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力》讀書筆記

凱利·麥格尼格爾

點評

點評此書

國外的書就是實驗案例太多,不過觀點非常的精彩,解釋了日常生活中很多行為。很受用,推薦。

導言 歡迎閱讀意志力入門

  • 所謂意志力,就是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情緒和慾望的能力。

  • 這門課彙集了心理學、經濟學、神經學、醫學領域關於自控的最新洞見,告訴人們如何改變舊習慣、培養健康的新習慣、克服拖延、抓住重點、管理壓力。這門課還闡述了人們為何會在誘惑前屈服,以及怎樣才能抵擋誘惑。此外,它還提出了理解自控局限性的重要性,以及培養意志力的最佳策略。

  • 研究表明,自詡意志堅定的人反而最容易在誘惑面前失控。

  • 自知之明是自控的基礎。認識到自己的意志力存在問題,則是自控的關鍵

如何運用本書

  • 我通過專業訓練成為了一名科學家。我學到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理論固然好,但是數據更重要

  • 你會在每一章中看到兩類作業,它們會幫你成為自控力科學家。第一類作業我稱為「深入剖析」。

  • 你的意志力挑戰可能是你逃避的事(我們稱為「我要做」的意志力挑戰)或者你想改掉的習慣(「我不要」的意志力挑戰),也可以是你願意花更多精力去關注的重要生活目標(「我想要」的意志力挑戰)——無論這個目標是改善健康、管理壓力、磨鍊家長技能還是拓展事業。集中注意力、拒絕誘惑、控制衝動、克服拖延是非常普遍的人性挑戰,本書提供的策略會對你選擇的目標有所幫助。當你讀完這本書時,你會更加了解自己的意志力挑戰,並擁有一套全新的自控策略。

  • 無論何時,只要你想作出改變或者完成目標,就可以利用這本書的「10周課程結構」,就像我的一些學生會上好幾遍這門課一樣,他們每次都會關注一種不同的意志力挑戰。

我們為什麼會有意志力?

  • 要想在需要「說不」時「說不」,在需要「說好」時「說好」,你還得有第三種力量:那就是牢記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 想要做到自控,你就得在關鍵時刻明確自己的目標。這就是「我想要」的力量。

  • 意志力就是駕馭「我要做」、「我不要」和「我想要」這三種力量。

  • 只有大腦緊跟時代的腳步,我們才能擁有意志力。意志力是一種抑制衝動的能力,它使我們成為了真正的人。

  • 讓我們回到現代社會來看看。意志力不但區分了人和動物,也區分了每一個人。每個人的意志力都是與生俱來的,但有些人的意志力更強。無論從哪個方面看,能夠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情緒和行為的人,都會活得更幸福。他們的生活更快樂,身體更健康,人際關係更和諧,戀情更長久,收入更高,事業也更成功。他們能更好地應對壓力、解決衝突、戰勝逆境,活得也更長。頑強的意志力是一個人最突出的優點。自控力比智商更有助於拿高分,比個人魅力更有助於領導別人,比同理心更有助於維持婚姻幸福。(沒錯,維持婚姻的秘訣就在於學會閉嘴。)如果你想讓生活變得更美好,那就從意志力入手吧。

  • 前額皮質並不是擠成一團的灰質,而是分成了三個區域,分管「我要做」「我不要」和「我想要」三種力量(見圖1-1)。前額皮質的左邊區域負責「我要做」的力量。它能幫你處理枯燥、困難或充滿壓力的工作。比如,當你想沖個澡的時候,它會讓你繼續待在跑步機上。右邊的區域則控制「我不要」的力量。它能剋制你的一時衝動。比如,你開車時沒有看簡訊,而是盯著前方的路面,就是這個區域的功勞。以上兩個區域一同控制你「做什麼」。

  • 第三個區域位於前額皮質中間靠下的位置。它會記錄你的目標和慾望,決定你「想要什麼」。這個區域,的細胞活動越劇烈,你採取行動和拒絕誘惑的能力就越強。即便大腦的其他部分一片混亂,向你大叫「吃這個!喝那個!抽這個!買那個!」這個區域也會記住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 前額皮質並非始終可靠,醉酒、缺覺、分心等都會影響到它,使我們無法控制自己的衝動。

  • 我們的腦袋裡有兩個自我。一個自我任意妄為、及時行樂,另一個自我則克服衝動、深謀遠慮(見圖1-2)。

  • 在意志力挑戰中獲勝的關鍵,在於學會利用原始本能,而不是反抗這些本能。神經經濟學家是一群研究人們決策時大腦活動的科學家。他們發現,自控系統和生存本能並不總會發生衝突。在某些時候,它們會相互協作,幫我們作出更好的選擇。比如,你正穿過一家百貨商場,突然,一個明晃晃的東西吸引了你的眼球。你的原始本能大聲尖叫「買下它!」你看了看標籤牌——199.99美元。在看到這個驚人的價錢之前,如果你想抑制購買的衝動,就會用到前額皮質。但如果說,你的大腦會本能地對這個價錢產生疼痛的感覺呢?研究表明,事實的確如此。當你看到幾位數的標籤牌時,和你被人打了一拳時,大腦的反應如出一轍。這種本能的打擊能讓你的前額皮質更好地發揮作用。這樣一來,你根本用不上「我不要」的力量。

  • 意志力第一法則:認識你自己

  • 最可恨的是,我們有時根本意識不到自己已經作了決定

  • 現代社會充斥著誘惑和刺激,不斷衝擊著人們的自控力。巴巴·史烏(Baba Shiv)向我們證明了,注意力分散的人更容易向誘惑屈服。比如,讓正在背誦電話號碼的學生從食品車裡拿些食品,他們選擇巧克力蛋糕、不選擇水果的概率會比一般學生高50%。商店裡的促銷活動更容易吸引心不在焉的購物者。他們很可能把一堆不在購物清單上的東西買回家。[插圖]

  • 如果你想有更強的自控力,就得有更多的自我意識。首先你得知道,什麼樣的決定需要意志力。有些決定比較明顯,比如「下班後要不要去健身?」但有些衝動的後果可能要過些日子才會顯現。比如,你是不是先裝好了運動背包,以便不用回家就能去鍛煉?(這是個不錯的做法!這樣你就沒那麼多借口了。)你是不是接了個電話,然後聊著聊著就餓了,沒辦法直接去健身了?(哎呀!你要是先去吃飯,八成就不會去健身了。)請至少選一天,把你作的決定都記下來。在這一天結束的時候,回想你作的決定,分析哪些有利於你實現目標,哪些會消磨你的意志。堅持記錄你的決定,還有助於減少在注意力分散時作決定,同時增強你的意志力。

  • 利用這一周的時間觀察一下,你究竟是怎樣屈服於衝動的。你甚至不用設定一個自控目標,只需要看看你能否及早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麼,什麼樣的想法、感受和情況最容易讓你有衝動,想些什麼或暗示什麼最容易讓你放棄衝動。

  • 但是在過去10年里,神經學家發現,人腦像一個求知慾很強的學生,對經驗有著超乎大家想像的反應。如果你每天都讓大腦學數學,它就會越來越擅長數學。如果你讓它憂慮,它就會越來越憂慮。如果你讓它專註,它就會越來越專註。

  • 通過一定的訓練,大腦中某些區域的密度會變大,會聚集更多的灰質。

  • 如果成年人堅持每天玩25分鐘記憶力遊戲,大腦里控制注意力和記憶力的區域就會連接得更緊密。

  • 你還可以做一件更簡單、更無痛的事——冥想。神經學家發現,如果你經常讓大腦冥想,它不僅會變得擅長冥想,還會提升你的自控力,提升你集中注意力、管理壓力、剋制衝動和認識自我的能力。一段時間之後,你的大腦就會變成調試良好的意志力機器。在你的前額皮質和影響自我意識的區域里,大腦灰質都會增多。

  • 剛學會冥想的人大腦里負責控制注意力、排除干擾、控制衝動的區域之間增加了許多類神經元。另一項研究發現,持續8周的日常冥想訓練可以提升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意識,相應大腦區域里的灰質也會隨之增多。

  • 意志力實驗:5分鐘訓練大腦冥想專心呼吸是一種簡單有效的冥想技巧,它不但能訓練大腦,還能增強意志力。它能減輕你的壓力,指導大腦處理內在的干擾(比如衝動、擔憂、慾望)和外在的誘惑(比如聲音、畫面、氣味)。新研究表明,定期的思維訓練能幫人戒煙、減肥、戒毒、保持清醒。無論你「要做」和「不要」的是什麼,這種5分鐘冥想都有助於你增強意志力。

  • 自控力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們不斷偏離目標,又不斷把注意力收回來。看到自己走到了這一步,安德魯再也不擔心10分鐘冥想訓練里如何專註呼吸了。冥想時的感覺越「糟糕」,它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就越明顯。最重要的是,你在走神的時候要能意識到這一點。

  • 冥想不是讓你什麼都不想,而是讓你不要太分心,不要忘了最初的目標。如果你在冥想時沒法集中注意力,別擔心。你只需多做練習,將注意力重新集中到呼吸上。

  • 本章總結核心思想:意志力實際上是「我要做」、「我不要」和「我想要」這三種力量。它們協同努力,讓我們變成更好的自己。深入剖析:· 更難的事是什麼?想像你正面臨一個意志力的挑戰。更難的事是什麼?為什麼它如此困難?· 認清兩個自我。你的意志力挑戰是,如何描述相抗衡的兩個自我?衝動的你想要什麼?明智的你又想要什麼?

