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仁波齊》給你帶來什麼思考?
磕頭長見識——《岡仁波齊》
很奇怪,我是一個喜歡被劇透的人,每次看電影之前都會百度百科或者看看影評,通過劇透會更加好奇,更加迫切的想知道內容是怎樣具體呈現的。因為電影不光光是故事情節,還有畫面,台詞,剪輯,視覺效果,而且人對於信息的處理必然是根據自己以往的經驗和體會分析的。一部電影的故事情節被描述出來可能是一樣的,但只要涉及到自我感受那一定會有差異。忘了之前什麼節目說:好的電影是不怕被劇透的,好像說的是《戰狼2》,確實,不然這三十幾億的票房也不是這麼輕鬆來的。
《岡仁波齊》是歷經三次才看完,第一次覺得名字很拗口,就沒有然後了,第二次是朋友推薦的槍版視頻,撐死看了5分鐘就關了,因為講的是藏語,看的很費勁,昨天看出了高清版就帶著好奇看了,因為之前聽了loading的劇透,作為有過進藏經歷和體會的那倆貨講的很神聖,就惹不住看了。整個電影描述的很平靜,就是一群人或是祈福,或是圓夢,或是為了消除孽障,歷時三個多月完成了2500公里朝聖之路中發生的震撼和感人的故事。 岡仁波齊是一座山的名字,也是他們朝聖的目的地,提議要去的是一個叫楊培的老人,他要為哥哥完成朝聖的心愿,尼瑪扎堆是朝聖路上的掌舵人,一個孕婦和她老公,一個屠夫,一個小姑娘和她的爸爸媽媽,雖然性格各異,但每個人都很虔誠。 整個影片就全程在磕頭,出發前他們準備好護手版,皮圍裙,吃的穿的蓋的,一切準備妥當他們就出發了,尼瑪扎堆開著拖拉機拉著行李在前面,其他人在後面開始磕,磕的第一個頭我就被震驚了,真的就是從家門口開始磕,每個人都是,小姑娘也很堅強,從不掉隊。他們每天早上起床開始磕頭,下午搭帳篷吃飯念經睡覺,每到一個地方需要休息的時候就在旁邊摞幾塊石頭,做個記號,表示磕到這了,休息好從這個地方繼續。途中有幾個故事讓人印象深刻,第一個是孕婦生小孩,在磕了一段時間之後,一天晚上孕婦覺得肚子疼要生了,他們就開著拖拉機帶去醫院,生孩子的過程並沒有像其他電影那麼激烈,就是先做B超,等待,生產,男人在外面等,兩個醫生在裡面接生,小孩子出來剪臍帶,裹紗布,整個過程活生生的呈現出來,一切都很平靜,老人說:這小孩在朝聖的路上出生,一定是有福氣的。在醫院住了幾天就又上路,孕婦也沒有說生完小孩就坐在車裡,把小孩包好放車裡自己又一步一步的磕頭。第二個是屠夫,他突然趴到地上不起來了,另一個人過來問怎麼了,他讓他看他面前有隻螞蟻,那麼渺小,那幾秒鐘他就看著螞蟻從他面前經過才又起來繼續磕頭,我覺得這個細節很妙,他是一個殺牛的屠夫,因為心存愧疚整日買醉,那麼多條生命葬送在他的手中,所以為了消除自己的孽障才決定來朝聖,真的是有一顆虔誠的心,才能即使對一隻弱小螞蟻的生命也做到敬畏。第三個是小姑娘,小姑娘說自己頭疼,他爸說要不然就不要磕頭了,休息吧,媽媽說:頭還是要磕的,磕頭長見識,小姑娘不假思索的「嗯」。看到這裡莫名的特別感動,我也說不清楚為什麼,很奇妙。