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代如佛所說「我般涅槃後」「億億千萬眾多弟子。若一若兩。修無常觀。得解脫道」,則佛法還有無修行必要?

《乾隆大藏經·小乘單譯經·禪秘要法經》中佛說:「為告阿難。我般涅槃後。」「千歲之時。四部弟子。億分之中。十人百人。修無常觀。得解脫道。過千歲已。此無常觀。雖複流行閻浮提中。億億千萬眾多弟子。若一若兩。修無常觀。得解脫道。」

現在佛涅槃已兩千多年,哪個人的慧根可自認為億萬人中少有,如「億億千萬眾多弟子。若一若兩。修無常觀。得解脫道」。如此則修行還有無必要?


「我般涅槃後」「億億千萬眾多弟子。若一若兩。修無常觀。得解脫道」

這句話有3個點。

一,人類最大的無明是對於自我的執著,認為這個身體就是我,因為意識就是我,認為自己能掌控或者改變周遭的一切。其實,錯!身體本身就是業報而來,每一個起心動念和一舉一動也都在因果之中。所以,並沒有一個實實在在的「我」在決定和改變什麼。

換言之,我們覺得自己想修就修,自己想不修就不修了,自己當家做主。其實殊不知,一切都在因緣果報中說,說的更直白點兒,真的以為自己想修就能修,自己不想修就能不修么?那倒是真得了大自在,應該磕破腦袋喊破喉嚨地頂禮讚嘆了。

所以,不存在您說的有無修行必要的問題,因果決定的,交給因果,該來的讓他來,該走的讓他走。自己決定半天,尋思半天,都是妄念。

二,修無常觀是不是僅僅就是我們所說的知道諸行無常就ok。其實真不是。說到觀,必然離不開一個概念——止。換言之,有止才有觀,有觀才有止。止住了才能觀,在觀就在止。這就是佛在阿含經里說的,復有二法得解脫涅槃,一曰止,一曰觀。就是定慧等持,就是禪定智慧的功夫。所以,修無常觀,重點不在觀,而在修。真能修到觀,那了不起了!數、隨、止、觀、還、凈。到了觀,已經完成三分之二了。把佛法想簡單了就是給自己開方便門,就是播下流種,就是造禍患業。

三,億億千萬對應一二,其實正契合佛法的修行的全部核心。學佛就是跟佛學,佛啥樣咱啥樣。佛陀四歲的時候看到恆河漂來的屍體,慨嘆人生的痛苦,真實體會到人生的無常。我們看到有人死都會想,唉!死了!或者,哈!死了!。終歸是他死他的,我想我的。兩張皮,兩件事。而佛當初想到,今天他死了,如果我不解脫,早晚我也這樣。藉由別人的痛苦而生起自己的出離心,不等鞭子抽到自己身上而甚至疼痛和苦楚,這就是「我們」和「佛們」的區別。

而我們之所以不信,或者信了不修,或者修得不猛,終歸一個原因,不認為修行這事兒有多關鍵——也就是所謂的菩提心不夠。

菩提心的缺失,只有一個原因——出離心的不夠。我壓根就不想從痛苦中出離,自然沒有修證菩提的動力。

出離心的缺失,只有一個原因——不認為世間苦,不認為世間無常。多少人都在說,等我退休了再學佛,等我孩子上大學了再修行,其實,今晚床頭那雙拖鞋,明早誰也不知道能否穿得上……

所以,真切地體悟到人生無常,一切一切自己根本從來無法做主,這個世界的一切有形無形都不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而且壓根就沒有什麼叫做永恆的時候,我們才願意跪下來,聽聽佛到底怎麼說……

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要爭取做那億億千萬眾多弟子中那成功的一個、兩個之一!

