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七月與安生》這部電影?

七月與安生這部戲改自安妮寶貝的小說《七月與安生》。

看完電影,又找來小說看,印象中八月未央一個短篇,原以為會看得痛哭流涕。

強忍不適,看了一刻鐘,很明確跟電影不是同一路。

小說里充滿了離別和殤感(沒打錯字),如肆意揮灑的青春,張揚,暴躁,糾纏,宿命,流浪。所有一切可被描述的不安份的形容詞都可在小說中找到蹤影。

如果說,小說版的七月與安生是青春期少女,充滿了尖銳和反叛;那電影版的七月與安全則是步入三十歲的女人,稜角被打磨的很好,剋制隱忍。

電影七月與安生,抽絲剝繭般的講述了兩個女人之間的故事。

少女時初遇,兩個性格不同成長背景不同的女孩。安生飛揚跋扈,特立獨行;七月單純溫順,循規蹈矩。她們形影不離,她們宛如雙生。直到七月遇到了英俊的男生家明。兩個女生中間似乎有了細不可聞的裂痕。他沒有說,她沒有說,她亦沒有說。

安生決定離開這個城市去流浪,去看天下。她走的勇敢沒有一絲留戀,脖頸中卻有一枚家明送給她的玉佩。之後七月和家明的戀愛如溫開水般持續著,從高中到大學,約定好畢業結婚。

可家明心裡一直裝著安生,對於平淡人生,最為致命的吸引是對方像曼陀羅,妖冶迷人,卻永遠無法擁有她,日日吞噬著他。

他決定離開小城,去北京緩衝,在北京遇到了安生。

從此命運不經意間變換了。

家明在電影里被淡化成一個符號,他清爽英俊,眼神無辜,似乎他做任何一個抉擇,都是對的。

電影情節被導演處理的非常巧妙,一重又一重的探奇,一條隱瞞的條線在最後一刻被揭開,說真的,我有點詫異,甚至有點想哭(鑒於這是一篇已經OUT的觀後感,我就直接寫了吧):

寫小說的人是安生,而七月,永遠留在了二十七歲。

安生終於成為了七月,而七月,永遠變成了安生。那個總是裝做溫順的女孩子七月,她的內心其實有更渴望飛翔更渴望自由的靈魂,可她總是掩飾自己,總是要成為世人眼中的好孩子。連她想要離開,都鋪設了順理成章的理由。剩下的路,讓安生一個人走完吧。

安生變成了七月,安靜,溫順,像打磨光滑的鵝卵石。

不知為何,看完這部電影,我非常想討論的並非兩個女孩之間的糾纏和關係,那種小心翼翼的處理的微妙感被導演拿捏的很巧妙。後來查了資料,監製是陳可辛,也就能理解為何這部少女電影拍出的諸多情感層次。

我想起了兩個故事:張愛玲的《紅玫瑰與白玫瑰》;東野圭吾的《惡意》。

一個對應的是男性的慾望和搖擺不定,振保愛誰不愛誰他也說不清。可他是真的說不清嗎?他只是不想選擇而已,又或者他想享受更多而已。

女性作家和女性導演拍的電影,劇中的男性總是會糾結,反而女性更為決絕,倒不一定真的是勇敢,大概是痛苦累加到某個程度無法承受而已。

另一個對應的惡意,是從骨子裡描寫人性之惡。我非常愛你,愛你,愛到想要毀掉你。我不愛你,我跟你在一起跟你接觸是為了更恨你。深入骨髓的恨不斷發酵,不斷蠶食。

這種極端的惡意,處心積慮只為毀掉某個人,其實那並不是真正的愛情,也許你只是不捨得你曾經一切的付出罷了。

編劇導演將一個無甚出奇的故事改編成最後面貌,兩位女演員功不可沒。

我特意去翻了她們拿獎的視頻,周冬雨的鬼馬,馬思純的溫柔,很難讓人不喜歡。可我想每個人在電影里在電視劇里,照見的都是自己的人生吧,又或者,我們通過電影洞見了更多的人生。

有影評問,你想要成為誰?安生的還是七月的?

無所謂想要成為誰,過上誰的生活。在某種程度上這只是一個人的兩個分身,處在不同的境況之下的展現:一個脆弱一個安穩;一個美艷一個清冷;一個尖銳一個溫潤,一個熱烈一個穩定,像不像雙子的特性?

兩個女人為了一個男人痴纏了二十多年。

有時候想想,初戀真的要持續一輩子嗎?聽上去非常完美,但真的會否滿足一輩子的情感需求呢?

