,成王分封。

這個說法又是來自於小說作家司馬遷。

《史記·晉世家》云: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亂,周公誅滅唐。成王與叔虞戲,削桐葉爲珪以與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請擇日立叔虞。成王曰:「吾與之戲耳。」史佚曰:「天子無戲言,言則史書之,禮成之,樂歌之。」於是遂封叔虞於唐。

當個故事聽聽吧。

就是有點滑稽而已。

做個總結。

周公分封,首先拆分了商人的氏族結構。

然後對商人諸氏族、三監氏族和臣服的東夷氏族進行分配。

伯禽,作爲周公的嫡長子,分得殷民六族和部分東夷氏族。

康叔,作爲周公的親弟弟,分得殷民七族和部分三監氏族。

剩下的商人氏族和部分三監氏族,在周公的領導下營建並定居於洛邑。

周公並沒有再封齊國和燕國。

在當時看來,周公只是極大地加強了自己的實力。


推薦閱讀:

500.讀歷史16~《自題金山畫像》
中國古史-周公封建-周公克商
如何看待某人關於其曾祖母餓死於1958年的言論
樂麒說歷史 | 明朝與倭寇的戰爭(2) ——俞龍戚虎
貴州往事10?夜郎道上的靈異事件

TAG:中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