  • 意志力實驗:· 記錄你的意志力選擇。至少選一天,注意觀察你做的關於意志力的決定。· 5分鐘大腦訓練冥想。在腦海中默念「呼」和「吸」,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當你開始走神的時候,重新集中注意力。

兩種不同的威脅

  • 自控力不僅和心理有關,更和生理有關。只有在大腦和身體同時作用的瞬間,你才有力量克服衝動。

  • 心跳加速、下巴打戰、精神高度緊張。這些身體的變化都不是偶然的。它們以某種複雜的方式與人腦和神經系統相互協調,保證你能迅速反應、全力出擊。

  • 是的,應激反應讓你更加衝動。原本有理智的、有智慧的、深思熟慮的前額皮質陷入了昏迷。

  • 當你需要自控的時候,大腦和身體內部會產生一系列相應的變化,幫助你抵抗誘惑、克服自我毀滅的衝動。希格斯托姆稱這些變化為「三思而後行」反應。這些反應看起來和應激反應完全不一樣。

  • 這些內在的衝突本身就是一種威脅,你的本能促使你作出潛在的錯誤決定。因此,你需要保護自己,也就是需要所謂的自控力。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先讓自己放慢速度,而不是給自己加速(比如應激反應)。「三思而後行」反應就是讓你慢下來。當你意識到內在衝突的時候,大腦和身體會做出反應,幫助你放慢速度、抑制衝動。

  • 我們現在說的並不是可怕的心律失常,而只是一些正常的變化。你吸氣的時候心率會升高,呼氣的時候心率會降低,這是正常的,也是健康的。這說明你的心臟能從交感神經系統和副交感神經系統中收到信號。前者會加速身體運動,後者會減緩身體運動。

  • 心率變異度能很好地反映意志力的程度。你可以用它推測誰能抵抗住誘惑,誰會屈服於誘惑。

  • 研究還發現,心率變異度較高的人能更好地集中注意力、避免及時行樂的想法、更好地應對壓力。他們在困難面前更不容易放棄,即便他們一開始就遭到了失敗或得到了消極評價。這些發現讓心理學家把心率變異度稱為身體的意志力「儲備」,也就是一個衡量自控力的生理學指標。

  • 提高意志力的生理基礎,上一章中的冥想練習就是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它不僅能夠訓練大腦,還能提高心率變異度。還有一些減輕壓力、保持健康的方法,比如鍛煉、保證良好睡眠、保證健康飲食、和朋友家人共度美好時光、參加宗教活動,都能增強身體的意志力儲備。

  • 當呼吸頻率下降到每分鐘12次以下時,心率變異度就會穩步提高。

  • 每天進行20分鐘放慢呼吸的練習,就能提高心率變異度,降低慾望和抑鬱程度

  • 意志力的奇蹟實際上來自身體的訓練。被試者過去都沒有固定鍛煉的習慣,但在參加試驗後,他們獲得了健身房的免費會員資格,研究人員鼓勵他們有效利用健身資源。第一個月里,他們平均每周鍛煉1次。但經過2個月的訓練後,他們每周最多能鍛煉3次。研究人員沒有要求他們改變其他生活習慣,但鍛煉似乎讓他們的生活充滿了活力,也讓他們獲得了自控力。

  • 15分鐘的跑步機鍛煉就能降低巧克力對節食者、香煙對戒煙者的誘惑。鍛煉的長期效果更加顯著。它不僅能緩解普通的日常壓力,還能像百憂解(Prozac)一樣抵抗抑鬱。最重要的是,鍛煉能提高心率變異度的基準線,從而改善自控力的生理基礎。神

  • 2010年,一項針對10個不同研究的分析發現,改善心情、緩解壓力的最有效的鍛煉是每次5分鐘

  • 為什麼睡眠不足會影響意志力?一開始,睡眠不足會影響身體和大腦吸收葡萄糖,而葡萄糖是能量的主要存儲方式。當你疲憊的時候,你的細胞無法從血液中吸收葡萄糖。細胞沒能獲得足夠的能量,你就會感到疲憊。由於你的身體和大腦急需能量,你就開始想吃甜食,想攝入咖啡因。但即便你食用了糖類或咖啡,你的身體和大腦也沒辦法獲得能量,因為它們無法對其有效利用。這對自控力來說可不是個好消息,因為自控會消耗你有限的腦力。

  • 一些研究表明,一個晚上良好的睡眠就能幫助大腦恢復到最佳狀態。所以,如果你已經一周都晚睡早起了,那麼周末補個好覺就能讓你恢復意志力。其他研究指出,一周的前幾天睡些好覺能幫你儲備能量,這樣就能對付後幾天的睡眠不足了。另外還有一些研究表明,最重要的指標是你連續清醒的時間。即便你前一晚沒有睡好,打個小盹也能讓你重新集中注意力、恢復自控力。你可以嘗試補覺、儲存睡眠,或是打個小盹,這些策略都有助於減少睡眠不足帶來的危害。

  • 這些事就莫名地給她壓迫感。麗莎在睡前陷入了「再做一件事」的狀態。夜越深,麗莎就越疲憊,越無法抵抗完成任務帶來的短暫快感。

  • 正如適度的壓力是有意義的健康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適當的自控也是必需的。但是正如慢性壓力會影響健康一樣,試圖控制所有的思想、情緒和行為也是一劑毒藥,會給你帶去過重的生理負擔。

  • 核心思想:意志力是種生理本能,它和壓力一樣,通過不斷進化來保護我們不受自身傷害。

  • 意志力實驗:· 呼吸出你的自控力。把你的呼吸降到每分鐘4 6次,將身體調整到適合自控的生理狀態。· 5分鐘給意志力加油。出門活動,哪怕只是在周圍轉轉,也能減少壓力、改善心情、提供動力。· 睡眠。打盹或補覺可以消除睡眠不足的影響。· 放鬆能讓你恢復意志力儲備。躺下,深呼吸,讓「放鬆的生理反應」幫你從自控和壓力造成的疲憊中恢復過來。

自控的肌肉模式

  • 我們只有一定量的意志力,一旦你將它消耗殆盡,你在誘惑面前就會毫無防備力,至少會處於下風。

  • 研究人員發現,人們早晨的意志力最強,然後意志力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減弱。

  • 控制情緒不僅會導致情緒失控,還會促使人們購買他們本不需要的東西。抵抗甜食的誘惑不僅會讓人更想吃巧克力,還會導致拖延症。似乎人們每一次動用意志力都是從同一個來源汲取力量。所以,每次成功自控之後,人們就會變得更虛弱無力。

  • ,鮑邁斯特做出了一個有趣的假設:自控力就像肌肉一樣有極限。

  • 如果你的大腦和身體需要停下來思考一下再作決定,你就是在拉伸像肌肉一樣有極限的自控力。

  • 首先要思考的問題是,為什麼意志力會疲憊。然後,我們要向耐力十足的運動員學習(他們經常透支體能),尋找增強自控力的方法。

  • 。這一周,試著觀察自己在什麼時候意志力最強,在什麼時候最容易放棄。你是不是起床的時候意志力十足,但這種意志力慢慢會消耗殆盡?或者,你有沒有在其他時候覺得自己恢復了意志力,覺得神清氣爽?你可以通過了解自己來更明智地規劃日程,以便在意志力耗盡的時候克制住自己。

  • 如果你覺得自己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處理「我想要」做的事,那就把它安排在你意志力最強的時候做。

  • 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家羅伯特·科茲本(Robert Kurzban)認為,自控時大腦每分鐘需要的能量不會超過跑酷運動所需能量的一半。自控可能比大腦處理其他問題時所用的能量多,但遠遠低於身體運動時所需的能量。

  • 自控是所有大腦活動中耗能最高的一項。為了保存能量,大腦不願意給你充足的能量去抵抗誘惑、集中注意力、控制情緒。

  • 資源不足時,大腦會選擇滿足當下的需求;資源充足時,大腦則會轉向選擇長期的投資。

  • 研究表明,現代人在飢餓的時候更願意冒險。比如,人們飢餓的時候會作出更冒險的投資,在節食後會更願意「嘗試多種交配策略」(這是進化心理學家的術語,實際上指的是背著自己的伴侶偷情)。

  • 從長遠來看,血糖突然增加或減少會影響身體和大腦使用糖分的能力。這就意味著,你身體中的含糖量可能很高,但卻沒有多少能量可用,就像美國數百萬2型糖尿病患者[插圖]一樣。更好的方法是保證你的身體有足夠的食物供應,這樣能給你更持久的能量。大多數心理學家和營養學家推薦低血糖飲食,因為它能讓你的血糖穩定。低血糖食品包括瘦肉蛋白、堅果和豆類、粗纖維穀類和麥片、大多數的水果和蔬菜。基本上,只要是看起來處於自然狀態的食物,以及沒有大量添加糖類、脂肪和化學物品的食物都行。或許調整飲食也需要自控力,但哪怕你只做了一點改善(比如,每個工作日都吃一頓豐盛健康的早餐,而不是什麼都不吃;吃零食時選擇堅果,而不選擇糖果),你獲得的意志力都會比你消耗的多。

  • 當被試者給自己設定了2個月的期限後,他們不僅會清理壁櫥、完成項目,還會改善飲食習慣、勤加鍛煉、戒掉香煙、酒精和咖啡因,就像是他們的自控力肌肉更強健了一樣。

  • 另一些研究發現,在一些小事上持續自控會提高整體的意志力。這些小事包括改變姿勢、每天都用力握一個把手、戒掉甜食、記錄支出情況。雖然這些小小的自控力鍛煉看起來無關緊要,但它卻能讓我們應付自己最關注的意志力挑戰,比如集中注意力工作、照顧好自己的身體、抵制住誘惑、更好地控制情緒。

  • 我們都知道,人們一旦失控或怒火中燒,會做出很多讓自己後悔的事,即便你本身並沒有暴力傾向。

  • 讓你養成習慣、關注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選擇更難的而不是最簡單的事。通過每一次意志力練習,大腦開始習慣於三思而後行。這些任務中的微小細節也會影響整個過程。這些任務具有挑戰性,但不是不可戰勝的。自我約束需要集中注意力,所以不太會產生嚴重的疲勞感。(「你為什麼不讓我說『好』?不說這個字我根本活不下去!」)因此,被試者能通過看似不重要的意志力挑戰來訓練「自控力肌肉」,同時不用擔心自己無法堅持到底。

