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摔跤吧!爸爸》到底是誰的成功?

由阿米爾·汗領銜主演的《摔跤吧!爸爸》無疑是電影中的一股清流。首先,它延續了印度電影的譯名在國內一貫的、有些「魔性」的接地氣風格,在最近好萊塢和國產片拼得火熱的國內電影市場上,這樣一個譯名簡直毫無令人想看的慾望;其次,與當下正在熱映的漫威科幻、飆車動作、燒腦懸疑、美食愛情等「高大上」的題材相比,《摔跤吧!爸爸》所選用的體育題材又是一個冷門,甚至還有些土氣。儘管如此,《摔跤吧!爸爸》還是憑藉著爆表的口碑殺出重圍,成為了這個堪稱「死亡組」的檔期中一匹絕對的黑馬。

  自上周五公映開始,票房已突破一億大關,日票房也穩居第二位。僅從電影本身而言,《摔跤吧!爸爸》的成功完全得益於它自身過硬的完成水準:緊張又不失溫情和笑點的故事,恰到好處的配樂,敬業的演員……作為一部故事片,電影幾乎沒有什麼失手的地方,而要說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處,當屬影片表現出的明顯的「去寶萊塢」的傾向。

  眾所周知,印度電影的一大特色就是片中能無縫銜接、隨時插入的歌舞,對此,中國觀眾向來褒貶不一。喜歡的認為它有印度風情,不喜歡的則認為大篇幅的歌舞破壞電影作為一個完整敘事的觀感,尤其是正反派突然同時跳起舞的橋段更為許多人所詬病。此次,《摔跤吧!爸爸》雖然仍保留了傳統的歌舞元素,但並未讓它直接獨立成段,而是以更為巧妙的形式融入到劇情當中。在本片中,歌舞被表現為與人物內心呼應的插曲和出現在適時場合中的舞蹈。例如,在幼小的兩姐妹被父親逼著晨跑鍛煉的片段中,童聲演唱的歌曲正是女孩們對「獨裁者」父親不滿的真實心理的寫照,歌詞偶爾又與人物的台詞唱和,這讓歌曲自然圓滿地融入了影片本身;舞蹈也被置入到了真正需要它的地方,在婚禮和吉塔載譽歸來兩段劇情中,印度傳統的民間舞蹈得到了恰如其分又令人好感的呈現。

  寶萊塢電影在有意識地刪減歌舞所佔的比重,向一種更國際化的方向靠攏,阿米爾·汗的幾部作品就足以體現這樣的趨勢:2009年《三傻大鬧寶萊塢》中還有長段的歌舞,而在2014年《我的個神啊》中,這樣的片段已經消失不見,到了今年,歌舞有了一種更加自然的表現方式。寶萊塢決意打開國際市場的野心由此也可見一斑。

  從劇情方面來看,《摔跤吧!爸爸》同樣展現出了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趨向。身為中國觀眾的我們在看這部電影時並沒有感受到什麼來自文化差異的衝擊,相反,觀眾們為它笑,為它落淚,更在吉塔代表印度取得金牌時而想要鼓掌歡呼,而這其實要歸功於《摔跤吧!爸爸》所採取的「套路」:條理清晰的經典敘事模式,意志堅定、佔據影片絕對中心位置的主人公及由此延伸的觀眾移情,面目可憎、實力強勁的反派,圓滿幸福的大結局等等,這些元素都讓這部印度影片呈現出了極其鮮明的好萊塢特徵,而這恰好是當今中國觀眾最為熟悉的一種講故事的方式。

  《摔跤吧!爸爸》毋庸置疑是印度電影的驕傲,但我們也不難發現,在它背後掌握著全球電影製造業話語權的仍舊是雷打不動的好萊塢。不僅是印度,近年來,我國的商業片也開始普遍採取好萊塢的經典模式。好萊塢在潛移默化地——同時也可以說是「明目張胆」地操縱著世界範圍內電影的生產製作。伴隨著套路而來的,還有美國主旋律式的個人英雄主義。阿米爾·汗在本片中扮演的父親馬哈維亞就是這樣一個孤膽英雄,他不信任國家體育學院的教育方式,無論遇到多大阻力都堅持著自己的信念,「為了女兒對抗整個世界」,吉塔和印度女子摔跤的成功,可以說都是靠他一己之力完成的,國家正規的體育教育機構反倒一直在起著拖後腿的作用。在這個層面上,馬哈維亞和美國大片中單槍匹馬拯救世界的超級英雄並沒有實質性的分別,他們的不同只在於電影所設置的背景環境的差異。好萊塢傳播給世界的不單有藝術形式,更有他們所信奉的價值觀念,而後者的影響其實遠比前者來得更為深遠。

  馬哈維亞的個人英雄主義也為《摔跤吧!爸爸》帶來了不容忽視的爭議,爭議的焦點在於這位父親到底是不是「直男癌」。本片的反對者認為,馬哈維亞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殘忍地犧牲了兩個女兒,他口口聲聲說著要改變女兒們的命運,卻還是在人生選擇的大問題上為她們擅自做了主張;支持者則認為,馬哈維亞早在最初就約定了一年的期限,是女兒們自己愛上了摔跤,尤其考慮到印度女性的社會地位,馬哈維亞的努力邁出了意義重大的一步。誠然,馬哈維亞為女兒們所做的一切不容抹殺,但就我個人而言,反對者的質疑也絕不是無理取鬧。馬哈維亞一直都在祈禱能有一個兒子,如果第一個孩子是男孩,吉塔她們還會不會出生?出生後還能不能像現在這樣學習摔跤?如果不學摔跤,她們會不會有著和那個14歲新娘一樣的命運?並且在馬哈維亞看來,女性的美與事業是不能並存的。長發、首飾和漂亮衣服這些典型的女性特徵在電影中被處理成種種玩物喪志的誘惑,吉塔唯有在短髮時才是那個聽從老爸指點、一路戰無不勝的乖乖女。為什麼女性不能兼顧美麗和自己的事業?這樣的性別觀念其實仍然是落後的。

  總而言之,馬哈維亞的想法從最初開始就是被動產生的,對他來說,女兒們更像是實踐自己夢想的替補隊員:沒有兒子,女兒也可以湊合,反正金牌誰都可以拿,至於後來為了女兒們忍受村民的嘲笑進而「對抗整個世界」,說到底都不過是他自身夢想的衍生品。同時,從馬哈維亞的決心來看,如果有了兒子,他是無論如何都要讓他來繼承自己未竟的事業的,這與《三傻大鬧寶萊塢》所傳達的「夢想萬歲、擇業自由」的觀念恰好形成了一種微妙的、遙相對立的衝突。

  《摔跤吧!爸爸》是一部非常優秀的電影,沒有人否認馬哈維亞的努力和他在客觀上造成的女性地位的提升,更沒有人否定這部電影的可看性,只是我們得承認,影片所傳達的性別和教育觀念的確還有著可以進步的巨大空間。


推薦閱讀:

墮落……上進……墮落……?
求分析吳昕能火至今的原因?
生活讓你卑微到塵埃里。
真正通往幸福、成功與高效的18種思維方式
人生哲學:為什麼聰明的人不一定能成功?

TAG:電影 | 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