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橋品史|錢塘楹聯考之一:隱士林和靖,權相賈似道,一副楹聯里的兩極人生

以橋品史|錢塘楹聯考之一:隱士林和靖,權相賈似道,一副楹聯里的兩極人生

前言: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何以跨越山水通達仁智?唯橋。我理解的「橋」,不應該只是物理的構築物,更應該是跨越任何鴻溝和障礙的有力工具,包括心理和文化等等。在新的一年之初,我想在「張工說橋」的子欄目「以橋品史」開一個專題:錢塘楹聯考。希望能用自己在杭州幾年來的積澱之力,為那些對「杭州人文歷史」感興趣的朋友搭建一座「文化之橋」。

本篇章節

一、地靈:寶石山上寶燦亭,杭州的風水眼

二、人傑:隱士林和靖,權相賈似道,一副楹聯里的兩極人生

三、懷古: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善之與惡,相去若何?

一、地靈:寶石山上寶燦亭,杭州的風水眼

孤隱對邀林處士,半閑坐論宋平章

寫錢塘楹聯考的首篇,必然是放自己最鍾愛的一聯。毫無疑問,來杭州十三年,看到的楹聯不下千副,值得銘記不下百篇,但最讓我品味再三,有餘音繞樑三日不絕感慨的楹聯,非此莫屬。也可以說,正是看了此聯後,才讓我有心留意身邊的楹聯。

「孤隱對邀林處士,半閑坐論宋平章」,該聯出自西湖葛嶺(寶石山)寶燦亭楹聯(上款題「乙卯,來裕惇撰句」,下款署「高邕之書」。當是1915年的作品,民國四年)。

葛嶺,又名葛仙嶺,因東晉年間道士葛洪在此開井煉丹故而得名。葛洪因著有《抱朴子》內外篇而天下聞名,在1700多年後有位名叫屠呦呦的中國人,因為閱讀了葛洪的 《肘後備急方》而獲得了低溫萃取青蒿素的靈感,她也成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獲得諾貝爾獎(自然科學)的第一人。至今山上還有以「抱朴子」而得名的抱朴道院,道院正殿供奉著抱朴子葛洪,這位祖師爺開鑿的井水至今清冽甘甜,也是道人打水煮茶的一個去處。

寶燦亭即位於登葛嶺拜會道院的必經之半山腰,彷彿猜透了你走至此處已有喘息,那請一定歇歇腳,遠眺西湖的同時別忘記看看亭子的楹聯。游葛嶺卻不能匆匆走過半腰的寶燦亭,否則真是天大的憾事,因為該亭的石柱上書刻了六副精彩紛呈的楹聯,有著豐富的人文景觀;好好地欣賞和品味,會使你感到回味無窮,流連忘返。「孤隱對邀林處士,半閑坐論宋平章」即是六副之一。

和今天的一些職業道士不同,古時道士多也是煉丹家,化學家,岐黃聖手,堪輿大師。葛洪選此山開井煉丹,自有此處在風水上的妙處,自有道家選宮觀對於「洞天福地」的講究。且讓我從地圖上一一道來。

環太湖的長江三角洲南端為杭嘉湖平原,其南部和西部即為群山環繞拱衛,自西轉南向東依次為黃山山脈、天目山脈、龍門山脈、會稽山脈、四明山脈、天台山脈。而杭州城就是這些南部山脈向北、向東延伸的盡頭。西高東低的地勢造就了黃山一帶的溪水彙集成大,一路向東而成的新安江、富春江、錢塘江蜿蜒入海直入杭州灣。站在中國古代堪輿學的角度,山川即是「龍骨」,杭州、紹興、寧波這些城即處在「龍脈」的「龍頭」。有了水才有了生命,有了山才能在洪澇之時有所庇護,山水相依,背山面水的平原往往就是文明之興。這也是河姆渡文明、良渚文明在此興起的地理原因。

用opencycle等高線地形圖能夠看到,圖標「寶燦亭」處即為天目山脈向東、龍門山脈向北延伸的最盡頭。

用百度衛星圖看(藍點即時葛嶺寶燦亭),是不是山脈盡頭的感覺更直觀呢?(國內如民用的百度衛星圖採用航拍影像,其成圖精度和可視效果已遠遠好於google earth(民用))。

有沒有一種「龍頭」的既視感?

讓我們再把地圖切換回opencycle等高線地形圖,縮放到西湖大小的範圍。可以看到,從大格局說,葛嶺(寶石山)是天目山脈最東延的龍頭;從小格局講,寶石山、老和山、北高峰、南高峰、玉皇山、鳳凰山等西湖群山宛如一個龍頭,龍嘴裡含著西湖這顆明珠。其中寶石山老和山北高峰是龍頭上顎,玉皇山鳳凰山是龍頭下顎,與南高峰等山外青山一道構築成了龍頭全貌。

在秦漢以前,西湖尚為東海之泮,自寶石山向東眺望皆為一片汪洋。至今寶石山下北山路旁尚有秦始皇乘舟遊覽時的攬船巨石,其後被雕成了一座菩薩模樣,至今靜默在一戶民居當中任由青苔生長。

