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許多驍勇的游牧民族在漢化後反而變弱了?

從春秋戰國時期到北魏到遼金...吸收了先進文化不是應該變強么(我覺得清朝是變強了),為什麼反而變弱了,尤其是大金。


是個好問題,籠統來說,從遊牧部落到帝國這條路並不好走。

遊牧部落權威無法通過父死子繼、兄終弟及這樣的世代傳承而繼承下來,每個新晉的領導都要通過事功建立屬於自己的權威。在部落的兼併上升期,事功的積累很容易,權威也比較牢固。一旦擴張停止下來,進入帝國的平台期,權威就會分散到各個小頭領身上,極權破壞,帝國的力量被削弱,很容易被其他新晉的、正處於上升期的草原部落所取代。遼金元的遞代就是一個生動的案例。草原民族就像滾雪球,核心人物去世,雪球就滾不起來,雪球停下來,很快就會化掉。草原的邏輯和帝國的制度很難相互兼容,即使有心漢化,也很容易變成分封而很難建立郡縣制。大多數的草原民族入主中原,或者短命,或者分裂。前者如十六國,後者如匈奴和鮮卑,甚至後來的突厥、蒙古最後也因為分裂而力量不斷削弱。兩個特例是奧斯曼帝國和清帝國。奧斯曼帝國採用一種嚴酷的繼承製。新王上位,會將他所有的兄弟,包括繈褓中的嬰兒,全部殺光。這種殘忍的制度保證了權力不會分散。清帝國早期皇位鬥爭也十分激烈,從福臨開始,皇帝合法地擁有八旗中的三旗,對其他封王擁有絕對的優勢,保證了皇位的傳承。眾所周知,後來康熙的皇子鬥爭也十分激烈,最後採用了秘密立儲制度,才最終解決了繼承的問題。

遊牧民族採用帝國的制度很難適應草原的環境。帝國僵化統一的制度適合於農耕區氣候平穩的環境,而草原天氣瞬息萬變,一次大風雪就能凍死幾乎所有的牛羊,所以更需要隨機應變和分散投資。匈奴在西漢中期,面對漢朝的壓力,有心採用漢朝的制度來使自己強大。此前大風雪中,各個部落隨機應變,及時避險,能將危害降到最低。而帝國的科層制使得行政效率降低,統一的行為又把雞蛋放到了一個籃子里,氣候的突變很難及時應對,大批的牛羊被凍死,匈奴的力量反而進一步削弱。


對於東亞史而言,中國是毫無疑問的中心,只有一個游牧民族的實力到達頂峰時,才有資格來逐鹿中原。 但水滿則溢,月滿則虧,此乃世之常理。 匈奴、柔 然、突厥、薛延陀、回紇、 黠戛斯未漢化,未入主中原,也逃不過盛極而衰。 所以不是因為漢化而衰退,而是因為自身不可避免的衰退所以需要漢化。如果不漢化,憑游牧民族自己的實力根本無力支撐起一個「中國政權」,耶律德光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因為游牧民族的核心是部落制,也就是全民軍事化,當人口數量超過了部落制的承受極限的時候,正常的情況是先進化為城邦制,然後再進化為集權制,但是被先進文明同化的游牧民族會跳過城邦制這個階段直接進入集權制,這會導致大量的部落制度的殘餘,然後便衰落了,至於和漢化的關係我覺得蒙古人的例子很可以說明問題,不管信什麼神的蒙古人最終都完了。

我大清本就不是正統的游牧民族,事實上當時我後金就處於我上面所說的情況,努爾哈赤起兵之後是先統一的女真部落再攻得明,而對明戰爭也促成了滿洲人的集權化


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把中國人按在地上揍。

現在八國只剩美國可以拽了,其他七個都衰弱。

是不是可以說,其他七個都漢化變弱了,所以完蛋了?

金遼元清本來就是侵略者,最終都會被漢人打敗,只是時間問題,積極漢化可以融入中國,畢竟亞洲人都長得一樣,改了漢人姓氏,學習漢語仍然可以定居在這。

姓完,女真,完顏家族。姓馬,回族,莫哈默德。姓金,蒙古,黃金家族。

他們只是加入了中國而已。


並不能這樣看,漢化是趨勢,而變弱只是周期律,五胡亂華之時,鮮卑段部最為悍勇,也是所有鮮卑中漢化成度最高的,一度使石勒帶的匈奴士兵得了恐鮮陣,但卻不長久,在內鬥和慕容鮮卑的打擊下很快滅亡。也不是漢人戰鬥力就弱,劉牢之帶北府兵和慕容垂作戰時,一開始鮮卑自持悍勇,硬碰硬,結果卻被擊潰,後來慕容垂用計謀才取勝


文化人往往打不過流氓。


制度變革肯定會短時間內影響國力,甚至是造成無法恢復的破壞

例如拉美還有非洲的專治國家強行扭成民主制,絕對亂的一鍋粥


推薦閱讀:

能否給出華夏歷史上北邊和西北的游牧民族的來龍去脈?
河西走廊簡史
東伊朗系游牧民族是怎麼被徹底突厥化的?
為什麼蒙古軍好屠戮?
欽察人 諾蓋人 韃靼人 巴什基爾人的相互關係是怎樣的?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游牧民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