第三個是路上因為一點交通事故他們的拖拉機軸承斷了,有沒有修車的地方,沒辦法他們就說那我們自己拉吧,因為車上有行李帳篷什麼的,不能丟下,他們就決定男人在前面拉車,女人在後面繼續磕頭,走了大概有幾十米男人們放下車走回剛才開始的地方,開始磕頭,把剛剛沒磕的那段給補回來,我又一次被震驚了,還有後面一次遇到一段水路他們就商量還是磕過去吧,就脫了一部分衣服從水裡磕過去,但是他們每個人都特別開心,想戲水一樣。回去到i拉扯那段,電影給了一個遠鏡頭,一個上坡,甚至都幾乎找不到他們,只能聽見他們念經的聲音回蕩,你想像旁邊一輛車從他們身邊快速經過,他們不緊不慢毅然念著經,拉著車,磕著頭,內心的那份虔誠,太震撼。再後來就是楊培老人去世,老人一直咳嗽了好幾天,但還是堅持磕頭,有一天早上尼瑪扎堆叫大家起床,喊了幾聲楊培都沒有回應,探探鼻息人已經去世,告訴大家,大家也都很平靜,然後去清喇嘛,天葬,然後繼續朝聖。楊培老人能死在岡仁波齊山腳下也算是完成了自己和哥哥的心愿,來到了拉薩,來到了岡仁波齊。其他人繼續繞山,不管路上是雪,是是有,是坑,都不曾影響他們每一次的磕頭,內心的朝聖之心。
路上除了他們自己的故事,還遇到了很多人,有蓋房子的一群人,看到他們就叫他們過去喝茶;他們遇到一對夫妻和他們的毛驢也叫人家過去喝茶;遇到一個老人說每一次磕頭頭都要碰到地,磕頭不能走那麼多步,磕頭不能帶紅頭巾,他們也沒有任何反駁,就是默默的接受和改正,老人叫他們去自己家裡住,他們就幫老人耕地;遇到載著病人的吉普車撞壞了他們的拖拉機也沒有責備和追究,只是讓他們趕緊走救人要緊;遇到身體不好的老闆娘讓他們幫自己去可一萬個頭,他們也欣然答應,老闆娘也免了他們兩個月的住宿費,種種相遇,重重別離,互不相識但互相幫助支持,看完整個影片就感覺,每一個人都那麼的淳樸和善良,接受別人的好意又對別人施以好意。 看完感嘆的不光是他們這群人的故事,還有西藏的風景,整個影片的主色調就是偏冷,人物平靜,景色也平靜,但是真的超級美,他們是是從冬天出發,一片土色,後來天氣轉暖,青翠的大山,碧綠的草地,湛藍的湖水,到最後上岡仁波齊雪山,美不勝收。為什麼要摘出來「磕頭長見識」來作為題目,一個是因為這句話讓我感動,一個是我對一個人要有見識的認同。一個婦女都知道要讓她的女兒有見識。為什麼磕頭能長見識,因為在磕頭的過程中你會遇到各種人,聽到他們的故事,你會思考,會悟出來一些東西。見識不一定非是親身經歷,不一定是要走過天南海北,可以是見聞,可以是從別人嘴裡說出來的新鮮觀點,可以是別人不一樣的生活經歷,就像我沒有去過很多地方,沒有經歷過多麼豐富的生活,但是從看的和聽的各種節目中了解各種大咖的觀點和經歷,讀他們讀過的一些書,學習你不曾了解的概念觀點。這些就會讓你增長見識。看著彈幕出現頻率最多的一個次就是信仰,對他們信仰的崇敬,也有人說現在這個社會很多人的信仰就是錢啊。其實人不一定非得有信仰,你可以有一個夢想,有一個目標,有一個寄託,你的生活會朝著這些東西不斷的前進,整個人會因為這些東西被提起來,而不是一潭死水,當你真的從中感受到這些的時候你會豁然開朗!