1700年前,葛洪在此開井煉丹,泉水至今清冽甘甜;抱朴道院也是浙江省唯一、全國二十一家道教重點宮觀之一。

1050年前,五代十國末期,據傳說,吳越國末代國主錢俶納土歸宋,向宋主趙匡胤納降吳越兩軍十三州,他的舅舅吳延爽為了保佑國主能平安歸來,特意在風水寶地寶石山(龍頭上顎)建了一座石塔,名曰「保俶」,即是保佑錢俶能平安善終(不要像唐後主李煜那樣被趙光義給幹掉)。後來不但錢俶得以善終,江南錢氏家族也成為了中國可圈可點的名門大家,近現代你所知道的姓錢的名人基本都是他家的,比如: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錢穆、錢玄同、錢鍾書……被譽為江南第一世家。(當然也有人云以上皆為杜撰,建塔人為吳越國王錢俶的舅舅吳延爽沒錯,但當時沒有為塔起名,眾人時稱「寶石塔」。保俶得名的真實歷史為北宋咸平年間,「寶石塔」的木結構外部廊檐毀壞,人稱師叔的永保和尚,雙目患疾,辛苦募緣十年「復其舊」。因為「永保師叔」使塔一新,精神感人,「土人因號『保叔』焉」(南宋《咸淳祐臨安志》卷82)。所謂「保叔」,就是「永保師叔」的簡稱。)

800年前,南宋小朝廷佔據長江以南小半壁江山,憑藉把行在放在了龍頭下顎的鳳凰山麓,臨安就成為了全球經濟最繁華、人口最密集的大都市。

60年前,浙江大學建國初專業被拆分得支離破碎,據說只剩下工科四個系教授只剩下32個。隨後,浙大將新校址選在了龍頭龍角處的老和山下,時至今日,據說在很多國內高校排行榜上已經是穩居前五了。從地圖位置分析,浙大玉泉儘管不是坐北朝南中正之地,儘管因南方植物園地勢形成了南高北低,而且正門直對的寶石山阻擋了西湖之雲氣,但整個校園格局方正,背靠老和山海拔高於正面對的寶石山,且門前有曙光路貫通西湖以開拓拘泥山谷之氣,整體格局向好,風雲通透。以地利看天時,這五十年的浙大不就是從「見龍在天「慢慢到「飛龍在天」嗎?

其實,要是認真起來,寶石山還算不得天目山脈的最東延,它只是「看上去像最東」,其最東延伸應該叫做「彌陀山」,只不過解放後修了一條保俶路,將寶石山與彌陀山生生隔斷。山的西側有古彌陀寺,建於明末清初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山壁上鐫刻有「阿彌陀經」全卷,清光緒年間進士沈善登手書。巨幅高達3米,闊約30米左右,至今清晰可讀,蒼海似越。去年G20前杭州專門將此整治為了「彌陀寺公園」,一方面是保存文物,一方面供人休憩。這山腳下即是浙江省委省政府。

從地利來看,省府佔得了真正的「龍頭」,在格局上卻又真正做到了「隱而不露」,背後還有百年彌陀摩崖暗中「助力加持「。還真有點像浙江省歷來奉行的「小政府,大社會」的主旨和「君子後其身而身先」的味道。

這才是真正的風水要津,在此感慨有二:一是官府確實有高人,二是我對未來數十年浙省走勢也很看好。

今時今日談及「風水」,不免讓人有納入「四舊」之閑。作為一個工程中人,我大學時就去蹭了不少建築系的「建築風水學」的課,時至今日也不想讓這玩意強行往「現代科學」上去靠,因為「中國哲學」與「西方科學」並不是一路貨,誰也沒必要沾誰的光。今天只是借楹聯的機會講點楹聯亭子的「地理」與「地利」,信者可姑妄聽之,不信者可一笑而過。

最後,對道家的「風水眼」、「洞天福地」談點自己領悟的關鍵詞:

山陽;有水;聚氣。

我知道,葛洪打下的那口井水很好喝。

我知道,近旁兩株百多年的老桂樹,每年的花期都比山下的桂花早開近半個月。

好玩!這就夠了。

本著工程師的嚴謹,統計了近三年自己登山觀察的桂花花期之比較來佐證

秋桂開花日期

(公曆)

年份

抱朴道院山谷

兩株百年桂樹

滿覺隴石屋洞

桂花

浙江省交通設計院樓下

桂花

2014

8.25

9.3

9.8

2015

8.23

9.2

9.5

2016

9.9

9.17

9.20

二、人傑:隱士林和靖,權相賈似道,一副楹聯的兩極人生

「孤隱對邀林處士,半閑坐論宋平章」

這上聯「孤隱」「林處士」講的是北宋孤山隱士林逋,其「處士」之名來自兩位皇帝的御賜:他活著的時候宋真宗賜號「和靖處士」,他逝世後宋仁宗賜謚「和靖先生」,其人隱居孤山,雖為山野散人但譽滿天下。