  • 如果你想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意志力訓練方法,不妨試一試下面幾個「自控力肌肉」鍛煉模式。* 增強「我不要」的力量:不隨便發誓(或者不說某些口頭禪)、坐下的時候不蹺腳、用不常用的手進行日常活動,比如吃飯和開門。* 增強「我想要」的力量:每天都做一些事(但不是你已經在做的事),用來養成習慣或不再找借口。你可以給母親打電話、冥想5分鐘,或是每天在家裡找出一件需要扔掉或再利用的東西。* 增強自我監控能力:認真記錄一件你平常不關注的事,可以是你的支出、飲食,也可以是你花在上網和看電視上的時間。你不需要太先進的工具,鉛筆和紙就夠了。但如果你需要一些激勵的話,「量化自我」運動(Quantified Self)已經把「自我記錄」變成了一門科學和一種藝術。

  • 如果你想徹底改變舊習慣,最好先找一種簡單的方法來訓練自控力、提高意志力,而不是設定一個過高的目標。

  • 克斯的特點是敢於挑戰成規,並因此聞名於體育界。比如,他證明了在耐力性比賽中,攝入過多液體會稀釋人體必需的鹽分,從而導致運動員猝死。

  • 希爾指出,運動疲勞的原因或許不是肌肉無法繼續工作,而是大腦中過度保護性的監控機制發揮了作用。身體努力工作的時候,會對心臟有很大的需求,而這種監控機制(希爾稱為「管理者」)會讓一切放慢速度。希爾沒有推測為什麼大腦會產生疲憊感,並最終讓運動員放棄,但諾克斯對這個假設暗示的東西非常著迷——身體的疲憊是大腦對身體耍的花招。如果事實的確如此,那就意味著,當運動員的身體第一次想放棄的時候,其實他們還遠遠沒到自己的身體極限。

  • 疲憊不是一種身體反應,而是一種感覺,一種情緒。

  • 疲憊是一種預先警報系統,所以極限運動員能不斷突破常人眼中的身體極限。這些運動員知道,第一波疲憊感絕對不是自己真正的極限,只要有了足夠的動力,他們就能挺過去。

  • 或許我們也可以像運動員一樣,挺過意志力消耗殆盡的感覺,衝過意志力挑戰的終點。

  • 下一次你覺得自己「疲憊」得沒法自控的時候,試著挑戰一下自己,挺過第一波疲憊感。不過,要注意不要訓練過度。如果你不斷感到能量枯竭,你就需要考慮一下自己是不是真的筋疲力盡了。

  • 當你的意志力告急時,你可以挖掘你的「我想要」的力量,讓自己恢復能量。

  • 我們不該這麼自信。人類的天性就是關注眼前利益。對每個社會成員來說,為了避免未來的災禍而改變這種天性,是個很高的要求。改變不僅需要我們的關注,更需要我們為此做些什麼。

  • 行為經濟學家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和法律學者卡斯·桑斯特(Cass Sunstein)提出了一個令人信服的「選擇架構」(choice architecture)。它能讓人們根據自己的價值和目標,更加輕鬆地作出決定。

  • 如果我們想增強自控力,就要考慮如何支撐住最疲憊的自己,而不是指望最理想的自己突然出現來拯救生活。

  • 核心思想:自控力就像肌肉一樣有極限。自控力用得太多會疲憊,但堅持訓練能增強自控力

  • 意志力的上下波動。本周,記錄你的自控力,特別注意什麼時候你的意志力最強,什麼時候你最容易放棄。· 你的疲憊感是真的嗎?下次你覺得自己太「疲憊」而無法自控的時候,看看自己能不能挺過第一波疲憊的感覺,向前邁出一步。

  • 意志力飲食。確保你的身體攝入了足夠的食物,能為你提供足夠多的能量。· 意志力鍛煉。本周,選擇一件事來做(「我想要」的力量)或不做(「我不想」的力量),或者記錄一件你不曾關注的事情,以此鍛煉你的「自控力肌肉」。· 發現你的「我想要」的力量。發現自己最重要的「我想要」的力量,也就是你脆弱的時候給你動力的東西。每當你面對誘惑、想要放棄的時候,都想一想這個東西。

從聖人到罪人

  • 不是每一次自控力失效都是因為真的失去了控制。有時,我們是有意識地選擇了在誘惑面前屈服。

  • 這項調查是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家貝努瓦·莫林(Benoit Monin)和戴爾·米勒(Dale Miller)研究的一部分。他們研究的是刻板印象和決策過程。就像你預測的那樣,判斷前兩個命題的學生立刻提出抗議,但判斷第二組命題的學生態度則更中立一些。

  • 但普林斯頓的心理學家揭示了一個例外,這和我們對錶里如一的渴望背道而馳。當說到孰是孰非時,我們都能毫不費力地作出符合道德標準的選擇。我們只想讓自己感覺良好,而這就為自己的胡作非為開了綠燈。

  • 道德許可」不僅會批准我們做壞事,也會讓我們錯失做善事的機會。比如,和那些記不起曾做過善事的人比起來,有行善經歷的人在慈善活動中捐的錢要少60%。如果工廠經理想起自己近期做過善事,就更不會花錢去減少工廠造成的污染。

  • 大部分人在覺得自己品德高尚時,都不會質疑自己的衝動。而一些人的工作總能讓他們覺得自己品德高尚。

  • 簡單說來,只要我們的思想中存在正反兩方,好的行為就總是允許我們做一點壞事。

  • 心理學家調查這些縱容自己的人時,他們都認為自己作決定時能夠自控,沒有失控。他們也沒有罪惡感,相反,他們認為自己得到了獎勵,並以此為傲。他們這樣為自己辯解:「我已經這麼好了,應該得到一點獎勵。」這種對補償的渴望常常使我們墮落。因為我們很容易認為,縱容自己就是對美德最好的獎勵。我們忘記了自己真正的目標,向誘惑屈服了。

  • 因為過去的善行而感覺良好,這讓你為今後的縱容找到了借口。當你覺得自己像個聖人的時候,縱容自己的念頭聽起來沒什麼錯。它聽起來很正確,就像是你應得的一樣。

  • 如果你自控的唯一動力就是成為一個足夠好的人,那麼每當你自我感覺良好的時候,你就會放棄自控。

  • 你會不會以自己的善行為借口,允許自己去做些壞事?這是無害的獎勵,還是阻礙了你實現更長遠的意志力目標?

  • 不要把支持目標實現的行為誤認為是目標本身。不是說你做了一件和你目標一致的事情,你就不會再面臨危險了。注意觀察一下,你是否因為認為某些積極的行為值得稱讚,就忘了自己實際的目標是什麼。

  • 大部分人認為,取得進步會刺激我們獲得更大的成功。但心理學家知道,我們總是把進步當做放鬆的借口。芝加哥大學商學院研究生院的教授阿耶萊特·費什巴赫(Ayelet Fishbach)和耶魯大學管理學教授拉維·多爾(Ravi Dhar)已經證明了,在完成某個目標過程中取得的進步,會刺激人們做出妨礙完成目標的行為。

  • 進步可能讓我們放棄曾經為之奮鬥的東西。這是因為,兩個自我相互競爭會進一步打破二者之間的平衡。你還記得我們之前的定義嗎,意志力挑戰就是兩個自我之間的衝突。一個你想的是自己的長遠利益(比如減肥),另一個你則想及時行樂(比如吃巧克力)。在面臨誘惑的時候,你要讓更理智的自己說話,戰勝放縱自我的念頭。但是,成功自控會在不經意間導致不好的後果。它會讓你暫時感到滿足,讓更理智的自己閉嘴。當你取得進步的時候,你的大腦就停止了思維進程,而這個進程正是推動你追求長遠目標的關鍵。然後,那個放縱自我的聲音就會響起來,你就會轉而關注那些還沒有得到滿足的目標。心理學家稱之為「目標釋放」。你曾努力剋制的目標會變得更加強大,誘惑也會變得更加難以抵擋。

  • 在實際生活中,這就意味著,前進一小步會導致你後退兩大步。

  • 。一邊肩頭的天使在對你輕聲呢喃,另一邊肩頭的魔鬼則在不斷壓迫你。

  • 這兩種態度會帶來非常不同的結果。如果人們在完成目標的過程中做了積極的事,比如鍛煉、學習或者存錢,有人問他們「你覺得你取得了多大的進步」,他們就會做出一些和自己的目標衝突的事,比如明天不去鍛煉,和朋友出去玩而不是學習,或是買一些貴重物品。相反,那些被問到「你的目標有多堅定」的人則不會受到誘惑。改變一下關注焦點,就能對他們的行為做出不同的解釋。你不應該想著「我做到了,好了,現在我可以做點我真正想做的事了!」應該想著「我做這件事是因為我想要……」

  • 下一回,當你發現自己在用曾經的善行給現在的放縱作辯護時,停下來想一想,你當時為什麼能拒絕誘惑。

  • 比如,只是「想」去鍛煉的人很可能晚餐吃得更多。這種習慣允許我們今天犯錯,明天補救——我們就是這麼告訴自己的。

  • 有一半的被試者拿到的是特殊的菜單,上面加了一份健康沙拉可供選擇。當沙拉成為一個選項時,人們就更有可能選擇最不健康、脂肪含量最高的食物。研究人員在自動販賣機實驗中發現了同樣的情況。當垃圾食品選項中多了低卡路里餅乾時,被試者更可能選擇最不健康的零食(比如巧克力夾心餅乾奧利奧)。

  • 大腦會對能完成目標的可能性感到興奮,它錯把可能性當成真正完成了目標。為了能作出健康的選擇,那個沒有被滿足的目標(及時行樂)便成了首選。當你準備點健康食品的時候,你覺得壓力小了很多,於是就對不健康的食品產生了強烈的渴望。總而言之,雖然一點都不理智,但你還是允許自己去點那些可能阻塞血管、增加腰圍、縮短壽命的食物。這些研究對學校食堂、自動販賣機和連鎖餐廳的做法提出了質疑,因為這些地方為了公共健康至少會推出一種健康食品。除非作出徹底的改變,把所有的食品都變成健康食品,不然人們很可能會作出更糟糕的選擇。

  • 那些認為自己有很強自控力的被試者,最有可能選擇不健康的食物。自認為自控力超群的人中,只有10%在菜單中沒有沙拉時選擇了最不健康的食物,50%在可以選沙拉時選擇了最不健康的食物。或許,他們相信自己會在未來選擇健康食品,所以今天點炸薯條的時候心情很舒暢。

  • ,我們想到未來的選擇時,就會很容易犯下大錯。

  • 不過,當他們想到之後能彌補過錯時,他們第一次放縱自己時就不會有那麼大的負罪感。

  • 當你要作與意志力挑戰有關的決定時,注意一下,你腦海中是否閃過了「未來再好好表現」的承諾。你是不是告訴自己,明天會彌補今天的過錯?這對你當下的自控有什麼影響?一直保持關注,從今天一直關注到明天。你是不是真的做到了你所說的?或者,「今天放縱,明天改變」的循環是不是又開始了?