不過你說「佛法還有無修行必要」,這個肯定是必要的!因為沒處可逃啊!要有不修佛法也能常樂我凈的話,那是可以不修。。。用世間法不恰當地比喻一下,如果你不能成為首富,那就連生活費也不掙了嗎? 再說,釋迦佛也是修行了N多阿僧袛劫才成佛的,在釋迦佛末法中不能證阿羅漢,可以繼續在生死中成熟善根,直到在其他佛出世時順勢解脫(或者自證辟支佛)。


常觀無常,自得慈悲念。常觀無常,自得出離心。當慈悲念與出離心縈繞於心時,十八法界處處同體無二,十二緣起色空不異。當不二慧證得後,此時此刻,無一行徑不是修行,無一行徑不是解脫道。

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是我們心有所取,生此疑惑。生大信心,老實修持,持戒約束,一門深入,是諸佛教。


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是佛學的核心問題。真正明白了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對於佛學的其它問題就好理解了。比如,【無我】【心】【心識】【涅槃】【佛性】【阿羅漢】【菩薩】【十方佛】【凈土】到底如何認知,就很清楚了。

五蘊、十二處、六識與大海、漁夫、毒蛇、木塊、牧牛者難陀的比喻,出自【南傳佛教經典 相應部 】。佛祖用大海、漁夫、毒蛇、木塊、牧牛者難陀,十分生動的、又深刻的說明了何為五蘊、十二處、六識。修行人從這些比喻中,可得到很深的受益。

================================================================

【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16 冊 No. 0006 相應部經典(第35卷-第41卷)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一八七〕第一 海(一)

[0209a04] ※二

[0209a04] 「諸比丘!無聞之凡夫,所言:『海、海』者,諸比丘!於聖者之教,此非海。諸比丘!此乃大水之積集,大水流。

[0209a06] 三

[0209a06] 諸比丘!以眼[1]為人之海,其急流乃色所成。凡人之能堪〔受〕此色所成之急流者,諸比丘!此婆羅門能度有濤、有漩渦,鬼羅剎所棲之眼海。超越於此者,稱為到彼岸立於陸上。

[0209a09] 四~八

[0209a09] 諸比丘!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是人之海,其急流為法所成。凡人能堪〔受〕此法所成之急流者,諸比丘!此婆羅門能度有濤、有漩渦,鬼羅剎所棲之意海。超越於此者,稱為到彼岸立於陸上。」

〔一八八〕第二 海(二)

[0210a10] ※二

[0210a10] 「諸比丘!無聞之凡夫,所言:『海、海』者,諸比丘!於聖者之教,此非海。 [P.158] 諸比丘!此乃大水之積集,大水流。

[0210a12] 三

[0210a12] 諸比丘!眼所識之色快意、可愛、樂、喜,誘生慾念,諸比丘!此於聖者之教稱為海。於此,含括於天、魔、梵之世界,含括於沙門、婆羅門、天、人間,多為沈沒[1],如縺絲,如覆腫物,似文邪草、婆羅婆草,不得超越離去處、惡趣、極墮處、輪迴。

[0211a02] 四~八

[0211a02] 諸比丘!耳所識之聲……鼻所識之香……舌所識之味……身所識之觸……意所識之法快意、可愛、樂、喜者,誘生慾念,此於聖者之教,稱為海。於此含括於天、魔、梵之世界,含括於沙門、婆羅門、天、人間,多為沈沒,如縺之絲,如覆腫物,似文邪草、婆羅婆草,不得超越離去處、惡趣、極墮處、輪迴。」

---------------------------------------------------------------------------------

〔一八九〕第三 漁夫

[0211a11] ※二

[0211a11] 「凡人若離染欲、瞋恚、無明者,彼則能度此水鬼羅剎所棲而有波濤難渡之海。

       超者以捨死

       以竭盡有質

       彼為不再生

       入捨苦滅沒

       於生者之量

       余離卻死王

[0212a04] 三

[0212a04] 諸比丘!恰如漁夫,將附餌之釣鉤投於深湖水,有一貪餌具眼之魚,將此嚥下。 [P.159] 諸比丘!如是吞嚥漁夫之餌鉤之此魚,陷於不運,陷於破滅,變成漁夫之所欲。同此,諸比丘!如此等六種餌之於此世,乃為有情類之不運,為有情類之毀損。何者為其六種耶?

