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華為進軍移動醫療談什麼才是真正的「互聯網+醫療」

魏家東/文 《數字營銷戰役》作者

2015年12月14日中國移動全球合作夥伴大會舉行,華為不僅在大會上推出多款旗艦產品,同時也攜合作夥伴發布了6大行業解決方案,包括4G醫療、移動金融、智慧社區和互動教育等。

華為進軍移動醫療的消息由來已久,不過一直沒有見到實質的產品出現,本次在移動醫療的合作夥伴選擇的是芯聯達,非醫療領域的讀者大概不了解這家企業,不過能讓華為看上眼的一定不是等閑之輩。芯聯達是移動醫療領域的頂尖企業,其醫療「互聯網+」解決方案已經落地百餘家大型醫院。華為此次與芯聯達聯手推出醫院4G「互聯網+」解決方案,融合了移動醫生站、移動護士站、移動醫患溝通等典型應用。

最近一年來移動醫療熱的不得了,院前的挂號、輕問診在BAT的助推下已經成為全民焦點,然而本次華為沒有選擇BAT,沒有針對院前,而是選擇了切入院中,到底為何呢?

最近我在家門口的社區醫院發現他們在大力的推自己的公眾號,簡單的關注看了下還停留於信息展示的初級階段。去過幾個三甲醫院,也都推出了自己的APP,移動化已經成為醫院擁抱互聯網很重要的方式,但是到底是「互聯網+」、還是「+互聯網」,這個問題每家醫院的理解確實不同,讓思維落地需要的不僅僅是一把手的決心,還有行之有效的執行。

前段時間看到武漢市中心醫院主管信息化的副院長的分享,這家醫院的醫生、患者和管理者共用一個APP。

患者端:

可以通過手機實現在線預約挂號、查看檢查檢驗報告、在線繳費;住院患者還可以在住院期間及時收到健康宣教和注意事項的提醒,住院期間醫患之間可通過APP進行移動溝通,包括投訴和投訴跟蹤處理,以及後續對醫療服務行為的評價;出院後,患者還可以與主治醫生進行溝通諮詢、複診預約等。

患者端

醫生端:

醫生可以通過APP應用實現對患者的移動管理,例如用手機實現移動查房,獲取患者電子病歷、危急值提醒、臨床通知和院內通知及公告等。比如患者入院的同時,主治醫生會收到該患者入院的提醒,並可查看院內信息系統中該患者過往的診療信息。醫生攜帶手機可隨時調取患者最新檢驗檢查結果,以及相關病歷信息,從而幫助做出診療判斷。當患者檢驗結果超出正常範疇,主治醫生會收到相關危機值提醒信息,從而避免不必要的危害結果發生。

醫生端

這樣的場景是一個極致「醫療+移動互聯網」的場景,不是簡單的信息傳遞,而是業務交互。它和春雨醫生、挂號網們的切入點不同,前者是在傳統醫院業務流程深耕,後者則代表當下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去中心化產品。孰對孰錯呢?

其實從本意上來講無對錯之分,只是路不同,但就目前發展,還是可以做一些分析與大家分享。

第一,醫療用戶思維的真偽

從互聯網思維到「互聯網+」盛行,用戶思維是其中最重要的,這一點我也非常贊同,但是用戶的一級痛點到底是什麼呢?

如果拿一個餐館舉例,我們經常看到有些火爆到常年排隊,比如海底撈,排隊是常事,但是用戶願意等,在等待的時候有增值服務,用餐環節還有一些驚喜。對於海底撈的用戶來說,他們想要的是什麼呢?讓人驚嘆的服務。還有,比如最近火爆的名創優品,主打10元優質生活的日本設計師品牌,他們的用戶一級需求是什麼呢?便宜好貨!

那對於醫療領域用戶的真實需求是什麼呢?

如果在「看好病、掛上號、服務好、距離近、藥費低」這些關鍵詞里選擇,我想大部分受眾(非高端用戶)會把「看好病」當成最基本的需求,它在金字塔的底端,如果在這個醫生可以看好病,挂號排隊沒問題,服務態度、藥費、距離也變成次選。當然如果基礎達成後,其他能夠提升是非常棒的事情,記得有一個患者去醫院看病,醫生開了2塊錢的葯,患者吃後好了,發微博感嘆,為此N多媒體上了頭條,這真是良醫良藥的典範。

「好看病」與「看好病」的商業模式:

目前BAT布局的移動醫療產業大都以「好看病」為核心商業模式,這是流量型產品,就比如排隊買票、排隊等餐,總有想要特權的用戶出現,且本身傳統醫院之前存在半夜排隊、黃牛賣號等現象,這類移動互聯公司快速市場,獲得很多精準需求用戶,不過這些僅僅是入口級產品,獲得流量,之後很多移動端也開始新的嘗試,比如開診所等。

