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智勇抓舉站距為什麼那麼大?

小石智勇的站距相比其他的運動員要寬很多

反觀廖輝和其他運動員,站距基本是肩寬。小石智勇採用寬站距有何優點,有何缺點?


這個問題我看到的蠻早的,看問題評論。

正巧我為了研究石智勇的上挺技術,做了他的比賽集錦(2012——2017),從中可以看到他的動作架子(所謂動作架子包括了站距、握距等要素)的變化情況。為這個問題得到解答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石智勇比賽集錦_運動_生活_bilibili_嗶哩嗶哩 (嗶哩嗶哩動畫地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rtvO1PWU6w (油管地址)

當然,最理想的情況就是自己去問他。我從一位浙江隊的教練和粟迎的口中也得到了關於他的一些情報,大略有助於解決題主的兩個疑問:

1.小石智勇抓舉站距為什麼那麼大?

2.小石智勇採用寬站距有何優點,有何缺點?

我先來曆數他(2012——2017)比賽時候的動作:

(2012年全國男子舉重冠軍賽69公斤級)

(2013年第十二屆全運會男子舉重69公斤級 抓舉 )

(2013年第十二屆全運會男子舉重69公斤級 挺舉 )

(2014年全國男子舉重錦標賽69公斤級 抓舉 )

(2014年全國男子舉重錦標賽69公斤級 挺舉 )

(2015年全國男子舉重錦標賽69公斤級 抓舉 )

(2015年全國男子舉重錦標賽69公斤級 挺舉 )

(2015年世界舉重錦標賽男子69公斤級熱身區 挺舉 )

(2016年全國男子舉重錦標賽69公斤級 抓舉 )

(2016年全國男子舉重錦標賽69公斤級 挺舉 )

(2016年亞洲舉重錦標賽 男子舉重77公斤級 抓舉 )

(2016年亞洲舉重錦標賽 男子舉重77公斤級 挺舉 )

(2016年里約奧運會 男子舉重69公斤級 挺舉 )

(2017年全國男子舉重錦標賽69公斤級 抓舉 )

(2017年全國男子舉重錦標賽69公斤級 挺舉 )

(2017年第十三屆全運會 男子舉重69公斤級 抓舉 )

(2017年第十三屆全運會 男子舉重69公斤級 挺舉 )

首先來排除一些干擾項,我將對一些干擾項根據我已知的情報進行解釋。

關於他的抓舉握距,是由寬變窄的,2012年的時候他手握得遠離抓舉標記(就是那個環),近兩年手則非常靠近環,幾乎看不到了,這種小細節的調整應該算是微調。

關於他的挺舉握距,兩隻手握的是有點兒不對稱的,當然!對他自己來說是對稱的!但看起來的確是不對稱的!再次重申!對他自己來說極大概率是對稱的!對他自己的感覺來說。

關於為啥他一條小腿往外多撇一點一個正常一點,就是說歪著,據筆者本人從一位浙江隊的教練口中了解到的,石智勇在一次全國冠軍賽上,挺190公斤傷了腰和肩,他的腳踝和小腿的姿態可能也與他的傷病問題有關。這位教練還說,石智勇力量十分大,在62的時候訓練就能挺舉190公斤,同時體重也比較大,所以升級到了69公斤級。我個人來看,雖然他各關節形成的姿態是不太好看,但是從比賽和訓練來看,基本不影響他發揮出他的成績,而且從他本人的比賽風格來看,他會屬於那種在乎自己對不對稱的人嗎?干就完了!

其實我本人對他的架子基本沒什麼異議。不過題主非要問,特意提了個問題問,就問抓舉站距,那排除了干擾項以後,我就他的抓挺舉站距來具體談談,揣測一下。

哦!對了,關於石智勇腰傷的問題,我從他的隊友粟迎本人口中也得到了確認,據粟迎談到,石智勇有一次嚴重的腰傷,完全練不了後蹲,有四年時間完全沒有練過後蹲,就以前蹲代替後蹲至今。

