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嘀嘀打車的創立,淺談產品設計思維
2011年程偉、王剛和其他的一些創業夥伴討論創業事宜,他們討論過教育、餐館點評、甚至是室內裝潢等項目。最終選擇了「行」作為主要突破口,程偉認為互聯網已經全面進入了以衣食住行為代表的生活領域,衣有淘寶、住有鏈家,行,低效且服務態度不好。
從上面簡單的幾句話我們就可以看出,當我們設計產品之前,突顯差異化很重要,大的方面是類別上的差異、若我們擁有相同的用戶群體那我們就需要在形式上、流程上儘可能凸顯出他的差異化,郝志忠老師的一個字總結的非常好,要凸顯出一個「更」,比如在視覺上我們界面是否更美觀,在服務上我們的客服銷售人員對用戶的服務是否更周到更親切,相同的功能我們的功能是否更實用、更簡單易用,當然這個「更」除了自己認為外,更要尊重用戶認為的更和我們所認為的更是否是一致的。
在進行一個產品功能設計的時候,僅凸顯出差異化這是遠遠不夠的,還要看是否可行,是否是延續的,是否是用戶需求的東西,這三者是相互增進的,如下圖所示。
基於這三者,我們重點要投入到用戶的氛圍,他們的群體之中,親身去洞察、體會、去換位思考,這顯得尤為重要。搭車是用戶的主要需求,需求是藉助於場景和用戶來產生的。比如是要去上班、或去約會、還或者去接送正放學回家的孩子,在這三個不同的場景之下,三個類型的用戶年齡、訴求都有著明顯的差異。
上班可能不太在乎車型、車款、舒適度這方面的因素,只要打開滴滴出行APP,馬上就能打到車,在最短的時間內能將我送到公司這就足夠了。但對於正準備去約會的帥哥,因社交的需要,就比較在乎車款,而對於去接孩子回家的全職媽媽對舒適度就比較看重了。
投入用戶群體去洞察、體會、換位思考,把握這三個因素對產品設計而言能設計的更加周到。
在進行產品設計的時候我們會常用到發散式思維和匯聚式思維。發散式思維我們追求的是廣度,更多的想法,更好的點子,更大的範圍,若與團隊成員一起進行頭腦風暴一定要明確目的,比如用多長的時間來進行頭腦風暴,主要解決什麼問題等。
而匯聚式思維恰恰對發散式思維起到了篩選的作用,匯聚式思維常會從團隊的內部資源配置、產品定位、用戶情況、商業價值、政策、政治、安全風險、外部渠道資源等多個角度考慮,以此樹立標準範圍,從範圍內對所想到的主意進行甄選,所以發散式思維和匯聚式思維是相依共存,缺一不可的。
原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產品精益講堂」
推薦閱讀:
※產品設計的分而治之與整合
※富途牛牛產品視覺組組長JimSoup:設計是我和其他人的媒介
※工業設計大學四年該學什麼?
※<產品篇>做好互聯網產品的獎勵機制之顯性獎勵·一
※判官:如何在產品中設計價值誤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