我找到了一個非常不錯的觀後感,和菜頭老師寫的,代表很大一部分人的觀點,直接粘過來了。在和菜頭老師的微信公眾號中有原文。 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
剪切線
昨晚看了電影《岡仁波齊》,我不喜歡。
我知道寫完這句話,留言里立即會有一堆人表述:啊!終於有人說出了我內心的感受。不,事情並不是這樣的。喜歡也許都會是一樣的喜歡,但是不喜歡卻各有各的不同。
首先,剋制和悶是兩個概念。剋制的意思是說,底下有洶湧澎湃的情感力量,但堅決不讓這種力量流於表面,於是對觀眾產生了一個理解上的時間差。在理解力填補完這個時間差的瞬間,觀眾突然感受到了潛沉的力量。典型的例子是朱自清的《背影》,在他筆下,那個絮叨不已的老父親,在艱難爬上月台的瞬間,讓讀者感受到了父愛的存在,發覺之前自己對他的理解全然是錯的,因為自己心中對他產生的厭煩之情而感到羞愧,這就是克制。
而悶指的是在電影院里看《岡仁波齊》的時候,雖然冷氣非常足,但是一直在犯困。
因為我不知道這部電影究竟是什麼?如果說它是紀錄片的話,《岡仁波齊》缺乏大量的堅實細節,不足以支撐一次真實發生的朝聖之旅。十一個人在1200公里的路上,用磕等身長頭的方式完成這一次旅程,那麼,哪怕是他們背包上的帶子怎麼扎也都是非常重要的問題。這樣我作為觀眾,才可能獲得事件最真實的質感。否則,酥油茶糌粑就是糌粑,風乾氂牛肉也只是氂牛肉而已,它們和漫長的遠途一點關係都沒有,觀眾看到的只是進食罷了。
如果說它的故事片的話,那就太乏味了。一次交通事故、一次生育、一次落石、兩次邂逅,以及一場蓄謀已久的死亡,中間插入各種明信片一樣的靜態風景,如果這就是所謂克制下拍攝的朝聖故事,那不如做成個PPT我回家慢慢翻好了,起碼圖片比電影里的故事更有視覺衝擊力。比如說題圖裡的這張劇照,它的信息量比一整部電影所能帶來的還要多。什麼時候在電影里講個故事,變成如此卑下的事情了?以至於要反劇情,反故事?朝聖之旅如果如此神聖偉大,不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污染,那麼拍電影也是同樣。
演員的表演也很不入戲,隨時讓人感到鏡頭在對著他們,有一種抗拒和躲閃的感覺。這十一個人唯一放鬆的時刻,是每天睡前誦經的那一段時光,你會發現他們臉上有一種如釋重負的表情,幾乎是逃一樣躲進了集體念誦中去。在演技這一部分,可以和另外一部電影《塔洛》對比一下,片子很一般,但是主演的演技非常好。那是個藏人中著名的諧星,而當他去演一部正劇的時候,一個活生生的人的各種反應都演繹得極為出色,可愛和可恨之處同樣動人。
即便沒有故事,也沒有表演,這都可以接受。但作為一部電影,起碼要回答觀眾兩個問題:
1、朝拜岡仁波齊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2、旅途中的藏人心裡是怎麼想的?
2010年馬丁·辛主演的電影《朝聖之路)(THE WAY)回答了觀眾,一個受過完備教育的現代人,為什麼要走上歐洲古代宗徒的朝聖之旅,一路步行,越過阿爾卑斯山,最後走到西班牙。同時,它也回答了觀眾,一個朝聖者在路上內心的轉變,如何從不理解轉變為理解,他的精神世界發生了怎樣的改變。由此,解釋了人們何以會堅持完成這樣的苦行。
電影用鏡頭講述內心世界,揭示我們不曾經歷的生活,這是它最不得了的地方。
而《岡仁波齊》做得如何呢?電影給了十一個人不同的行動理由,老人為了了卻心愿,孕婦為了新生兒,屠戶為了贖殺業,年輕人為了去除家族厄運......然後,一路上波瀾不興,心情無起無落,面無表情地走完了1200公里。難怪網上由此批量地產生了誤解,認為這些人愚昧而無知,把一切寄託於宗教信仰,卻對改變現狀毫無用心。當然會有這樣的理解,因為他們只有一個行動理由,然後就全然地變成了朝聖者符號,根本沒有所謂內心的存在,也沒有所謂慾望的存在,自然證明不了他們必須要去岡仁波齊的必要性。
他們都是具體的人,有具體的欲求。不同的文明和不同的文化,會在他們身上產生不同的效用。最簡單的一個例子:對於一群篤信前生和來世的人來說,時間的概念會有多重要?讓他們每天早上準時起床的理由會是什麼?再比如說,身處高原的惡劣環境里,疾病、車禍、鬥毆、酗酒、天氣原因,每年都可以看到身邊的人在死去,這樣的一種人對意外是什麼看法?對死亡是什麼看法?在他們的生活環境里,從小就知道高山落石比槍彈的速度還要快,人腿跑不過石頭,他們遇見落石的時候,真正的反應又會是什麼?
所以,他們為什麼要去岡仁波齊?就因為藏人說去轉山一周,可以洗清這一世的罪孽?他們的確是那麼說的,但他們為什麼會那麼想?這是觀眾要的東西,而不是為了看轉山而看轉山,看等身長頭而看等身長頭。否則,風景再好,人在其中也只是單薄的紙片,除了作為道具之外毫無存在的價值。
最後,為什麼在西藏是岡仁波齊這座山?在康區是梅里雪山?為什麼藏人不去轉岡仁波齊右手邊第三座山?為什麼藏人視梅里為入藏轉山的鑰匙?而不是哈巴雪山,白芒雪山?當然是因為它們特別啊!