當然,如果真的一直很愛很愛,再也容不下別人,自然最好。可問題是,初戀時我們不懂愛情,如果在疑惑中懵懂中過了半生髮現自己所託非人,是不是蠻無奈的?

奇葩說有一期辯題,修改一下放到這裡:如果有個按鍵,你可以將伴侶修改成完美人設,你要按下去嗎?

那個完美的伴侶家明,英俊顧家沉默笑起來很明亮,屬於你心裡的完美男神。那,他真的是愛你的么?對你予取予求?

以前我喜歡看文藝套路的電影,是場面場景宏大,撕X恨不能有無數人圍觀,唾沫與瓜子皮齊飛,仇者痛親者快,快意人生,肆意江湖撕蜜達。

年歲漸長,反而喜歡那種克制隱忍的表達。

如果真的要我寫類似的故事,大概會是亦舒的套路:


彼此很愛,可什麼都不說,兩兩相望,我會一直守候在你身邊,可是我什麼都不會說。

也許這就是所謂的,喜歡是放肆,愛是克制吧。

成年人的愛情,已經無所謂刻骨銘心,因它已不是生活的全部。兩者取其輕,選擇容易讓人好受的那一方。


羨慕過身邊很多朋友的生活。

比如羨慕一些人可以騎車穿318經西藏去尼泊爾,可以一路搭車去大理去麗江。

羨慕一些人可以以寫寫字為生,可以到一個地方,喜歡那裡就某個行當,隨遇而安落地生根。

羨慕一些人家境好無憂無慮過著泡茶開會的公務員生活,可以和另一半擇一小窩朝九晚五。

也羨慕一些人可以放蕩不羈了無牽掛,可以遇事調節自我,心平氣和。

聽過很多道理:」太在意別的人的生活,就過不好自己的生活「;」你在羨慕別人的時候,別人也在羨慕你「,等等這樣類似的。

但的確還是過不好。

寫之前幾分鐘還刷了會微博和朋友圈,羨慕著他們中秋的日子,咒罵著他們腐敗奢侈、慘無人道、慘絕人寰、無情無義……

情緒中趕緊著灌下一瓶555毫升的怡寶冰礦泉水,涼一下自己狂躁的內心。

於是想起了《春嬌與志明》。

哦不,是《七月與安生》。

《七月與安生》就講了這樣一對好到發紫的閨蜜間羨慕與嫉妒的故事。

周冬雨演的一個叫安生的小太妹,後來蛻變成了一個朝九晚五的小資青年。

馬思純演的一個叫七月的心機婊,後來轉變成了一個周遊四方的文藝青年。

安生外表放蕩不羈,內心卻脆弱無比;

七月外表柔心弱骨,內心卻桀驁不馴。

結局,安生變成了七月,七月變成了安生。

故事其實很簡單,卻看的人心裡泛酸,可能女生好多人想起了自己人生中的那個閨蜜,或者看到了自己曾經的影子。

而男生可能看的更多是故事中說不出的情緒和情感。

我在想,當你一個最好的朋友不斷的在你的耳邊不斷地「問候家明」的時候,你的心裡會是什麼感覺?

電影也是在兩個人互相寄明信片開始「問候家明」的時候,開始變得特別有趣,如果僅僅是七月有了男朋友,安生從開始的小太妹形象去「警告」家明,過程中愛上了家明,從而變成狗血的三角戀,那這部電影就不是一部好電影了。

這段互相寄明信片的部分,給整部電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轉折作用,將近十分鐘了吧,互相用文字聊著對方的心情,不斷地切換彼此的生活畫面。

此時的七月內心非常迷茫非常恐懼,為著未來平平淡淡而煩惱;而安生卻過著漂泊不定的生活,男朋友出軌,沒吃沒喝。七月與安生開始歇斯底里地羨慕起對方的生活,甚至產生了嫉妒心理,而這個導火索就是安生不斷提到的「問候家明「,但七月會裝,她在互通信中一點都沒說破,安生也習以為常,就像七月她自己說的:你也會裝,但裝的沒我像。

非常喜歡這部分的剪輯手法,讓我想起了《北遇西》里焦嬌和大牛互相通信的那段,異曲同工,但我覺得《七月與安生》的更舒服。

如果故事發展到這裡,後面是七月和安生二人相聚後,又因為家明而形成三角戀的故事,那也不算是好電影。

感覺導演非常聰明,用安生和家明兩人看小說的過程中不斷地回憶故事,講故事,所以對七月最後以什麼姿態出現充滿了好奇。反正我是特別好奇,我好奇這樣周遊列國的文藝青年,寫了本叫《七月與安生》的小說,後來三個人相聚後會是什麼樣的畫面。

