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修習感悟與曼陀羅
何必管一片海
有多澎湃何必管那山崗它高在什麼地方
只願這顆跳動不停的心永遠慈愛好讓這世間冰冷的胸膛如盛開的暖陽
以這首歌開場,不知詩意否,本人是很喜歡這種虔誠的力量和淳樸。
我是90後文藝女青年&不間斷修行者,上半年修習了一段時間的《心經》,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下,「三人行必有我師」希望大家多多指點。修行是一場苦旅,在這條路上如果可以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時常討教也是快樂的事情,感恩師兄們閱讀。
心經全文玄奘譯本如下: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心經》是佛教的一部非常經典的著作,大慈大悲的觀自在菩薩為眾生揭示了斷除煩惱苦厄、照見諸法實相的大智慧。
那麼這種實相與大智慧是什麼呢,這本經文中最突出的一個思想我感覺就是,這世間的外在顯化是由因緣和合而成,是空的,但它又是真實存在的,是我們自己所作所為的真實顯現,所以它又是不空的。執著與慾望是空的,因緣與因果不空。
我們的外貌、事業、感情、金錢、財富、地位這些外在的顯現,在隱性層面有更大的力量在推動與作用,這就是因果與因緣的力量。我們在現實中可以感受到很多事情的發展與結果不是我們可以控制和改變的,那麼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什麼呢?
當佛陀還是迦毗羅衛國王子的時候,看到世人的生老病死、種種傷痛,感受到,我們雖然活在世上,但是並不是真正的自由的活著,我們對於這些自己的事情竟然都是無法掌控的,於是開始思考造成這樣結果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於是,佛陀離開皇宮開始了苦行僧的修行生活,終於,在菩提樹下開悟。佛陀領悟到的正是:世間的所有諸相皆是由因緣和合而成。
經文中有一句幾乎眾所周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我們這個世界的所有物質顯化並不是我們真正的擁有,它們只是因緣和合的一種顯現。世事無常,它們隨時可能失去或改變,所以我們不應該因執著而失去本心,因慾望而不知克制,造下種種業力,帶來死亡與傷痛,一層一層墮入更深的輪迴。
空即是色:種種的物質顯現又是真實存在的,是我們自己的所作所為造成的。我們存在於這個世界,物質是一切的基礎,如果我們脫離了物質,必然是不切實際與虛幻的,為人立於世,需要在生活中修正自己的心念與行為,而不是活在精神的幻想之中。如果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完全也可以在平時的工作修行當中去體現,所以空也可以在物質中體現,也需要立足與現實。所以,這一切顯化又是不空的,是真實存在的。
後文當中還說: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眼所見者為色塵,耳所聽者為聲塵,鼻所嗅者為香塵,舌所嘗者為味塵,身所覺者為觸塵,意所分別者為法塵)、五蘊(色、受、想、行、識)都是空。
關於空,我個人的理解是:當我們的靈魂來到我們的肉身當中,便有了這些五蘊、六塵等慾望、執著、享樂、體驗,而業力也會左右我們的思想,帶來更多的束縛與阻礙,我們如果可以感受到自己真實的靈魂而排除這些慾望與執著的驅使、排除虛妄看到真實、慢慢修正自己,停止造業,修習善因,便可以在輪迴當中心念向善,越來越好,最終獲得靈魂的自由與解脫。
在下根據自己對於心經的理解和感受畫了三幅曼陀羅,不才在這裡與大家分享一下,歡迎師兄們點評、指導,在下感謝之。
第一副是《皈依佛 空 正念的力量》
第二幅是《六根 五蘊 輪迴》
第三幅是《心的蔓延 力量 與清凈蓮花》
希望大家可以多多體悟、思考《心經》中的大智慧,祝好。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