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哈利波特原著,其改編電影是不是很失敗?
02-27
答案很明確,不是
一部電影拍出來的第一要義不是為了給文藝青年或者是原著黨裝逼格,而是能否達到高票房一:經濟效益:哈利波特整整8部電影,全球票房總和高達77億元,平均每部9億元以上,每一部上映的那一年都有希望爭奪年度冠軍,相比於每部2億元的投資,這其中還不包括電影周邊和DVD的收入,這個恐怖的利潤讓哈利波特的東家——華納兄弟電影公司在21世紀前10年的好萊塢牢牢把握著霸主的地位,一直到2011年以後【漫威宇宙 超級英雄】的電影出現才終結了華納的地位,接下來的十年,將是迪士尼和漫威霸佔好萊塢的時代二:現實原因為什麼同樣是小說改編,有的電影名垂青史,有的就成了爛片?電影和小說不一樣,小說的印刷成本,反饋機制和電影不同,小說寫的爛,吃虧的是作者,順便噁心一下讀者;但是電影票房不高,會連坐受害很多人,上到製片公司高管和導演,下到跑龍套的小演員的個人前途;小說還可以再版修改補救,電影必須一次成功,票房高了,你好我好大家好,至於原著黨挑剔根本不算什麼,難倒他們會給你買保險?一部電影如果想要高票房,最好從【路人】身上賺錢,相對於影迷和書迷,哈迷,他們的要求更寬容,人數更多,更容易滿足,一部只能打60分及格的電影就可以讓他們覺得值回票價,物有所值並且主動幫你宣傳而影迷的閱片量及小眾化,高要求,難伺候的特點註定了他們只能屈居「第二金主」的地位,況且,對於一個唯利是圖的資本主義大公司,你真的覺得他們會在乎【電影口碑】這種虛無縹緲東西?
(2010年國產片【鋼的琴】在豆瓣打出8.2的高分,文藝青年掏心挖肺熱淚盈眶紛紛高呼國產文藝片的復興來了,結果一查票房才400萬,其虛偽可見一斑)更何況,人們看小說主要靠腦補,就可以拼湊出符合自己口味的形象,而電影的影像化只有一種風格選擇,在審美受眾上會偏向絕大多數人的平均審美水平,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代價就是犧牲支線情節(皮皮鬼是哈利波特中慘遭刪改的最大受害者,真的刪得乾乾淨淨了)和進行止損修改,一個典型例子是:原著里的赫敏,是一個頭髮像鳥窩一樣,滿臉雀斑,門牙外翻的6分女,哈利跟她在一起混了7年毫無心動的感覺,而金妮是有著一頭火紅頭髮美艷性感的校園女王,哈利只是看見她跟迪安約會就醋意大發至於電影版的形象嗎……這就是所謂的【6分學霸女屌絲,寒窗苦讀沒人理】的赫敏,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如果讓金妮的演員去演赫敏,除非華納公司腦抽了不想賺錢了,如果100%還原七本書所有的細節和人物形象,最後的結果就是每部電影長達4小時,除了哈迷所有的觀眾都昏昏欲睡,路人觀眾不滿,最大資金鏈斷鏈,華納陷入成本黑洞,由於片場過長導致排片減少,最終宣告破產所以,從一個路人的角度來看:帥哥+美女+絢麗的魔法特效+驚心動魄的情節+精彩刺激的最終決戰=掏錢去看吧從哈迷的角度看:丹尼爾又殘了+艾瑪好美+金妮好醜+為什麼把這段刪了+這段在書里不是這樣的+馬爾福好帥啊啊啊啊啊啊+斯內普大大好帥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狗爹好帥啊啊啊啊啊啊啊啊=TMD什麼JB玩意兒!!!