說真的,從電影結束前十分鐘看到七月去世,我一直以為《七月與安生》就是七月本人寫的。

但導演非常巧妙的騙了我,也騙了很多人。

其實我很更喜歡電影里七月(其實是安生)寫的那本《七月與安生》,那個結局更加美好,更加圓滿。安生和老趙幸福過著安穩平淡的生活,七月去享受著安生過去流浪的自由生活。

但這就是生活,生活總不是小說那麼美好。

《七月與安生》這部電影是我們現實生活中的生活,電影里的那本《七月與安生》,才是幻想中的小說生活。

我覺得家明是最幸福的,因為他從來不知道七月與安生有那麼多辛苦的生活,他只是煩惱於自己愛不愛七月,自己能不能去喜歡安生。

像一個單純的小三一樣。

如果不是安生一直養著的,七月的女兒打電話給家明,我想家明連自己喜當爹的事情都不知道。可是安生卻編了一個美好的故事給家明,其實我不太理解安生這樣做是為了什麼,難道是愛著家明,不想讓家明傷心難過嗎?

所以小說里,她寫的和老趙的生活,也是寫給家明看的嗎?

我也想過是不是結局可以安排安生和家明在一起,然後撫養小女孩,但仔細一想,其實這樣的結局可能會變得更加食之無味了。

不過這個小女孩有著七月的心機和安生的外表,我有理由懷疑是七月和安生的孩子,和家明一點關係都沒有。

看完後百感交集,像我這樣總是羨慕別人生活的人,真的活的太不容易了,我都為自己覺得憂心。

如果羨慕別人,就去做別人做過,你想去做的事情吧。

電影也是這樣告訴我們的。

人活著不容易,如果你想試著去體驗一下別人隨意買張票去個陌生的地方的感覺,為什麼不去呢?哪怕是坐到地鐵終點站,找了家旅店住一夜,吃了那裡的街邊小攤,和路邊的老人攀談了幾句,不也是生活?

《七月與安生》,如果導演聰明,明年拍一部《安生與七月》吧。

這也是我為什麼開始想起《春嬌與志明》的原因。



作者簡介:編劇。

文/錚在撩人

《七月與安生》

推薦指數:三星+0.9

燃點指數:三星+0.2

《七月與安生》故事相對完整、立意深刻,是優秀的國產青春片,值得推薦。

基本信息

大前天晚上,我向美女楊推薦《七月與安生》,楊對此片很不以為然。

我繼續推薦說此片立意很牛逼,立意牛逼就可以忽略劇情、人設上的bug。

楊問我,立意又哪裡牛逼,什麼立意呢?

她把我問住了,為了裝明白,我跟她胡謅了一通了事。

一周前我想寫《七月與安生》的影評,工作忙再加上不知道從哪個角度寫,擱淺了這麼長時間。

講真,我是極力跟大家推薦《七月與安生》,理由和推薦美女楊看的理由一樣。

我調查過部分觀看過此片人群,對該片的感覺。

觀影量不是很多的普通觀眾(女性),普遍表示在影院看該片時很感動,說想到了自己的閨蜜、不知道還要怎樣的青春等等。

觀影量相對較多,有專業評判能力的編劇、影評人、製片則對影片不以為然,跟美女楊的反應一樣。他們不明白劇情像槍眼一樣多的劇作漏洞是怎麼招人喜歡的,或者有些人肯定其立意,但還會說:「道理我都懂,然而就是喜歡不來。」的評語@桃桃淘電影。

在判斷電影優劣的問題上,我向來沒有立場,喜歡和不喜歡,全憑個人喜好。我並不孤單,我一個編劇朋友Q,對這部影片很認同。

我跟Q 說該片導演曾國祥(金馬、金像獎得主演員曾志偉的兒子)功力尚淺,《七月與安生》的成功離不開該片監製陳可辛,然後我開始這個那的八卦和挖苦了此片種種的不盡人意,以表示我是多麼有悲憫的心,才來推薦《七月與安生》。