岡仁波齊不是那一片最高的山峰,但是它擁有讓人過目不忘的山形,終年積雪的山峰,在日出日落之時,巨大的石壁上會呈現出絢爛的色彩變化。當人們靠近目睹它的時候,會發自內心地感覺到壯美和震撼,認為那是某種神聖而永恆的存在。目睹這樣的存在,人會強烈地感覺到超越了自己短暫而渺小的肉身,世間有遠遠超越自身的東西,暗示了肉眼凡胎所不能見到的世界的真實。所以會是岡仁波齊,而不是右手邊第三座雪山,或者別的什麼雪峰。
電影說明了這點了嗎?我在黑暗的電影廳里,陪著十一個人耗了接近兩個鐘頭。支撐我看下去的唯一理由就是岡仁波齊,我想要看看,究竟是怎樣的存在會讓那麼多人經歷如此之多的困難,甚至付出生命作為代價?我需要一個能夠說服我的理由,一個能夠理解甚至認同朝聖者的理由。我要看到那座山閃閃發光站在那裡,就像是站在所有的時光之中,位於宇宙不變的中心,看到渺小的人類如同螻蟻一邊緩緩接近,如同那些不可詳查的山石一樣,成為山峰的一部分。讓我得以思考一秒,所謂信仰對於人類究竟意味著什麼。
然而,電影就那麼結束了。所以,我非常不喜歡。
《岡仁波齊》是一部講訴藏族小村落康芒里的十一人,磕長頭前往拉薩以及岡仁波齊神山朝聖的電影。
說是電影,似乎不太準確。因為這部電影沒有一部電影該有的起承轉合,沒有高潮,也沒有結尾。
電影的開頭是在美麗的青藏高原里大山環繞的背景下,這個小村莊的藏族人生活的畫面——
勞作,放牧,念經……
在放牧的楊培爺爺說,哥哥一生的願望就是去拉薩朝聖,卻沒有等到這個機會就去世了。而這個,同樣也是楊培爺爺願望。
於是,尼瑪扎堆提出,過完年要帶叔叔去拉薩朝聖。
時值馬年,恰逢岡仁波齊神山本命年。小村莊里的許多人都希望一同前往。屬馬的的兔巴,懷著馬寶寶的次仁曲珍,因殺戮太多心懷忐忑的屠夫江措旺堆,因家裡蓋房子死了兩個人而背負重債的仁青晉美和他的女兒扎西措姆……於是,這支11人的隊伍出發了,帶著他們共同的信仰。
生命不息,修行不止在看這部電影以前,我去過西藏,在西藏,不止一次地聽到別人說,西藏人相信,人的一生要磕足十萬個長頭。但一直到看電影以前,我都以為,十萬個長頭,是任務,是目標,但在《岡仁波齊》里,我才發現,原來十萬個,僅僅是起點,而磕長頭,是一場修行,修行和任務的區別在於,任務總有結束那一天,但生命不息,修行不止。我想這也是影片到最後也沒有結尾的原因。
影片的結尾,是大雪紛飛的岡仁波齊山腳下,這支隊伍朝拜的身影。
我不是一個有信仰的人,磕長頭這件事對於我來說自然只是一個有信仰的民族信仰的方式,但修行不是,我想,每個人的生命,都該是一場修行,而不是一次任務。
不管是在西藏的時候,還是在這部戲的一些影評里,我都會看到有些人在讚揚信仰的同時,貶低了其他沒有信仰的人普遍一生為名為利為房子而奮鬥的生活。但我想,心中有信仰,帶著信仰去修行很好,但心中無信仰的人,日復一日為生活而奮鬥,我認為,這也是一種修行。磕十萬個長頭是修行,上三百六十五天的班,處理十萬分文件也可以是一種修行。修行與修行之間,生活方式與生活方式之間,不會因為有信仰與沒有信仰而出現高低之分。
平靜也是一種力量。我很喜歡這部電影,因為電影對信仰的態度。雖然這不是一部紀錄片,導演張揚說,每一個鏡頭都是電影製作,而不是在記錄什麼。但是,它卻真實的記錄了西藏人對於信仰,以及生活的態度,影片里看不出一絲的讚揚或是貶低,只是平靜地去描述這群人的朝聖與生活。
平靜,是這部電影的基調,也是這十一個人的生活態度。
今天是家裡的念經日,但是,需要有人放牛,所以楊培爺爺出來放牛,然後他說,沒關係,我在這裡念也是一樣的。
停電了,就點上蠟燭勞作。電來了,就輕輕吹滅蠟燭,繼續勞作。
路上次仁曲珍的孩子要出生了,便帶著她趕往最近的縣城,生完繼續磕長頭。
