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往世書選譯2:毗濕奴二十二化身

根據Cornelia Dimmitt & J.A.B. van Buitenen編的Classical Hindu Mythology: A Reader in the Sanskrit Puranas(Temple UP, 1978)譯出。

本篇出自《迦樓羅往世書》

--

那羅延是唯一神、眾神之主、無上靈魂、無與倫比的婆羅門。「世界本源,一切盡在於祂。」為保護祂的創造,不生不滅的婆藪提婆有種種化身[1],如龜仙人[2]及其他形態。

婆羅門[3],第一次,大神訶利化身為龜,不停念誦艱難的禁慾咒[4]。第二次,為世界福祉,犧牲之主化身野豬,舉起沉淪於羅奢多羅[5]的大地。第三次,祂創造聖賢,自身成為梵仙,著述《史瓦曇陀羅》[6],由此,行為不以結果為慮[7]。第四次,為天神與阿修羅崇拜的訶利實行苦修,為捍衛達摩[8]而化身那羅-那羅延。

第五次,化身悉陀[9]之主迦比羅,將數論[10]傳於天神,而這關於存在的既定真理已失落於時間之流[11]。第六次,作為阿納蘇耶[12]之子阿底利,祂將邏輯[13]傳於阿拉爾卡、帕拉德等人。第七次,在斯婆閻菩婆摩奴期[14],生為茹西與阿庫底之子「犧牲」[15],與其真誠的隨從群神共舉祭禮。第八次,為納比與美茹戴維之子,烏沙克拉瑪[16],向女子展現成就畢生令譽之道。第九次,因仙人之求,化身普圖,從大地擠出芳草汁,增強婆羅門與其他生物的力量[17]。

第十次,在察蘇薩摩奴期的洪水中化身為魚,以大地之舟拯救摩奴毗婆斯婆多[18]。第十一次,化身為龜,背負曼陀羅山,助天神與阿修羅攪動乳海。第十二次,化身曇梵陀利[19]。第十三次,為女身摩西尼,誘惑阿修羅,滋養天神[20]。在第十四次化身中是那羅辛訶,祂撕開阿修羅王,如把草墊撕成碎片[21]。第十五次為侏儒,為奪回三界,祂來到伯利的祭典,請求三步之地。第十六次,忿於國王對婆羅門的敵意,二十一次從大地上消滅剎帝利[22]。

隨後,第十七次,生為貞信與破滅仙人之子,見人類無知,祂使大樹生枝,是為吠陀[23]。接著,為幫助天神,祂成為人神,制伏海洋,兼為諸事[24]。在第十九、二十次化身中,祂兩番生為維斯尼斯人中的羅摩、奎師那,以此形態除去大地的負擔[25]。之後,在迦利時代的尾聲,為迷惑天神之敵,祂成為非雅利安人中的耆那之子,佛陀。未來,在第八次輪迴中,這片土地上的帝王將盡數滅亡,祂將生為毗濕奴亞薩斯之子,為創物主,名迦爾吉。

啊,再生者,訶利的化身無數,祂懷有生命之海。知曉吠陀、摩奴及其他一切者,言傳都是毗濕奴的一部分。他們生髮萬物,他們被頌咒和儀軌所敬奉。

譯註:

[1] 化身(avataras):意為「降臨」,神明降臨塵世。該詞始見於往世書時代,多見於毗濕奴。音譯「阿凡達」。

[2] 龜仙人(tortoise Kumara):龜化身通常被認為是毗濕奴的第二化身,在攪乳海中承擔重要角色。而Kumara(庫瑪拉)是印度神話中四仙人,也是梵天心生子,他們終身念誦禁慾咒,《薄伽梵往世書》認為他們是毗濕奴的化身。從本文看,這裡指的是後者,但不知為何與前者混為一談。

[3] 婆羅門:為本篇的敘述對象。下文的「再生者」也是。

[4] 禁慾咒(brahmacarya):Brahmacarya有兩個含義,一是梵行期。吠陀經將人生分為四個時期,梵行期、家居期(Garhastya)、林棲期(Vanaprasthya)、遁世期(Sannyasa), 各時期要履行相應的人生職責。二是禁慾。此處取後者之意。

[5]羅奢多羅(Rasatala):七重地界之第五重,意為「自私」。

[6]史瓦曇陀羅(Satvata doctrine):通常寫成 Satvata-tantra,是五夜派(Pancharatra)的重要文獻,據說是毗濕奴所寫。

[7] 行動不以結果為慮:這句話在印度教中有特殊含義。印度教認為,人的種種行為受到原質三性(喜、憂、暗)的控制,應該超脫幻象世界(摩耶),不受三性控制,達到梵我合一的至高境界。行動出自本性,為履行社會職責而從事行動,不謀求私利,不執著成果。這在《薄伽梵歌》中有充分論述。奎師那對阿周那說:「你的職責就是行動,永遠不必考慮結果,不要為結果而行動,也不固執地不行動。」(黃寶生譯文)。

[8] 達摩(Dharma):印度教核心概念之一,也譯為「正法」。意義較複雜,指符合真理(rta)的行為,包括職責、義務、法規、道德等等諸多方面,是世人應當遵循之正理。

[9] 悉陀(Siddha):有大成就者。

[10] 數論(Samkhya):舊譯僧佉。印度哲學正統六派(吠檀多、數論、勝論、正理論、彌曼差、瑜伽)之一。核心思想是宇宙由兩大本原組成:原人(最高精神)和原質(原初物質)。迦比羅(Kapila)是數論的創始人。