Q的語言表達能力不是很強,說話也不是鏗鏘有力。

Q對我說:「別管那麼多是非,最主要的還是看人家的作品說話,謙虛點,多學習其優勢,我們這個階段最主要的還是要踏實。」

我知道Q寫了十多年劇本,好幾部作品問世,為人很謙卑,但我沒想到是那麼的謙卑。

呃,Q的話振聾發聵,作為老司機在專業上如此謙虛,是我萬萬沒想到的。聽完Q的話後,我基本放下了對他放蕩不羈愛歐美勁片,以及鍾情胸大翹臀妹的淺薄認知。Q沒有大多數編劇的通病:對別人家影視作品理所當然的藐視和無妄。

Q說的道理是道理,但《七月與安生》的影片也得繼續寫,影評嘛,你拍你的,我評我的,謙卑是要有的,批判也要有的,善於批評和自我批評有時相得益彰,更多時是相互矛盾,大家開心就好。

《七月與安生》的電影內容很簡單,與其先說這部電影,不如說一個真實的案例,來的直接些。

故事的主人公是個姑娘,叫小姜。我跟小姜是在婚禮上認識的,事實上,我也不知道怎麼就認識了小姜,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加的微信。總之,後來我知道了小姜的「七月與安生」。

八年前高考過後,小姜認識了她的「家明」。跟《七月與安生》不一樣的是,家明不愛小姜。但這個家明陸陸續續跟小姜相互揪扯了大概八年多的時間,從高考結束到現在。

家明是約炮男,常混跡在各種社交軟體,化作純情或小白約姑娘。小姜知道家明約炮的事兒,但她愛的義無反顧。為什麼呢,因為有的時候,家明也不約炮,也正常交往一個兩個女朋友什麼的,但他一個兩個女朋友當中,從來沒有小姜的參與。每次家明找到女朋友後,都會讓小姜不要聯繫他,小姜也會很聽家明的話。每次家明失戀,就會撩撥小姜,家明姜太公直鉤釣魚,小姜就是那條硬咬著直鉤被釣無數次的魚。

如果家明只是多巴胺和荷爾蒙分泌比例失衡,還沒有在感情上長大的男人。那小姜這個用卸備胎用的千斤頂,愛了家明八年,我覺得真是很牛:小姜是不是在等這個家明長大呢?感情上長大,然後發現自己的好,跟自己終身廝守在一起。

家明多少年前跟小姜借錢,以前借的好像沒有還過,近些年好像也開始陸陸續續還錢了。小姜不是白富美,在三線城市最普通的公司職員,她這些年掙的錢,很大一部分都用在了家明身上。前些日子,小姜跟我說,她跟家明徹底分開了,因為家明給她買了一塊名牌情侶表,她一塊,家明一塊。家明跟小姜分開的理由是,家明通過某約炮軟體找到了值得他愛護一生的姑娘,家明叫小姜不要再聯繫他從此以後,小姜也答應了。

如果以上我陳述的內容像情感小說的套路,那下面的事兒,就真的跟故事性比較強的劇本有過之而無不及:家明貸款買房也買了車,他要跟在社交軟體上認識的那個姑娘,相守一生,而貸款買房的擔保人卻是小姜。

我們勸小姜說,擔保人是需要承擔風險的,比如家明如果還不上房貸逃跑或怎麼樣,那麼法律上繼續償還貸款的則是小姜,小姜如果還不上貸款,是要坐牢的。更何況,家明貸款買房跟小姜有什麼關係,擔保人不應該是家明家人或家明女票的家人嗎?欺負一個對愛情偏執的姑娘,是道德有問題。

小姜道理都知道,但還是做了家明房子貸款的擔保人。

小姜的故事講完了,八年的時間愛著同一個渣男,這是小姜的七月與安生。小姜的故事真實發生著,不是我杜撰的。

電影《七月與安生》的故事內容,與小姜八年的心障史差不多。不同的是,電影講了小姜兩個不同的人生:七月和安生兩個女孩兒在青春的成長中,「相愛相殺」的故事。

電影是根據慶山(原筆名安妮寶貝)同名小說《七月與安生》改編而成。由小說改編成劇本,存在一個很大的難點:讓電影故事本身以自己特有的屬性獨立存在,也就是說,小說是小說,電影劇本是劇本,兩個完全不同的載體。歷史上,改編成功、有巨大影響力的電影有比如《霸王別姬》、《活著》。

改編不成功的則比比皆是,比如《魔獸》。這裡成不成功有一個判別標準就是,以前沒有看過原著小說的人,在看根據原著小說改編的電影時,他們能不能看懂電影。如果一個沒有玩過魔獸世界遊戲的人,去看電影《魔獸》試試,整場懵逼是一定的,那就是這部電影改編的不成功。

