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無為而無所不為」和「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其間的邏輯是什麼?
從字面上看「無為」是「無所不為」的充分條件,「不爭」是「天下莫能與之爭」的充分條件,但這不是明顯反智嗎?梁啟超的《老子論》里說,「無為而無所不為」的重點是「無所不為」,而世人卻經常盯著「無為」二字而變得消極。我認為老子既然寫書肯定是希望有所作為,讓世界更美好啥的,但是不理解「無為「到」無所不為」和「夫唯不爭「到」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其間的邏輯是什麼
對於經典,如果你是做考古的、做文學的,一味的追尋所謂「老子本意」無可厚非。可是如果你是想學習哲學,學習道家哲學,這些東西可以放在一邊。
所謂有為、無為,解釋很多,眾說紛紜,但是誰是對的呢?文學家可能到此就滿足了——王弼這樣說,朱熹那樣說,河上公又如此說……
我只想引一句名言——「吾愛吾師,但我更愛真理」
從邏輯的角度去詮釋它, 無為,即不妄為,遵循自然的規律(在這種層次上,如此複雜的系統,應當說是遵循其大的發展方向),它本來就當如此,就會如此,而你只是遵循它、附和它。故曰「無為」。
這樣詮釋,邏輯上可以說的通,但若你非要說不是這樣,然後又推出《道德經》不合邏輯,那你學它幹什麼呢?
先說什麼是無為,自己的理解,不一定對。
引用一個故事,是一本書前言里講述的,書名忘記了,轉述一下,可能有誤差。
有一個游泳高手,喜歡在河中游泳。一次,游入到了一片有暗流的區域。暗流將他往河底吸,高手拚命地往上游游,然而終究體力不支,最終溺亡。當他被捲入河底之後的幾十秒,他的遺體在下游被暗流衝出河面。
如果當時這個高手當時不去與水流抗爭,而是順勢而為,那麼他就可以不費體力就解脫。
這水流,就是道,無為而治,就是順應這個道,而「妄為」就容易帶來災禍。
如何順應道呢?
道是處下,不爭,知雄守雌,柔弱的,所以,你也要和道一樣,處下,不爭,知雄守雌,柔弱,才會順應這個道。
但是,大多數人都行為,由於恐懼,無知(比如那個游泳高手),貪婪,好戰等原因的支配,變得不符合道。不符合道,最終就要帶來災禍。所以,老子提倡,要致虛極, 守靜篤,要自知,自明,知足。
無為,不爭,你就符合道,符合道,你就能天下莫能與之爭。
這種問題其實很簡單嘛。
很多人追求有為,真的是自己有為嗎?其實不過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而已。然而真的沒有作為嗎?你明明做了很多事,一點一滴都造成了對社會的影響。就好像說市場變化,它既是眾多市場參與者共同作用的結果,卻又不以誰的主觀意志而改變。
所以咯,夫唯不爭,故莫與之能爭。你一拳打到一團棉花上,是什麼感覺呢?你真的打贏了這團棉花咯?不爭不是行為不去爭,而是心不去爭
不是不作為,而是無執念
無為而無不為
你不要過分干涉 道 的自然運行,該睡覺時不睡覺,該吃飯不好好吃飯……天地有大愛而不言,就是要你順其自然。
其,道也。道家,都在悟道,體道,契合道得道忘言 有沒有這種說法?所以只有 老子是 連 道德經 都 不想留下的
留下就可能有誤解最後還是留下了文字 不然現在都無法討論了 哈哈哈哈另可以有兩個方向的理解,一是無私而成一切私,另一種是可以等同於佛經里說的非法非非法另一句,有緣說無為不是不作為,是順其自然,無所不為,這是順其自然,兩者是一樣。
老子的「無為無不為」指的是不要可以有什麼作為,順氣自然的法則就行。縱觀整本《道德經》講的對象就是給老大聽的,可以理解為老闆不要可以對員工有什麼作為,放任自有,讓其自生自滅,下面的人自然而然的就會做好了。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放到當時的時代背景,諸侯國相互之間在混戰著,百姓困苦不堪。而老子提倡的就是不要去征戰,專心提升自己的綜合實力久而久之自然的就沒有人能和他競爭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