下聯「半閑」「宋平章」講的是南宋賈似道,其在宋理宗、宋度宗朝累進右丞相、樞密使、平章軍國重事,南宋以右丞相為主相,以樞密院管軍,說白了「平章」就是「兼顧軍政第一重臣「的官職,「半閑」則是指他在葛嶺的宅院「半閑堂」,此處本是南宋皇家園林,因賈似道領軍獲得了「鄂州大捷」,名義上逼退了忽必烈所率的蒙古大軍,宋理宗就將此處賞賜給了他最信賴的「師臣」賈似道。似道曾言:人最難的是得閑,只有神仙能得全閑,為人最多得半閑,我的宅子就叫「半閑堂」吧,這就是「半閑」的來歷。值得玩味的是,在元人所編《宋史》中他卻被列入了「奸臣傳」,有人說他為宋續命數十載,也有人說他是亡宋第一奸佞。

一個是閑雲野鶴、譽滿天下,一個是位極人臣、謗譽滿身,這兩位同處一副楹聯中,很有意思。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作為一個隱逸文人,林和靖享有「梅妻鶴子」的美譽。 而賈似道則列入《宋史》奸臣傳,被稱為南宋的亡國罪人,央央眾口,流傳至今除了奸佞,彷彿只剩下「蟋蟀宰相」這個調侃的尊號。

時光和歷史都是線性單向唯一的,而每個親歷者與記錄者眼中各有自己的史觀,每個後人在讀史的時候也有自己的思量,一道道心念下網織成重重的「羅生門」。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作為一個搬磚的工程師,歷史自儲備不敢和專業人士比肩。在楹聯里看到這樣的兩極人生,頓感如同寶燦亭身後的道觀太極一般。對這兩個人的直觀認識,就如同黑白兩條太極魚一直在我腦海里縈繞。為了避免兩個名字帶來的符號化極端印象,我在閑暇特意查了《宋史》、《元史》、周密《武林舊事》、張岱《西湖夢尋》等古籍,並且托杭州市科技局的福利,在家可以免費上維普萬方等數據平台,我在浩如煙海的學報論文中搜索「林逋」、「賈似道」等關鍵詞,閱讀了不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的專業論文。作為一個外行人,因為自己的興趣,算是做了不少功課。越是深入研究,越是覺得「人性之複雜、人生之無常「

林逋——莫道此身閑為客,難忘吳越兩山青

林和靖名逋, 字君復, 和靖是謚號。錢塘( 杭州) 人。生於宋太祖乾德五年( 967年) , 卒於宋仁宗天聖六年( 1028年) , 享年六十一歲。祖父林克己, 曾為吳越王錢氏的通儒院學士 。《宋史》本傳有關於他「少孤」、「家貧」、「衣食不足」的記載, 可知父親早亡, 家道中落。他終身不仕,亦未娶妻, 世稱「梅妻鶴子」, 正是他清高、孤傲生活的寫照。他取名為「逋」,「逋」即逋客, 所謂「失意成逋客, 終年獨掩扉」, 指逃亡之人或避世之人。縱觀他的一生,可謂名實相符。

世人寫梅,無人高過此詩

山園小梅

眾芳搖落獨暄妍,佔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首聯突出梅花傲霜鬥雪中卓然特立的風貌。領聯寫月下梅花特有的風韻: 朦朧的「月黃昏」 , 小梅倚水婷婷, 梅枝疏朗入畫, 傾斜向月光中的水面, 顧影低徊。暗香陣陣, 如雲似夢… … 這是一個何等恬靜、幽香的月夜, 梅的形象是如此秀美、皎潔、楚楚動人! 南宋王十朋評為「 暗香和月入佳句, 壓盡古今無詩才」 。

頸聯再從側面寫, 「霜禽欲下」 而不敢冒味, 得先偷看一眼。不僅寫了梅花美得動人, 而且突出了梅花的矜持不可輕犯。美得秀正、高潔, 絕無妖艷。

尾聯再畫龍點睛, 點出梅花的氣質:對「 檀板」、「 金蹲」 式的富貴豪華不屑一顧, 她愛的是山鄉小園, 愛的是清貧詩人的高山流水式的吟唱。作者讚美的正是花之「 魂」— 傲霜鬥雪, 風姿綽約; 搞素襟懷, 冷香風骨。

梅花詩是林逋的代表作, 它是林逋人格的寫照, 所謂「 先生可是絕倫人, 神清骨冷無塵俗」。花之「魂」 亦是林逋的詩之「魂、花的風骨, 正是林逋詩的風骨: 高潔、清冷。

可你以為單單梅花就是林逋的全部嗎? 林通詩的大量篇幅是寫山水, 尤其是寫西湖山水。在這些山水詩中, 展示了他獨特的藝術風格。且來品品林逋寫西湖的兩首小詩吧。

《西湖》

混元神巧本無形,匠出西湖作畫屏。

春水凈於僧眼碧,晚山濃似佛頭青。

欒櫨粉堵搖魚影,蘭杜煙叢閣鷺翎。

往往鳴榔與橫笛,細風斜雨不堪聽。

水如「 僧眼碧」 , 山似「佛頭青」 , 詞的色彩縹緲玄奧, 似是「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台煙雨中」的僧伽羽客眼中的西湖。它空明澄澈, 神秘幽深。倒影掩映, 奇幻莫測: 魚影在飛檐屋脊粉牆畫閣上(倒影) 搖曳; 春蘭杜蘅香霧迷濛中鷺鳥滯留不去。幻影與現實迷離難分。

