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如暫無條件出家,擇偶時有這樣的想法是否算執念?

題主女,背景就不詳細描述了。

大致情況:年齡不小,家人從畢業就開始催,曾經有過一段戀愛經歷,分開已經4、5年。接觸佛法也是在那個時候的煩惱中慢慢開始的,所以對「煩惱即菩提」很是贊同,雖然自知當前的體悟仍很粗淺。

說回正題:

因為個人福報原因,至今尚未遇到適合成婚共建佛化家庭的法侶。隨著修習的深入,心性也在變化,一些從前看重的東西,也慢慢放下,現在唯有一個要求,就是對方與自己有相近的人生追求,即便目前不是佛子,但能不反對題主學佛,沒有太重的我執與貪著。雖知大乘佛法教導我們自度度人,然題主自己目前尚在纏中,不敢狂妄的自以為能度天下人,所以還是以相似的人生目標和追求為原則,以便互相促進、互相成就。

因為圈子小加上年齡不佔優勢,也有努力多渠道創造機緣,如在一些婚戀網上註冊,同時也為了不浪費太多時間回復一些只看照片的人或者胡亂搭訕的人,資料里很明確的寫了自己素食且是佛子,接受對方對此有健康的好奇,但有偏見成見者不必聯繫了,也是出於以上考慮。

今天收到一封信,內容是這樣一句話:「有了佛法,會讓我們時刻被愛包圍,整個世界都是你的愛人:)」,相比起大多數時候收到的一些漫不經心、莫名其妙的搭訕或者系統擅自的推送,這樣一句經過斟酌的招呼還是比較入眼的----至少表示對方有看了題主的資料並且有自己的一些初步考量。然後看了一下對方的資料,自我介紹里說是編劇、導演,兒童戲劇老師,住在雪山上(這個可能是指經常在那邊拍攝?)還有一些關於夢想的描述,「希望找到一個同樣熱愛生活,有夢想的女孩,一起騎上藍色駿馬,跨越萬水千山,去看看這個比夢更奇妙的世界....」,信仰一欄是佛教(題主深知號稱信佛不等於是正信佛子),題主現在有些猶豫是否當回復及當如何回復(可能是自己想得太多,這也是題主福報智慧不夠的表現,期待並感恩可能出現的棒喝與批評),糾結點如下:

正方:此人對佛法可能有一定了解,熱愛生活(雖然是世間法,至少字面看是一種向上的能量)

反方:來信內容把佛法的慈悲等同於愛,可能是比喻,也可能是其的想當然,隱隱擔心對方是否對佛法真正了解,若不是,未來引導對於題主這樣修為的人來講不會是件容易的事啊

中立:先不判斷,回復交流看看再說,那麼新的問題是:如何回復?直接用佛法對情愛的見解是否太生硬?如果順著對方的風格,又是否會誤導其覺得題主和他是類似的,再後來發現並不是,而彼此浪費了時間?

以上問題只是一個現象,或者說例子,題主自己在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也在問自己,因為感覺自己不時會處於這樣的疑惑糾結中,所以終極的問題是:

1.佛弟子如暫無出家條件,擇偶成家到底是否應該有要求?

2.若有要求是正當,那麼怎樣的要求如理又如法?

3.有人出現時,如何儘可能客觀的跳出妄念我執來判斷來人是否符合要求?

期待並再次感恩可能出現的棒喝與批評,合十。


如果不打算出家,那麼,求觀世音菩薩,或地藏菩薩,賜一個美滿姻緣最好。

儘管放心大膽的求,只要按照經典上的要求做,所有的善願都會稱心如意滴實現。

因為,佛菩薩真的非常慈悲。


首先,請看一下佛教的婚姻觀。

http://www.xuefo.net/nr/article5/52419.html

我可以感受到,你心中對於未來有所擔憂,有所害怕。

可是,若緣分到了,又有什麼辦法呢?

父母,丈夫,孩子,又何嘗不是你的一個緣?