很顯然,這麼說來,《七月與安生》的改編是成功的,每個人看它都看懂了。

該片劇情種種漏洞我這在里就不說了,因為我是喜歡這部電影的,我說它碾壓其它影片的優點:

1,每個電影都在跟觀眾講故事,有的故事講的好,有的講不好。《七月與安生》屬於青春成長類型影片,安生和七月兩個故事人物,都有完整的故事線(雖然有些故事線牽強,但還是有),這樣以來,便使電影整體的完成度相對較高。

放眼整個中國青春成長類影片中,有幾部超過了《七月與安生》?《少年班》?差評(佔用篇幅太多,不解釋為什麼差評了);《同桌的你》?雖然我個人對青春題材情有獨鍾,個人也非常喜歡該片,但從劇作上講還是差評;其它的影片比如《左耳》什麼的,我就不一一舉例了。

2,我看該片影評,有說是表達女權的?說女權太誇張了,分明是標題黨。可雖然說女權太誇張,但《七月與安生》確是一部涇渭分明的姑娘電影(一般定義為小妞電影)。說它是姑娘電影不是因為電影里有姑娘,也不是因為七月與安生的閨蜜關係,而是電影中的家明是花瓶角色,故事的立意和主要的訴求,也不是因為男性的存在而改變故事的發展的(故事中確實交代的是七月因為不想跟安生爭家明而跟歌手去流浪,如果沒有家明,還會有其它因素推動故事發展)。國內真正意義上講姑娘的電影很少,講的好的少之又少。《七月與安生》很妥當、完整地講了兩個姑娘的故事,還有誰再講第二部?

美女楊問我立意怎麼牛逼了,立意講的是什麼故事,我當時支吾著,不知道怎麼回答。一般回答這個問題百度百科成這樣:電影在講七月和安生兩個女孩在成長中相愛相殺的故事,從而試圖跟觀眾表達青春的成長和傷痛。

但我不想這樣回答美女楊,如果我說《七月與安生》是中國女版的《搏擊俱樂部》呢?這樣的說法,是不是太抬高該片了,在哪個層次上前者都比不上後者,可有一點前者跟後者是一致的。《搏擊俱樂部》中傑克和泰勒「相愛相殺」(因為類型不同,該片相愛相殺不是目的,我這裡有角度地舉例子,來佐證觀點)跟七月和安生的「相愛相殺」有什麼區別?

或者我們這麼說,電影《七月與安生》中之所以設定兩個女孩相愛相殺,導演是不是在試圖在展示:一個人成長的傷痛和人生道路選擇問題的表象下,深藏的必然性和思考的空間。七月為什麼成為了七月?安生怎麼就後來不安生了?這一點上,因為導演沒有表現到,也就是說導演說七月和安生的轉變還是沒有get到點上,蜻蜓點水都沒有,故事完整度也是七月和安生兩個故事人物線相對完整,是及格而不是很好。

舉個例子,說小明殺人了,警察連續五晝夜跨省將小明捉拿歸案,這算一個故事吧。但這個故事連《今日說法》的水平都沒有達到。《今日說法》好歹說說小明為什麼殺人。電影也應該是這樣,如果你是講青春的傷痛的話,《七月與安生》哀而不傷的原因,不是因為不狗血也不是因為點到為止,是因為沒有給七月和安生的青春一個很充分的解釋。這算是電影的敗筆,這也是我意猶未盡的部分。

不過,誠如很多彈幕網友留言一樣地認同:七月和安生交換了彼此的人生。

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個七月/安生,可活出來的樣子未必跟內心一樣,於是活在現實中的七月/安生開始嚮往要過自己內心的選擇。可能有人嚮往,但未必敢去呼喚內心,畢竟開始新的人生是要付出代價的。於是那些敢於付出代價的人,必然是現在生活不如意的。如果這樣說下去,那小姜是活成了七月還是安生?

她好像誰也沒有活成,家明的人生就是她的人生,那安生和七月呢?你起碼活成其中一個,因為那起碼是你的人生,管它情緣不情願。也許小姜的人生就是追逐自己所謂愛的執念?