  • 對未來的樂觀主義精神,不僅會影響我們自己的決定,還會影響我們究竟會不會按自己所說的去做。心理學家已經證明了,我們錯誤地認為自己明天會比今天有更多的空閑時間。

  • 我們覺得,推遲到以後再做是理所應當的。我們相信,未來不僅能彌補今天沒做的事,還能做到更多。

  • 不出所料,他們實際的鍛煉次數低於預估。人們是為理想世界作出預估,卻在現實世界生活了兩周。

  • 一周就試著用拉克林的方法迎接自己的意志力挑戰吧,試著逐漸減少行為的變化性。把你今天作的每個決定都看成是對今後每天的承諾。因此,不要問自己「我現在想不想吃這塊糖?」,而要問自己「我想不想在一年裡每天下午都吃一塊糖?」或者,你明知道應該做一件事情卻拖延不做時,不要問自己「我是想今天做還是明天做?」,而要問自己「我是不是想承擔永遠拖延下去的惡果?」

  • 。正如你將要看到的,我們迫切想給誘惑我們的對象加以道德標準,好讓我們在放縱自己的時候毫無負罪感。

  • 當我們想獲得放縱許可的時候,我們會尋找任何一個美德的暗示,為自己放棄抵抗作辯護。

  • 良好的選擇可以抵消放縱的行為。

  • 要使你放縱的東西和使你覺得品德高尚的東西同時出現,就會產生光環效應

  • 研究人員發現,出於慈善目的購買巧克力的人,會吃更多的巧克力來獎勵自己的善行。無私的捐獻使糖果籠罩在光環之下,慈善家們吃起來會毫無犯罪感。當到處尋找特價商品的購物者買了很多便宜貨時,他們會因為覺得自己省了很多錢而感覺良好,但實際上他們比預期多買了很多東西。那些愛送別人禮物的人覺得自己是如此慷慨,所以覺得自己也理應得到禮物。(這就能解釋,為什麼女性的鞋子和衣服是購物季之初賣得最好的商品。)

  • 你會不會因為關注一個事物最有益的品質,而允許自己沉溺於它?有沒有什麼「神奇詞語」會給你放縱的許可?比如「買一送一」、「全天然」、「淡」、「公平貿易」、「有機」或「為了慈善」。這一周,看看你是否被那些破壞長遠目標的光環所籠罩。

  • 當「光環效應」影響到你的意志力挑戰時,你需要找到最具體的測量標準(比如卡路里、花費、消耗或浪費的時間),以此判斷這個選擇是否和你的目標相符。

  • 綠色消費的美德為說謊和盜竊找到了合理解釋。

  • 託兒所會讓晚接孩子的父母交罰款,但這種制度實際上增加了晚接孩子的概率。家長可以購買晚接孩子的權利,以此來消除自己的罪惡感。為了完成一些簡單的事情,很多人寧願花錢,把責任推給別人。

  • 經濟學家推測,這是因為這種行為不能減輕消費者的罪惡感,而會增強他們對環保作承諾的感覺。當我們花更多錢使用風能或太陽能時,我們覺得自己是為地球做好事的人!然後,我們會一直覺得自己身上有這樣的標籤。於是,我們會尋找更多的機會實現自己的價值觀和目標。如果我們想促進別人的環保行為,更明智的做法就是強化他們「環保人士」的身份認同,而不是讓他們花錢購買融化冰蓋的權利。

  • 當你思考自己的意志力考驗時,你覺得哪部分的你像「真實」的你?是那個想追求目標的你,還是那個需要被控制的你?你是更認同自己的衝動和慾望,還是更認同自己的長期目標和價值觀?當你想到你的意志力挑戰時,你覺得自己是能成功的人嗎?還是說,你覺得自己需要被徹底壓抑、完善或改變?

  • 如果只按照「正確」和「錯誤」來判斷做過的事,而不是牢記我們真正想要的東西,就會帶來與目標相抵觸的衝動,並允許我們做出妨礙自己的行為。想要做到始終如一,我們就需要認同目標本身,而不是我們做善事時的光環。

  • 核心思想:當我們將意志力挑戰看成衡量道德水平的標準時,善行就會允許我們做壞事。為了能更好地自控,我們需要忘掉美德,關注目標和價值觀。

  • 善與惡:當你的意志力挑戰成功時,你會不會告訴自己你很「好」,然後允許自己做一些「壞」事?· 你是否在向明天賒賬?你是不是告訴自己明天會彌補今天的過錯?如果是這樣的話,你是否真的彌補上了?光環效應:你是不是只看到了壞東西好的一面,如折扣省錢、零脂肪、保護環境?· 你覺得自己是誰?當你想到你的意志力挑戰時,你覺得哪部分的你才是「真實」的你?是想追求目標的你,還是需要被控制的你?

  • 明天和今天毫無區別。當你想改變行為的時候,試著減少行為的變化性,而不是減少某種行為。· 取消許可,牢記理由。下一回,當你發現自己在用曾經的善行為放縱辯護的時候,停下來想一想你做「好」事的原因,而不是你應不應該得到獎勵。

獎勵的承諾

  • 他們陰差陽錯地發現了大腦中一個受刺激會產生強烈快感的區域。要不然,怎麼解釋小白鼠為了再被電擊而到處亂跑?奧爾茲和米爾納將他們的發現稱為大腦的「快感中心」。

  • 奧爾茲和米爾納發現的不是快感中心,而是現在神經科學家稱為「獎勵」系統的東西

  • 正如我們將要看到的,並非只有大腦中的電極能激活這個系統。世界上充滿了能帶來刺激的東西。從飯店的菜單和直郵廣告,到樂透彩票和電視廣告,都能讓我們變成真人版的奧爾茲和米爾納的小白鼠,去追尋對快樂的承諾。這時候,我們的大腦就會對「我想要」的東西深深著迷,而說「我不要」就會變得更加困難。

  • 獎勵系統是怎麼迫使我們行動的呢?當大腦發現獲得獎勵的機會時,它就釋放出叫做多巴胺的神經遞質。多巴胺會告訴大腦其他的部分它們需要注意什麼,怎樣才能讓貪婪的我們得手。大量的多巴胺並不能產生快樂的感覺,那種感覺更像是一種激勵。我們會覺得警醒、清醒、著迷。我們發現了如何才能得到快樂,而且願意為了獲得這種感覺付出努力。

  • 2001年,斯坦福神經科學家布萊恩·克努森(Brian Knutson)發表了一份具有決定意義的實驗報告,證明了多巴胺會促使人們期待得到獎勵,但不能感覺到獲得獎勵時的快樂。

  • 克努森證明了,多巴胺控制的是行動,而不是快樂。獎勵的承諾保證了被試者成功地行動,從而獲得獎勵。當獎勵系統活躍的時候,他們感受到的是期待,而不是快樂。

  • 進化根本不關心你快樂與否,但它會利用對快樂的承諾,讓我們不停地為生計奔忙。而且,大腦正是靠對快樂的承諾讓你不停地去狩獵、採集野果、工作和求愛,而不是讓你直接感受快樂。

  • 現代科技「及時行樂」的特點,加上原始的激勵系統,就讓我們成了多巴胺的奴隸,從此欲罷不能。

  • 因為我們知道自己可能會收到新消息,或者下一個更新的YouTube視頻有可能讓我們捧腹大笑,我們就不停地點擊刷新按鈕,點擊下一個鏈接,像得了強迫症一樣查看自己的設備,就像我們的手機、黑莓以及筆記本和我們的大腦之間有一根線連著,能給我們不斷提供多巴胺刺激一樣。和高科技比起來,再沒有什麼我們能夢到、抽到、注射的東西能讓我們如此上癮了。這些設備就這樣俘獲了我們,讓我們不斷要求更多。在我們所處的時代里,獎勵的承諾可以用我們上網時的行為來打比方——我們搜索,再搜索,搜索更多的。我們點擊滑鼠,就像籠子里的小白鼠想再感受一次電擊一樣。我們追尋著難以捉摸的獎勵,直到最終覺得滿意。

  • 手機、互聯網和其他社交媒體可能是無意中激活了我們的獎勵系統,但電腦和電子遊戲的設計者是有意識地控制了人們的獎勵系統,讓玩家上鉤。「升級」和「獲勝」隨時可能出現,遊戲就這樣激發了人們的興趣。這也是人們很難戒掉遊戲的原因。

  • ,試著觀察是什麼吸引了你的注意力。是什麼給了你獎勵的承諾,強迫你去尋求滿足感?是什麼讓你像巴甫洛夫的狗一樣垂涎欲滴,或是像奧爾茲和米爾納的小白鼠一樣欲罷不能?