[0212a08] 四

[0212a08] 諸比丘!眼所識之色快意、可愛、樂、喜者,誘生慾念,比丘若悅喜、讚美於此,對此戀著而住者,諸比丘!此比丘即是嚥下魔之釣餌,陷於不運,陷於破滅,成為波旬之所欲。

[0212a11] 五~九

[0212a11] 諸比丘!耳所識之聲……鼻所識之香……舌所識之味……身所識之觸……意所識之法快意、可愛、樂、喜者,誘生慾念,比丘若悅喜、讚美於此,戀著於此而住者,諸比丘!此比丘即是嚥下魔之釣餌,陷於不運,陷於破壞,成為波旬之所欲。

[0213a01] 一〇

[0213a01] 諸比丘!眼所識之色快意、可愛、樂、喜者,誘生慾念,比丘若不悅喜、不讚美於此,不戀著於此而住者,諸比丘!此比丘則不吞嚥魔之釣餌,並折鉤摧釣,則不陷於不運,不陷於破壞,不成為波旬之所欲。

[0213a04] 一一~一五

[0213a04] 諸比丘!耳所識之聲……鼻所識之香……舌所識之味……身所識之觸……意所識法之快意、可愛、樂、喜者,誘生慾念,比丘若不悅喜、不讚美於此,不戀著於此而住者,諸比丘!此比丘則不吞嚥魔之釣餌,並折鉤摧釣,不陷於不運,不陷於破壞,不成為波旬之所欲。」

------------------------------------------------------------------------

第四 毒蛇品

〔一九七〕第一 毒蛇

[0226a01] 一~二

[0226a01]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於舍衛城……告諸比丘曰:

[0226a02] 三

[0226a02] 「諸比丘!恰有威光熾燃而毒氣猛烈之四毒蛇。有一好生惡死、欲樂厭苦之人來,告眾人曰:『友!對此威光熾燃而毒氣猛烈之四毒蛇,汝應時時使之覺醒,時時予以沐浴,

[0226a05] [P.173] 時時予以飲食,時時使之入穴。友!對此等威光熾燃而毒氣猛烈之四毒蛇,若彼〔蛇〕對汝生怒者,汝因此,則逢死或逢等於死之苦。汝當作汝所應作。』

[0226a07] 四

[0226a07] 其時,諸比丘!此人恐懼此威光熾燃而毒氣猛烈之四毒蛇,或逃往他處,告眾人曰:『友!於此有五名殺人之怨敵,由背後追汝。見汝隨即奪汝命。友!當作汝所應作。』

[0226a10] 五

[0226a10] 其時,諸比丘!此人恐懼威光熾燃而毒氣猛烈之四毒蛇,恐懼於五名殺人之怨敵,而逃往他處,告眾人曰:『友!第六拔利刃闖入之殺人者,則由背後追汝。見汝隨地落汝之首。友!當作汝所應作。』

[0226a13] 六

[0226a13] 其時,諸比丘!此人恐懼威光熾燃而毒氣猛烈之四毒蛇,恐懼於五名殺人之怨敵,恐懼第六拔利刃之闖入殺人者,而逃往他處。彼見一村落,房屋皆空虛而無人住,入而手取任何空虛器物告眾人曰:『友!今群盜來破壞此空虛廢棄之村落,友!當作汝所應作。』

[0227a03] [P.174] 七

[0227a03] 其時,諸比丘!此人恐懼威光熾燃而毒氣猛烈之四毒蛇,恐懼五名殺人之怨敵,恐懼拔第六利刃之闖入殺人者,恐懼破壞村落之群盜,而逃往他處,彼恐怖於大水流之此岸,但彼岸則安穩無怖恐,卻無船可渡,又不見往返之渡橋。

[0227a06] 八

[0227a06] 其時,諸比丘!此人生起如是之念:『此水流甚大,此岸有恐怖,彼岸則安穩無恐怖,而無船可渡,又無往返之渡橋,我採集草木枝葉,以編為筏,依其筏以手足操作,則安全到達彼岸。』