①夫妻是緣,善緣惡緣,非緣不聚;兒女是債,討債還債,無債不來。

②佛經中的婚姻觀:

在家居士是佛教的基礎,在釋迦牟尼佛的時候,就非常重視家庭生活,重視夫妻之間、親子之間,如何彼此相待。甚至還有經典講到結婚之後,懷孕、生子的事。例如《善生經》、《玉耶女經》,均對夫妻親子有明確的倫常原則。《長阿含十六經》明文說:為子求善婚娶是父母的義務。《中阿含一三五經》亦明言:「夫當以五事愛敬供給妻子。」「妻子當以十三事善敬順夫。」並說:若人慈愍妻子者,必有增益,則無捐耗。」由此可知,佛教並不是與世隔絕的。

《大乘方便經》中,佛陀自言他宿世曾為樹提梵志,常修梵行,清凈離欲,然被一女子鍾情,貪戀不舍,樹提乃以悲愍心遂其所願,與之成婚,經十二年,還復出家,命終上生於梵天。佛言:「我於爾時為彼女欲暫起悲心,即得超越十百千劫生死之苦。」

《華嚴經》卷七五釋迦瞿波女自述前生曾為居士女妙德,極其愛戀行菩薩道的威德主太子(釋迦佛前身),情願為愛情受一切苦、捨棄一切,不求豪富及五欲樂,只願與所愛者共同修行,釋迦瞿波女因此愛情,滿足所願,生多功德,偈云:

雖以愛染心,供養彼佛子,

二百五十劫,不墮三惡趣。

這是對菩薩行者及其菩提心的愛情,即便摻雜染心,也是一種修行了,其功德比嚴持五戒還要大得多。

③以輪迴觀來講:

父母孩子的關係,佛講這是四種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

所謂「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的循環不空、因果的相續不空、因果的轉變不空,這是事實真相。

④你的一切擔憂痛苦,源自於修心不夠。

不明白情緒產生的原因和過程,包括一切的情緒,意念。原因就是不明白自己的心性(本覺)

當你能夠熟悉禪修時,就可以清晰地看到這個過程:

?當意念和情緒逐漸安靜下來,現實和融入心性時,我們也許可以瞥見心性(本覺)的本初狀態。

?然後,我們覺察到,從心性的寂靜安寧中,會有升起和能量展開,這是它的自發光芒。

?如果那個能量的產生引起任何執著時,能量必然凝結成意念形式,又把我們帶回概念和心智的活動中。

驗證的最好方式,就是仔細觀察一個喜悅或憤怒的情緒。檢視這個情緒,你將發現,在任何情緒生起之前,總會有一個空間或間隙。在情緒的能量有機會生起之前的孕育時刻,是一個清凈,本初覺察的時刻,如果我們能夠的話,就可以在此刻瞥見真正的心性。若能如此,在一瞬間,愚痴的符咒就會被破解,我們完全解脫了執著的任何需要或可能,甚至連「執著」的觀念都變成荒謬多餘的。在那個間隙的「空白」中,可以發展卸下任何觀念,架構或概念後的喜悅。然而我們卻逃避它,反而在根深蒂固的習氣驅策下,接受熟悉的,具有安慰作用的情緒發作,執著於一切。

結論:

在我看來,你看起來似乎道心堅固,但仔細思量,才發現是畫地為牢,固執己見的結果。

何必這樣呢?不如就讓業力和因緣自由地流淌吧!

記得時常禪修,最起碼常常打掃「心」房。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汝今當於大師修習正念。如所說句。

有所依者則為動搖。

動搖者有所趣向。

趣向者為不休息。

不休息者則隨趣往來。

隨趣往來者則有未來生死。

有未來生死故有未來出沒。

有未來出沒故則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純一苦聚集。

如所說句

無所依者則不動搖。

不動搖者得無趣向。

無趣向者則有止息。

有止息故則不隨趣往來。

不隨趣往來。則無未來出沒。

無未來出沒者則無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滅。


學佛之人,一切隨緣當是最好。善緣來了隨喜,惡緣來了不憂不惱,活在當下最好。

該成家時成家,該單身時單身,諸事不強求,就是最好。


拿著出世間標準,衡量和指導世間的生活,就好比拿著寶石當賤石。世間無非是選擇,心間有悟,何必糾纏?世間之貪被出世之名粉飾過後,就更加不容易察覺和對治了。


這麼糾結,不如拋硬幣吧!摘花瓣也行,聯絡,不聯絡,聯絡,不聯絡。。。

總比糾結下去好吧。


學佛之路免不了誤解和崎嶇 任何希求獲得解脫而發心學佛的人 無時不刻是在蒙受佛力加持 才有能力逐漸接近正覺正定的道路 佛教義理對人的幫助並非直接的 它不會改變飢餓的狀態 不會使人一夜暴富 不會讓人獲得別人的賞識 不會出現令你滿意的另一半 不會恢復你內心的疲倦 不會使你從痛苦糾葛中獲得快樂 能做出決定能力的唯有覺悟"我" 的存在狀態 這種決斷的能力並非某些神力 亦是本有的 佛陀猶如智者走在眾生命運前面循序善誘

