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現在越來越需要段子呢?

老師說,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獨特的產物,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我們這個時代留給後世的就是段子。感覺我們現在的生活時時刻刻充滿著段子,無論是歌手還是明星,都打上了「段子手」的標籤。生活中,很多人也以「段子手」為榮。有人急中生智,有人故作勉強。段子越來越多,重復率也越來越高,我們對段子越來越敏感,感受段子的能力越來越強,然而,我也越來越反感段子。


最大的原因,經濟發展了,科技也發展了。

唐代的時候,有一個詩人叫白居易,他寫詩有一個習慣,就是寫完之後,一定要念給老太太聽(注意這個動作,是「念」給老太太聽),老太太聽得明白才算數。

擱在今天的「段子」也一樣,在題主的眼中,那些一梗萬用,不斷炒冷飯的段子確實沒多少營養,但要知道無論古今,熟悉辭賦詩詞曲的人在中國人口總量中都只是占很少一個部分而已,更多的人的文字閱讀能力甚至文化水平都只是很低而已。

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互聯網令人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方便,也讓人能接觸到越來越多的事物和文化作品,反過來說,也讓這些事物和文化作品能接觸到越來越多的人,而且這些人也都是有一定的消費能力的,卻未必有高的欣賞水平。

如果創作陽春白雪的文學作品,的確能吸引文化水平高的人的注意力,但更多的人卻是看不懂,不願意買賬的。

只能說一直以來都是「下里巴人」比「陽春白雪」更受市場的歡迎。


茶與酒,一個文雅一個狂放。品茶,能品出意境。飲酒,能飲出情緒。而茶酒共存,使得圓滿。段子與文書詩篇共存,合眾人胃口,何不美哉?


因為中國人越來越不喜歡看長文了

現在有一句流行的話,叫「長文不看」

其實我們中國人歷史上也沒有看長文的習慣

文言的文章都是比較短的,道德經,是道家的原典,中國文化的瑰寶,但是也只有5200多字,八十一章,平均每篇不過寥寥數語。

文言的閱讀體驗養成了中國人略除枝葉,只看主旨的習慣,也就是,要求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作者想表達的思想內容。

紅樓夢很偉大,可是彼大清朝時有幾個正經文人願意看小說呢?

所以中國一直沒有產生特別超長篇幅的小說,或者理論著作,而西方動輒700+、800+的巨作,中國文人想都不敢想的,不是沒有能力寫,而是根本不能想像有必要寫這麼多

中國人閱讀的幾大特點:1很少一本書一擼到底2就算擼到底也很少反復閱讀3以短篇的,淺易的的文字為主(這和漢語的語法結構多是簡單句也有關係)

在這樣的文化土壤裡,同時要滿足

1不浪費時間

2長文不看

3見效奇快,能快速把握文章要旨

於是段子誕生了


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


生活本身這麼無趣,全靠段子給自己樂趣


剛剛我傻逼┐(─__─)┌了,你想不想知道


大俗即大雅,所以段子能流行的起來,是因為能夠很廣泛的運用到生活中去。至少奶熊君的周圍一直都充斥著段子。


朝鮮人民不需要。


因為我們需要把生活變的多姿多彩呀~


推薦閱讀:

@佘川兔兔 是一個怎樣的人?像他這樣的知乎用戶多嗎?
有哪些像「鴿子為什麼這麼大」的對話?
《史記》里有哪些令人發笑的故事?
家有一狼丨 你連頭等艙都沒坐過

TAG:生活 | 人際交往 | 段子 | 段子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