  • 關心則亂的家人和醫生會首先把病人送去做心理治療,或是送他們參加匿名戒酒會或戒賭會。他們不知道,這種新的癖好是大腦出現的小故障,而不是根深蒂固的心理問題。只有心理問題才需要進行精神方面的諮詢。

  • 當獎勵的承諾釋放多巴胺的時候,你更容易受到其他形式的誘惑。比如,色情圖片使男性更容易在經濟方面冒險,幻想中樂透彩票會讓人飲食過量。這兩種對無法得到的獎勵的幻想會給你帶來麻煩。大量分泌的多巴胺會放大「及時行樂」的快感,讓你不再關心長期的後果。

  • 大腦的獎勵系統對新鮮感和多樣性也會有反應。你的多巴胺神經元會對熟悉的獎勵反應較少

  • 我把神經營銷學和銷售技巧告訴學生們後,他們馬上開始尋找日常生活中的實例,證明有多少意志力失效的情況是多巴胺引起的。

  • 難以預料的獎勵究竟有多麼強大的力量。和有保證的小獎勵相比,我們的獎勵系統面對可能獲得的大獎會更加興奮。它會促使我們去做任何可能獲獎的事。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寧願買樂透彩票,也不願意把錢存到銀行里,賺取有保障的2%的利息。這也就是為什麼,即便是公司最底層的員工也相信自己有朝一日能成為CEO。

  • 為了促使你追尋目標,獎勵系統有兩大武器——胡蘿蔔和大棒。當然,胡蘿蔔就是獎勵的承諾。大腦中有一部分區域會預見快感和計划行動,釋放多巴胺的神經元會刺激這些區域,給人們帶來獎勵的承諾。當這些區域充滿多巴胺的時候,你就會感到慾望——這就是讓馬向前跑的胡蘿蔔。但獎勵系統還有第二個武器,那更像眾所周知的大棒。當你的獎勵系統釋放多巴胺的時候,它同樣也向大腦的壓力區域發出了信號。在大腦的這個區域里,多巴胺刺激了壓力荷爾蒙的釋放。結果是,當你期待目標時,你也感到了焦慮。這時候,我們很需要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那種感覺就像生死攸關、命懸一線。

  • 大部分人會更關注對快樂的承諾,而不關注多巴胺刺激慾望時感覺到的不快樂。這一周,看看你能否發現渴望會引發壓力和焦慮。如果你屈服於誘惑的話,你覺得這是自己對獎勵承諾的反應?還是在緩解焦慮?

  • 當你理解了所謂的「獎勵」到底給自己什麼感覺時,你就能作出最明智的決定,知道該怎樣「獎勵」自己了。

  • 你在找醫生要抗多巴胺藥物前,需要好好考慮獎勵承諾的上一個環節。當我們錯把慾望當快樂的時候,我們就遇到麻煩了。這時候,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是消除慾望。沒有慾望的生活可能不需要這麼多自控,但那也不能稱為生活了。

  • 獎勵的承諾並不能保證快樂,但沒有獎勵的承諾卻肯定會帶來不快樂。有了獎勵的承諾,我們就會屈服於誘惑。沒有獎勵的承諾,我們則會失去動力。

  • 如果我們能記住奧爾茲和米爾納不停按槓桿的小白鼠,那麼我們在受到誘惑的瞬間就能清楚記得,不要去相信大腦的彌天大謊。

  • 本章總結核心思想:我們的大腦錯把獎勵的承諾當做快樂的保證,所以,我們會從不可能帶來滿足的事物中尋找滿足感。深入剖析:· 是什麼讓你的多巴胺神經元不停燃燒?是什麼給了你獎勵的承諾,迫使你去尋找滿足感?· 神經營銷學和環境的刺激。觀察一下零售商和營銷人員如何刺激獎勵的承諾。· 渴望的壓力。注意觀察,慾望是如何引發壓力和焦慮的。意志力實驗:· 為了你的「我要做」挑戰釋放多巴胺。如果你總是拖延著不做某些事,試著把它和那些能讓你的多巴胺神經元燃燒的事聯繫在一起,促使你自己去做那些事。· 測試獎勵的承諾。做那些大腦告訴你你會快樂、但似乎無法讓你滿足的事,比如吃零食、購物、電視以及與網路相關的、浪費時間的事,注意觀察自己放縱時的感受。現實和大腦的承諾相符嗎?

為什麼壓力會勾起慾望?

  • 緩解壓力最常見的方法就是那些能激活大腦獎勵系統的方法——吃東西、喝酒、購物、看電視、上網和玩遊戲。為什麼不呢?多巴胺向我們承諾,我們會感覺良好的。因此,當我們想更快樂的時候,釋放大量的多巴胺是再自然不過的做法了。我們把這種反應稱為「緩解壓力的承諾」。

  • 想得到快樂是一種健康的生存機制。它和遠離危險一樣,都是人類的本能。

  • 調查發現,最常用的緩解壓力的方法恰恰是使用者覺得最沒有效果的。比如,通過吃東西來緩解壓力的人裡面,只有16%認為這種方法確實有效。另一項調查發現,女性在感到焦慮或抑鬱的時候,很有可能會去吃巧克力,但她們這一解壓方法的唯一效果,就是帶來更大的罪惡感。這當然不是我們在吃自己最愛吃的東西時想要的感覺。

  • 研究壓力、焦慮、罪惡感對自控力的影響時,我們發現,情緒低落會使人屈服,而且經常是以令人吃驚的方式屈服。

  • 如果我們想避免壓力導致的意志力失效,我們就需要找到一種方法,讓自己既快樂又不屈服於誘惑。我們也需要放棄一些自控策略,比如罪惡感和自我批評,因為這些東西只會讓我們情緒更低落。

  • 當我們情緒低落時,大腦更容易受到誘惑

  • 為什麼壓力會帶來慾望呢?因為這是大腦援救任務的一部分。此前,我們看到了壓力是如何引發應激反應的。應激反應是身體內部相互協調的一系列變化,讓你能在面臨危險的時候保護自己。但人腦不僅僅會保護人的生命,它也想維持人的心情。所以,當你感到壓力時,你的大腦就會指引著你,讓你去做它認為能帶給你快樂的事情。神經科學家證明了,壓力包括憤怒、悲傷、自我懷疑、焦慮等消極情緒,會使你的大腦進入尋找獎勵的狀態。只要你的大腦和獎勵的承諾聯繫起來,你就會渴望得到那個「獎勵」。你確信,只有獲得那個「獎勵」才是得到快樂的唯一方法。比如,當可卡因癮君子回憶起與家人的一次爭吵,或在工作中受到批評時,他大腦中的獎勵系統就會被激活,這會讓他強烈渴望可卡因。應激反應中釋放的壓力荷爾蒙,同樣會提高多巴胺神經元的興奮程度。這就意味著,當你面對壓力時,你面前的所有誘惑都會更有誘惑力。比如,在一項調查中,被試者需要回憶自己一次失敗的經歷。這會讓他們情緒低落。研究人員對比了一下,在被試者情緒變化前後,巧克力蛋糕對他們的誘惑力有多大。情緒低落會讓人覺得蛋糕變得更誘人了,但即便是那些聲稱自己不喜歡巧克力蛋糕的人也會突然想吃點,因為這會讓自己高興起來。

  • 在每個案例中,「想要更快樂」這個目標總是戰勝了自控力的目標。

  • 美國心理學家協會的調查發現,最有效的解壓方法包括:鍛煉或參加體育活動、祈禱或參加宗教活動、閱讀、聽音樂、與家人朋友相處、按摩、外出散步、冥想或做瑜伽,以及培養有創意的愛好。最沒效果的緩解壓力的方法則包括:賭博、購物、抽煙、喝酒、暴飲暴食、玩遊戲、上網、花兩小時以上看電視或電影。

  • 有效和無效的策略最主要的區別是什麼?真正能緩解壓力的不是釋放多巴胺或依賴獎勵的承諾,而是增加大腦中改善情緒的化學物質,如血清素、γ-氨基丁酸和讓人感覺良好的催產素。這些物質還會讓大腦不再對壓力產生反應,減少身體里的壓力荷爾蒙,產生有治癒效果的放鬆反應。因為它們不像釋放多巴胺的物質那樣讓人興奮,所以我們往往低估了它們的作用。我們之所以忽略它們,不是因為它們不起作用,而是因為當我們面對壓力時,大腦一再做出錯誤的預測,不知道什麼才能讓我們快樂。也就是說,我們經常阻止自己去做真正能帶來快樂的事。

  • 有沒有什麼東西能提醒面對壓力的你,到底什麼才能讓你感到更快樂?在你感到壓力之前,你能不能先想出一些鼓勵自己的方法?

  • 根據「恐懼管理」理論,當人類想到自己的死亡時,很自然會覺得害怕。我們可以暫時避開危險,但終究逃不過宿命。每當我們想起自己不可能永生時(比如,看晚間新聞的時候,每29秒我們就會有一次這樣的想法),大腦就會產生恐懼的反應。

  • 恐懼管理」理論還能為我們解釋很多關於意志力失效的問題。當我們感到恐懼時,我們不只依靠槍支和上帝。我們中的很多人還會依靠信用卡、紙杯蛋糕和香煙。研究發現,當我們意識到自己不會永生時,我們會更容易屈服於各種誘惑,就像是在獎勵和減壓的承諾里尋找希望和安全感一樣。

  • 另一項調查發現,新聞中的死亡報道會讓觀眾對豪華轎車、勞力士手錶等彰顯身份地位的東西產生更積極的回應。

  • 對很多人來說,購物是讓自己更樂觀、更有掌控感的快速途徑。這就是美國人為什麼在「9·11」事件後如此願意接受小布希總統的提議:「我和我夫人鼓勵美國人購物。」

  • 根據「恐懼管理」理論,圖片越是嚇人,就越會促使煙民用抽煙來緩解焦慮。

  • 歡迎關注世界範圍內意志力的最大威脅之一:「那又如何」效應。第一次提出這種效應的是飲食研究人員珍妮特·波利維(Janet Polivy)和皮特·赫爾曼(C.Peter Herman)。這種效應描述了從放縱、後悔到更嚴重的放縱的惡性循環。研究人員注意到,很多節食者會為了自己的失誤,比如多吃了一塊比薩或一口蛋糕[插圖],而感到情緒低落。他們會覺得,自己的整個節食計劃似乎都落空了。但是,他們不會為了把損失降到最低而不吃第二口。相反,他們會說:「那又如何,既然我已經破壞了節食計劃,不如把它吃光吧。」

  • 眾多研究顯示,自我批評會降低積極性和自控力,而且也是最容易導致抑鬱的因素。它不僅耗盡了「我要做」的力量,還耗盡了「我想要」的力量。相反,自我同情則會提升積極性和自控力,比如,在壓力和挫折面前支持自己、對自己好一些。

  • 出人意料的是,增強責任感的不是罪惡感,而是自我諒解。研究人員發現,在個人挫折面前,持自我同情態度的人比持自我批評的態度的人更願意承擔責任。他們也更願意接受別人的反饋和建議,更可能從這種經歷中學到東西。