如果於人而言教理變成僵化的概念 那它只是某種學科或知識 並不會使自己感到人格的健壯 不會使心靈真正自由 我們所面對的婚姻 社會 自然 愛恨離別 苦怒哀樂…是我們在這個世界 並非需要超越它而證明某種虛偽存在的現象 人們學佛去洞察人與現象的辯證關係 獲得"我"之覺醒 使人從現實角度去融通佛陀教誨 產生勇氣認識自己行為 調整自己獲得事業家庭的幸福 為人慷慨 努力精進 淡化種種不公 獲得朋友的讚賞 這種世俗的磨礪即是在家人的修行法門 這個世界即是凈土 挲婆世界即是堪忍 釋迦摩尼即是能仁靜寂 你的現狀即是合理的道德修鍊場所 如同常有人說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如果我們不了解佛陀的形象 或者佛陀是某種遠去的象徵 那解脫的機緣 即是客觀的發生在身邊的一切事物 如果人能從待人接物的麻木昏聵中解脫 進一步包容隱忍 精進自律 進一步無我無私 那主客自然是無二的 那心 佛 眾生自然不二

如果遇到一個合適的人 希望成立家庭 他假使對佛學一知半解 偶爾偷偷吃點肉 也沒有按照在家居士的規矩要求自己 那在我看來也是不影響家庭幸福的 只要這個人善良 富於責任心 行為自製 懂得人情事故 只要具備世俗意義上的品格 無論倆人什麼矛盾都會逐漸化解的 他也懂得尊重你的信仰 也理解你的精神生活 這樣的婚姻即是和諧的 通過這樣的婚姻 倆人能於這樣的處境中生成頓悟與啟發 凡事只要願意試試看 就一定起到作用 這就是人的願力 若無法改變他人就自己審視自己的過失 如果排除諸多外緣 放棄世俗的煩惱的刺激 豈不是楞嚴經中的昧為冥諦 離諸法緣了么

以我來看這個人亦是性情中人 有一定善根基礎 您要審視他對婚姻的態度 是不是發自真心 是不是有所準備 倆人性格與事業是不是互有補充 也要審視自己能否有能力與他產生某種共鳴 判斷一個男人的品性 往往是事業與家人的關係中能看出大概來


哈哈哈好糾結哦……題主處女座? 很好奇你們現在進展如何。


竟然學佛,應該明白一切因緣果報最後都是空,空的意思不是簡單的沒有,而是暫有,好比最近發現的上帝粒子讓其他粒子帶上質量後消失,人生的意義就是如何在這個暫有的時空里開悟,您針對的問題首先要有準備:婚姻的追求和所謂有緣人很可能是諸前世所帶業力的影響。但佛法是讓您積極面對的,是業就受之消之,行善法,在這個暫有的時空無怨無悔,最後得道解脫。


給您一個鏈接,文章關於因緣果的表達是見過最清晰的,以佛法智慧面對世間情愛。

【情緣、婚姻是上天註定嗎?】

Handsome:無論閣下是否已有家庭,衷心祝願這長篇大論的文章......

http://www.zhihu.com/question/47771028/answer/107600856?f3fb8ead20=45a04ebbf5a195c35ee2f0b58754591b創建於 2016-06-25作者保留權利


有了佛法,會讓我們時刻被愛包圍,整個世界都是你的愛人:

你為什麼會著意這句話?

還不是因為你心裡有這句話的影子,萬法唯識,你的潛意識裡有這樣的念頭,或者這句話的意境或多或少符合你的認知。

到底是風動還是帆動還是心動?

佛法包含世間法,但更側重於出世間法,即解脫生死輪迴,證到諸佛同證的那一法身。在佛的眼裡,我們都是病眼觀空花,哪兒來的愛和全世界你的愛人?哪兒來的分別對待?整個世界都是妄念,都是假的。在凡夫層面,愛就是貪,就是煩惱,

所以有了佛法,會讓我們明白我們時刻被煩惱包圍,被無名黑暗籠罩,整個世界都是你全體真如法性之海所泛起的一個浪花。


這個世界我們活的太累的原因是一切都要按固定的模式生活。你其實沒有選擇的自由。

為什麼要結婚,是為你自己,還是為了父母。

想清楚了沒有。

好在你是學佛之人了,學佛之人最大的特點是想的開,放的下。

你行嘛,一切隨緣。

該你的,就是你的,不管結果。

這樣,就沒有太多糾結了。


推薦閱讀:

我有神通,你有錢嗎?
索達吉堪布:很多真理,都曾經被人嘲笑
終極現實與靜觀:不再逃避,我們一起與痛苦共存
佛菩薩的七情六慾
四招教你改變世界

TAG:婚姻 | 佛教 | 佛學 | 修行 | 佛道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