前面大概列出了石智勇從2012年到2017年的起舉架子(準備姿勢)。

已排除握距、姿態對分析站距的影響。

同時考慮影響其站距的要素:教練改動作、自身對動作的思考、傷病情況迫使他不得已而為之

筆者在網路上鍵入「石智勇、腰傷」,意外發現,他在十一歲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練習舉重了,當時在廣西五通鎮的少體校練,那時腳踝就已經受過傷,應驗了筆者本人對石智勇的推測,他腳踝和小腿的姿態是受傷所致,腳踝受傷。

這篇報道里還談到過,石智勇從小力量就非常大。

我們可以發現,從2012年到2014年,他的架子還是相對(相對現在)很對稱的,只是腳踝那裡稍稍有些歪,不過跟現在比還是好得多,不仔細看看不出的。腳踝的問題是他十一歲時候受傷所致,我們也知道了。

2012年的時候站距比較寬,我們可以試想,他17年的站距會變得很寬,可能和他那時候練的架子有關係的。

他12年的雖然站得寬,但還是很合理的,膝蓋外展,膝蓋寬於腳,而在17年全運會則是腳寬於膝蓋。

12年時候石智勇的主管教練

從12到14來看,他的架子還是相對對稱,腳踝的變形還不是很厲害,腰部稍稍往左偏,從他本人來說是屁股往左腰往右,這為他14年的腰部嚴重受傷埋下了隱患,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14年全錦賽後應該是訓練中嚴重受傷,下床都成問題。

看得我都要練練腰靜力和鐵板橋了。

知道了這個信息以後,再回過頭去看看他14年和15年的動作架子吧。

15年的比賽,腰更明顯的朝左邊歪,左小腿和踝關節的角度更大,左小腿脛骨明顯朝外一些。

通過報道基本可以確認為是腰傷和踝傷所致。

接著,這時候,他的站距也有了變化,明顯比12到14年窄了許多,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他挺舉握距不對稱,應該和他的肩傷有關!

由圖可知,顯然,石智勇小時候握距是對稱的!圖為小石智勇在浙江省隊訓練。

自帶雞血的石智勇

搜索了網上的報道,筆者知道,在14年嚴重受傷後,占旭剛和邵國強從方方面面對石智勇進行了調整,一方面是重視小肌肉(局部肌肉)的練習,預防、恢復傷病,一方面是動作架子的調整。

所以才有在15年全國錦標賽上看到的,明顯比前些年站得要窄,大腿外分,再從15年到一六年的幾次比賽來看,石智勇在15年的基礎上做了一些微調,站得稍稍寬了一點點。還是合理的架子。

石智勇和恩師邵國強

接著看到2017年的兩場國內比賽,全錦賽就站得很寬,全運會比全錦賽站得更寬了!

前面提到的個人認為影響動作架子變化的幾種因素有:教練、自身和傷病。

首先排除教練的影響,根據生物力學和教科書上、還有我接觸的許多運動員和教練員都是一致認為,發力時候站窄一些有利於用力集中,支撐的時候寬站有利於擴大支撐面。

第二個就是自身對動作的考慮,覺得這麼適合自己,前面說到,12年的時候石智勇站的是相對寬的,17年這樣是否考慮,曾經訓練的影響?或者說教練覺得石智勇是奧運冠軍了,對動作的要求就放鬆了一些,更看他自己的感覺一些?我覺得有這個可能,但是可能性不是最大的。

第三個就是傷病,由以前推知他多次身體姿態的變化都與他的傷病狀況有關,這次是否也有關係呢?

在央視的一檔節目《全運者說》里,我聽到了如下內容:我有點抽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EbcBH0u8Io(全運者說,本人投稿,1:50開始)

所以考慮是否還是有點小傷病?

