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自己在行善時不由自主帶著功利心該怎麼辦?

可能是我這個人比較矯情,總是自己在做很多好事的時候不由自主地想著將來可能會得到福報。我知道帶有功利心去行善是不對的,儒家說:有心行善,雖善不賞;可是自己總會不由自主去想,怎麼辦???


曾經有個佛油子咆哮瘋狂狀地嘶吼另一位師兄,三輪體空你都不懂啊!

概念好懂啊,施者空,受者空,供物空。

概念誰都會背,可是修行又不是考卷子,

你懂有屁用?你空一個我看看?真空了你又在這裡扯啥閑蛋?

所謂題主的問題,我行善的時候怎麼才能不帶有功利心呢?

這個核心問題就是那佛油子說的,三輪體空。

三輪體空的前提,就是證悟到空性。

然後知道做好事的人,被做好事的人,以及這件好事,自性本都是空的。

用唯識的話說,第七識要轉成平等性智。

更通俗講,雖然這件好事是我做的,是你受的。

但是你和我是一樣的,我做不做都是一樣的,你受不受也都是一樣的,

這件好事有多大,還是一樣的。

徹底熄滅掉自己對於」施者我「、」受者他「、」善事「之間的攀緣心。

這樣才能做到行善的時候不帶功利心。

這樣也就是佛所說的真正的隨緣。

而平等性智怎麼來?六七因中轉。

粗略說,

第六識是我們的意識,能想,能思考,能琢磨的,

第七識是俱生我執,也叫傳送識,或者染凈依。

可以大致把他理解為意識的運算規則

通過第六識,也就是意識的不斷的熏習。

通過念經、持咒、打坐,把無分別,無妄想,不執著的思維習慣重新建立在第七識里。

這個時候,第七識才從俱生我執,就是與生俱來的執著,變成了平等性智,也就是不加分別,不造作無明的清凈本來。

這就是所謂的轉識成智。

我們的運算方式沒有改變,只不過更換了運演算法則。

電腦就是那台電腦。一個裝了Windows95,一個裝了Windows 10。

可是運轉起來的效率、效果,起了根本的變化。

智慧就是從本來的識,更換了運演算法則之後所生起來的。

而讓第七識可以形成一條規則,這就需要第六識不斷地熏習。

比如念佛,不間斷、不夾雜地念佛,時時刻刻處處都在念佛,

直到最後,起心動念只有一句佛號,其他啥都沒了。

那麼在第七識里,就有了一個起心動念都念佛的規則。

這就需要長久的熏習,也就是所謂的禪定。

只有不斷地通過第六識的修習,才能慢慢地在第七識里書寫新的規則。

這個過程就叫做修定。

第七識按照新的規則運行,

這就叫定能生慧。

也就是定慧等持,也就是六祖所說,定是慧體,慧是定用。

他老人家還說,定就好比燈,慧就好比是光。一個是體,一個是用。

那麼回到問題,

行善的時候不自主地帶著功利心去思維,這就是俱生我執。

這是第七識與生俱來所帶來的功能。無數次的輪迴。我們把這條規則練的很熟悉了

那麼要對治他,就要在第七識里書寫新的規則。就是不分別,不妄想,不執著,不著相。

這就需要第六識的長久休息。

比如念佛的時候念茲在茲。比如密宗持咒的時候觀想本尊。比如禪宗參話頭時候的看顧話頭,提起疑情……

我這個法油子也咆哮瘋狂狀地嘶吼一次,

題主的問題必須要靠生起智慧才能破!

智慧的生起必須依靠禪定的修習!

禪定的休息必須依靠實實在在做功夫!

心定了,才不躁動,才不妄想,才不瞎琢磨!


不要管它,帶就帶了,行善就好。


沒關係的,種善因得善果,你就是帶著功利心和這個也沒關係啊,種了多少得多少


怎麼辦?

這是屬於般若智慧的範疇。

如果你能常常作如夢觀,如幻觀,如響觀,認為我們其實就是在夢中,在業力所幻化的境界中,一切都是假的,我們這個業報身也是假的,色聲香味觸法通通都是假的,能常常這麼熏習,這麼關照,那麼我們的人生會變得瀟洒的多,會自在的多。

既然是在夢中,還去在意我做了這些善事能得個什麼什麼福報幹什麼呢?一朝夢醒空空無大千啊。

要常常提起這個如夢觀,久而久之運用嫻熟了,這個心那個心自然慢慢放下了


如果你知道了自己帶有功利心的行善,並不能帶來很好的福報,那麼你還願意行善嗎?

如果願意,那麼你就已經做到了「在明知自己不能得到福報的情況下仍然行善」,那樣還能算是為了福報行善嗎?

如果真的沒有所謂福報,你還會行善嗎?(虛擬語氣,不討論福報是否真實,只討論在沒有福報的世界,你是怎樣想,怎樣做。)


沒關係的,真的沒關係,放鬆些,慢慢都會好的,目前做不完美沒關係,就這樣一天天修行下去,最後會水到渠成的。


渴望回報的奉獻與賄賂無異。


那就純粹的做個理性人也挺好的,助人講雙贏。

幫助人之前直接提條件 或錢 或名 或樂 或情。總有對方能付出的東西,哪怕是個微笑。

直接求個現世報有什麼不好,就怕幫了人後自身沒得到回報心生怨念反倒不美。

心無所住而行於布施。這是菩薩境界。

我等凡人,別把自己跟他人看的太高。


你做好事,不要讓他人知曉,也不要讓自己知曉。(觀自在菩薩。)


要注重學習佛學的善知識,理解緣起、無常、無我、空、涅槃這些思想,由此形成正思維、正觀念,去引導修行方是正道。


做多了就沒感覺了。

到那時候的心態就是:愛報不報無所謂。

原理呢,就是~目前你還把自己定位在「弱勢」,不自主地希望得到任何形式的「補助補償」。

等到你做多了,心態就變為~類似於~看到一群螞蟻,就隨手送了一塊兒蛋糕給他們…小螞蟻們無論給你多巨大的回報,你都覺得可有可無~無所謂~

——「哎呀做的好事太多了,記都懶得記啦~~原來我還幫過你啊?」

當然,小螞蟻的比喻,沒有貶低別人的意思啊——總之內心的平和就是那種樣子了~


我愛跑步,但是跑個一千米就跑不動了,怎麼才能參加馬拉松呢?


不用刻意在意,該怎麼做就怎麼做。


推薦閱讀:

法嘉宗智是誰?
佛必須是世俗統治者中捨棄王位財富的人,是因為只有這種能夠捨棄一切的人才有帶頭作用嗎?
為什麼有很多學佛的人,都尊敬「聖嚴法師」?
「八部天龍」在佛教中是什麼意思?
拜佛許願很靈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TAG:佛教 | 因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