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被體制化VS可塑化,大腦升級最關鍵裝備

不能獨立思考的人結果會怎樣?

《肖申克的救贖》里有這樣一段情節:

在獄中生活了50年的布魯克斯假釋出獄,但不久,因為不適應外邊的世界選擇了自殺。前獄友聽到他自殺的消息後不解,於是瑞德說了一段話:

These walls are funny, First you hate them, then you get used to them. Enough time passes, you get so you depend on them. Thats "institutionalized".

這些圍牆很有趣,開始,你恨他們,接著你適應了它們,時間久了,你開始離不開它們。那就是「被體制化」了。

絕大多數人沒有被剝奪過自由,沒有被圍牆圈起來過。但有一種圍牆比肖申克監獄的鐵窗更牢固,而且在你毫無察覺的情況下剝奪了你的自由,那就是「思維的牢牆」。

「被體制化」是什麼意思?institutional的意思是「習以為常的」,動詞化後就是「使其習以為常」。哪些事情上是習以為常的?流行的觀念、主流的思想。

「抱有希望是件危險的事」、「跨建監獄圖書館是妄想」這些都是獄友中習以為常的觀念。但是男主安迪卻不以為然,不盲從監獄環境的主流,不隨聲附和,像一個異類。當然,在獄友看來,安迪的的確確是個異類,瑞德描述安迪:

He had a quite way about him, a walk and a talk that just wasn』t normal around here. He strolled, like a man in the park without a care or a worry in the world,like he had on an invisible coat that would shield him from this place.

他有自己獨特的方式,一舉一動都不像普通的人,他漫步著,就像在公園裡散步,像穿了件隱形的外套。

瑞德的描述不僅僅安迪本人的特徵,其實是斯蒂芬·金(Stephen King)描述的那群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人的行為模式。他們有目標(所以安迪不怎麼和其他人扯皮)、不隨主流(所以安迪像穿了件隱形外套)。

這兩個特徵就是避免被環境體制化的鑰匙:心有目標、獨立思考。

每個人或多或少或大或小都有目標,但不是每個人都有獨立思考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前提,它就像人生的導航儀,如果飛機導航壞了,到達目的地就難了,甚至發生災難。

如果安迪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他就和其他獄友一樣,或者是等到老得不行了在放你出獄、或者像大大溜溜的湯米一樣向監獄長說了不該說的話,結果被殺人滅口,當然更不可能有詳盡的長達19年的越獄計劃,計劃如此之長,得需要多強大的獨立思考能力呀!

獨立思考,意味著開始反思過往的一切,主要是內在的價值觀和觀念,選擇決定命運,那麼什麼決定選擇呢?那就是價值觀。

李笑來這樣解釋了何謂價值觀:什麼是好,什麼是更好,什麼是最好。定義好壞的標準也有一個:能夠有助於實現自己的目標。

正確的價值觀決定好的命運,安迪被判無期仍然心存希望,這就是正確的價值觀;安迪在獄中為獄友、看守以及監獄長做了很多好事,比如建立圖書館、幫湯米輔導成人考試、幫看守報稅減稅、甚至幫監獄長洗錢。

安迪為什麼無私幫助這麼多人?不僅僅他有能力幫別人,更因為他有著助人為樂的價值觀,甚至他沒有助人為樂的概念,因為這種無私行為是自自然然發生的。

他的無私精神對他實現目標有很大的幫助,不僅轉移了自己的注意力,也轉移了其他人的注意力,他幫監獄長洗錢的原因也在於此。試想,如果他和其他人一樣,每天做的事也就是挖地道,沒有圖書館,沒有洗錢等事情,心理壓力自然會很大,那種氣場會給看守以及其他人一種感覺:這個人怪怪的,是不是在做一些見不得人的事?!那例行檢查的時候,就慘了。

進一步想,如果他不為監獄長做事,讓自己變成一個有用的人,監獄長也不會允許他在號子里掛張美女圖。因為監獄長在囚犯剛到來時,就說了「不要褻瀆神靈」。

你看,獨立思考多重要,尤其對於不得和別人商量的目標,例如越獄,就更加重要了。可以說,如果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安迪不可能做出之後的一切事情。如果沒被假釋還好,至少在獄中可以老有所依,如果不幸出獄了,精神上的無所歸屬是唯一的命運結局。

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幾乎不可能實現任何目標,甚至可以用獨立思考的能力作為能否實現目標的唯一標準。有這種能力的人才能審視觀念和價值觀,才能改變命運。