[0227a09] 九

[0227a09] 諸比丘!此人採集草木枝葉,以編為筏,依此筏以手足操作,安全到達彼岸。婆羅門渡河流,到彼岸立於陸地。

[0227a11] 一〇

[0227a11] 諸比丘!為使知其意義,余作此譬喻,而其意義即在此。

[0227a12] 一一

[0227a12] 諸比丘!威光熾燃而毒氣猛烈之毒蛇,此即地界、水界、火界、風界四大之喻語。

[0227a14] 一二

[0227a14] 諸比丘!五名殺人之怨敵,此即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之五取蘊喻語。

[0228a02] 一三

[0228a02] 諸比丘!第六拔利刃之闖入殺人者,此乃喜悅、愛染之喻語。

[0228a03] 一四

[0228a03] 諸比丘!空虛之村落,此乃六內(處)之喻語。賢明有經驗之智者,若以眼 [P.175] 而檢點於此者,則唯見於無,唯見於虛,唯見於空。賢明而有經驗者,若以耳……以鼻……以舌……以身……以意檢點此者,則唯見於無,唯見於虛,唯見於空。

[0228a06] 一五

[0228a06] 村落破壞之群盜者,諸比丘!此乃六外處之喻語。諸比丘!眼壞於可意不可意之色(境),耳壞於……鼻壞於……舌壞於……身壞於……意壞於可意不可意之法(境)。

[0228a09] 一六

[0228a09] 諸比丘!大水流者,此乃欲瀑流、有瀑流、見瀑流、明瀑流,此四種瀑流之喻語。

[0228a11] 一七

[0228a11] 諸比丘!恐怖之此岸,此身見之喻語。

[0228a12] 一八

[0228a12] 諸比丘!安穩無恐之彼岸者,此涅槃之喻語。

[0228a13] 一九

[0228a13] 諸比丘!筏者,此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此八支道之喻語。

[0229a01] 二〇

[0229a01] 諸比丘!以手足之操作者,此精進努力之喻語。

[0229a02] 二一

[0229a02] 婆羅門以渡流到彼岸立於陸上者,諸比丘!此阿羅漢之喻語。」

------------------------------------------------------------------------------------

-

〔二〇〇〕第四 木塊(一)

[0233a10]

[0233a10]

爾時,世尊住於憍賞彌城之恆河畔。

[0233a11]

[0233a11]

世尊,見大木塊於恆河順流而下。見已告諸比丘曰:「諸比丘!有見大木塊於恆河順流而下否?」

[0233a13]

「唯然,大德!有見於此。」

[0233a14]

[0233a14]

「諸比丘!此木塊若不著此岸,不著於彼岸,不沈[1]於流中,不被繫上陸地,不被人取,不被非人取,不被渦流所取,內部不腐敗,諸比丘!如是,其木塊則向海、趣海、而入海。何以故?諸比丘!恆河之流為向海、趣海、而流入於海故。與此同理,諸比丘!汝等若不著此岸,不著於彼岸,不沈於流中,不繫上陸地,不為人取,不為非人取,不為渦流所取,內部不腐敗,諸比丘!如是汝等則向於涅槃、趣於涅 [P.180]

槃、而入於涅槃。何以故?諸比丘!正見即為向於涅槃、趣於涅槃、入於涅槃故。」

[0234a06]

[0234a06]

如是說已。一比丘白世尊曰:「大德!何者為此岸?何者為彼岸?何者為沈於流中?何者為繫上陸地?何者為人取?何者為非人取?何者為渦流所取?何者為內部腐敗耶?」

[0234a09]

[0234a09]

「諸比丘!此岸,乃此內六處之喻語。

[0234a10]

[0234a10]

諸比丘!彼岸,乃此外六處之喻語。

[0234a11]

[0234a11]

諸比丘!沈於流中,乃此喜悅染心之喻語。

[0234a12]

[0234a12]

諸比丘!被繫上陸地,乃此我慢之喻語。

[0234a13]

[0234a13]

諸比丘!何者,是被人取者?此處有比丘與在家混住,共喜悅,共憂苦,於有安樂之眾中則有安樂,於有苦惱之眾中則有苦惱,而起於應作當作之事,自專其心,比丘!此者,稱之為被人所取。

[0235a02]

一〇

[0235a02]

比丘!何者為被非人取?此處有比丘,或[2]願修梵行入某天子群:『依此戒 [P.181]