  • 1.你感覺如何?當你想到挫折時,花一點時間關注並描述你此刻的感覺。你現在情緒如何?你有什麼感覺?你是否記得自己失敗後的第一感覺?你會怎樣描述那種感覺?注意一下那種感覺是不是自我責備。如果是的話,你對自己說了什麼?自知的視角讓你看清自己的感受,而且不會急於逃避。2.你只是個凡人。每個人都會遇到意志力挑戰,每個人都有失去自控的時候。這只是人性的組成部分,挫折並不意味著你本身有問題。想一想這些說法是不是真的。你能想像你尊敬、關心的其他人也經歷過同樣的抗爭和挫折嗎?這個視角會讓自我批評和自我懷疑的聲音變得不那麼尖銳。3.你會跟朋友說什麼?想一想,如果你的好朋友經歷了同樣的挫折,你會怎麼安慰他?你會說哪些鼓勵的話?你會如何鼓勵他繼續追求自己的目標?這個視角會為你指明重歸正途之路。

  • 我們都傾向於相信自我懷疑和自我批評,但這並不會讓我們離目標更近。實際上,我們可以嘗試從良師益友的角度來看待問題。他們都信任你、想要你變得更好、願意在你失意的時候鼓勵你,你也可以這麼做。

  •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看到了很多「情緒低落導致屈服於誘惑」的事例。壓力會引起慾望,讓我們的大腦更容易受到誘惑。如果有東西提醒我們不能永生,就會讓我們從食物、購物或香煙中尋找慰藉。那麼罪惡感和自我批評呢?它們會讓你立刻想到「那又如何,我還不如再放縱一下自己呢」。

  • 作出改變的決定是最典型的即時滿足感——在什麼都沒做之前,你就感覺良好了。但真正作出改變時面臨的挑戰卻會給你當頭一棒,獎勵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容易獲得。

  • 波利維和赫爾曼把這個循環稱為「虛假希望綜合征」。

  • 從快感的角度來說,真正作出改變和付出努力的感覺,當然不能和想像的感覺相提並論。所以,只是承諾改變,要比真正堅持承諾和作出改變更容易,也更有樂趣。

  • 樂觀給我們動力,但少許的悲觀能幫我們走向成功。研究發現,如果能預測自己什麼時候、會如何受到誘惑和違背承諾,你就更有可能擁有堅定的決心。想一想你自己的意志力挑戰,請捫心自問:我什麼時候最可能受到誘惑並放棄抗爭?什麼東西最可能分散我的注意力?當我允許自己拖延的時候,我會怎樣勸說自己?當你頭腦中出現這樣的情景時,想像自己真的處在這樣的情景中,你會有什麼感覺?會想到什麼?讓你自己看一看典型的意志力失效是怎麼發生的。然後,把想像中的意志力失效變成現實中的意志力成功。想一想你要採取哪些具體行動來堅定自己的決心。你需要回憶一下自己的動力嗎?需要遠離誘惑嗎?需要找朋友幫忙嗎?需要用你學過的其他意志力策略嗎?當你頭腦中有了一個具體策略後,想像一下你正在這樣做,再想像一下這會有什麼感覺。想像自己成功了,讓這種想像給你自信,相信自己為了完成目標會不惜一切。用這種方法預見失敗其實是一種自我同情的方式,而不是自我懷疑的方式。當你真的受到誘惑的時候,你就能有所準備,能將自己的計劃付諸實踐。

  • 核心思想:情緒低落會使人屈服於誘惑,擺脫罪惡感會讓你變得更強大。深入剖析:· 緩解壓力的承諾。當你面臨壓力、感到焦慮或情緒低落時,你會怎麼解決?· 什麼嚇到了你?注意那些從媒體、網路或其他渠道聽到或看到的壓力因素。· 遭遇挫折。當意志力失效的時候,你會產生罪惡感並責備自己嗎?· 決定改善心情。你會用幻想未來的自己來改善現在的心情,而不是採取實際行動來改善自己的行為嗎?意志力實驗:· 有效的解壓方法。下一回,當你面臨巨大的壓力時,嘗試一種有效的解壓方法,例如鍛煉身體或參加體育活動、祈禱或參加宗教活動、閱讀、聽音樂、花時間和家人朋友在一起、按摩、外出散步、冥想或做瑜伽,以及培養其他有創造性的愛好。· 失敗的時候,請原諒自己。面對自己的挫折,持同情自我的態度,以免罪惡感讓你再次放棄抗爭。· 樂觀的悲觀主義者更有可能成功。預測你什麼時候、會怎樣受到誘惑和違背承諾,想像一個不讓自己放棄抗爭的具體方法。

出售未來

  • 72%的黑猩猩選擇了等待,以便獲得更大的獎勵。哈佛和馬普研究院的學生呢?只有19%的人願意等待

  • 我們想像力豐富的大腦不會作出最有戰略性的決定,而是讓我們表現得像是失去了理性。這是因為,前額皮質最擅長的不是自控。

  • 但人類總有各種各樣的花招,讓自己相信抵抗誘惑是明天的事情。因此,擁有巨大前額皮質的我們,會一再屈服於即刻的滿足感。

  • 他認為,人類是唯一會考慮未來各種可能性的物種。雖然這種本能為世界作出了諸多奇妙的貢獻,比如人類創造的情感熱線和體育彩票,但它也給如今的我們帶來許多麻煩。我們的問題不是能預知未來,而是看不清未來的模樣。

  • 為了迅速得到瞬間的快感,他們忘記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

  • 經濟學家稱之為「延遲折扣」。也就是說,等待獎勵的時間越長,獎勵對你來說價值越低。很小的延遲就能大幅降低你感知到的價值。加上2分鐘的延遲,6顆M&M巧克力豆還比不上2顆能馬上獲得的巧克力豆。隨著巧克力豆離我們越來越遠,每顆巧克力豆的價值都縮水了。

  • 對你的意志力挑戰來說,當你屈服於誘惑或拖延的時候,你是把哪些未來的獎勵出售了?放棄抗爭的即時回報是什麼?長期的代價是什麼?這是公平交易嗎?如果理性的你說「不,那是個叫人討厭的買賣」,那麼,請你試著去捕捉自己改變選擇的時刻。是什麼想法和感覺讓你出售了未來?

  • 超過80%的哈佛和馬普研究院的學生改變了主意。他們並不是數學不好,只是被獎勵的承諾蒙蔽了雙眼。行為經濟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有限理性」。也就是說,在變得不理性之前,我們一直是理性的。在理想狀態下,我們非常理性。但當誘惑真實存在時,我們的大腦就進入了「搜尋獎勵」模式,確保我們不會錯過任何獎勵。

  • 頗具影響力的行為經濟學家喬治·安斯利(George Ainslie)認為,大部分自控力失效的情況(無論是酗酒或上癮,還是增重或增加債務)背後的原理都是這樣的,大多數人從心底想抵抗誘惑。我們想作出選擇,獲得長期的幸福。我們想保持清醒,不再酗酒。我們想要緊實的臀部,而不是油炸甜甜圈。我們想要經濟保障,而不是有趣的新玩具。但當我們和誘惑正面交鋒的時候,我們只願意選擇短期的、即時的獎勵,這種慾望是無可抵擋的。這就帶來了「有限意志力」。也就是說,到我們真的需要自控力之前,我們一直擁有自控力。

  • 我們會這麼容易選擇即刻的滿足感,原因之一在於,我們大腦的獎勵系統還沒有進化到能對未來的獎勵作出回應。

  • 作為現代人,我們在權衡「即時獎勵」和「未來獎勵」時,大腦處理選項的方式相當不一樣。「即時獎勵」會激活更古老、更原始的獎勵系統,刺激相應的多巴胺產生慾望。「未來獎勵」則不太能激活這個獎勵系統。人類最近進化出來的前額皮質更能理解它們的價值。

  • 。對那些想延遲快感的人來說,這是個好消息。只要你能創造一點距離,就會讓拒絕變得容易起來。比如,一項研究發現,把糖果罐放在桌子的抽屜里,而不是直接放在桌上,會讓辦公室職員少吃1/3的糖。雖然打開抽屜並不比直接從桌子上拿糖果費多少事,但把糖果收起來確實能減少它們對慾望的刺激。當你知道什麼會引起慾望的時候,將它放到視線之外,它就不會再吸引你了。

  • 對你想要的東西來說,10分鐘或許看起來不太長。但神經科學家發現,10分鐘能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大腦處理獎勵的方式。如果獲得即時的滿足感之前必須等待10分鐘,大腦就會把它看成是未來的獎勵。如果沒有了選擇「即時滿足感」的強烈生理衝動,獎勵承諾系統就不會如此活躍。但是,當大腦權衡等待10分鐘才能得到的曲奇餅乾和更長遠的獎勵(比如減肥)時,它就不會表現出明顯的偏好,不會去選擇能更快得到的獎勵。是「即時滿足感」中的「即時」二字劫持了你的大腦,扭轉了你的偏好。想獲得一個冷靜明智的頭腦,我們就需要在所有誘惑面前安排10分鐘的等待時間。如果10分鐘後你仍舊想要,你就可以擁有它。但在10分鐘之內,你一定要時刻想著長遠的獎勵,以此抵抗誘惑。如果可以的話,你也可以創造一些物理上(或視覺上)的距離。如果你的意志力挑戰需要「我要做」的力量,你仍舊可以使用這個「10分鐘法則」,以此來克服誘惑和拖延。你可以把法則改成「堅持做10分鐘,然後就可以放棄」。當10分鐘結束後,你就可以允許自己停下來。不過你會發現,只要一開始,你就會想繼續做下去。

  • 當他對自己的慾望直截了當地說「不」時,那句「好,但要等10分鐘」減少了一部分的恐懼和壓力,讓他等起來更輕鬆。幾次之後,他就能轉移注意力,忘掉吸煙的衝動了。

  • 當你覺得自己無法做到「不會有下一次」的時候,不妨用「10分鐘延遲法則」來增強你的自控力。

  • 無論面對什麼樣的誘惑,你都可以利用以下方式抵抗即時的滿足感。1.當你受到誘惑要做與長期利益相悖的事時,請想像一下,這個選擇就意味著,你為了即時的滿足感放棄了更好的長期獎勵。2.想像你已經得到了長期的獎勵。想像未來的你正在享受自控的成果。3.然後捫心自問:你願意放棄它,來換取正在誘惑你的短暫快感嗎?

