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游泳方面實力有待提升,通過加大資金投入的方式大力培養運動員,這種方式是否應該鼓勵?

  個人覺得這樣的方式不值得鼓勵。

記得中國選手男子射擊譚宗亮接受採訪時說:「練了23年,國家培養了我23年,參加了四次奧運會,只拿到一枚銅牌,我覺得確實有點愧對祖國。」像譚宗亮這樣類似的「國家培養」的運動員全國目前有25萬左右,如果每人都要拿一塊奧運會金牌,那麼國家將要額外負擔175萬億人民幣,注意單位是「萬億」。因為,根據有關人士計算,中國每一塊奧運金牌的成本是7億元人民幣。這就是「國家培養」奧運冠軍的沉重代價!還有一個天文數字是,2008奧運會的投入是5200億;國家體育總局備戰每屆奧運會的資金不斷在翻番,備戰雅典奧運會用了200億。


  可能有的人對數字還不怎麼敏感,那就看看這些資金如果用於社會建設將是什麼樣的效果吧。用這筆錢(一枚奧運金牌的成本,7億元)可建造3500所希望小學;如果按每所小學100人計算,建造3500所希望小學,就能挽救35萬兒童避免成為文盲。打個不恰當比方:中國隊每拿一枚奧運金牌,就要付出35萬兒童失去受教育機會的代價。如果把備戰雅典奧運會的200億元用來辦教育,能夠修建10萬所希望小學,可以讓1000萬失學兒童上學讀書。


  「國家培養」的體育體制不僅是公共財政的巨大負擔和浪費,同時,它也讓整個社會的大眾體育長期處於萎靡狀態,也就是說,這種體制還是以犧牲無數人的健康作為代價的。中國的體育分為「專業」和「業餘」兩類,非專業的體育愛好者幾乎沒有資格和機會參加各種比賽,哪怕你水平再高,都被拒之門外。而在這個體制內,也存在著很大的不平等,中央和地方的待遇不一樣。例如,贏得2008北京奧運會中國第一枚金牌的陳燮霞,本來不是國家隊的,由於廣東省政府高官的努力,也由於一位國家隊員的身體原因,她才勉強參加了奧運會。


  中國在游泳方面實力有待提升,通過加大資金投入的方式大力培養運動員,這種方式目前應該鼓勵。

  游泳作為一個影響巨大的基礎項目,其成績的提高,項目的突破,將在「體育大國邁向體育強國」的發展過程中起到應有的作用。

  貫徹「舉國體制」及「請進來,走出去」的精神, 延伸集訓培養深度。充分利用國家隊的有效資源,借鑒成功 的經驗和有效的方法,整合國家隊和省市體育局經濟、人力 資源,進行深層次、高水平的培養。加強國家青年隊集中訓 練、高原訓練,出國訓練、聘請外教教學,測試賽、對抗賽、 全國比賽、出國參賽等賽事的組織,鍛煉隊伍,積累經驗, 提高水平,增強競賽能力。

  從08 奧運以後不斷取得的優異成績上來看,從8 個世界冠軍的取得,幾個世界冠軍教練的出現充分說明了舉國體制的優越性給了我們巨大的支撐。


資金持續投入,配合有效的培養制度,是可以產生巨大效果的。

中國自上世紀80年代將游泳作為重點項目加大投入,此後從女子運動員開始顯現成果,在1992年的巴塞羅那 、1996年的亞特蘭大和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中國都獲得過游泳女子金牌。男子項目奪金的歷程雖然更曲折一些,但經過吳鵬 、張琳等人的努力傳承,中國在男子項目上日益自信,人才輩出,最終由孫楊完成沖金目標。中國游泳軍團在世界上的總體實力也不斷上升。在去年的上海游泳世錦賽上,中國以5金2銀7銅的獎牌總數,位居世界第二,縮小了與美國的差距。

中國在北京奧運會以後在全國選拔了大批年輕游泳運動員集訓,挑選其中有潛力的運動員到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進行海外訓練,並聘請外國名教練進行指導,把科學系統的訓練方式帶到中國,把中國運動員的體能、技術等訓練水平提高到世界一流水準。


不值得鼓勵,中國再多的游泳冠軍,實際上也不能帶動全民游泳,因為根本沒有免費的游泳場,即使收費的游泳場也很少。


舉國體制下,體育與我們普通人的關係漸行漸遠。我們發現奧運會上中國是體操大國,跳水大國,射擊大國,但是大多數百姓卻基本沒人會,想玩也玩不到。


舉國體制,反映在體育上,就是以世界大賽冠軍(特別是奧運會)為最高目標,統一動員和調配全國有關力量,包括精神意志和物質資源,來奪取好成績的工作機制和體系。


1984年,首次參加奧運會的中國便以金牌榜第四的成績震驚了世界。北京體育大學教授熊曉正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當時的背景下,奧運會上取得的成績起到了提升我國國際地位和增強民族自信心的作用。但熊教授也認為,舉國體制歸根結底是違背體育精神的。「舉國體制幾十年的發展是歷史的選擇,那時的體育被賦予了太多政治意義。」


2008年奧運會我國奪得了金牌榜頭名,當時便有專家呼籲應藉此契機轉變舉國體制。


推薦閱讀:

網球有什麼實用技巧?

TAG:體育運動 | 游泳 | 健身 | 時事熱點 | 體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