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狐禪與不昧因果:

百丈禪師每日上堂。常有一老人聽法並隨眾散去。有一日卻站著不去。師乃問:「立者何人?」老人云:「我於五百年前曾住此山。有學人問: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否?我說不落因果。結果墮在野狐身。今請和尚代一轉語。」

師云:「汝但問。」

老人便問:「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否?」師云:「不昧因果。」

老人於言下大悟。告辭師云:「我已免脫野狐身。住在山後。乞師依亡僧禮燒送。」

次日百丈禪師令眾僧到後山找亡僧,眾人不解,師帶眾人在山後大盤石上找到一隻已死的黑毛大狐狸。齋後按送亡僧禮火化。

===============================================

   佛教的修因證果,正是因果律的體現。老人以為修行人可以「不落因果」,恰恰陷入了邪見,屬於「大妄語」,結果受了「野狐身」之報。又有個瑞岩和尚,整日價自喚「主人公」,復自應諾。宋 無門慧開禪師批評他誤把「識神」認為「真心」,是「野狐見解」。(《無門關》)

   禪者由於未達空理,誤信」不落因果「而五百世為狐;經百丈點破為」不昧因果「,始脫狐身而化去。因此,凡是空談公案,只是口頭上說無相無我,無佛無眾生,而不曾經過切實修行的人,便稱之為野狐。切實修行,而又執著有大功德,希求成佛做祖,認為能轉*輪,並有無量眾生可度、已度、將度的人,佛家稱為執著漢。必須不昧因果之理,又不執著」我「的價值之為實在,方為佛法的正理所在。僅專研義理而忽略禪觀實修,便會成為說食數寶型的文字法師光點菜單,不嘗菜味,算數他家寶,自無半毫分。如果他們滿口都是明心見性、頓悟成佛,並稱自修自悟自作證者,便被稱為野狐禪。

  中國人好簡求速,所以頓悟法門的禪宗,幾乎一枝獨秀。但也因此而養成許多懶人,聰明伶俐鬼,不事實修戒定慧而光賣弄禪語機鋒,野狐禪客滿街走。 如果不用功,也沒有親自的、確實的體驗,卻走捷徑、抄近路、取便宜而沾沾自喜,認為自己已經得到禪的悟境或禪的心要,都可能跟野狐禪分不了家。也就是,不講究先付出才有收穫的因果,就是野狐禪。「不昧因果」而是指對於因果報應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因果可以用兩種方式來說:1、邪因得邪果,正因得正果。如果是邪因,因為因地不正,果地一定也會遭殃。比如說,要斷除我執才能真正悟入禪境,如果心有企圖,跟貪慾、名利或憤怒、怨恨、驕傲、嫉妒等心念相應而努力修行,雖修的是禪法,但因地不正,即使也講因果,亦是野狐禪。如果為求神通、為求感應、為求神秘經驗、為求現生的福利而修禪法,也是野狐禪。在這則公案中,當僧問:「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否?」答他不落因果,原無甚過錯,乃自生疑而落狐狸身!可憐眾生,五百年後猶自不惺惺,幸得百丈慈悲為他釋疑道:「不昧因果。」方才將這一疑團放下,釋然而化。

  「不落」、「不昧」,相差一字,意境大有死活天淵之別,但在達人份上確無絲毫分別。以佛性天真,一絲不掛,一塵不染,一法不立,因因果果向甚處去著,死即無有,活從何來?其間還容是非、正誤否?這野狐能從不昧處悟去固幸甚,如能從不落處悟去,則海闊天空更勝一籌。臨化去,還要百丈做亡僧禮火化,更是粘著,要知狐狸也可作佛嘛。而百丈亦俯從其請,亦不免混身落草,落在因果中矣。

  在佛教中,產生事情的直接原因為「因」,間接原因即附加於「因」之上的事情、條件為「緣」,由此產生的結果為「果」。在此過程中,由「因」而「果」的力量為「業」。例如有一粒豆的種子,這是「因」,耕田、播種、澆水、施肥,這些叫做「緣」,發芽結果,這就是「果」。「緣」是否到位,與「果」關係甚大。即使是惡因,但如有良緣,就能得到善果。良因如果加上惡緣,就會得出惡果。而且,果也不會終於果,果還會成為因,加上緣又生出果。

    這不單單是豆的種子問題。人們的存在都遵照這一法則。我們一件一件的善行或是惡行累積起來就形成了我們的現在。而且這還沒完,那些行為都會成為「因」,當然又會形成「果」,這就是「因果報應」。大修行人絕不可能免於「因果報應」,也就是說因為不是「不落因果」,所以老人墮入野狐之身。

那麼百丈和尚回答的「不昧因果」是什麼呢?處於「因果報應」之中又超越它,在「因果」中又不受制於其狀態,一語道破就是「不昧因果」。

  在百丈和尚的「眼」里,既沒有墮入野狐身這回事,也沒有脫野狐身這回事。「因」只是一時之位,「果」也是一時之位,這就是全部的存在。野狐就是野狐,是絕對的存在。老人因為執著於因果報應而又妄想不受因果報應,想辦法要脫離野狐之身,而五百世都不得解脫。聽聞百丈和尚一語道破「不昧因果」,悟到野狐就是野狐之時,反而能脫五百世野狐之身.
推薦閱讀:

有哪些經典的畫餅(思想、理論)一直用來阻止人走向成功?
廣本理念S1和東本思銘,到底誰該先停產?
為什麼安慕希、純甄、莫斯利安的包裝盒要設計成這種形狀?
為什麼我們需要批判性思維
如何做好HSE培訓、保證效果,使員工形成良好的HSE理念?

TAG:佛法 | 理念 | 量化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