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眼看社群

跟我同齡的人,也就是20世紀70年代初的那一批人,包括我的同學、朋友,面對互聯網,無論是技術應用還是觀念,都出現了分化—一部分人對互聯網的接受能力很強,在互聯網「侵入」我們生活的過程中,能夠以開放的心態、學習的態度迅速融入其間;而另外一部分人則是自我封閉,在所謂的隱私意識下,對互聯網工具及其應用持懷疑態度、抱有抵觸情緒,並刻意迴避。很多人到現在都不知道怎樣去發紅包和搶紅包,連初級入門者都不能算。我也曾經有過這樣一個階段!

  如果不是2013年來到北京,進入一家與酒類電商相關的廣告傳媒公司,恐怕我自己與互聯網的緣,這一生都要被傳統媒體所阻隔。也正是從那一年開始,我才學會使用微信,才開始接觸到大量與互聯網有關的活動,才結識了一批與互聯網有較深淵源的人物,才接觸了一些與互聯網有關的資源。也正是此後的2014年春節,在微信的「紅包逆襲」中,我才學會了搶紅包和發紅包,才真正對移動互聯網有了入心的體驗,才改變了對互聯網媒體的看法,才提起了對移動互聯網的興趣。

  由此,我想起一位歌星很有穿透力的歌詞: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

  隨後,在參與一家酒類網站運營的過程中,我結識了366老年手機的創始人,並在2014年3月到6月,親自策劃和參與了一輪微信群紅包營銷,其間通過運用紅包抽獎,逐步熟悉了微信群,對移動互聯網的認識也有所加深。

  在當時,因為微信社群尚處於「小群時代」,按照微信的應用規則,普通微信群的人數上限為40,而每個人能建的百人群又不能超過兩個(個別地區可以建立150人的微信群),因為群小,人數少,操作和掌控還比較容易。等到後來微信擴群之後,即所有微信群的人數上限可以擴至500人,且取消了每個人的建群數量和許可權限制,微信的社群時代真正到來了—從微信群的價值被關注、挖掘和激活,到社群經濟的商業模式初步建立;從「人人爭當群主」,到微信群信息泛濫並因此引發退群潮;從微信群時間碎片化、信息垃圾化、社交表面化到社群價值被稀釋……微信群已經進入一個價值再發現和價值重構的時代,且在艱難中向社群經濟爬行。

  有人說,微信成功「逆襲」,是從一場紅包營銷開始的。而微信群經濟的按鈕被按下,則是從微商開始的—但微商之於社群經濟,也僅僅是按下了一次按鈕而已,社群經濟的真正源起,則來自微信群的擴張和「社群時代」的崛起—無人不為微信狂!

  我從2014年年初開始玩微信群,經歷了微信爆發過程中的種種,見證了微信群小天地中的人性,同時有幸在酣客公社的社群運營剛起步之時即加入其中,感受、學習和見證了酣客公社微信群從零起步到成長為「微信群運營成功樣板」的全過程。

  在微信這個大江湖裡,很多人也是從2014年開始便逐漸融入微信群這個小社會的。在這裡,各色人等千奇百怪,彼此勾連或擦肩而過的劇情每時每刻都在上演,而一些有眼光、有互聯網意識、有駕馭能力的牛人大咖,也都將目光盯在了微信群未來的巨大發展空間上,並希望能夠借移動互聯網時代正在來臨這一「東風」,以及大數據商業環境所帶來的各種機會,傾心凝力於社群經濟,希冀能大有作為。

  但是,社群江湖未必好混。社群發展趨勢,社群經濟的運行規律,皆需要運營者用心去把握。在2014年上半年,很多人還在想方設法加入更多的微信群,而在經歷過一年多的洗禮之後,進群、退群,加人、踢人已經成為一種微信群的「常態」,而在這種常態中,如何把握其規律,如何吸納更多的粉絲,如何實現商業價值轉化,如何更好地運營微信群,都是關注社群運營者眼裡的新課題。

  互聯網的本質不是一根網線的連接,不是兩台終端的溝通。社群的本質,不是一群男女老少的嘰嘰喳喳,也不是一個平台的左勾右連—互聯網的終極不是人聯網,而是心聯網;社群的終極不是湊圈子,而是共生。在心聯網的世界裡,只有把握人性、贏得人心,才能壯大社群。

  說實話,我與酣客公社的緣,差一點兒擦肩而過,若是當初錯過了,也便沒有後來對社群經濟一年多的潛心跟蹤學習和研究,也就沒有對酣客公社社群運營經驗和規律的總結,或許,也就不會有這本書了。

  2014年4月下旬,我到上海出差,抽空與此前進行微信群推廣時結識的「群友」—在浦發銀行工作、特喜歡喝酒的老胡見了一面。酒後,老胡向我轉發了一份有關酣客封測的活動通知,因為在這個行業中經常收到類似的活動信息,所以當時並未在意。而老胡,聽朋友說酣客公社的這個活動很是與眾不同,加上他又是愛酒之人,所以他就去參加了。

