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影評-美國大兵的一日游

很不錯的電影,還是那個李安,還是那個味道。

電影故事很簡單,但是故事之外的故事就有點意思了。先說一下電影的大概內容,林恩因捨命救班長的事迹被傳播到網上, 一時間成了國家的英雄,國家為了樹立良好形象,就有了B班八人的全國巡演。電影發生在全國巡演的最後一站德州,內容則是這最後一天所發生的事情,中間穿插著伊拉克戰爭回憶,以及林恩家事(主要是姐姐勸說林恩退役)。

故事就是參加巡演的最後一天,單看這一天的內容主要就是參加記者發布會,酒會,和歌星一起的現場秀,以及最後關於改編電影的談判。如果單純的按場景劃分的話,應該有不下十多處場景可以拿來說道,不過這裡只是簡單的說一些印象比較深刻的地方,以及電影想要反映的社會現象。

1. 林恩參軍的原因是什麼?記者招待會上有黑白場景的對比,黑白場景才是林恩想說的內容,但是現實中他們要做一個好的演員。

林恩新入伍,玩心很大,開著悍馬各種狂野,然後被班長懲罰,中間班長讓他說出自己參軍的目的。起初林恩還僥倖的認為隨便說一些被外界認可的大話就可以忽悠過去,比如說為了國家,為了打擊恐怖分子等。不過最後實在是被罰的沒辦法了,說出了真相。他是因為自己為了幫姐姐出氣砸了准姐夫的汽車,因為準姐夫在姐姐出車禍毀容後拋棄了姐姐。為了不被告上法庭,林恩接受了准姐夫的要求參軍入伍。配合這後面的記者會,我們知道軍隊里的人知道什麼是戰爭,以及他們是不是英雄。他們告訴記者的,都是記者想要的內容,其實這一段也很好的說明了林恩為什麼最後選擇回去,雖然回去有可能面對死亡。

2. 戰爭中居民不允許有槍,而沒有戰爭的國家卻可以隨身攜帶槍支。

午餐後的一個小細節,就是林恩去吧台要飲料的時候無意間看到旁邊的一個參加酒會的中年男子腰裡帶著手槍。而這個小細節安排的恰到好處,導演沒有去讓演員講什麼大道理,而是通過伊拉克搜查的片段表述自己的觀點。關於伊拉克的回憶中有一段是美軍到一處平民家裡搜查,只是憑藉家裡藏有手槍一隻,以及之前的陸軍上校證件就把男丁帶走。雖然那個可憐的男人解釋說自己的國家處於戰亂,沒有政府沒有紀律,手槍是為了保衛家人。但是沒人聽他的解釋,在家人的痛苦以及孩子的驚恐中被美軍帶走,很有可能再也回不去。

3.美國百姓對伊拉克戰爭的理解

這電影是反戰的嗎?電影中反戰的聲音很少,一切似乎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中,美國人民的生活並沒有受到什麼影響。而受到的影響的地方他們是看不到的,因為只有真正經歷過的人才知道事情真相是什麼樣。伊拉克兜售光碟的小孩和美國端著爆米花觀看橄欖球比賽的觀眾,當林恩問他的戰友,「你覺得他們在想什麼」,戰友說「可能是哲學吧」。電影中有兩三處觀看比賽的場景,而通過這些表現美國平民對於戰爭英雄的看法,從而表現對整個戰爭的態度,這個感覺很聰明的手法。林恩的姐姐讓林恩退役,一是擔心林恩的生命,另外就是覺得這是一場非正義的戰爭。

4.美國底層人和上層社會對戰爭的看法

那個酒保想要服兵役,他沒有考慮這戰爭是正義還是非正義的,他想服兵役是因為有錢拿,自己的工作已經不能給養活自己的家庭。而林恩的戰友則是希望能夠早日退役,回到家裡找一份安定的工作。像極了圍城,城裡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去。中產階層的那個大叔,就是高頁岩氣的,表示戰爭是為了石油,他在努力幫助那些可憐的士兵。最後被班長嗆得一句話也說不出。而對於上層的富人,他們嚴重沒有戰爭,他們關心的是利益最大化,他想要藉助這些士兵的名氣賺取更多的利潤。從開始的感恩節祝詞到最後謀求合作拍電影,無不是想要從這些英雄身上取得他想要的名利。

5.林恩為什麼回去

我想一方面是他適應不了現實世界的複雜,另外一方面則是顧及自己的隊友情誼。其實林恩是有動搖過的,但是在中間行軍禮流淚的時候,我想他自己心中已經有了答案,他不屬於這裡,而是屬於戰場。他有幻想過可以有一個家庭,溫馨的家庭里養著一條狗,然後和自己心愛的人做運動。不過,最後他回去了。也許他認同了班長的宿命論,也許在啦啦隊女最後送別時,他突然明白過來,這個女孩喜歡的是他的軍裝而不是他這個人。

6.關於其他

啦啦隊女那個可以說道一下的,她所謂的信仰,以及她對戰士的仰慕,個人感覺都是徒有其表的。這是一個只會在乎外衣,而不會關注實質的人。當看到林恩穿的不是漂亮的軍服的時候表現得失落,以及最後送別時聽說林恩想要做逃兵的驚詫,我是沒看出來她有多喜歡林恩。(不過話說回來,林恩泡妞真有一手,學習了,尤其是那個存啦啦隊女電話的細節,真心高手呀,要是我就想不出來!)
推薦閱讀:

TAG:李安導演 | 經典電影 |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