《湖上晚歸》

卧枕船舷歸思清,望中渾恐是蓬瀛。

橋橫水木已秋色,赤倚雲峰正晚晴。

翠羽濕飛如見避,紅蕖香嫋似相迎。

依稀漸近誅茅地,雞犬林蘿隱隱聲。

詩人枕船舷而卧, 船在湖上徐行, 船行畫中, 兩幅畫面: 近景是「 湖上橋橫」 ,碧水紅葉,相映成趣; 遠景是「 寺倚雲峰」 , 襯以晴空晚霞。船邊翠鳥貼水而起, 若即若離; 兩旁紅荷多情相迎, 一片裊裊婷婷。紅荷深處, 一個耕作的村落已隱隱在望,猶如世外桃源。

林逋筆下的西湖,既不是「 金屋煌煌麗九天, 朝歌夜舞艷神仙」 那種自古繁華的西湖; 也不是「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濃抹兩相宜」 那樣嫵媚俏麗的西子湖。沒有「 湖水湖煙, 峰南峰北, 總是堪傷處」的那種凄楚和憂鬱, 缺乏「 只有岳王泉下血, 至今泛作西湖」那樣的悲壯和雄風。他寫一般文人不接觸的題材, 如葑田、誅茅地、雞犬, 運用風格別緻的比喻, 如僧眼、佛頭、棋抨。他揭示的是常人不熟悉的西湖的另一種美, 它是林處士心中的湖: 「澄淡高逸, 如其為人」。

什麼?你以為林逋寫寫梅花仙鶴,西湖山水,安心做隱士這個很有前途的職業就可以了?細細探究他的詩,其實大有天地。在自然面前, 林逋快樂而自由, 但在人間社會, 他就難以平和, 並不超脫, 林逋詩還有它豪放、峭拔的另一重要方面。

他也年輕過,誰沒有金戈鐵馬一場夢?下面這首詩寫於北宋真宗檀州之戰,宋軍初戰告捷,恢復燕雲有望(悲劇的是其後沒多久就是檀淵之盟),當年二十幾歲的林逋也有這樣「微鄰於俠」 崇尚武功的詩。

《淮甸南遊》

幾許搖鞭興, 淮天晚景中。

樹林兼雨黑, 草實著霜紅。

膽氣誰憐俠? 衣裝自笑戎。

寒威敢相掉? 獵獵酒旗風。

他也憤怒: 對於權貴, 他有橫眉怒目的地方, 風格冷峻峭拔,自成別調。如:

《湖山小隱》

道著權名便絕交, 一峰春翠濕衡茹。

庄生已憤鷗鶯嚇, 揚子休譏堰蜓嘲。

北宋真宗因檀淵之盟丟了面子,急著要把場子找回來,但又不敢和契丹人硬扛,於是和在大中祥符元年開始的「封禪」熱浪里。真宗為挽回他失去的「天威」, 與丞相王欽若自編自導了一場「天書降臨」 , 祭泰山與梁父山的「封禪」鬧劇。當時很多文人紛紛上表,竟然還被得以封官。而林逋在自己的壽堂( 生前預築的墳墓) 建成時, 寫下了著名的絕句:

《自作壽堂因書一絕以志之》:

湖上青山對結廬, 墳前修竹亦蕭疏。

茂陵他日求遺稿, 幸喜曾無封禪書。

這首赤裸裸對當朝皇帝的諷刺詩,直接導致了宋真宗對他的敬而遠之(皇帝肚量還算大)。梅堯臣在為林逋詩集作的序中提到: 「 會天子修封禪, 未及詔聘, 故終老不得施用於時」。

他也多情, 很難想像,這位被後世稱為梅妻鶴子的「水仙王」林處士, 居然也寫過這樣悱惻的兒女私情。通過這首詩,我猜測,林逋青壯年時代在放游江淮、閱盡人間的過程中,或許邂逅了一個心愛的姑娘和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或許那女子最愛的花便是梅花,或許她也特別喜歡仙鶴的優美風姿……然而不知道什麼原因,最終林逋沒能和她相守為伴……

《長相思· 惜別》

吳山青, 越山青, 兩岸青山相送迎, 誰知離別情。

君淚盈, 妾淚盈, 羅帶同心結未成, 江頭潮已平。

這會是一個一生沒接觸過愛情的人寫的詞嗎?

林逋的一生, 可分三個階段:青少年時期修學於西湖東岸;青壯年時的放游江淮;老年時「二十年不入城市」的孤山隱居生活。以梅為妻,以鶴為子。南宋時孤山屬於皇家公園,但出於對林處士的敬重,趙宋始終對林和靖之墓敬待有佳。宋亡元初,有盜賊認為林逋文人雅士,其墓必厚,於是挖開林逋的墳墓,但只找到一個端硯和一支玉簪。

身為文人雅士,硯台為隨身愛物。但林和靖一生無妻無子,臨終為何會在身邊留下一支女性佩戴的玉簪?