  其實,出差之餘,當時是完全可以抽出時間去看看酣客封測到底是個什麼東西的,但因為不在意,便錯過了。後來,在微信上與老胡聊天,老胡講起了酣客封測,講起了酣客酒的種種好,講起了酣客與茅台的大PK,我才對酣客有了一點兒印象,但當時也只是把它當作一種普通的酒、一個新品牌、一種新的營銷手段而已。老胡說:酣客公社建了一個微信群,我拉你進去吧。於是,我便開始了與酣客之間的緣分之旅。從此,見證了酣客社群經濟的成長和發展,也見證了酣客社群運營的各種手段、技巧、「秘訣」—在酣客公社發生的所有重大事件,我幾乎都曾經親歷、親見。這也是本人得以近距離認識、觀察、學習並總結酣客社群運營方法和經驗的基礎。

  酣客公社開展社群營銷,以及由社群營銷走向社群粉絲經濟,恰好把握住了微信社群發展的脈搏,正是所謂的順勢而為、動態運營和管理。從2014年4月建立第一個酣客公社微信群開始,到後來迅速擴張至幾十個分社、數百個大隊,酣客在短短200多天的時間裡聚集了近萬人,同時也形成和奠定了酣客公社「一萬酣客,八千鐵粉」的江湖地位—酣客公社這種發展經歷,我是親眼見證了的。

作為中國社群經濟的一個典型樣本,酣客公社在2014年3月正式註冊成立了公司,4月建立了酣客總社微信群。從最初群里人員蕪雜,到後來的絕大多數群友轉化成酣客粉絲;從酣客老王開講的第一節FFC課程,到後來群友主動參與酣客活動,並養成一種自覺為酣客「護法」的習慣;從酣客老王帶領大家在酣客公社的微信群里幫助一些有需求的企業進行「免費麥肯錫」,到後來成系列的酣客產品批次推出;從「全國粉代會」到酣客「生態大學」,酣客公社走過的每一步,都足以對傳統企業產生重大啟示……

  而我,也從一個旁觀者逐漸入局、入戲,享受著「隻眼看社群,醉眼看酣客」的愜意和輕鬆。曾經有行業內的朋友說,我在酣客公社的社群里就是一個「看戲的」。這話說得其實挺客觀—作為一個酒行業的媒體人,冷眼旁觀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最初進入酣客公社的微信群,其實也是這樣。

  但,從看戲到入戲,還是可以轉化的。就像一些不了解酣客老王的人,在接觸他之後,往往會被他的才華、學識、魅力所折服一樣。在酣客公社的群里,很多人都是從「看戲」最終「入戲」—揭示這些人為什麼「被酣客」化,也許比解密酣客的社群玩法更有意義。但我還是希望能夠從社群運營和實操的角度,從解剖中國社群經濟成功樣本的視角,在這本書中對酣客公社的社群運營進行部分解密。

  要想玩轉微信群,是需要了解它的基本需求和「市場環境」的,因為微信群在未來也會成為一個能給我們帶來歡樂、利益、社交體驗、關係、資源紅利的產品。對於微信社群,如果把握得好,有可能會壯大為一個可以放大價值的平台和生態,如酣客公社,短短一年之內就獲得了上萬中年企業家粉絲;如果運營和管理得不好,便擺脫不了遍地殭屍粉、一群沉默人的命運,玩著玩著就把群玩死了,走著走著就把粉絲給弄丟了。這樣的例子已有很多,在此就不再一一列舉。

  本書將以酣客公社這個當下最成功、最落地的粉絲型微信群為樣本,通過對其運營手段、模式、規律及經驗等進行解剖和總結,從社群價值、運營、產品等多個角度入手,對酣客公社的社群模式做深度分析,以便能夠就社群運營為大家提供具有參考價值的實戰、實操、實效的社群經濟樣本。值得一提的是,酣客公社自創立之後,在當年即成為移動互聯網世界裡最熱門、最成功的社群之一,既叫好也叫座,不僅有鮮花,也曾經不斷被拍磚,更重要的是,它所營造的粉絲氛圍、抓取的粉絲質量、完成的商業轉化率,都已經遠遠超越了那些名聲在外的社群。

  在商業價值轉化這一點上,酣客公社幾乎秒殺所有社群,這充分見證了社群經濟中「好的運營創造卓越價值」的鐵律。

  跟蹤研究酣客社群一年有餘,耗時半年寫就這本《社群運營》,希望能夠以解剖案例的形式,在走向社群經濟的道路上,為大家運營社群提供一些預期中的、有價值的信息和參考!


推薦閱讀:

TAG:社群 | 羅輯思維社群 | 社群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