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鍛造
中國有句古話,一年拿刀,十年練劍,鋯首磨槍,心思太重,持刀難正。刀不正,則大勢難成。刀無大勢,則入鬼道矣。
刀劍中的凹痕。
凹槽不能增加強度,只能增加「強重比」,就是在強度損失較小的情況下,可以較多地減輕重量,血槽形成有如鐵軌般的工字形結構,
但是減輕重量的目的,不是純粹為了讓刀變輕,而是為了讓刀有更好的平衡。
不同臂力的人,對輕重的要求是不同的,也許你喜歡輕的,我喜歡重的呢?但是無論臂力如何,大家都追求好的重量平衡。不開槽的情況下,刀的重心會傾向於刀刃方向(前)而不是刀柄方向(後)。如果這個重心太靠前,在格鬥中對刀劍的控制會變得困難。這個和臂力無關,和力臂有關。
此外血槽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對敵人造成較大的身體損害。在刺入肉體時,血槽縫隙可以放血,也會帶入空氣,不論是進入敵人臟器,還是切斷大動脈,空氣都會與血液/體液混合,形成泡沫。這些泡沫會對敵人造成致命的後果,例如氣栓塞或氣胸。正常情況下,身體受刺也可能導致氣體進入,血槽加強了氣體進入的可能性,並且直接將氣體送至肉體較深處的臟器或者血管。首先先區別各種鋼鐵,一般意義上,含碳量超過2%的鐵,叫生鐵;含碳量低於0.05%的鐵,叫熟鐵;含碳量在0.05%~2%當中的鐵,稱為鋼。碳含量越多,越硬越脆,碳含量越少,越軟越韌,當然也包括鐵本身含有某些屬性加成的稀有金屬。
原料分四種,一種是是鐵礦石在800~1000℃左右的條件下用木炭直接還原得到的,稱塊煉鐵,就是高中化學實驗時你還原的那點鐵,是一種含有大量非金屬夾雜的海綿狀固體。塊煉鐵很悲劇,他擁有鐵擁有的一切缺點一種是生鐵,由於中國很早就開始使用高爐和鼓風機冶煉青銅,所以他們同樣對塊煉鐵使用了高爐鼓風機技能,效果拔群!出爐產品呈液態,可以連續生產和澆鑄成型,非金屬夾雜比較少,質地比較硬,冶煉和成形率比較高,產量和質量都大大提高。還有一種是炒鋼,把生鐵加熱到熔化或基本熔化之後,在熔爐中加以攪拌,借空氣中的氧把生鐵中所含的碳化掉,從而得到鋼。最後一種是灌鋼法,將含碳量高、熔融狀態的生鐵和含碳量低的熟鐵合煉,使碳分逐漸擴散、趨於均勻,最後成為合碳量較高的優質鋼。在高溫下,液態生鐵中的碳分及硅、錳等與熟鐵中的氧化物夾雜發生劇烈氧化反應,這樣可以去除雜質、純化金屬組織、提高金屬質量。因此,灌鋼法可以減少造鋼刀時的反覆摺疊、鍛打的次數,提高勞動生產率;而且操作簡便、易於掌握、便於推廣
首先介紹「塊煉滲碳鋼」技術。出土文物表明,我國最遲在戰國晚期已經掌握了這種最初期的鍊鋼技術。人們在鍛打塊煉鐵和熟鐵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反覆加熱,鐵吸收了木炭中的炭成份,提高了含碳量、減少了夾雜物,就成為鋼。這也是早期塊煉鐵的成為鋼的途徑。然後是百鍊鋼技術。這是人們在打制器物時有意識地增加摺疊、鍛打次數,一塊鋼往往需要打打燒燒、燒燒打打,重複很多次,甚至上百次,所以稱之為百鍊鋼。百鍊鋼碳分比較多,組織更加細密、成份更加均勻,所以鋼的質量有很大提升。
覆土燒刃,說白了就是一種局部淬火的技術,基本方法是以調配的泥土覆蓋刀身不需要高硬度的位置,然後將刀劍加熱至特定溫度。當紅熱的刀身進入水中後,赤裸的部分迅速冷卻,而有泥土覆蓋部位的溫度變化不會非常明顯,導致硬度與赤裸部位不同。這樣可以精確控制刀條不同部位淬火時的不同冷卻速度,冷卻速度與硬度成正比,與韌度成反比。
包鋼技術則是在對於鋼材有深刻研究與認識之後所發明出來的制刀技術,主要方法是在V字形堅硬的高碳鋼中夾入較軟的低碳鋼;而夾鋼則是在兩層低碳鋼中間夾上一塊高碳鋼。這兩種技術都體現了「好鋼用在刀刃上」這一製作上等刀劍的基本思想,亦使得鋼刀擁有了極佳的韌性。
推薦閱讀:
※札甲與魚鱗甲的區別是什麼?
※古代火炮引信的工作原理是啥?
※中國長矛矛頭變化簡述
※中國古代兵器當時賣多少錢?
※《暗黑2》中的「Cho Ko Nu」,歷史上的諸葛弩
TAG:古兵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