也許,這就是長相思詩中「吳山青,越山青」林逋一見傾心的姑娘,……或許那女子最愛的花便是梅花,或許她也特別喜歡仙鶴的優美風姿……然而不知道什麼原因,最終林逋沒能和她相守為伴……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與姑娘一別,我終一生未娶,今生不能與你相伴,那就讓我在離去時,伴你的玉簪一起入眠吧。

《長相思· 惜別》

吳山青, 越山青, 兩岸青山相送迎, 誰知離別情。

君淚盈, 妾淚盈, 羅帶同心結未成, 江頭潮已平。

賈似道——似道何其道?善惡幾人知?

賈似道(1213 年~ 1275 年),字師憲, 號秋壑, 天台人。賈似道在理、度宗朝任宰相十五年, 擔任右宰相兼樞密使、太師、平章軍國重事,是南宋晚期朝堂首屈一指的權相,宋理宗、度宗都敬稱他為「師臣」。

在看到楹聯之前,在我還是少年時,我腦海中的賈似道形象大部分來源於金庸《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和《倚天屠龍記》這三部曲。透過金庸老爺子的書,我知道了襄陽城被蒙古大軍包圍,郭靖楊過俠之大者,鐵血丹心之際,朝中賈似道卻刻意隱瞞襄陽被圍的事實,蒙蔽聖上,夜夜笙歌。尤其是郭黃二位俠侶在襄陽城破之日以身殉國,更讓我覺得賈似道就是一個禍國殃民的奸佞小人。

待到我看到此楹聯時,我已三十有四,人到而立,知道小說家的戲說歷史當不得真,於是有心查證有關賈似道的點點滴滴。隨著史實的發掘和對著蛛絲馬跡的理性推理,更讓我覺得以前從金庸小說中認識的「賈似道」是一個「假似道」。

我看到的,是一個自小才辯過人,雖有祖宗恩蔭之德和姐姐貴妃之力,但仍是靠著考上進士走上了一條仕途上的金光大道的年輕人。是一個於己私德有虧的奢華風流士子,於公雖無諸葛孔明的大才,但仍是一個相當幹練的治世能臣。可以說,正是賈似道表現出傑出的軍事才能和相當出色的政治才能, 使當時的風雨飄搖南宋帝國延續了更長的時間,稱為給趙宋續命並不為過。

美劇《馬可波羅》開篇台詞

那麼為何,民間留下的只是「蟋蟀宰相」的傳說?戲曲「李慧娘」裡面他的殘忍嗜血?還有宋史里列入奸臣傳?還有金庸老爺子毫不留情的讓其背鍋?

想了又想,唯有長嘆:由於賈似道所謂的擅權,扣押蒙古使者郝經,實行公田法,丁家洲之戰的潰敗,使賈似道擔當了歷史上過多的罪過,成為南宋最大的奸臣。南宋滅亡之後, 人們把怨氣都發泄在賈似道的身上,而對他的抗元之功一筆抹煞。

新的時代需要英雄來開拓,舊的時代的覆滅則需要奸臣來背鍋。

《武林舊事》的作者周密曾說:「身隕之後, 眾惡歸焉,然其間是非, 亦未盡然。」台灣學者孫克寬說得很明白:「晚宋理宗末季,廷多道學議論之迂儒, 便皆冒功濫餉之債帥, 幾無人才可倚。似道以戚畹總師干, 馳騁上下游, 皆曾奏捷, 故理宗特加信任。」但由於南宋的腐敗, 由於蒙古人過於強大,歷史給予賈似道的舞台卻是很小的, 賈似道因此也註定會成為悲劇式的人物,成為導致南宋滅亡的所謂奸臣。

我根據幾個民間流傳已久的傳說,分別查閱史料進行了考證,不妨根據這幾個問題來和我一起探究賈似道本人。

一、賈似道如何上位

我看到不止一處書籍文章中,涉及到賈似道如何起家時都會有類似這一段

賈似道,台州人,自小算個才子。七歲過目成誦,十五歲讀書過千下筆成文,可惜尚未取得功名,父亡母走,只好來杭州投奔同父異母的姐姐。他姐姐此時正走鴻運,被宋理宗寵愛。賈似道哪知此等好事,到了杭州,找不到姐門,流落成一個杭州街頭的小混混。直到姐姐被封為貴妃,派人去台州尋親,才得姐弟相認。賈似道從此平步青雲。

賈似道真是不學無術的小混混嗎?根據宋史,賈似道是京湖制置使賈涉之子,生母胡氏是賈涉的小妾。賈涉死時,賈似道年僅11歲。根據宋朝律法,官宦人家可有恩蔭待遇,故端平元年(1234)以父蔭為嘉興司倉、籍田令。但在宋朝,恩蔭是有玻璃天花板的,如果僅靠恩蔭,你是不能發達的。在宋代,沒有自己中進士的努力,光靠祖輩的恩蔭,家族是很快會衰落的。那些三代發達的家族,都是代代出進士。在宋人眼裡,進士出身與恩蔭出身,孰優孰劣一目了然。有宋一代,科舉進士也是所有讀書人的夢想,恩蔭是做官後的榮耀福利,但是你也可以恩蔭後參加科舉,中了進士才有機會發達。