綜上所述人數拼不過路人群體,又不肯掏錢支持作品和劇組人員的勞動,也難怪製片公司不鳥原著黨和書迷了原著黨唯一的利用價值是,在電影上映前幫助電影公司在路人中幫忙擴大電影的宣傳力,至於電影本身照顧不照顧原著黨,根本就不再考慮範圍之內三:藝術效果華納公司還有一個英明的決定就是讓羅琳全程參與電影的劇本改編,雖然作者參與劇本制度好不好眾說紛紜,但是就羅琳來說還是保質保量的,而羅琳定下的規矩是:全劇組必須啟用英倫本土演員,從此腐國粉絲的新世界大門打開了,英倫半島本來就很小,名演員就那麼幾個(不算新生代的抖森和二缺的話,他們剛好在哈波完結的時候紅了),哈波系列演完以後以後在任何電影中我們都可以見到【熟人】了01年當哈波系列要拍成電影的消息傳出來後,大家都開始了瘋狂的腦補,尤其對於老鄧,大多數人腦補的形象,遺憾的是哈里斯老先生02年仙逝了,換成了邁克爾甘本,於是就變成了遺憾的是哈里斯老先生02年仙逝了,換成了邁克爾甘本,於是就變成了這樣,
由此引發了一個經久不衰的月經貼:甘道夫和鄧布利多是不是同一個人扮演的?你說呢?順便扯一下,雖然哈波的整個陣容龐大,但是難免有漏網之魚,說幾位我比較心水的遺珠:科林費斯:【國王的演講】里的喬治六世,【傲慢與偏見】里史上最帥的達西先生,我覺得他溫和的形象挺適合去演韋斯萊先生的蒂姆羅斯:蒂姆當年是毛遂自薦去演斯內普的,可惜羅琳早就讓斯殿的角色內定了,不過我覺得蒂姆常年跟昆汀混的那種cult勁挺適合去演小巴蒂或者是食死徒的傑瑞米艾恩斯:沒有我鐵叔不幸福,我可是一直把他腦補成魔法部長斯克林傑的!可惜劇組居然請了比爾奈伊,加勒比海盜里的章魚頭啊!裘德洛:當年可能還是偶像派,但是我真心覺得這貨就應該去演【密室】里的吉德羅洛哈特啊!完美詮釋【繡花枕頭】的真正內涵!
哈利波特之後,好萊塢有紛紛跟風拍攝了【納尼亞傳奇】系列和【暮光之城】系列,但很明顯觀眾不買賬,現在很火的【飢餓遊戲】嚴格來講不算奇幻,更像是一部科幻風格的政治驚悚片哈利波特的成功不僅在於遍布全球的原著黨,還在於好萊塢大膽啟用不同的導演來指導電影,讓哈利波特電影呈現出多元的藝術效果,並沒有因為基礎的雄厚而放鬆電影的質量(大衛耶茨不算,這傻逼把真箇系列毀了)當初華納找過斯皮爾伯格讓他接受前兩部哈利波特,老斯很裝逼地拒絕了,理由是:「哈利波特是那種怎麼拍都會成功的電影,願意為哈利波特掏錢的人根本不在乎導演是誰」(這個預言在07年以後實現了,無論大衛耶茨這個傻逼把哈利波特拍得如何差勁,每一部票房都在9億以上)哈利波特8部電影總共啟用了4位導演,分別是1,克里斯 哥倫布(哈利波特第一二部導演,外強中乾,沾了第一個吃螃蟹的光,小賺一筆,但是從密室開始就頻出紕漏,好在華納高層明察秋毫,果斷換人,至於這位仁兄的導演水平,建議大家去看一看【波西傑克遜系列】,質量簡直呵呵呵呵呵……)2,阿方索 卡隆(哈利波特第三部導演,不世之功臣)3,邁克爾 紐維爾(哈利波特第四部導演,中規中矩,代表作【四個婚禮一個葬禮】【蒙娜麗莎的微笑】,但是第四部火焰杯由於本身情節極其出彩,對導演的要求反而不高,勉強完成任務)4,大衛 耶茨(哈利波特五六七八部導演,毀人不倦,辣手摧花,原著殺手,導演中的極品草包,狗屎運好到令人髮指,哈利波特演到第五步的時候已經進入慣性模式了,就是庸才拍也可以賺錢的境界了,結果剛好讓這傻逼搶到頭彩了)我要說的人,是第三部的導演——阿方索卡隆阿方索卡隆,今年剛剛拿了奧斯卡最佳導演,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2004年的時候,阿方索執導了哈利波特第三部【阿茲卡班的囚徒】,在這部電影中,卡隆拋棄了哥倫布在前兩部里略顯溫情,童話的風格,轉而使用了陰冷,粗糙的環境氛圍,對比一下,這是第一部的海報,整個的色調偏亮色,金黃色,很有童話里的奇幻感覺,而且還採用了高模擬的手繪海報形式,真是給人一種夢幻一樣的質感這是第三部的海報,很明顯,整個海報充滿了陰鬱肅殺甚至還有點陰冷恐怖的氣氛而第三部里攝魂怪的形象想必當年嚇壞了不少哈迷,這已經超出了【兒童奇幻文學】的範疇了,密室里的蛇怪也沒那麼恐怖啊!!