獨立思考是可以習得的能力

有時候哪怕是不起眼的觀念,都有可能成為思維的藩籬,如同馴獸師在地上插一個小木棍就可以拴住一頭成年大象。

所以,獨立思考,從過往的觀念中跳出來是多麼地掙扎。但即使掙扎,這也是成長必須經歷的過程,動物和人的大腦有個區別:人的大腦是可塑的,可以通過後天的鍛煉讓大腦有效地運轉,而動物通過基因遺傳獲得天生的技能。

人類所有的能力都是通過痛苦掙扎才獲得的,甚至成人現在看來簡單的技能,比如用筷子,寫字等等。我記得小時候,練習寫數字「8」,母親用一周的時間教我,但最終我仍然不會寫,以致於用兩個圓圈上下摞起來,拼成一個「8」字型。每個人都有這些經歷。

動物的能力則是生來就有,例如「老鼠生會來打洞,蜘蛛長成便織網」。天生能力的代價是失去大腦的可塑性,而且代價極大。大腦的可塑性,使人類成為進化最高級的物種。

所以人之成長必經掙扎,這是個事實,也是我們每個人的經驗。能力的習得需要建立在事實上,否則就是浪費時間,甚至浪費了生命。即使那些知道「成長是掙扎的」的人仍然有想要逃避甚至否定現實的衝動。這可能是人類還沒有進化到淘汰掉懶惰基因的程度,懶惰是人的天性,是所有的人。

那些看起來勤奮的人只不過是用科學的方法繞開了懶惰,通過這些方法產生的成就感代替了懶惰的舒適感,甚至假以時日,這群人的大腦中已經沒有勤奮、懶惰以及堅持等概念,而把那些外人看來所謂的勤奮和堅持修鍊成自自然然發生的行為,就像《肖》中的安迪,我相信,他的大腦中不會有「助人為樂」的概念。

「克服懶惰——替代舒適感——行為自然」的過程就是大腦可塑的歷程。

習得獨立思考能力也是一個可塑化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適合自己的方法。我將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分享一種有效的練習方法。準確地說,不是分享,是推薦,因為這個方法也是拾人牙慧而已,這些人包括李笑來、彩銅、海蒂?格蘭特?霍爾沃森 (Heidi Grant Halvorson)以及其他老師們。這裡也推薦三本書籍《把時間當做朋友》、《成功、動機和目標》以及《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練習獨立思考能力的方法

上面說了大腦可塑化的過程:克服懶惰——替代舒適感——行為自然。

大腦可塑的第一個階段,就是克服懶惰。你不得不克服,因為你不可能直接坐到行為自然,那是違反事實的。之所有有當下的現狀,那是過往所有選擇的結果,而決定選擇的是價值觀。

從克服懶惰的階段到達行為自然的階段,那意味著你的價值觀已經重新塑造了,或者說通過中間那個「替代舒適感」的階段的積累,新的價值觀替代了舊的價值觀,然後你的現狀開始逐漸變化。

值得提及的是,即使價值觀更新了,你懶惰的天性還在,並不是說克服了懶惰,這種天性就不存在了,懶惰帶來的舒適感被一種更好的、更舒服的感覺替代了,比如成就感。

這個方法可以概括如下:

1. 先給你做的事情找到三個正面的意義以及三個負面的意義;

2. 強迫自己刻意練習,時刻告訴自己沒有速成的方法;

3. 練習過程中不斷地反思和優化。

其實這個方法可以用在所有能力的培養上,其中第一步的「你做的事情」,應用在獨立思考能力中,就是寫作了,寫作當然是個思考的過程,也當然是獨自完成的,哪怕七拼八湊也是「獨自思考如何拼湊成看起來是自己寫的」過程。

寫作並不是練習獨立思考能力的唯一方法,生活體驗、人生經驗,甚至日常觀察,都是練習思考的方法,但相比於體驗、經驗和觀察,我認為寫作是最有效的傻瓜式操作了,而且是成本最低的方式。

不是每個人經驗都很豐富,不是每件事都等低成本體驗,而對於觀察,那更是比寫作更難的事情,因為觀察意味著集中注意力去做一件事情,想想你能集中注意力多長時間就知道在「日常」中觀察是多難的一件事,往往難到不切實際。

那麼我給寫作找到的三個正面的意義是什麼呢?