我不想評判小姜對家明是對是錯,儘管認為那就是錯的表現,但那就是小姜想要的人生啊,她活成了標籤式的自己。

那你呢?你的人生是你的嗎?如果你看完後感到不安生,可能你一直很安生,如果你一直安生,那七月又在哪裡?拋去人生選擇背後的思考講問題是很讓人痛苦的,就好像人生失去了坐標。

我們都是在時間面前敗的體無完膚的人,怎麼在青春還在的時候,讓ta遇見最好的你,怎麼將記憶中的美好最大程度保留其新鮮。這幾乎是每個人的青春,和以後回憶都會做的事情。

那寫到這裡,我想說,你活沒活過,青春都從你身邊路過,有的人跟它私奔了,有的人看著別人跟它私奔了。多希望所有人遇見的人都是對的,可不疼痛,哪來的青春。長得漂亮的人才有青春,看著長得漂亮的人,也是青春啊。有人在張望,有人在奔跑,我們都在河岸上,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的。

只不過,以後的日子,再大的太陽也吹不幹那雙濕的鞋。可有的人,會脫了鞋,繼續向前。我們都是跟時間賽跑的人,這就是活的方法論。



《七月與安生》,情節「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周冬雨與馬思純的表演也「水到渠成,恰到好處」,讓人驚喜的一部國產青春電影。

我恨你,但我也只有你。」是電影《七月與安生》中最戳淚的一句台詞,也是七月與安生關係最生動的概括。

七月與安生,一個溫婉如水,一個張揚不羈,性格截然不同,卻又互相吸引。這讓我想起《春光乍泄》中的何寶榮和黎耀輝,一個是天涯浪子,一個傳統情人,卻是彼此有著致命吸引力的同性情侶。

不同的是,《春光乍泄》講的是兩個男生之間的愛情,黎耀輝活在現世安穩中,何寶榮活在自我放逐中,兩種特質相互牽引,但又註定是不得不分手的宿命。

《七月與安生》是兩個女生之間的友情,她們從小一起吃飯,一起上學,一起洗澡。形影不離的兩人,熟稔到彼此知道對方的一切,從看得見的身體到看不到的心裡。

不知道是因為安生喜歡七月,才喜歡七月喜歡的家明,還是安生真心喜歡家明。總之,安生和家明在偷偷搞」地下情「。

安生為了避開尷尬的「三角戀」,選擇離開去遠方,但胸前依然戴著家明送的墜子。安生浪跡天涯說「還好有一個可以寫信的地方」,但每一封信都在問候家明。

都說「閨蜜之間的友誼止於同時喜歡上一個男人」。世界上最要好的閨蜜,曾經可以彼此毫無保留的分享,曾經許諾過一輩子,但終究要長大,終究會是「你是你,我是我」。

七月與安生之間的矛盾,在浴室那場戲,達到高潮。然而,電影顯然並沒有往往「防火防盜防閨蜜」的狗血劇情方向發展。

由於家境的不同,安生早早混社會,過著自由自在但朝不保夕的生活。七月繼續念書,畢業後找了一份安穩的工作,等著和家明結婚生子,看似就這樣過著簡單平靜的日子一輩子到老。可是,在安生回來以後,七月深深的知道,表面上她得到了一切,實際上什麼都不屬於她。

就在大家以為她得到了想要的幸福的時候,七月選擇讓家明逃婚,這一刻她告別了七月,做回了嚮往已久的安生。影片劇情多處有理伏:七月什麼時候知道安生與家明的關係?家明逃婚又為什麼沒有跟安生在一起?那個叫家明「爸爸」的女孩,到底是誰生的?……一次次的反轉,答案有多種想像,耐人尋味。

《七月與安生》改編自安妮寶貝的同名小說,卻是少有的比原著更深刻的電影。小說結局是這麼寫的:「凌晨的時候,安生產下一個女嬰。因難產而去世。七月26歲的時候,有了收養的女兒。她給安生的孩子取名叫小安。」電影改編了小說的結局,有了「彼此交換人生」的真假想像,升華了原有的內涵:七月就是安生,安生就是七月。

電影有三角戀,更多的卻是讓我們看到了成長的疼痛;有閨蜜反目,卻發現其實是一個人的對立面:溫順與叛逆,堅強與脆弱,平靜與刺激,追求安穩與嚮往自由。

七月心裡住著安生,安生心裡住著七月。七月與安生交換了人生,但我又在想:以後的日子裡,她們會不會又厭倦現在的自己?