為了讓大家方便理解,可以把宋代換到現在,假如恩蔭的政策能延續至今,假如你的家族因為父輩爭氣,讓你有恩蔭的機會,那麼你肯定能有個公務員的缺,但只是餓不死而已,大概一輩子都是「主任科員及以下」的級別。要想縣處級、廳局級、省部級一路向上,有個硬性條件就是:高考必須考取清華北大

在賈似道因為恩蔭做了小官的第四年,嘉熙二年(1238年),賈似道金榜題名,考中進士,當時他的姐姐已為宋理宗貴妃,隨即被擢升為太常丞、軍器監。那一年賈似道25歲,可謂少年得志。我們可以看出,賈似道姐姐是皇帝貴妃,確實是賈似道起家的重要條件,但人家也不是個混混,這個進士,是自己實打實考上的。有宋一代考取進士的難度,比高考考清華幾率只小不大。看賈似道履歷,其飛黃騰達都是在中了進士之後,姻親是一部分原因,但是自身沒實力,那你只能在底層遊走。

二.鄂州之役是假勝真勝?

開慶元年(1259 年),蒙古大軍兵分兩路攻宋,大汗蒙哥親率大軍進攻四川,蒙哥的弟弟忽必烈率軍進攻湖北。

九月四日蒙軍渡長江。十九日理宗下責己詔,諭諸路軍馬增援。十月, 賈似道由漢陽進入鄂州, 指揮諸路軍馬。賈似道為了防止蒙古人攻破城牆, 令人環繞城牆內壁建木柵,並在一夜之間完成。忽必烈在此期間對賈似道十分讚賞,一面感嘆「吾安得如似道者用之」,一面斥責部下「彼守城者只一士人賈制置,汝十萬眾不能勝,殺人數月不能拔,汝輩之罪也」。由於宋軍的頑強抵抗, 加之蒙軍乏糧、疾病流行。在四川攻打釣魚城的蒙哥汗遭到守軍飛石喪命(金庸小說里有這個細節,但改為襄陽城下神鵰大俠楊過用重劍擊石擊斃了大汗蒙哥)。忽必烈又要與其弟阿里不哥爭奪汗位, 遂於本年閏十一月八日撤離鄂州城。二十二日, 賈似道上表報捷:「諸將大捷於鄂城, 鄂圍解, 凡百餘日。」理宗厚賞守城將士, 進賈似道為少師, 以前右丞相兼樞密使,封魏國公。

美劇《馬可波羅》賈似道

十五年後,忽必烈伐宋,理由就是賈似道不執行鄂州和議。根據宋元史中記載, 賈似道在鄂州之戰時曾遣使者向蒙軍求和, 請求稱臣,輸歲幣, 訂立城下之盟,才使蒙軍退兵。而且南宋之所以亡國, 就是因為賈似道事後違約, 並扣留蒙古使者郝經的不義之舉所致。

我作為一個非歷史專業人士,只是一個歷史愛好者,看了前因後果和理性推定後,也粗粗能得出:所謂雙方議定的「鄂州和議」 ,純系是蒙古方面編造的謊言。其實宋史是蒙古人寫的,修飾歷史的辦法你也懂的。就如同狼和小羊的童話故事,狼要吃羊,從來不需要一個合適的理由。

當時因為蒙哥死後忽必烈急著回去爭奪汗位,根本無暇與宋達成一個繁縟文節的和議。十五年後製造出所謂「鄂州和議」的原因:

一是蒙古(元)以此為攻宋找借口、造輿論;

二是可以看成蒙古(元)的離間之計, 以此造成宋廷的混亂;

三是鄂州之役時,蒙軍以十萬之眾不能下一城, 無功而返,這畢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如果將退兵之原因說成是南宋妥協投降,爾後蒙軍乃退, 這樣就可以為失利的蒙軍開脫。

對賈似道在鄂州之戰中的表現, 即使是政敵的文天祥,談到賈似道時也沒有迴避他在鄂州之戰中功勛—「己未鄂州之戰何勇也,魯港之遁何哀也」可證上述分析的合理性。總之, 史書上有關「鄂州之役」的記載疑點甚多, 有必要予以澄清, 以利於對賈似道的功過是非的重新評價。

三 .襄樊之戰時賈似道是不是蒙蔽皇帝?