1. 寫作和交流是現代社會人的基本能力,我的交流能力差到一度懷疑自己患有社交恐懼症(也許是事實),寫作是有效的彌補有段;

2. 寫作能鍛煉自己的邏輯能力,擁有這種能力的人把這個世界看得清晰,那種感覺要多好有多好;

3. 寫作是積累影響力的其中一個方式,而且這個方式挺適合我,超級個體崛起的時代,影響力至關重要。

我給不寫作找到的三個負面的意義是什麼呢?

1. 我的交流能力已經差得離譜,如果寫作能力也不去練習,這意味著你變成了啞巴,意味著一些需要」會說會寫「能力的機會,無疑降低和延長了實現財富自由的概率和時間;

2. 如果沒有清晰的邏輯思考能力,我將選擇那些本不該選擇的價值觀,甚至有害的價值觀,選擇了而不自知,甚至直接導致災難性的後果,這種情況無論現實中還是小說中,都太多了;

3. 如果你想不出其他積累影響力的方法,只想出寫作的方法,但又不去行動,這種行為意味著自己在變成「無用的人」,如果我自己變得對別人沒用了,這是我不能接受的。

可以看出,正面意義和負面意義是對立的,之所以列出正面的意義,是給自己找出做事的理由,沒有理由去做事,肯定堅持不長,當然也不會通過「克服懶惰」這一關;之所以列出負面的意義,是給自己大腦更多的動力,而對未來的恐懼是可以利用的有效動力。

心理學家丹·吉爾伯特在他的《撞上快樂》一書中這樣寫道:「我們有時想像黑暗的未來就為把自己嚇得屁滾尿流。」

第一步走完,接下來就是刻意練習了,所謂的痛苦掙扎也就是發生在這個過程,而且是必經的過程。我們需要刻意練習一段時間,才能看到顯著的成就。複利曲線的初始階段是平緩的,平緩到看不見一點成就,以致於懷疑自己根本不可能成長,這種氣餒是個幻象。我給你舉個例子就明白了。

北京冬天挺冷,常常在零下七八度,你從外邊捏回來一塊冰,冰的溫度此時是零下七度,然後你開始加熱,當冰的溫度變成零下兩度時,表面上看起來冰還是冰,一點沒變化,但當你繼續加熱到零度以上,並開始迅速融化,變成水。

那從零下七度到零下兩度的過程,你的投入沒有一點回報,熱量去了哪裡?它們去克服分子間力去了。這個過程就像第一階段的「克服懶惰」,雖然你沒有看到切實的回報,但投入的能量已經有了回報,只是你暫時看不見而已。

此段水汽化資料來自知乎專欄:求智集

此時刻意練習,也就是第二階段就起了關鍵的作用,如果不去刻意地鍛煉,過往的價值觀和觀念(同分子間作用力)是沒辦法打破的,打破它的方法就是讓自己切身體會。這個過程很難,不要騙自己很容易。

電影《奇異博士》中,男主卷福怎麼都不相信古一的「說教」,結果古一一掌打得他魂魄出體,讓他切身體驗一番,立馬相信了。只不過我們沒法立即體驗,只能通過刻意練習這個階段,知道自己產生成就感,甚至源源不斷地成就感。

第三個階段,是為了讓成就感早點產生,畢竟學習總有個效率,對自己的練習過程反思優化,本身就是獨立思考的練習。如何反思和優化,當你真正去行動了,自然就知道了,真地不用誰去說道。

最後說下這段時間寫作的感悟:

兩個月前開通公眾號開始練習寫作,但和大多數人一樣,不知道寫什麼,即使知道寫什麼,也總是卡克,半天憋不出一段話。直到有一天,我聽笑來老師(對我幫助最大的其中一位老師)說「寫不出來,是因為讀的少」。

這句話不僅讓我豁然開朗,以致於制定了每天積累兩千字的素材,而且讓寫作的壓力減輕了不少,因為我知道「寫不出來才是正常的」,讀書少嘛!這並不是說我現在寫作「下筆如有神」,咱還沒到達那個地步,現在寫作也是苦逼的掙扎,靈感往往在寫作中產生,寫就是了。

當堅持不下去的時候(真誠地說,我目前還是有堅持的概念的,即使有了一些成就感),有時候我會用一些話來安慰自己,比如村上春樹在《當我跑步時,我談些什麼》中說:

我超越了昨天的自己,哪怕只是那麼一丁點兒,才更為重要。在長跑中,如果說有什麼必須戰勝的對手,那就是過去的自己。

推薦閱讀:

構建你的學習系統,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TAG:思維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