下圖是目前移動醫療產品布局醫患流程的節點:

對於患者來講,「看好病」這才是一級痛點,目前現在的移動醫療大都離這一點較遠,更多的是在提升效率、健康管理層面。不是他們不知道,是切入點不同,搶佔入口流量當然是目前這些流量型移動互聯公司的強項,更何況他們的背後是BAT。

我把院前、院中、院後三個階段分別用「好看(kàn)病」、「看(kàn)好病」、「病看( kān )好」表示,每一個階段的「互聯網+」都有其價值,儘管有些看似是偽需求,但在全流程的轉化上,加上資本介入、流量推動,慢慢對本質的關注會更加明晰。

第二,誰才是真正的用戶

患者?or醫生?

兩者皆是用戶,又並非如此。

患者是醫生的用戶。

醫生是移動工具的核心用戶,患者是移動工具的間接用戶。

移動醫療看似服務的是患者,讓患者更便捷,但實質移動醫療應該著眼於醫院與醫生,這樣的結果讓患者更受益。簡單的理解就是透過移動互聯手段讓醫生的診療更高效!

第三,移動醫療怎麼服務用戶

院前的移動醫療市場已經白熱化,相對而言作為患者就醫的院中環節,在移動互聯網化上稍顯薄弱,儘管醫院的信息化有很多軟體商在做,但是真正改變院中的移動醫療,需要「軟硬兼施」

在一次交談中與醫院互聯網+解決方案提供商芯聯達董事長楊宏橋談及此問題,他表示:「醫療的本質是醫生要為患者看病,移動醫療為醫院提供規範管理,為醫生提高效率,它是一個工具,軟體與硬體缺一不可。

院中醫生服務之無線查房

在美國著名的梅奧診所,其移動化水平也是醫療界的標杆。在一篇報道中,梅奧醫療中心IT部資深項目主任Ing Tiong先生說:「在梅奧,我們寫的不是軟體,我們寫的是醫療。」從可搜索的資料查詢,梅奧在2012年開始使用智能硬體。醫院為心臟病患者們提供裝載有梅奧診所相關信息和 app 的自動化導醫服務的 ipad,以幫助他們了解手術的程序、他們的治療計劃,以及他們可能的痊癒過程。梅奧的對醫療的深入研究與移動互聯網、智能硬體的積極擁抱,讓醫院變的更加智能。

儘管馬雲說三十年後醫生會失業,這樣的觀點我想是那些跟不上趨勢、業務不精的醫生被淘汰,未來移動醫療發展到連醫生都不需要的地步,恐怕是機器人時代,那樣人也就不存在了。目前很多移動醫療產品已經發現脫離不了線下場景,就是醫院,醫生需要在這個場景里,患者雖然可以拿著手機找醫生問,但是終究還是要走到醫院去,大部分藥品(處方葯)也是通過醫院進行流轉,如果說砍掉醫院的場景算是去中心化,貌似走錯了方向。

以醫生為移動醫療核心是現在也是未來的重點,醫生不會失業,因為醫療是服務,而不是像電商一樣賣標準化產品,每個醫生看病是根據當時患者病症進行診斷,診斷結果也與醫生的經驗與能力有關,所以這一人人皆知的道理就不可能讓我們放下醫院這個線下場景,移動醫療要做的真正價值點也就清楚了,那就是如何讓醫生的效率更高,在有限的時間裡創造更高的價值。

華為這樣的硬體巨頭都坐不住了,看來移動醫療的市場足夠誘惑,從醫療服務到大數據價值,吸引著更多資本、資源匯聚到這個領域。

如今,互聯網的戰爭已經不僅僅是流量之戰,而變成時間之戰!

移動醫療們都在搶醫生的時間,然而醫生到底要把重要的時間花在哪裡呢?

魏家東/文(《數字營銷戰役》作者、互聯網評論員、自媒體人、社會化營銷踐行者、金瑞營銷獎評委、WeMedia成員、2014年度最佳自媒體!微信公眾號:weijiadong2013或搜索「魏家東」,歡迎大家在百度百家、搜狐新聞客戶端、今日頭條客戶端、網易新聞客戶端、網易雲閱讀、一點資訊、知乎專欄、艾瑞專欄訂閱「魏家東」的自媒體。)

推薦閱讀:

《人類簡史》中的互聯網跳槽指南
之樂日記:人性背後隱藏的財富真相:心越窮,越沒人幫!
張小龍眼裡的產品經理素養
之樂日記:真正的聰明人,為什麼從不去社交?
情感化運營:後產品時代的制勝法寶

TAG:互聯網 | 移動互聯網 | 移動醫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