  • 實現自己的目標,我們就必須限制自己的選擇,他把這稱為「預先承諾」

  • 正如行為經濟學家喬治·安斯利所說,我們需要「像對待另一個人一樣,逐步預測並約束那個自我」。這就需要詭計、勇氣和創造力。我們必須研究受誘惑的自我,看清它們的弱點,用理性的偏好來束縛它們

  • 1.作好拒絕誘惑的準備。在未來的自我被誘惑蒙蔽之前,提前作出選擇。

  • 2.讓改變偏好變得更難。

  • 3.激勵未來的自己。如果你在用胡蘿蔔或大棒督促自己獲得健康和快樂,那麼你不用覺得羞愧

  • 我想介紹兩個人給你認識。我想,你一定會和他們相處愉快。第一個人叫「你」。「你」容易拖延,沒辦法控制衝動,不怎麼喜歡運動、完成文書工作或洗衣服。第二個人也叫「你」。為了方便區分,我們稱之為「你2.0」。「你2.0」沒有拖延症。無論面對多無聊、多困難的任務,他都有源源不絕的能量。「你2.0」有驚人的自控力,面對薯片和家庭購物頻道毫不衝動,面對辦公室性騷擾行為毫不退縮。

  • 你是否在推遲重要的變化或任務,等待自控力更強的未來的自己出現?你是不是樂觀地讓自己承擔過多的責任,最後卻被不可能的任務打倒了?你今天有沒有不去做什麼事,因為明天你會更想去做那件事?

  • 當我們想到未來的自己時,我們的慾望不會像現在一樣緊迫,情緒不會像現在一樣真切。直到我們真的需要選擇的時候,我們才會知道當下的想法和感受

  • 大腦會把未來的自己當成別人,這種習慣對自控力影響極大。研究發現,當你想到未來的自己時,大腦中越是想不到自己,你就越可能對未來的自己說「去你的」,也就越可能對即時的滿足感說「好」。

  • 如果是讓其他人承諾奉獻他們的金錢、時間或努力,你可以利用他們對未來的想像,讓他們提前作出承諾。

  • 和陌生人的幸福比起來,我們都會更關心自己的幸福。這是人類的天性。那麼,我們會把現在自己的需求置於未來自己的幸福之上,這是合乎邏輯的。為什麼要犧牲掉自己現在的幸福,而給陌生人的未來投資呢?

  • 如果我們感覺和未來的自己毫無關聯,就會忽略自己行為的後果。相反,如果我們覺得和未來的自己聯繫緊密,就會保護自己不被最糟糕的衝動所傷。

  • 下面三種方法能讓未來變得真實可信,讓你認識未來的自己。選擇一種你感興趣的方法,在這一周嘗試一下。1.創造一個未來的記憶。

  • 給未來的自己發條信息

  • 想像一下未來的自己。研究發現,想像未來的自己能增強你現在的意志力

  • 當我們思考未來時,我們能預測到未來的自己和想像中有什麼不同。未來的獎勵似乎並不那麼有誘惑力,所以我們選擇了即時的滿足感。我們無法預測自己會怎麼受到誘惑、怎麼被分散注意力,所以我們無法堅定自己的目標。如果我們想作出更明智的決定,就要更好地理解和支持未來的自己。我們還需要記住,為現在的行為承擔後果的,看似是未來的自己,實際上還是我們自己。未來的自己會對我們現在的付出感激不盡。

  • 核心思想:我們無法明確地預知未來,這為我們帶來了誘惑,讓我們拖延著不做某些事。

  • 你給未來的獎勵打了幾折?在你的意志力挑戰中,每當你屈服於誘惑或拖延的時候,你會出售哪些未來的獎勵?· 你在等待未來的自己嗎?你是否在推遲重要的改變或任務,等待自控力更強的未來的自己出現?· 為了你自己好,你是否太「高瞻遠矚」了?你是否覺得放縱自己比抵抗誘惑還困難?意志力實驗:· 等待10分鐘。在誘惑面前強制安排10分鐘的等待時間。在這10分鐘里,一定要時刻想著長遠的獎勵,抵制住誘惑。· 降低你的折扣率。當你受到誘惑,要做和長期利益相悖的事情時,請想一想,這個選擇意味著,你為了即時的滿足感放棄了更好的長期獎勵。· 預先對未來的自己作出承諾。作好拒絕誘惑的準備,讓改變偏好變得更難,用獎勵或威脅來激勵未來的自己。· 預見未來的自己。創造一個未來的記憶,給未來的自己發條信息,想像一下未來的自己。

傳染病的傳播

  • 我們個人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會受他人想法、意願和行為的影響。甚至,我們認為他們想要我們做什麼,這都會影響我們的選擇。正如我們下面將看到的,這種社會影響經常給我們帶來麻煩。但這也有助於我們實現意志力目標。意志力薄弱可能會傳染,但你仍然可以獲得自控力。

  • 肥胖是會傳染的,它會在家庭內部和朋友之間傳染。如果一個人身邊有個朋友超重了,那麼他變胖的概率就會增加171%。如果一個女性的姐妹超重了,那麼她變胖的概率就會增加67%;如果一個男性的兄弟超重了,那麼他變胖的概率就會增加45%。

  • 不是每個意志力挑戰都是社會「傳染」的結果,但大多數挑戰都存在社會「傳染」的問題。

  • 第一種形式是無意識的模仿。

  • 我們有模仿別人行動的本能,這就意味著,當你看到別人去拿零食、飲料或信用卡的時候,你自己也會無意識地模仿他們的行為。

  • 大腦讓我們誤入迷途的第二種形式是傳染情緒

  • 當我們看到別人屈服於誘惑時,我們的大腦也可能受到誘惑。

  • 深入剖析:你在模仿誰?這一周,仔細觀察你是否在模仿別人的行為,尤其是和你的意志力挑戰有關的行為。同樣放縱自己的行為是不是維持關係的社會黏合劑?當看到周圍的人在做同樣的事時,你會不會變本加厲地去做這件事?

  • 意志力實驗:增強你的免疫系統我們不總是感染別人的目標。有時,看著別人屈服於誘惑,反而能增強我們的自控力。當你堅定了一個目標時(比如減肥),還要意識到你有一個與之衝突的目標(比如吃個比薩)。當你看到別人的行為和自己最大的目標發生衝突時,你的大腦就會處於高度警惕的狀態。它會讓你的主要目標更堅定,它還會尋找策略幫你堅守目標。心理學家把這叫做「反抗控制」。但當你的自控力受威脅時,你可以把它看做一種免疫反應。當你面對別人的目標時,增強免疫系統的最佳途徑就是:在每天剛開始的時候花幾分鐘想想自己的目標,想想你會怎麼受到誘惑,想要改變自己的目標。這就像疫苗一樣,能保護你不受別人的感染。回想自己的目標能強化這個目標,避免你感染他人的目標。

  • 當我們看到別人忽視規則、受慾望支配的時候,我們更可能在任何衝動面前選擇屈服。這就意味著,當我們看到別人舉止不良的時候,我們的自控力也會降低。

  • 當你需要多一點意志力的時候,想想你的榜樣。問問自己:那個意志力強人會怎麼做?

  • 這兩項干預實驗都展示了「社會認同」對支持行為調整的重要作用。如果我們相信,戒掉惡習並培養新的美德會讓我們在自己最重視的群體中站穩腳跟,我們或許會願意這麼做。

  • 研究顯示,人一旦被踢出群體,意志力就會耗竭。

  • 你無須單獨面對你的意志力挑戰。有沒有朋友、家人或同事可以和你一起實現意志力目標?你們不必有相同的目標,只需要相互記錄和鼓勵。這就能讓你們在自控時感到來自社會的支持。如果你願意把這種支持變成一種良性競爭,你也可以在意志力競爭中贏過別人。看看誰會最先完成被延誤的任務,看看誰在一個月里節省的錢最多。

  • 知道自己會和別人分享自己的經歷,即使是與坐在他們旁邊的人分享,會激勵他們做出值得彙報的事來。與別人分享經歷正是本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的大腦會把別人的目標、信念和行為整合到自己的決策中。當我們跟別人在一起時,或者只是簡單地想到他們時,在我們的腦海里,別人就會成為另一個「自我」,並且和「自我」比賽自控。反之亦然:我們的行為也影響了其他無數人,我們做的每個選擇對別人來說也是一種鼓舞或誘惑。

  • 核心思想:自控受到社會認同的影響,這使得意志力和誘惑都具有傳染性。

  • 深入剖析:· 你的社交網路。在你的社交圈子裡,有沒有其他人和你有同樣的意志力挑戰?· 你在模仿誰?睜大你的眼睛,尋找蛛絲馬跡,看看你有沒有模仿別人的行為。· 你最可能從誰身上學到東西?誰是你「最親密的別人」?有沒有什麼行為是你從他們身上學到的?或者說,他們有沒有從你身上學到一些行為?· 可別人都這麼做!你有沒有用社會認同來說服自己,說你的意志力挑戰沒什麼大不了?

  • 意志力實驗:· 增強你的免疫系統。為了避免重蹈別人意志力失效的覆轍,在每天剛開始的時候,花點時間想一想自己的目標。· 感染自控力。當你需要一些額外的意志力時,給自己樹立一個榜樣。問問自己:那個意志力強人會怎麼做?· 自豪感的力量。公開你的意志力挑戰,想像你在意志力挑戰成功後將多麼自豪。· 把它變成集體項目。你能在意志力挑戰上贏過其他人嗎?

這難道不諷刺嗎?