遇到積水的路面,依然是磕長頭過去。
在路上遇到車禍事故,沒有大吵大鬧的索賠,而是讓著急離開的肇事者先離開,留下的他們用自己的方法去拖著車繼續前往拉薩,但即使如此,該磕的頭一個也不會少。
最後,楊培爺爺走了,他們平靜地送他離開。
在這一路上,他們經歷了生老病死,這是導演的貪心,沒有一支朝聖隊伍會遇到這麼多的意外,但我想,每一支朝聖隊伍平靜的心境是相同的。
平靜的接受,一路上遇到的一切,平靜的去歡喜,平靜地去生活,平靜地磕每一個長頭~在他們身上,會忽然明白到什麼是無欲則剛。
如果說,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場修行,每天的每個行為都是修行,那麼我們缺的不是修行,而是平靜。
我沒有信仰,也不會去羨慕有信仰的人,但我還是希望自己能夠學到他們的平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面對生活的困難與苦楚不那麼躁動,只是平靜的去自己的未來砌上一磚一瓦,平靜地面對修行過程的一切意外,然後平靜的接受生命中的給予與失去。
用平靜的力量去對抗生命里的大風大浪,我們都會抵達自己心中的岡仁波齊。
十一個普通的人,一條平凡的路,一個嚮往的地方。
沒有波瀾壯闊,沒有生離死別,沒有峰迴路轉。
只有平靜坦然的行路。
《岡仁波齊》,Soul of the path.
1
總是覺得他們有什麼地方和我們不一樣。
是的,就是這種平靜。
他們多數沒有文化,不懂佛法,也不明白那些複雜的道理。
只為簡單的信念,走簡單的路。
沒有抱怨,沒有爭吵,沒有驚慌。
無論遇到怎樣的困境。
但有些遭遇,真是比看上去要艱難的太多。
鞋子磨破了,換一雙。
拖拉機被撞壞,丟棄車頭,自己拉著車廂繼續走。
連賠償都沒想到去要。
拉車廂走一段之後,還要回到起點重新磕長頭完成這段路。
拉著這麼重的車廂爬米拉山口,你不會明白這有多難。
所以他們唱起歌來:我的命運多舛,去了遠方。
沒錢了,找工作,掙到錢了繼續走。
積水路段,磕過去。
秋冬春夏,四季如常。
走過風雪,走過桃花,走過河流,走過雪山。
吃的只有酥油茶,氂牛肉,糌粑。
芒康,左貢,林芝,拉薩。再到岡仁波齊。
車來車往,沒有誰為他們停留。
但是他們有自己的歌,有自己的舞。
又何須留心別人的眼光。
2
大多數時間,都沒什麼話。
感情內斂到極致,卻又如此的自然。
唯一一次的抱怨,出現在山體滑坡的時候。
他用身體護著小女孩,落石砸中了他的腿。
他說,真是倒霉。蓋房子時候卡車撞死人,賠了很多錢,現在還欠著債。現在腿又傷了。
答覆只有一句:你腿傷了,我們停幾天再走。大家來祈福吧。
小生命來臨。
醫院裡呆了兩天,家人分享一下新生的喜悅,便放到車上繼續上路。
餓了,就來喂兩口奶。
從不哭鬧,只是好奇的打量這個世界。
孩子竟然還可以這樣帶么?
姐姐背著小孩子在磕長頭的時候,我想起很多家庭追著孩子喂飯的場景。
老人的故去。
毫無徵兆的,靜靜的走了。
這是他們的長輩。
沒有哭天搶地,沒有淚流滿面,更沒有身後之物的爭奪。
但是他們把他帶到了岡仁波齊。
送到了天葬台。
看著雪域藍天里翱翔的兀鷹,這或許是他最好的歸宿。
生有何歡,死又何懼。
沒有誰放棄,也沒有誰為了自己勸別人放棄。
3
這些年,走了一些路,也看到一些朝聖的人。衣衫襤褸。
風塵僕僕。
心無旁騖。
矢志不渝。
不一定能理解,更多的應該是尊敬。
這些路,我們可能也會走,但不會用他們的方式走。
比如岡仁波齊轉山,平均海拔5000以上,我們也未必會去。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
他轉他的山。
你走你的路。
但他的山就在那裡,我們的路呢?