而且從第三部開始,哈利波特整個電影的色調開始向冷色調轉變,前兩部經常出現的金黃色色調很少出現在海報和鏡頭中,對比一下,同樣是霍格沃茨在兩部電影中的鏡頭表現這是魔法石里的鏡頭,黑夜中,霍格沃茨的城堡在月光中巍峨高聳,仰視視角更加凸顯出整個學校的宏偉,在點點燭光的閃爍中充滿了只有魔幻電影的神奇,而我們也像小哈利一樣用膜拜的視角在看霍格沃茨,雖然是夜晚,但整個構圖都呈現出一種暖意,城堡里的燭光和小船上的燭光交相輝映你不要說這是裡邊的鏡頭,不知道的TMD還以為是監獄呢,這種配置,這種風格,跟阿茲卡班有啥兩樣?風蕭蕭兮易水寒,門口一群攝魂怪,這個鏡頭裡攝魂怪佔據著主體,霍格沃茨被壓縮到畫面中心,城堡里的燭光彷彿風中微火一樣,隨時可能熄滅,連綿的暴雨猶如一層厚重的幕布一樣,更是傳達出深層的讓人窒息。這種措手不及的風格轉變導致很多人不適應,全球票房也是哈利波特所有系列裡最低的,但是從長遠來看,卡隆拯救了整個系列,徹底跳出了【好萊塢第三部定律——一二高走,第三部跌停】,從伏地魔復活開始,哈利必須長大,而電影也必須往成人奇幻的風格轉變了綜上,哈波系列,賺得了大錢,給世界奇幻電影提供了一種新模式,給全世界不計其數的孩子們,有童心的大人們帶來了歡樂,讓他們相信魔法,勇氣,愛是真實存在的,哪裡失敗了?彩蛋天津外國語大學的翟文喆老師在人人網上曾經寫出了一篇驚天地泣鬼神的《赫敏為什麼不能嫁給哈利》的論文,洋洋洒洒十萬字,內容涉及歐洲文化史,經濟史,法律史,而翟老師本人其實是一個電影黨,只看過8部電影,壓根沒看過哈利波特原著,但是僅僅靠8部電影就可以挖掘出如此豐富的隱藏信息,我們不難想像如果翟老師在補一補原著能寫出什麼,也從側面證明了哈波電影的強大與成功之處原帖地址在此:赫敏為什麼不能嫁給哈利——《哈利波特》中的歷史、文化與政治而諷刺的是,這麼一篇極好的學術文章,在人人的評論區里竟然成了原著黨與電影黨掐架的灌水區,沒有人去注意文章本身的含金量,對此誰該慚愧呢?推薦閱讀:
※《怪奇秀》真·女裝大佬,99%的女生都沒他漂亮
※影帝中的影帝再也不演了
※維多利亞一號
※周末假期里一起來場金融電影馬拉松吧!
TAG: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