由於忽必烈實行漢法,使蒙古人逐漸佔據了政治上的主動權。加之經過多年的摸索, 他們認識到漢水之旁的軍事重鎮襄、樊實為南宋的門戶和「蔽」 。

從軍事角度看——或者說,如果這是一張即時戰略地圖的話,哪一個點最為重要?顯然就是紅點處,即襄陽。它正好處於一個盆地的十字路口,南北貫通,要經過這裡;東西貫通,也要經過這裡。四周的各條道路,都匯聚於此,繞不過去。所以無論你在這裡是建個炮塔還是修個兵營,只要這個口一堵住,整個盆地都在你控制之下。襄陽是一個非常標準的四戰之地。南通江漢、東接漢口、信陽、北上中原、洛陽,西去長安、漢中。中國發生大事的地區,總能和襄陽扯上點關係。

於是,蒙古利用劉整之計操練水軍, 使南宋的水軍優勢不復存在。從咸淳祐四年(1268 年)九月劉整與阿術統兵包圍襄陽, 到咸淳祐九年(1273 年)防守襄陽的呂文煥降元,南宋前後共堅持了五年的時間, 幾乎竭盡全國之力。而蒙古人亦動用大量人力物力, 每年不惜用去經費的一半用來攻打襄陽。

但在這次戰役中, 就真如金庸小說中所言,賈似道蒙蔽宋度宗,致使皇帝數年不知襄陽被圍嗎?

翻開宋史本紀部分

咸淳祐五年

八月戊寅……詔襄、樊將士戰御宣力,以錢二百萬犒師,趣上其立功姓名補轉官資。十二月甲申,以錢二百萬命京湖帥臣給犒襄、郢等處水陸戍士。

咸淳祐六年

六月 ……庚寅,詔以襄、郢水陸屯戍將士隆署露處,出錢二百萬,命京湖制司給賜。冬十月丁丑,遣范文虎總統殿司、兩淮諸軍,往襄、樊會合備御,賜錢百五十萬犒師。十一月庚辰,詔:襄、郢屯戍將士隆寒可閔,其賜錢二百萬犒師。十二月……己亥,詔:唐全、張興祖等齎蠟書入襄陽,往複甚艱,各補轉三官,賜錢二千緡。

咸淳祐七年

秋七月辛未,樞密院言吳信、周旺齎蠟書入襄城,往複效勞,詔各補官三轉。八月……甲午,以錢三百萬,遣京湖制置李庭芝詣郢州調遣犒師。丁未,命沿江制置副使夏貴會合策應,以錢二百萬隨軍給用。

咸淳祐八年

五月 己巳,元兵久圍襄、樊,援兵厄關險不克進,詔荊、襄將帥移駐新郢,遣部轄張順、張貴將死士三千人自上流夜半輕舟轉戰。比明達襄城,收軍閱視,失張順。六月丁酉 以錢千萬命京湖制司糴米百萬石,轉輸襄陽府積貯。

咸淳祐九年

二月甲申,詔:鄂州左水軍統制張順,沒身戰陣,贈寧遠軍承宣使,官其二子承信郎,立廟京湖,賜額曰忠顯。夏四月 壬辰,詔:「襄陽六年之守,一旦而失,軍民離散,痛切朕心。今年乾會節其免集英殿宴,以錢六十萬給沿江制置趙溍江防捍禦。」

從咸淳祐四年到九年,朝廷砸在襄樊的錢超過兩千萬,宋度宗數次直接下達詔書支援襄樊戰事;而更直接的證據是,甚至動用了皇帝直屬的殿前司部隊支援襄樊——這在皇帝、朝廷不知道的情況下,絕不可能做到。

賈似道在襄樊戰事上不是沒有失誤,但絕不是所謂「蒙蔽主上」。

襄樊之戰是宋元戰爭的的轉折點, 它一方面極大地增強了元朝的軍事力量和滅亡南宋的信心;另一方面也嚴重地動搖了南宋軍隊和文武百官抗擊元軍南侵的信心,隨後出現兵敗如山倒的局面。

四 .斷送南宋氣數的丁家洲之戰有沒有勝算?

賈似道出師的決定是在元軍大兵壓境的特定背景下作出的, 而且這次出師也是眾望所寄。然而南宋剛經過襄樊失利,士氣大損。雖然賈似道率諸路精兵十三萬、戰艦二千五百艘出戰, 但此次出師的目的主要是為早日結束這場戰爭, 因而在戰前一邊做著戰鬥準備, 一邊派宋京、阮思聰赴元營議和, 故無殊死決戰的決心。加之部將孫虎臣少用兵韜略, 老將夏貴「殊無鬥志」 ,而部隊「無一用命者」 ,當時南宋軍隊出現大量的「吃空餉」,一支五萬的部隊實際人數甚至可以不到一萬人。甚至在賈似道詔諭三軍的時候, 諸軍以惡語謾罵。這樣一支所謂「精兵」 ,如何能抗擊強大的元軍?

作為主帥, 賈似道對丁家洲之戰的失利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但也不能把責任都算在賈似道一人的頭上。由於此戰的失利, 使自己「眾惡歸焉」 ,一生的功績被徹底抹煞。賈似道在朝中的勢力被黜去後, 宋廷落在平庸無能的投機家陳宜中之手,以致對後來元軍的大舉進攻束手無策,直至南宋的滅亡。

五 .公田法和推排法——改革還是禍國?