4
不談信仰,也不談理想。
就算我們曾經意氣風發,曾經睥睨天下。
總對未來充滿憧憬,總有太多的事等著去做。
然後,當然要麼是沒錢,要麼是沒時間。
等到錢和時間都有了,又沒了健康。
但是也委屈,因為並非不努力。
可能是一段戀情,一份合同,一套房子,蠅營狗苟,嘔心瀝血。
或許並不比磕長頭朝聖輕鬆。
你覺得他們朝聖之路太苦,但是他們擁有的幸福,你沒有。
因為我們總是覺得,現在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
於是就不斷錯過。
有一頓酒,你還沒喝,就醉了。
有一桌牌,你還沒打,就散了。
有一首詩,你還沒寫,就忘了。
有一個人,你還沒愛,就老了。
有一些地方,你一直想去,卻去不了了。
有一些事情,你一直想做,卻做不到了。
當初和自己的約定,還有誰會掛在心間。
不停在做的事情,就是把目標一換再換,初心所剩無幾。
還記得嗎,你的聖地在哪裡?
真正花費的時間有多少,為此放棄的又有多少?
你轉的是誰的山。
從芒康到拉薩是1200公里,從拉薩到岡仁波齊又是1200公里。
後面的路要遠比前面艱辛。
但是兩個小時的影片,只留了十分鐘給後面這段路。
因為只要有這種願力和心境,再艱苦的路途又有何妨。
平靜坦然,堅守本心。
滄桑回首,至少曾經用大段彌足珍貴的時間,和真正在乎的人,做過真正喜歡的事。
大家來祈禱吧。
《岡仁波齊》---要不是那天部門組織一起去看這部電影,我想我這輩子都不會去看。
因為是臨時通知的,一點準備都沒有,連這部電影到底講的是什麼都不知道,只聽說是有關藏民和信仰的電影,而且全程藏語,我原本打算帶眼鏡去看,結果由於當時走得急,沒帶眼鏡,好在影院看這部電影的人很少,影廳也不大,索性我就坐在第一排看,不過看字幕還是稍感吃力。坐下沒多久電影就開始了。來的路上在網上搜索看了些影評,寫什麼的都有,有說自己都看哭了,有說敬佩他們在浮躁的社會中有如此堅定的信仰,有說他們的信仰是愚昧的、不開化的,還有的說看沒多久就睡著了,甚至有人批評藏民只知自己朝拜,不知道自己腳下的公路是誰修的,這個看得我有些納悶,也更引起了我對這部電影的好奇,很想親眼見識一下,到底是什麼樣的電影,能讓大家得出如此觀點不一的結論。開場沒多久主人公就都出現了,確定了一起去朝聖的人後,家家戶戶開始準備,在藏曆新年過後出發了,這部電影講的就是他們各自為何出發、路上遇到什麼、如何解決度過的過程。情節很簡單,也沒有大牌演員,都是普通藏民,真實出演,看著他們全程跪拜至拉薩,這期間經歷了孩子出生、老人去世、車禍、還碰到了同樣朝聖去岡仁波齊的同道中人,他們相互鼓勵,互相照應。到拉薩時因為錢花光了,不得不停下來打工,賺到足夠的錢後繼續前行。故事並沒有講述到他們最後到達岡仁波齊的那一幕,但所有人都相信,他們最終都會到達自己心中的神山。這部電影我是當作紀錄片來看的,真實記錄藏民們對自己信仰的實踐。我本人是沒有任何信仰的,因此不太能夠理解他們這一路上的心情,不明白他們為什麼一定要這麼做,在我看來,不管是祈福還是贖罪,都有其他方法可以替代。他們覺得我一定要親自去朝拜才能給我的家人帶來健康福氣,才能減輕我所犯下的罪孽,因為我無法理解,所以這一切在我看來,是一段艱難的修行,他們希望自己的行為能帶來更多的庇護。我看完之後並沒有產生上述在網上所看到的影評的感想,只是當它是紀錄片,記錄了他們的信仰和生活,是同樣生活在這地球上,而有著完全不同生活的人。坐在一旁的同事覺得他們太可憐了,我覺得她這樣的想法很奇怪,朝聖者們一點兒都不可憐,他們虔誠地做著自己嚮往的事,也是其他藏民支持和嚮往的事,為什麼說很可憐,是滿懷虔誠、真誠的心去做這件事,得到的應該是安心和滿足感。在不懂的人看來,他們的做法毫無意義,因為世界上並不存在什麼神山勝地或佛祖,不會因他們所做的錯事對他們進行懲罰,也不會因此就為他們贖罪,因為根本沒有人會治他的罪,所有這一切都源自他們自己的幻想,可誰又能說,你說的意義就是生活的意義呢?PS:很慶幸今天去看了,沒有錯過。我不知道別人看到的是什麼,我看到的是樸實的真誠。一部震撼的紀錄片!