以上就是我對「小石智勇抓舉站距為什麼那麼大?」這個問題的解答,考慮自身對動作的思考和傷病情況吧。

第二個問題「小石智勇採用寬站距有何優點,有何缺點?」,優點就是不用分腿,但實際上分腿是很自然的,比賽中石智勇還是有腳下的位移變化的;第二個優點就是支撐面大,但其實肩膀鎖住,接鈴夠准,窄站一樣穩得住,如果你沒進肩、沒鎖住、沒接准,你做箭步式、劈叉也舉不起,而且劈叉犯規,規則規定除兩腳外其他身體部位接觸舉重台就算犯規。

缺點就是發力不集中,不容易帶高,提鈴費勁。

實際上,我上面大段研究了石智勇的站距變化,第二個問題其實就不用回答了,顯然石智勇的站距並非是完全出於理性的技術優化角度考慮。


再延伸一點,不要用靜止的眼光看待事物,我曾經和吳景彪,彪哥聊過技術動作的問題,他就明確談到,之於某一個人來說,技術動作絕不是一成不變的!不同時期、不同力量比例、不同時期的柔韌情況、傷病情況、思想狀況都會影響你外在表現出來的技術動作。而不同的人、不同的身材比例的動作也還不一樣。

《舉重》中也寫到過,只要把握住一些原則上的點,什麼近快短、穩准狠,在此之上體現個人特點的動作才是最合理的。

其實題主可以去搜搜廖輝07的視頻看看他當時的技術動作。還有吳景彪的、呂小軍的,基本上,如果仔細觀察,動作都有所變化,當然了,肯定是越來越體現個人特點、越來越合理的。

所以我們還是靜觀其變,看看18年到20年的石智勇到底會如何吧!

再多一句嘴,上面 這段話的意思不是說,瞎幾把跳腳、前跳、幾把懟杠鈴、磨腿蹭幾把等等這些不叫個人特點,叫不會動作,還沒入門……


小石智勇個人的技術動作原由前面有大竹說過了。我想就通常情況討論討論。

因傷病、傷病後遺症、骨骼比例、個人喜好習慣因素之外,通常來講寬站距與窄站距的特點和優缺點來討論討論。比起原理來,個人習慣因素會更多一些。所以下面討論的情況未必適合每個人,也存在很多很多的特例。

一般腿力好,伸膝強的側重用寬站距,寬站更有利於發揮伸髖力量。腿力差或者說伸髖強的,則可以用窄站距,更有利於發揮伸膝力量。這個強弱是對選手個人而言。此外,伸膝差的還可以用增加外展角度來強化伸膝力量輸出。

基本上就是短板原理吧,我腿力強,那就站寬些,寬站不利於伸膝,但我伸膝能力強到有富餘了,寬了有利於髖部發力。我伸髖強,那就窄些,窄站不利於伸髖,但我伸髖能力強到有富餘了,窄了有利於伸膝發力。

以上純粹是個人體會、不是嚴謹的理論和大量實踐檢驗的經驗……僅供參考……

整體上來說,中等站距的運動員居多。

隨著力量提高比例變化,很多因素也都隨著發生變化,即便是頂尖專業運動員,技術細節的調整也是伴隨整個職業生涯的,不斷的調整不斷的變化的。冠軍運動員的訓練不是在複習,而是與每個新手一樣都在學習改進,只不過很多細節細微到不為人知不明顯而已。

業餘自學者,不要以為學完了一遍技術動作,或者接受過一些高水平專業教學就能完全掌握了技術。其實不是,學習調整和嘗試是不斷循環往複的。1公分1度都是調整,都需要用心琢磨、花時間嘗試。

非常建議業餘愛好者學習訓練舉重的時候,年度安排計劃的時候做分階段目標。大體上把力量訓練提高和技術調整分成兩個階段,每個階段都要練但各有側重,這樣有利於提高訓練效果。而業餘愛好者一定要力量優先的思路進行訓練,有利於降低傷病風險。不要太過於參考冠軍運動員的力量成績比例,他們的比例幾乎是人力頂尖極限比例。業餘訓練,力量成績比越大越安全。

我好像總是跑題。。。


習慣問題,常年訓練找到的最適合他自身生理和發力條件的姿態,沒看他起始還歪呢么,都是習慣


站距大的話一般是抓翻不分腿

我就是抓翻不分腿 教練讓我站距調寬


推薦閱讀:

世界冠軍吳景彪訓練計劃分享
Gaby舉重小課堂 | No.7 賽場之下:電視機前你看不到的賽場秘辛
看他們聊天太有意思了!歐伶俐世界第一可愛!
抓舉視頻軌跡分析

TAG:健身 | 舉重 | CrossFi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