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需要設計師?
「我們為什麼需要設計師」是一個很好的問題。
作為老設計師,我試圖從客觀層面(經濟性方面),而非主觀層面(審美方面)對設計的重要意義進行分析。
設計是為了避免把成本投入實體開發和生產的重投資產生失誤,而在思考和信息層面進行模擬的輕投資過程
如果把完整的產業鏈比作一場戰爭,設計就是戰爭之前的謀略工作。總參謀部起什麼作用,設計就起什麼作用。錦州戰役是林彪在反思四平戰役的巨大代價後,以極長的準備時間,實現了速戰速決、以東北野戰軍2萬餘人傷亡換來殲滅國民黨軍隊10萬人的重大戰果。
對設計過程的正確理解應當是——在實戰之前預先進行對戰略的指定、戰場(市場)的預判、情報的收集分析、資源的準備及戰術的安排。
設計不同於藝術創作、研究和發明,貌似原創性和對於社會的發展沒有那麼決定性的推動。但是設計仍然是推動社會進步最大的力量之一。因為設計的本質是通過秩序的預先安排、優化和重構,降低成本,駕馭複雜和規模化需求,創造效率和價值,實現更高的經濟性,進而讓競爭力提高,讓被進行設計的客體(在市場上)擁有更高的生存幾率。
舉個例子,蓋房(建築設計)。以前蓋房的人是木匠,我爺爺就是。他們只掌握很簡單的蓋房技術,只能蓋木結構磚瓦建築,建築面積、強度、高度非常有限,基本屬於農村的平房。而規模和高度更大的建築,以他們的技術水平和知識水平駕馭不了,這實際上也是限制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原因——無法提供足夠的居住及工作空間供給,則無法讓城市容留更多生產力。但是現在的建築工人則可以建設起徐家匯那種高聳雲霄的世界頂級建築,其原因就是大量的建築設計師將專業的設計知識通過系統化的大規模設計工作變成了可執行的圖紙和建築要求,使得大規模的高效率建設成為可能。故宮始建於明朝,建築面積15萬平米,全部為磚木結構建築,建設時間長達16年;國貿三期建築面積30萬平米,建築時間3年。由此可見,專業化的建築設計工作是典型的依靠設計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使得駕馭複雜性和規模成為可能,使得城市建設工作的整體經濟性大幅度提升。
再舉個例子,手機(工業設計)。手機不是蘋果公司發明的,智能手機也不是蘋果公司發明的,但是蘋果公司設計出了經過高度優化的iphone系列手機,大大提高了普通人傳遞信息、閱讀信息的效率,並使得手機可以在諸多方面替代了電腦、照相機等設備,降低了多方面的成本。這也導致了2007年之後所有的手機設計方向的轉變,直到今天移動互聯網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改變,全部來源於不斷迭代更新的設計。
再舉個偏激一點的例子,納粹(平面設計)。希特勒短短時間內造成巨大政治影響力的原因之一是他曾經學過畫畫,懂得利用視覺傳遞信息的技巧。當選納粹黨領袖後,他自行為納粹黨設計了一套在現在看起來也是極其專業、水平極高的品牌識別系統(IDENTITY SYSTEM),從視覺識別——著名的反風車LOGO和紅黑兩色的標準色彩;聽覺和行為識別——納粹禮「heil Hitler」;文本識別——《我的奮鬥》,理念識別——國家社會主義帶來的繁榮假象;並將這一套識別系統嚴格地應用在服裝、旗幟、車輛、印刷品、宣傳資料、公眾活動等諸多領域,在極短時間內完成了對德國民眾及軍隊的洗腦,並且兵不血刃地拿下了奧地利,可見預先進行的、有目的的設計帶來的經濟性有多重要!
設計的本質是通過有目的地對秩序進行優化和改變,實現熵(無序度)的降低
在社會競爭的理論中,低熵體優於高熵體,內在秩序更加優秀的產品、組織的生存能力和競爭力更高。任何一個行業、一個產品、一個企業的最初階段,都是從設計開始的。只不過有的時候,設計階段並不是由專業的設計人員完成,而這往往會帶來後邊的諸多問題及巨大的額外成本,比如聯想2003年由於之前的LOGO設計沒有考慮到全球註冊,被迫花了400多萬美金重新請英國的futurebrand公司設計了LENOVO商標。我國海軍自行研製052導彈驅逐艦用了十年時間,其中五年的時間是用於設計,其餘五年才是用於建造。可以說,在今天,設計已經是各行各業繞不開的重要工作,設計工作處在產業鏈的前端,對於設計的重視度和投入度直接影響到最終產品或戰略的成敗。
題主提到的服裝設計,恰恰是設計工作帶來的經濟性的直接體現——成衣設計的出現降低了服裝的加工生產成本,改變了幾十年前家家戶戶自己扯布做衣服的方式,也培養了一大批成衣企業;但這些企業的同質競爭很快就變成了互相拆台,市場環境嚴重惡化;而將注意力從成本價格控制的競爭轉移到設計和個性的競爭,才是解救這個行業的根本辦法,因為服裝這種商品的本質早已從保暖的功能屬性商品上升到社會地位、身份標識的社會屬性商品,服裝最大的價值恰恰不是其保暖的物理屬性,而是其中的品牌、款式、面料等設計方面的信息屬性。
設計師不是藝術家,設計師是多元化跨界的知識型工作者
很多人對於設計工作的誤解是將設計同繪畫等藝術創作工作等同起來。經常能聽到有人吐槽「你幫我畫個logo」、「他設計可棒了,一張圖幾分鐘就畫出來」。這種誤解讓設計師們很無語,其原因就是大家只看到了設計工作的最表層,而沒有了解到設計工作的整體。
一項設計工作,從開始到完成,需要經歷溝通、調研、市場分析、草圖、可行性論證、成本測算、施工方案等多個專業環節。對於設計師的要求是綜合的,多方位的。因此,一個年輕人成長為一名合格的設計師,要系統學習設計理論、軟體、市場學、相應技術標準等多方面的知識,並積累大量經驗。因為設計工作同其他工作的不同之處在於其非標準化程度比較高,大部分工作都是獨特的、有個性的和創新的。通過繪畫或者圖形軟體進行視覺呈現只是設計環節中的過程之一,而要想能夠弄明白呈現什麼,呈現成什麼樣,則需要大量的積累和後台工作。
由於設計工作是信息(文字、圖形、圖紙、數字……)層面開展的,較難估值和量化,而傳統觀念更加重視實體物質層面的工作(建築面積、生產規模、GDP……),所以,設計工作在全社會並沒有得到足夠重視。這也是我國一直沉淪為世界工廠的根本原因。所幸如今國家層面已經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出台了文化創意設計服務融合推動創新的一系列政策,舉國家之力推動設計引領創業創新。設計已經成為國家戰略,核心競爭早已從末端的生產轉移到前端設計的競爭。相信未來設計工作的重要意義會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同,而更加完善、成熟和壯大的設計師隊伍,也是推動經濟轉型不可或缺中堅力量!我想這就是我們需要設計師的原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