紀錄片從藏民普通的生活切入,拍攝方並沒有加入特殊的處理,也沒有引入所謂的「明星」,但是它足夠震撼!!!片中,每個人都是主角。讓我們深深記住這些平凡而偉大的人。
(一)尼瑪扎堆
一個家庭的頂樑柱,也是本次朝聖團的「團長」,為了報答楊培的養育之恩,帶領大家一起去朝聖。作為團長,會提前購置大家需要的物品,規劃路線,安排進度,每天晚上組織大家進行誦經。我印象中最深刻的記憶是當朝聖途中,尼瑪扎堆的拖拉機被一輛汽車撞壞,當聽到車上有人因為高原反應需要緊急去醫院時,他立刻讓別人走了,沒有我們所謂大都市的糾紛,也沒有賠償。一種崇高的感覺油然而生。
(二)楊培
一生為了養育尼瑪扎堆兄弟幾人,沒有再娶妻。唯一的夢想是去一次神山。一路轉經筒,從他堅毅的眼神中,能看到他的虔誠。最終終老在深山腳下,埋葬在神山腳下,也算是一種緣分吧。
(三)仁青晉美
仁青晉美在蓋房子的時候,房屋坍塌,砸死兩人,為了帶著給兩人祈福的願望,一家三口徒步1200公里,去神山朝聖。劇中一個鏡頭令我印象深刻:當泥石流發生時,他為了保護女兒,直接趴在女兒身上,結果砸傷了自己。看到這兒,我在想,為什麼不能拉起女兒呢?難道是因為女兒正在磕頭長拜,不能破壞這種儀式?估計這就是虔誠吧。劇中另一個鏡頭是晚上大家圍坐在一起,誦經以前,仁青晉美描述了自己最近的「悲慘遭遇」,但是我們從他的眼神中,能看到他的沮喪,但是當大家勸他之後,他開朗了,帶著眾生幸福的願望,繼續誦經。我們生活在現代都市的人們,遇到煩惱時,有這種信仰可以讓你釋懷嗎?
(四)扎西措姆
一句「加油」,一下觸動了我的心弦。當江措旺堆在長拜的過程中累了,躺在路邊休息,小女孩從他身邊經過,一句「加油」,裡面包含了堅持、韌性和鼓勵。
還有一個是小女孩給家裡人打電話,「哥哥姐姐,爺爺奶奶身體是不是都好?」,「我想家了」,這是一個小女孩的談話,多麼懂事,現在有多少成年人都已經不知道禮貌是什麼了。雖然想家,但是為了夢想,還是會繼續堅持。
。。。
劇中每個人都是主角,我也不一一展開,從他們身上我學到了什麼是信仰,什麼是希望。理解了這個時代我們應該減慢腳步,追求一些心靈的升華。
信仰只道平常的反省,物質精神的沉思。
與其說它是商業片,不如說是一部藝術片、紀錄片。沒有明星大腕兒,沒有刺激的場面、輕鬆的笑點,十一個普普通通的藏民,男女老少還有孕婦,幾千里的跋涉長跪,只為朝聖拉薩,朝聖神山岡仁波齊。
朝聖的提議是那樣平常,閑聊著就把事情定了——或者說,正因心愿已定,才會有如此平常地開口。
朝聖不是頭腦發熱。磕長頭的護具、鞋子,帳篷、乾糧……還有對家裡生活的打點安排,一樣都不能少。
準備好了,就上路了。
風霜雨雪、驕陽熱浪,他們走著;
牛皮磨爛、鞋子穿破,他們換上新物,執著舊舊願;
生育孩子、長輩離世,他們停駐,而後繼續;
意外車毀、拖車載物,他們讓焦急的司機快把病患乘客送達醫院,推著拉著只剩兩個車輪的車身,走一段停一下,再回去磕頭行來。
他們在困難面前皺著眉頭想辦法,卻從未考慮放棄朝聖掉轉頭。
就這麼一路波瀾而不驚,千里前行而不輟。
途中有古道熱腸的老人,子輩也朝聖去了,贈予他們牛皮護具;偶遇有朝聖同道之人,從他鄉而來,同往聖地而去;道上有汽車轟鳴而過,車輪飛馳激起水花,他們長跪穿過水窪。
朝聖只道尋常,神聖自在心上。
若問他們朝聖的心愿?有氂牛屠夫期冀獲得救贖,有蒼顏老者為了一生轉山心愿……諸人不一,卻又有共同的一點:為希望而又無法親自長跪的信眾行路,為天下眾生祈福。
坦白來說,我為這樣的信仰和行為而感動,卻並不能真正理解他們。(對我來說,這種行為雖然能滿足自己的精神需求,但對現實幾乎產生不了作用,很是低效。)而影片中也有著一個耐人尋味的鏡頭:載著眾多物品隨朝聖者而走的大車,印有四個大字「國家扶貧」。
或許窮苦之處物質匱乏,人們更需要精神上有所寄託?正因青藏高原,人們的願景行為更為純粹?