  • 韋格納把這個效應稱為「諷刺性反彈」(ironic rebound)。當人們試圖擺脫某種想法時,它卻像回飛鏢一樣「嗖」地飛回來了[插圖]。

  • 心理學中著名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越是禁止兩人相愛,他們愛得越深。

  • 疲憊的「操作」和精力充沛的「監控」造成了大腦的不平衡,這會帶來問題。當「監控」尋找被禁的內容時,它會讓人不斷想起要尋找的目標。神經學家指出,大腦的潛意識不斷想到被禁止的內容。這麼做的結果是,你會想到、感覺到或去做自己正在努力避免的事。所以,在經過雜貨店的零食貨架時,「監控」會記住「不買曲奇」這個目標,同時你的腦海中會充滿「曲奇、曲奇、曲奇」的警告。如果沒有「操作」去全力平衡「監控」,在你的大腦里就會上演一幕莎士比亞悲劇。為了阻止你「墮落」, 「監控」直接把你引向了墮落。

  • 試圖不去想某件事,它就會一直縈繞在你腦海中。這就導致了第二個問題:當人們試圖擺脫一種想法,它卻不斷回到腦海中時,人們很可能認為它一定是真的。為什麼這個想法會不斷浮現?我們相信,我們的思想是信息的重要來源。當一個想法頻繁出現、難以擺脫時,人們會很自然地認為它是需要關注的重要消息。

  • 韋格納提出了一種對抗諷刺性反彈的方法。這個方法本身就很有諷刺意味——這個方法就是放棄自控。當人們不再試圖控制那些不希望出現的想法和情緒時,它們也就不會再來煩你了。大腦激活研究證實,一旦允許研究對象把壓抑的想法表達出來,這個想法就不太容易被激活了,因此進入意識的可能性也變小了。這件事說起來有點矛盾——允許你去想一件事,反而會減少你想起它的可能性。

  • 結果證明,這種方法對消除許多不好的內心感受都有用,它的適用範圍大得令人吃驚。去想自己所想,追隨自己的感覺(你不必相信它是真的,不要覺得必須採取行動),這是治療焦慮、抑鬱、嗜食和各種上癮癥狀的有效方法。我們通過這些證據可以看到,放棄控制內心感受,反而能讓我們更好地控制外在行為。

  • 研究顯示,越是壓抑消極情緒,人越可能變得抑鬱。抑鬱的人越是想擺脫痛苦的想法,就越會變得沮喪。韋格納的第一個思維壓抑實驗表明,這即使對健康的人也會有同樣的效果。他要求被試者要麼去想以前發生過的最糟糕的事,要麼不去想那些事。當被試者感到壓力或覺得煩亂時,不讓他們去想這些傷心事,比讓他們去想這些事,更容易讓他們情緒消沉。另一個實驗表明,人們試圖擺脫自我批評的想法(「我真失敗」、「大家都覺得我很蠢」)時,與坦率面對這種想法相比,他們的自尊心更容易受挫,情緒更容易變壞。即使當人們自認為已經擺脫了負面想法時,情況仍舊如此。諷刺性反彈再次發揮了作用!

  • 注意,這種方法和相信或思考某個想法是不同的。不要抑制想法,接受它的存在,但不要相信它。你要接受的想法是:這些想法總是來來去去,你無法控制會出現什麼想法,但你不必接受它的內容。換言之,你可以對自己說:「好吧,那種想法又來了,又得心煩。不過,這就是思維的運作方式,它並不一定意味著什麼。」但不要對自己說:「好吧,我想這是真的。我真是個糟糕的人,糟糕的事會發生在我身上,我想我要接受這一點。」同樣的方法也可以用於應對使人分心或心煩意亂的各種情緒,比如憤怒、嫉妒、焦慮或羞愧。在多次嘗試這種方法後,比較一下這麼做的結果和努力擺脫心煩想法和情緒得到的結果,看看哪種方法更能給你帶來內心的平靜?

  • 無論是拖延症患者想擺脫焦慮,還是酗酒者想避免孤獨,擺脫不好的感覺往往會導致自我毀滅的行為。挑戰一下你的意志力,有沒有什麼你不想體驗的感覺?如果你允許自己去體驗,調節呼吸並想像浮雲,會發生什麼事?

  • 科學研究表明,當我們自我抑制,禁食一種食物時,我們反而會對它有難以抑制的慾望。你是否有這樣的體驗呢?你試過通過不吃一系列食物或你最喜歡的零食來減肥嗎?如果你試過,你堅持了多久?你最後堅持下去了嗎?你現在禁食什麼東西嗎?如果有,禁食是不是使你更渴望這些東西呢?如果你沒有節食過,你是否曾經被禁止做什麼事呢?被禁止做某件事會消除你對它的慾望,還是會激起你更大的渴望?

  • 如果無法擺脫這些想法和誘惑,我們要如何應對它們呢?或許我們應該包容它們。

  • 意志力實驗:直面自身慾望,但不要付諸行動在好時巧克力實驗中,實驗組織者告訴那些知道「白熊」現象和「反彈」理論的學生,在接下來一周里可以用以下4個步驟來應對自己強烈的慾望。這些慾望可以是巧克力、卡布奇諾咖啡或不停查收電子郵件。1.承認自己腦海中的慾望,以及渴望某種事物的感覺。2.不要馬上試著轉移注意力或與之爭論。接受這種想法或感覺,提醒自己「白熊」現象和「反彈」理論。3.退一步考慮,意識到這種想法和感覺並不受你控制,但你可以選擇是否將這些想法付諸實踐。4.記住你的目標,提醒自己預先作出的承諾。正如那些學生會提醒自己,他們答應過不偷吃巧克力。

  • 意志力實驗:駕馭衝動無論你對什麼上癮,「駕馭衝動」的技巧都能幫你抵抗誘惑,而不是屈服於它。當衝動佔據你的頭腦時,花至少一分鐘去感覺自己的身體。你的衝動是什麼樣的?是熱的還是冷的?身體有沒有感到不舒服?心率、呼吸或內臟有什麼變化?保持這個狀態至少一分鐘。看看這些感覺在強度或特性上有什麼變化。就像小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一樣,拒絕按照自己的衝動行事,有時會增加一個人的緊張程度。試著接受這些感覺,而不是試圖否認它們。當你使用「駕馭衝動」的技巧時,呼吸是很有幫助的。你可以去感覺呼吸,體驗吸入和呼出每一口氣時的感覺,在此過程中了解自己的衝動。當你第一次採用這個策略時,你可能一時駕馭住了衝動,但後來又故態復萌。在鮑文的吸煙研究中,每個人走出「刑訊室」後都馬上抽起了煙。如果你在最初幾次嘗試中失敗了,別灰心,這並不意味著這種方法是無效的。「駕馭衝動」和其他自控的新方法一樣,都需要時間。你是否想在衝動來臨之前就使用這項技巧?你可以正襟危坐,看看自己什麼時候產生了衝動,想要抓鼻子、蹺個腿或動一下。用同樣的方法來駕馭這時的衝動,去感受它,但不要隨衝動行事。

  • 當你開始試著接受慾望時,請記住,抑制慾望的反面不是自我放縱。

  • 這些實例都證實了,認識自我、關心自我和提醒自己真正重要的事物,這三種方法正是自我控制的基石。

  • 本章總結核心思想:試圖壓抑自己的想法、情緒和慾望,只會產生相反的效果,讓你更容易去想、去感受、去做你原本最想逃避的事。深入剖析:· 觀察「反彈」效應,看看你有沒有想逃避的想法?壓抑這些想法是否有效?試圖擺脫某種想法,是否反而會讓那種想法變得更強烈?· 你最想得到的是什麼?當你拚命試著把某件東西趕出腦海時,是不是反而對它產生了更強的渴望?意志力實驗:· 忠於你的感受,但別相信你所有的想法。當你產生不快的想法時,將注意力轉移到身體上,然後專註於呼吸,想像這些想法像浮雲一樣逐漸淡去。· 直面自身慾望,但不要付諸行動。當慾望來襲時,注意到它,但不要馬上試著轉移注意力或與之爭論。提醒自己「白熊」現象和「反彈」效應,記住你真正重要的目標。· 駕馭衝動。當衝動一直存在時,與這些生理上的感覺共處,像駕馭海浪一樣駕馭它,不要試圖擺脫它,但也不要將衝動付諸行動。

10 結語

  • 人是多個自我的混合體。人類的天性不僅包括了想即時滿足的自我,也包括了目標遠大的自我。我們生來就會受到誘惑,也能抵制誘惑。人類生來就能感覺到壓力、恐懼或失控,但同時也能讓自己平靜下來,能掌控自己的選擇。自控力的關鍵就是理解這些不同的自我,而不是從根本上改變我們自己。在追求自控的過程中,罪惡感、壓力和羞愧是我們通常用來對付自己的武器,但都不起作用。

  • 自控力最強的人不是從與自我的較量中獲得自控,而是學會了如何接受相互衝突的自我,並將這些自我融為一體。

  • 如果說真的有自控力秘訣,那麼從科學的角度來說確實有一個,那就是集中注意力。當你作出決定的時候,你需要訓練自己的大腦,讓它意識到這一點,而不是讓它自行其是。你需要意識到,你是如何允許自己拖延的,你是如何用善行來證明自我放縱是合理的。你也需要意識到,獎勵的承諾並非總能兌現;未來的你不是超級英雄,也不是陌生人。你需要看清,自己身處的世界,無論是銷售陷阱,還是社會認同,都在影響你的行為。當你的注意力即將分散的時候,或者你即將向誘惑投降的時候,你需要靜下心來,弄清自己的慾望。你需要記住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什麼才能真的讓你更快樂。「自我意識」能幫你克服困難,實現最重要的目標。這就是我能想到的對「意志力」最恰當的定義。

  • 未來的人生道路上,請保持科學家的心態。嘗試新鮮事物,收集自己的數據,根據證據作出判斷。對出人意料的想法保持開放的心態,從失敗和成功中汲取經驗教訓。堅持有效的方法,和他人分享你了解的知識。面對複雜的人性和現代社會的誘惑,我們最好能做到這幾點。但是,如果我們能保持好奇心和自我同情,那對付它們就綽綽有餘了。

來自微信讀書

推薦閱讀:

怎麼區分原理、定理、定律、理論、概念、效應這些燒腦詞?
如何讓孩子在遊戲中成長?
《捷德奧特曼魔王形態》還有什麼形態?
這是一篇值得收藏的資源乾貨文章
藝術小白的藝術學習3部曲

TAG:讀書筆記 | 知識管理 | 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