行,或依梵行,或依苦行、梵行,我成天子或天子群之一。』比丘!此稱之為被非人所取。

[0235a05]

一一

[0235a05]

比丘!渦流所取者,此為五種欲之喻語。

[0235a06]

一二

[0235a06]

比丘!何者為內部腐敗者耶?此有比丘,或為邪戒者、惡法者、不淨者、可疑之行為者、覆隱己業者,非沙門而公稱為沙門,非梵行者而公稱為梵行者,內心腐敗,漏泄塵埃之性者。比丘!此稱之為內部腐敗者。」

[0235a09]

一三

[0235a09]

其時,偶一牧牛者難陀,立於世尊之傍。

[0235a10]

一四

[0235a10]

時,牧牛者難陀,白世尊曰:「大德!余不著此岸[3],不著彼岸,不沈流中,不被繫上陸地,不為人取,不為非人取,不為渦流取,內部不腐敗。大德!我於世尊之處可得出家、可得受戒歟?」

[0235a13]

一五

[0235a13]

「唯然,難陀!須將牛遣返於主人!」

[0235a14]

「大德!撫愛其犢牛等,亦當歸去。」

[0236a01]

「難陀!將牛遣還於主人。」

[0236a02]

一六

[0236a02]

於是,牧牛者難陀,將牛遣還於主人,來詣世尊之住處,白世尊曰:「大德!牛已遣返主人矣。大德!可得於世尊之處出家、受戒耶?」

[0236a04]

一七

[0236a04]

牧牛者難陀得於世尊之處出家受戒。牧牛者難陀於受戒後不久,唯獨一人遠離其他,精進專心不放逸而住[4]……

[0236a06]

一八

[0236a06]

尊者難陀,成為阿羅漢之一。

----------------------------------------------------------


這只是個代詞而不是數詞。你可以理解為「一大波」。並不是這麼多年過去了只有那麼一兩個。佛涅槃後弟子中商那含修末田底等弟子渡脫的阿羅漢比佛陀還多。佛教翻譯到中國經常使用這類詞。比如八萬四千法門,百八煩惱等等。都是形容數量多。比如「恆河沙數」這得有多少。


如果你認可輪迴的說法,早修早解脫。另外閱讀請留意語句的邏輯結構,及前後文的關係,不宜斷章取義。無惡意。

信心的問題,參加法華經,悲華經,白蓮花論中的發願。

發心問題參見普賢行願品,

用心問題參見敦煌版壇經,

現代讀者見蓮舟集。

實修參見越塵集。

祝好!


人類的認知會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的變化,如果把一個兩千多年前的古人帶到現在顯然那個人會瘋掉,我們這個時代相比佛陀那個時代認知擴大了許多,也複雜了許多,所以佛陀在那個時代教給人們修行的法門在這個時代不一定適用了,但是本質的東西是不變的,變的是外在的形式,但是外在的形式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必不可少的,那是梯子,這個時代比較浮躁,現代的人很難靜下來,但是現代人的智能發展已經比兩千多年前的人提高了很多,所以這個時代的佛學會偏向慧學,人們更喜歡去在頭腦上認知佛法,但是不太願意去在行動中修證,所以相對來說這個時代真正進入佛法解脫的人會少很多,但是會給很多人種下種子,這些種子會在這些人未來的某一世開花結果。

修行這個詞不一定非要局限在打坐持戒念經這些事情上,在生活中每一件事都是修行,佛陀教導人們修行忍辱,持戒,布施,你在生活中與人相處的時候學會忍讓寬容接納感恩其實也是一樣,雖然形式不同但是目的是一樣的,所以並不是只有佛教徒居士才算是修行佛法,生活的點點滴滴的所行所作都是在修行,所以真正的修行,真正的佛法一定是生活化的,每天都會在生活中學到很多佛法的真諦


推薦閱讀:

如何阻止佛法沒落?
為什麼好像知曉佛經之後卻沒有功德了?
萬法空性與萬法唯識的關係,是不是兩個角度說一個事物?
如果無我,那輪迴理論的意義在哪裡?

TAG:佛教 | 佛法 | | 佛道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