影片編導並沒有站出來說話。他只是將這一幕幕呈現出來,留待觀眾思索。
蒼穹之下,大地之上,我在我執,吾行吾歸。
岡仁波齊帶給我的,是全新的對待世界和人的方式。
整部影片下來,給我最大觸動的,是無論簡樸破落的生活環境,還是幾千公里的朝聖路,對於他們來說,沒有一絲一毫的辛苦可言。絲毫沒有。
他們和他們所面對的世界,和腳下的土地,是融合在一起的。當一個人完全和世界融為一體的時候,當把自己視為自然的一部分的時候,他們和這個世界,是作為一個整體存在著的。他們和這個世界,就像腳下踏著土地,從生到死,把生命走進最深的塵埃里,變成宇宙的存在。
就如尼瑪扎堆的叔叔,在走完生命的歷程後,又把自己的肉體,通過天葬,通過飛鷹,又重新回到宇宙之中。他去了,又彷彿沒來過,一切都在風中。
現代都市中的我們,和周圍的一切,都是對立的。正因為我們太自我,什麼都從自己出發,所以我們充滿不安地警惕,滿是焦慮地徘徊,處心積慮地思量,什麼都小心翼翼。為什麼,面對著這個世界,面對著自己身處其中的世界,我們竟然做出這樣的舉動?難道你不明白,這個世界就像一面鏡子嗎?你想的是什麼,你看到的便是什麼;你怎樣表現,它便怎樣呈現。你所相處的人啊,你還不明白嗎?都是你內心的反映啊。
電影《岡仁波齊》最近在朋友圈很火
有人得到了心靈凈化
有人批判它消費藏人信仰
寫下這些不同感受的你們
又在過著怎樣的生活呢?
你時不時轉發行業爆炸新聞,公司NB動向
然後放下手機,盤算著何時能漲薪
你用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刷爆朋友圈
然後回來後列下許多個加班賺錢的決心
你算來算去買了一隻名牌包包
然後宣稱減肥省掉外出就餐的錢
你為了女神一擲千金
然後獨自走在漫漫長夜的路上
你為了愛情奮不顧身
然後在回程的列車上淚流滿面
你在親人面前夸夸其談,炫耀大城市豐富的生活
然後面對行李中被偷偷塞進的五百塊哽咽失聲
每一種生活,都是喜與悲的兩面,你拆不開,砸不爛,拋不下,忘不掉
你玩世不恭 你瀟洒不羈
面對信仰,你嗤之以鼻
你純真善良 你努力奮鬥
面對信仰,你說只相信一份耕耘 一份收穫
然而,你們都走在修行的路上
你朝九晚九,每周六天,四季變化只能通過穿衣感知
春風夏荷秋葉冬雪,好多年你都沒有感受過
你為了公眾號的粉絲數量
每日寫了改,改了又寫,常到深夜
你花光業餘時間結識各種人脈
攢了厚厚的名片,微信里數百個好友
你談生意整日觥籌交錯
三十來歲啤酒肚 脂肪肝 高血糖
這何嘗不是修行,不是信仰
佛化萬千身 ,度萬千人
苦悶和快樂,修行與信仰,也披著不同的外衣
街道上人來人往,慾望叢生
你在其中,如滄海一粟
每一步都踏著掙扎和修行的路
電影里藏人的長頭磕在路上
現實中人們的長頭磕在心上
生活是一場躲不開的修行
誰人 不走在朝聖路上
不虔誠磕著長頭
不希冀著光明與救贖
生若夏花,死如秋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