也許人生就是這樣,時而嚮往,時而逃離,時而七月,時而安生,……很多時候,人就是一個矛盾體,但我們只有這樣的一個自己。

「我恨你,但我也只有你」,是七月與安生彼此的對白,或許也是每個人自己內心的獨白。



影評達人

周冬雨,馬思純憑《七月和安生》抱得金馬獎第一個雙影后,繼春夏金像獎影后之後,大陸電影圈又多了兩位有分量的年輕影后,喜大普奔。

第53屆金馬雙影后

這部電影改編自安妮寶貝的同名小說,在安妮寶貝所有的小說里,總有一個有著支離破碎童年卻堅強懂事到讓人心疼的孩子,在這部劇里,她的名字叫安生。

見慣了為了愛情,反目成仇的閨蜜;也見慣了愛情泛濫,橋段俗套的電影,七月和安生卻讓愛情成了友情的陪跑,無異於「泥石流中的一股清流」讓我們懂得:原來人生還不至於單薄到只剩下愛情一種方式,還有無數種可能。

其實「七月和安生的友情是一種選擇」。安生不愛蘇家明嗎?不,她愛,只是她更愛七月。

影片中,兩個人在一次酒吧爭執後,不歡而散,再一次遇見是七月來北京尋家明,卻意外發現家明和安生在一起。狹窄的樓道,面面相覷的三個人,如果換做別人,類似「小三」的身份被撞破,該無地自容,落荒而逃吧?而安生在看到七月的那一剎那,沒有絲毫遲疑,走向七月,在試探對方沒有推開她後,把頭深深的埋入七月的脖頸,用力抱緊,欣喜到眼淚橫流。鏡頭特寫,安生木然的表情在看到來人是七月後,瞬間轉為欣喜,因醉酒體力不支,身體搖晃,卻極力展現笑容,故作輕鬆的表情在接觸到七月體溫後,瞬間瓦解,極力隱忍的眼淚奪眶而出,在這個鏡頭中,安生從怔忡,欣喜到完全釋放,周冬雨拿捏的絲毫不差。

闊別四年,多少次在夢裡相見,多少次躲在被子里哭泣,這一刻心裡的石頭終於落地,「對不起,上次我不該罵你,我以為你再也不理我了」。看到七月,安生的眼裡不再有家明,從心裡到眼裡她只念著七月。情敵狹路相逢,不應該是分外眼紅嗎?原來在安生心裡,她和七月從來都不是情敵,甚至對她來說,蘇家明才是她們之間的第三者。安生對七月,從十八歲相識那一刻起,就註定,她愛她,比她愛她要多。所以,才有了安生那句「讓我在蘇家明和你之間選擇,我肯定選你」。

幾年前看小說的時候,也許是因為年齡小,只覺得安生這麼說是在「裝」,誰會為了朋友讓出愛情?而且還明知道愛的那個男人也愛自己。

只是我們都不是安生。安生從小父母離異,無家可歸,表面桀驁不馴,冷酷張揚,其實內心敏感又自卑,誰想在應該無憂無慮的年紀「懂事」?只不過是無法選擇而已。更多人願意成為那個溫良柔弱的七月,安生也是。她羨慕七月,看慣了人間冷暖後的安生有著同齡人七月沒有的「眼力見兒」,她把偷來的耳環送給了七月的媽媽,她在家明給七月打電話的時候,找借口躲進洗手間,她跟人賭酒「20秒鐘喝光一整瓶紅酒」拼上全力只是因為七月請客住高檔酒店,她想請客吃大龍蝦。

沒有雨傘的孩子,只有在下雨的時候奮力奔跑。

從小顛沛流離的安生,最大的願望就是能擁有一個家,而七月給了她。對於安生,七月是早已缺席的家人,是比血緣更令她珍惜的緣分。安生在職高學習美髮,學成後第一個就是給七月剪髮,第一筆錢租下的小窩只想跟七月分享。在那個牆壁都已經脫落只有一張床墊的出租屋裡,安生興奮的指著門口的位置說:「這裡我要給你放個大衣櫃,你不是最喜歡歐洲那種並排的衣櫃嗎,那邊我想給你買個大書櫥,你不是最喜歡看書了嗎」,「我以後只能是四海為家,不過,以後我的家就是你的家」。朋友,以後,我的世界都想有你。

導演無疑是講故事的高手,幾句話,幾個眼神,幾個鏡頭轉換,行雲流水般就把這份年少真摯,純真濃烈的友情帶入了你的心裡,同時又把你帶入了這個故事裡,跟著七月和安生一起笑,一起哭,一起憂傷,一起歡樂。