美劇《馬可波羅》賈似道

理宗後期,軍費開支急劇增加,為了和糴, 不得不大量發行楮幣,造成物價飛漲。景定三年(1262 年)知臨安府劉良貴、浙西轉運使吳勢卿共奏「可免和糴,可以住造楮弊, 可以餉軍,可平物價, 可安富室, 一事行而五利興」的公田之策, 很快為賈似道所採納。為堵住反對者之口, 賈似道帶頭獻出浙西田一萬畝。賈似道推行公田法的主要目的, 就是挽救當時的社會危機, 實現富兵強國, 而且也起了一些作用。但由於南宋吏治的腐敗和官僚地主的破壞, 公田法不但以失敗告終, 而且成為他生平的一大罪狀, 正因為得罪了從土地兼并中既得利益者大地主和文官階級, 賈似道也因此受到後人的誤解和唾罵。

當年賈似道推行公田法時,貶了一批辦事不利的官員,其中有個人叫做鄭塤。丁家洲之戰賈似道慘敗南宋最後的精銳凈失,似道由此被貶,他被貶途中的押運官是會稽縣尉鄭虎臣,正是鄭塤的兒子。在這次押解途中,他在廁所用腳踩斷了賈似道的多根肋骨,將他折磨致死,縱橫南宋朝堂近二十年的權相,死時就好比一隻被踩死的螞蟻。

賈似道曾經努力過,可是他沒有成功。後來他放棄了努力,於是人們就把他曾經做過的一切一筆勾銷。所以賈似道知道,此刻鄭虎臣眼中所燃燒的——除了家仇,還有國恨!

其實大宋帝國從很多年前就開始隕落了。無論人們認為賈似道是延緩還是加速了它的落勢,都註定挽回不了它覆亡的命運。可人們總是喜歡把一個國家的災難和某個人聯繫在一起,甚至把責任全部推給一個人,以此發泄他們的憤怒、減輕他們的痛苦。所以這個秋天的黃昏,會稽縣尉鄭虎臣就註定會喊出這麼一句義憤填膺氣壯山河的話——「吾為天下殺似道,雖死何憾?」 究其實,鄭虎臣算不上為國鋤奸的義士,因為他的行為中摻雜了強烈的私心,何況當時賈似道的政治生命已經徹底終結,完全喪失了「禍國」的能力,殺他除了泄憤之外,於國事毫無裨益。說白了,鄭虎臣之所以誅殺賈似道,與其說是出於愛國,還不如說是一報還一報的江湖規則。

應該說,賈似道擔任宰相的十幾年內, 是宋朝歷史上最困難的時期。對內既要改革, 也要對付腐朽的官僚和地主的騷擾和破壞;對外則要抵禦強大的蒙古人的入侵, 這使賈似道感到舉步維艱。這些時日通讀宋史,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以下十個字:

天道不在宋,似道來背鍋

三、懷古: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善之與惡,相去若何?

我小時候看電視,總愛問爸媽:誰是好人?誰是壞人?

現在陪兒子看奧特曼,每次出來一個新怪獸,他總會很期待地問我:這是好的壞的?

誰是好人?誰是壞人?不論是我爸媽回答我,還是我回答我兒子,都是不假思索脫口而出。

可是在生活中,真的這麼容易嗎?

在中國人的認知習慣中,一個人只要被認定為是「壞人」,他一生中的所作所為就都會被打上「壞人」的烙印。這在心理學上叫做「暈輪效應」。在對人的認知中,由於暈輪效應,一個人的缺點一旦變為光圈被誇大,其優點也就隱退到光的背後被遮蔽了。

這是一種典型的「選擇性失明」,可它卻在中國盛行了幾千年。要到哪一天,國人在面對歷史、品評人物的時候才可以擺脫非黑即白的一元化思維,擁有更為客觀、清明而圓融的理性思考呢?

更何況,哪有純粹的好人?哪有純粹的壞人?

我們所見的,我們所知的,以及我們,都是一個個複雜的「人」。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善之與惡,相去若何?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白中有辱,大白若辱,才是真相。善與惡,白與黑,如何能割裂?人也是如此,是謂:大制不割。

在我眼中,孤隱林處士,半閑宋平章。無所謂善惡對錯,千年之後我能有幸在葛嶺上看此楹聯,能對邀能坐論,實為人生開心事。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後記:

本文參考文獻:

《宋史》、《元史》、【宋】周密《武林舊事》、【明】張岱《西湖夢尋》

《林和靖其人其詩》鍾嬰(杭州師範大學學報)

《歷史的天空———略論賈似道及其與劉克莊的關係》王述堯(蘭州學刊)。

原創文章,如轉載請註明原作者及出處。

張工說橋,以橋品史,以橋論道。公益心,科普行,知行合一。

可搜索「張工說橋」關注同名微信公眾號。


推薦閱讀:

春筍春筍,過了這春就沒這筍了!
浙城浙湖
南宋時的臨安城大概在現在杭州的哪個區域?
杭州有哪些好吃的素菜/素食餐館?
有哪些建議給一人去一個陌生的城市工作?

TAG:杭州 | 歷史 | 西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