[11] 關於這句,《薄伽梵歌》第四章也有類似說法。奎師那對阿周那說:「這個永恆的瑜伽, 我曾告訴毗婆藪, 毗婆藪告訴摩奴,摩奴告訴甘蔗王。就這樣互相傳授,王仙們都知道它;但由於歷時太久,這個瑜伽又失傳。」(黃寶生譯文)。

[12] 阿納蘇耶(Anasuya):印度神話中月神旃陀羅之母,丈夫是七仙人之一阿底利(Atri),但此處認為阿底利是阿納蘇耶的兒子。

[13] 邏輯:此處指《梨俱吠陀》中的曼陀羅。

[14] 斯婆閻菩婆摩奴期(Svayambhuva Manvantara):摩奴期指的是人類始祖摩奴的一個時代,一共有十四個摩奴,斯婆閻菩婆是第一個。

[15] 犧牲:茹西(Ruci)是梵天之子(但並未記載於早期文獻),阿庫底(Akuti)是摩奴之女。毗濕奴作為他們兒子這個化身,在薄伽梵譚聖典(Srimad Bhagavatam)中有記敘,名為雅戈那(Yagna)。yagna此詞即為「獻祭」,指通過聖火舉行的一種祭祀儀式。

[16]烏沙克拉瑪(Urukrama):意即「大步者」,是毗濕奴的一個著名化身侏儒,三步跨越三界,從伯利王手中奪回天界。

[17] 普圖(Prthu)傳說中的第一個國王,他追逐大地的化身——牛,並擠出牛奶作為世界食量。

[18] 毗婆斯婆多(Vaivasvata):這個是印度神話中著名的大洪水傳說。毗濕奴化身的魚告訴毗婆斯婆多洪水將至,後者按吩咐準備了船隻,魚生巨角,在洪水中把船拖至喜馬拉雅山。倖存的毗婆斯婆多即為下一時代的摩奴。

[19] 曇梵陀利(Dhanvantari):攪乳海時出現的神醫,手托甘露。

[20] 印度神話中著名的攪乳海傳說。毗濕奴先是化身為龜,作為曼陀羅山的支柱,待甘露浮現後,祂化為摩西尼魅惑阿修羅,騙取所有甘露給天神。關於這段情節有很多版本。摩西尼通常被認為是毗濕奴的幻象,而不是化身。

[21] 毗濕奴著名的人獅化身。阿修羅王希羅尼耶格西布得到梵天賜福,不會受到傷害:「賜我不死於任何宅內或宅外,不死於白天或夜晚,不死於天空或大地。賜我不亡於你創造之外的那些生靈,武器無法傷我,人與獸無法亡我。」後阿修羅王為非作歹,毗濕奴化身人獅,在未違反梵天賜福的前提下將之除去。

[22] 持斧羅摩的故事。他發誓殺絕剎帝利,曾二十一次大屠殺。傳說中他大開殺戒主要是因為父親被一個剎帝利殺害。

[23] 貞信與破滅仙人之子:史詩《摩訶婆羅多》傳說中的作者毗耶娑/廣博仙人(Vyasa)。吠陀:印度最早的經典文獻,包括《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闥婆吠陀》,為後世宗教、哲學之本。

[24] 此處指《羅摩衍那》里的羅摩。制伏海洋指的是羅摩橋的典故。

[25] 羅摩、奎師那:這裡的羅摩指大力羅摩,奎師那的哥哥,也是《摩訶婆羅多》的人物。奎師那的另一譯名是黑天。維斯尼斯(Vrsni)是雅度(Yadu)的後裔,他的後裔被稱為維斯尼斯人。

--

印度神話駁雜,毗濕奴化身就是個說不清的話題。常見的十大化身耳熟能詳。而這版二十二化身很罕見,這是我翻譯的緣由。

就是這十個化身也來歷複雜。比如魚和龜,最初屬於梵天,後毗濕奴信仰上升,被毗濕奴「奪取」(艾恩斯,p.56,58)。比如羅摩和奎師那,最初都是民間傳說人物,後被認為毗濕奴化身。佛陀就更不用說了。這很大程度反映了印度教兼容並包的特質。然而,在這些化身中,保護性的特質始終清晰,這也是毗濕奴的神性特點。如《薄伽梵歌》言:翌衛善人兮,殲彼頑凶,為建樹大法兮,世世「余」降。

附:十大化身

1. 魚-摩挲耶Matsya。大洪水救摩奴。

2. 龜-俱利摩Kurma。攪乳海。

3. 野豬-筏羅訶Varaha。救地母。

4. 人獅-那羅辛訶Narasimha。殺阿修羅王。

5. 侏儒-筏摩那Vamana。三步奪三界。

6. 持斧羅摩-Parasurama。懲罰剎帝利。

7. 羅摩-Rama。《羅摩衍那》男主,道德完人,主要功績殺魔王羅波那。

8. 奎師那-Krsna。《摩訶婆羅多》靈魂人物。《薄伽梵歌》認其為無上我、梵的人格化。

9. 佛陀-Buddha。

10. 迦爾基-Kalki。迦利時代的終結,未曾顯現。

(圖片來自wiki)


推薦閱讀:

印度神話劇《除障者伽內什》演員表、分集劇情
伽內什九十九談(一)創造
一箭摧三城:一笑傾城版
黑天的膚色

TAG:印度神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