自從安生心裡認定了七月,不管人生遭遇何種選擇,她都會毫不猶豫的選擇七月。只是安生的心意,過了很多年後,七月才明白。

她們再次相見是七月懷了寶寶,而作為孩子父親的家明卻不知所蹤之後。躺在安生的臂彎里,七月淚流滿面:「我恨過你,可是我也只有你」而安生抱緊懷裡顫抖的七月,也止不住的眼淚橫流:「為什麼現在才來找我」。那一刻,安生忘了為了成全七月和家明而孤獨離開的委屈;忘了流浪在外睡橋洞的心酸;也忘了曾經七月傷害她的話語。重要的是,七月和安生終於又在一起了。她們可以一起撫養孩子,「我當壞媽媽,教她化妝,迷倒萬千男生,你呢,就教她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每天考好分。」你看,安生的願望終於實現了,我的家,就是七月的家。

幸福永遠太短暫,結局來的猝不及防。七月生下女兒,因大出血去世。終年27歲。七月用這種死別的方式,顛倒了她和安生的人生。安生開始在網上連載網路小說,小說里安生是七月,去了遠方,七月是安生,終於過上了安穩的生活。多年後她也這樣告訴蘇家明:七月走了,去過她一直想要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四海為家,萬水千山。



《七月與安生》是由曾國祥(曾志偉的兒子)執導,馬思純和周冬雨主演的以青春為題材的電影,講述了「13歲」的七月(馬思純飾演)與安生(周冬雨飾演)從踏入中學校門的一刻起,便宿命般地成為了朋友。她們一個恬靜如水,一個張揚似火,性格截然不同、卻又互相吸引著,可是一切都是似乎天註定一般,她們竟然同時喜歡上同一個男生,至此,兩個人的遭遇開始了,同樣的青春年少,一樣的無悔人生,為了愛,一切都是為了愛他,這就是宿命。

她們的性格截然相反,對於愛的表達方式也不盡相同,當愛情來臨時,誰都想主宰自己的愛情,本以為兩人會一直這樣,一直這樣的走下去,直到永遠,然而當面對同一個男生的愛時,我們無法抉擇,認識了五年了,18歲的我們竟然要這樣做。

在《七月與安生》這個影片中,父母雙全、生活幸福的七月,在各種諄諄教誨中,變成了典型的完美女性。而無父無母、生活動蕩的安生,和七月過著相反的生活,兩個人在影片中的表現是超越友誼的感情。在影片中,我們也可以通過安生和七月的話語中,隱約感覺到安生的男性性格及保護七月的衝動。

也許在影片中我們會認為,七月與安生這種類似同性戀的曖昧,但在我看來,這恰恰體現了導演所要的意義「女權主義」,也許這就是兩個人性格的體現吧!

這部影片,是一部好電影,導演的思想表達明確,兩位主演馬思純和周冬雨,也很好演繹了七月與安生的全部,或瘋狂,或忌憚,或其它,只有看了影片,你就知道了。當然,最後要說明一下,兩位主演也通過此片雙雙獲得金馬獎影后,成為金馬史上的首個雙黃蛋。



簡介:影評人東傾

因為那張曖昧的共浴海報差點錯過這部電影。沒有想像中那麼差,甚至好的讓我有些不知所措。表面是青春題材,實際上是一部貼切的女性電影。

攝影很明顯是受了岩井俊二的影響,虛焦,手持攝影,圖書館書架間的光影,以及結尾七月雪地仰頭那一幕,都能瞬間讓人回想起《情書》。七月短髮的樣子,恍惚間也能與藤井樹的影像重疊。

但與《情書》相比,它還是差很多。也許是日本的文化使然吧,岩井俊二的電影符合日本文學中的物哀,讓人想起川端康成的《雪國》,淡淡的,感而不傷。

《七月與安生》結尾的多次反轉,我不是特別喜歡,一次還行,次數多了新鮮感頓失,不至於生厭,但不討喜,刻意煽情。

這種分寸感的拿捏不當,還體現在表演上,台詞太多留白不夠,和好那場戲,不用言語兩人相擁就好。周冬雨最好的表演恰恰是沒有台詞的時候,完全由影像來塑造情感。

十月以來的影片,半數屬於文學與電影的跨界產物。改編過程中能否處理好電影與文學的關係,成為至關重要的因素。《七月與安生》總體而言,還不錯,算是一次成功的改編。

倒是蠻好奇的,七月與安生的這種羈絆,能否在女性群體中引發強烈的認同?從目前朋友圈的反饋來看,主打愛情牌的《從你的全世界路過》似乎更招人待見,雖然我並不喜歡這部電影。

彷彿在印證著七月與安生,再好的閨蜜也會因為愛情產生隔膜,而解決的途徑只有一條,那就是「罪魁禍首」男性從中脫離出去。



推薦閱讀:

TAG:電影 | 影視評論 | 電影推薦 | 電視劇 | 看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