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阿里2016財報:四小龍崛起 四小花旦驚艷

北京時間5月5日,阿里公布了2016財年全年業績。除了老本行電商業務鞏固優勢外,這次財報另一值得關注之處,就是多個新業務開花結果,收穫回報。在過去幾年時間裡,阿里陸續依靠收購整合和自我孵化,形成了新主營業務「四小龍」——阿里雲、UCWeb(包括UC頭條和神馬搜索)、高德和本地生活。2015年,「四小龍」成功在各自行業佔據數一數二的市場份額,並繼續高速衝刺,開始和阿里電商業務發揮協同效應。

同樣在這一年,阿里又著手投資培育了「四小花旦」——閑魚、釘釘、YunOS和阿里旅行。背後的一條主旋律若隱若現:立足實體商品,走向更廣闊的服務經濟。以在線零售起步,發展計算和數據服務、企業服務、內容服務和本地生活服務。人們發現,這一年阿里似乎變「重」了,背後是這家中國互聯網巨頭更加深入到實體經濟中,利用互聯網充分重構產業鏈,尋找化學變化,力圖在佔中國GDP一半以上,高達30萬億人民幣的第三產業服務經濟中找到價值藍海。

阿里云:兌現天賦

2009年商用化以來,阿里雲在阿里內部曾經備受壓力——超前如科幻小說的理念、難以和天貓淘寶相比的收入,都讓外界常常忽視這個阿里投入多年的業務。而全年的三位數增長,讓過去這一財年成為阿里雲的起飛之年,這和天時、地利、人和密不可分。

財報顯示,雲計算、互聯網基礎服務業務在2016財年第四季度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季度收入達到10.66億元,同比增長175%,增速超過上一季度的126%,雲計算付費用戶數已超過50萬。繼亞馬遜AWS和微軟Azure之後,阿里雲已成為全球第三大雲計算服務商。

得益於「互聯網+」戰略,中國更多政府部門、國企和大型私企著手改革IT部門,雲計算取得了爆髮式增長,阿里雲則踩准風口,迅速把「技術」變成了「業務」,不斷兌現過去6年提前布局的紅利。這一年阿里雲馬不停蹄推出新產品、新服務、聚集開發者,為各行各業定製雲計算大數據的服務方案。在中國市場,阿里雲對中國市場和客戶的熟悉程度,贏得信任和本地化銷售的能力都遠超微軟、亞馬遜等海外巨頭。與國內巨頭相比,阿里雲又是起步最早、技術最強和服務最全面的。坐享這種雙重紅利,讓阿里雲攻城略地。德銀針對CIO的調查顯示,約65.5%的中國受訪者使用阿里雲作為他們的獨家服務提供商,在中國市場佔據毫無疑問的領先地位。

在阿里內部,2015年是確立阿里云為主營業務的一年。去年7月,CEO張勇宣布追加投入60億元給阿里雲,無論是市場預算,人員預算和資源預算都空前充沛,推動阿里雲連續4季度超過100%增長,付費用戶超過50萬。

今年第一季度中,全球主要雲計算服務商均獲得高速增長,形成亞馬遜AWS、阿里雲、微軟Azure為主的第一陣營,其中阿里雲以175%的增速大幅領先其他服務商。同期,亞馬遜AWS收入增幅64%,微軟Azure增長120%。

德意志銀行預計:「到在2019年,阿里雲的年度營收將達到677億人民幣。」6年堅持後,阿里雲跑啊跑,終於追上了那個被寄予厚望的自己。

UC高德:創造歷史的成功整合

互聯網大公司做收購,整合一定死?百度收購的91已銷聲匿跡,京東收購拍拍關門大吉。你確實很難找到BAT企業收購後成功整合的案例,但UC高德就正在書寫這樣的歷史。在2014年被阿里相繼完全收購後,UC和高德在俞永福的率領下,雙雙實現了大幅增長。不僅保持增速,UC還從瀏覽器走向了資訊頭條和搜索,創造了UC頭條和神馬搜索兩大產品。高德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了腳跟,抵抗住了百度地圖的攻勢,發揮專業性的特色,在移動、導航和車聯網三個領域搶佔市場份額。俞永福也因此獲得認可,成為阿里合伙人的新成員。

UC高德成功的背後,是阿里式收購的整合精髓——「請別人回來整合自己」。在移動時代,信息流成為互聯網的一大入口,而電商起家的阿里一直缺乏一個強大的信息流產品。UC的用戶基礎和內容基因最大化補充了阿里的短板。3月數據顯示,UC頭條的日均曝光已經超過60億次,UCweb全球月度活躍用戶4億。阿里電商板塊,特別是內容電商和UC頭條的融為一體,已經開始呈現出一個新增長點。

口碑復興:阿里的本地生活野望

隨著口碑復興,9億美元投資餓了么後,阿里在本地生活領域的布局逐步清晰起來。

以到店/到家兩大場景區分,「口碑」聯動支付寶,深度鋪設「到店場景」。在「到家場景」,由「口碑」提供入口,餓了么負責運營商家。2015年12月,口碑的日均交易筆數已經超過500萬筆,季度交易額突破200億。新近投資的餓了么覆蓋300座城市,擁有5000萬消費者,進一步夯實了阿里在餐飲配送領域的實力。阿里還進一步揮動電商這柄寶劍,用天貓的商品通、會員通、服務通,手機淘寶的超級App優勢,驅動全產業鏈擁抱互聯網,實現更紮實的線上線下融合。

業內曾有評論,阿里O2O慢了一步,但後發而先至。阿里成功避開了O2O的燒錢大戰,利用強大的資本勢能,選擇在低點「摘果子」,拿下市場上的勝利者,通過聚合後的規模優勢,降低成本,創造化學反應。

就像阿里巴巴CEO張勇所言:「用圈來的錢,燒錢買成交額、買用戶,這樣沒有未來,因為錢是會燒光的,別人也會燒,這並沒有門檻。核心是在燒錢的過程中,誰率先完成了商品或服務的組織重構,誰在重構過程中發生了化學變化,帶來了整個生產供給效率的提升。」

撬動一個更大的服務經濟生態,需要持續不斷的甚至不計短期回報的投資。好在阿里也許是中國互聯網企業中最有資格這麼做的:財報顯示,截至3月31日,阿里巴巴集團擁有現金及現金等價物1068.18億元人民幣,2016財年創造了512.79億自由現金流,充沛的資金讓阿里有著充分的迴轉空間。從B2B「養活」淘寶,再到淘寶孕育天貓和支付寶,再到電商孕育雲計算。16年來阿里巴巴依靠這一輪一輪的自我迭代走到今天,成就了一個煊赫的商業生態。顯然馬雲和他的高管團隊不會停步,正在高達30萬億規模的新服務經濟中尋找下一個阿里的增長點。


推薦閱讀:

入股中興軟創:阿里雲生態布局極為重要的一塊拼圖?
阿里年會的40000隻Iot手環
一個人對抗阿里巴巴:方興東註定是孤獨的反壟斷鬥士
馬云:我以為只是客套一下,聊了20分鐘,談了個12年幾十億的合作
阿里千億營收的背後玄機和野望

TAG:阿里巴巴集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