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的頻率問題。維持一周一次,還是一周多次,在不同背景下如何設定比較好?

最近閱讀精神分析的一些書作,傳統的精神分析格外強調一周內的頻率,甚至不能達到某個頻率不能嚴格定義為精神分析的治療。特別是國際精神分析學會的定義,不僅每周在四次以上,還設定了躺椅和自由聯想中心等條件。

但是畢竟時代在變,《主體間性心理治療》里又強調一種更彈性的設置,基於來訪者與治療師的「主體間性」。甚至有強調更多頻率,減少每次諮詢時間的趨勢。

想起另一個煞不守規則的,Milton Erikson聽說也在治療設置上,非常任性,即使是對精神科病人進行治療,也沒有一個絕對的時間、空間的固定設定,來幫助患者擁有邊界。

如果考慮到諮詢師風格和取向,以及所工作的背景,事實上有很豐富的差異,希望各種談談吧!

最近正好有人討論一次諮詢設定的時間問題,那大家順便把頻率也討論討論唄。


應邀!

好問題!

「國際精神分析學會的定義,不僅每周在四次以上,還設定了躺椅和自由聯想中心等條件。」

指的是經典的精神分析模式,就是Freud那個時期的,後期是有很多轉變的。

現在經典的精神分析已經非常少了(更別說Freud當初也是打破不少設置,有時候關鍵還是看和來訪者互動的)

具體關於精神分析的次數:南希·麥克威廉斯(Nancy McWilliams)的一本新書上有講: 「五次比四次好,三次性價比最高。」

南希?麥克威廉姆斯《人格組織織與動力性心理治療》

「Milton Erikson聽說也在治療設置上,非常任性,即使是對精神科病人進行治療,也沒有一個絕對的時間、空間的固定設定,來幫助患者擁有邊界。」

Milton Erickson, psychiatrist, psychotherapist and hypnotherapist, has revoluntionalised Western psychotherapy 這位其實是精神科醫師,心理治療師和催眠(大)師。不是精神分析或者新精神分析(心理動力)出來的。

而主體間性講的是心理動力,精神分析只是裡面一部份,講到交互主體的時候,首先彼此要有相對穩定認為的主體相互交互,否則容易一團糟,比如說參考這個什麼是假性親密關係(Irrelationship)? - 曹舟力的回答。這可遠不止是兩性關係中會有,在親子和心理諮詢中也會重複。(至於真假,到了能感覺到)

我們在心理諮詢,精神分析發展等方面其實滯後了百年,而我們跳躍百年把這些內容又混合起來了。

像之前知乎上有個講CBT很好的帖子根本就是對比經典精神分析在講,沒有怎麼涉及到後期客觀關係,自體心理學,主體間性方面。 那現在2010時期的內容和1930時期左右的,怎麼說……

現在有些受訓的問題是,總的框架,大的範圍沒清楚,就看緊了點在抓,這是有一定危險性的。

在國外,認知、行為和精神分析/心理動力、人本存在在一開始都學,區別是認知和(簡單的)行為最容易學了直接上手,精神分析需要相對更全面的學習但是知道套路(不做的深)容易操作而且程序長賺錢相對多。做人本存在/會心,之類的團體經濟效益更高更輕鬆。

心理諮詢的頻率問題。維持一周一次,還是一周多次,在不同背景下如何設定比較好

一周一次或者幾周一次主要看來訪者的個人需求和能滿足方式。

一周多次,越多肯定越有效,但是具體要看,而且心理諮詢師要絕對有倫理道德不是看著錢。來訪者也要有相對應條件,精神氣、經濟、人格力度、具體情況等。

不同背景下的設定當然是雙方協商。

但是要考慮這個,為什麼Freud等後期的認為從事心理治療最好是本身有心理治療體驗(並且從中受益)甚至到尤其規定要多少次,幾百小時。

在本身沒有清楚規則框架和應用之下,就像摸索著制定規則甚至打破,這樣真的可以嗎……

May God bless us.

當然,題主提了很好的問題。大家探討。


總體來說,可能「穩定」就好。

另外,為何這麼強調諮詢師的取向風格背景,而似乎弱化了諮詢另一半——甚至多於一半的因素——當事人呢?

一周一次,有時咨訪雙方都會感到「意猶未盡」,於是需要一起面對「吃不飽」的體驗;一周多次,是否也會需要面對有時「吃撐著」的體驗呢?——一樣是不可重複的、「當下」的感受,一樣可以順藤摸瓜走向內心吧?

就我個人的經驗來說,每周一次對大多數當事人,貌似還是挺適用的——他們對自己的認識在擴展、生活中也在發生變化、諮詢的動力也能穩定維持,而且,時間安排更方便、且容易保障。

如果某個當事人每次來諮詢都有說不完的話,除了需要從反移情角度去檢驗之外,是否也有可能說明了,ta承載的情緒確實太多,以至於每周一次的頻率不足以起到充分宣洩的效果?這種情況下,增加頻率理所應當自然而然嘛!

不過就我自己的操作來說,這種情況幾乎不存在——因為初訪時已經有足夠的時間觀察,可以看出當事人是否處在超負荷狀態,所以對這些個案,我通常初訪就會跟對方討論ta的焦慮強度,是否有必要在開始階段增加密度。我個人認為,當情緒不至於影響日常生活乃至自理能力,一周一次完全夠用——有時保持高密度諮詢,也難說是否是諮詢師或明或暗的「貪婪」在起作用。

當然也不排除有些諮詢師有能力hold住所有個案都往高密度了來(經典精分不算,那是標配),假如他們的當事人都這麼有錢且諮詢師這麼搞得定,我表示佩服和羨慕。

總之如開頭所說,諮詢師本人對設置的理解清晰穩定,總體上堅持基本設置——無論頻率高低,對自己更改頻率的衝動有認真負責的覺察,同時也不會僵死在一個數字上,那麼就是合理的、專業的設置。

至於艾瑞克森我也特別有興趣說兩句——這是個妖怪。拉康似乎也有類似的「妖氣」。

與前面說的「穩定」不衝突,因為人家是穩定在「不穩定」的頻率上——而且我也相信,他的一部分個案,恐怕也是「穩定」的!

至於他的「不穩定」設置,並不代表可以/應該效仿——因為他內心的通透程度,絕大多數諮詢師基本上永遠也別想達到,而沒有那個神器級的容器,根本承載不了不穩定的設置帶來的焦慮、不確定、「無限連帶」的各種影響,所以安心修鍊自己,艾瑞克森什麼的,看看就好,我們這些小朋友就別模仿了。

設置與其說取決於前人的現成理論和經驗,不如說更該取決於我們自己、和每一個當事人——這兩方才是主體,而不是任何教條的東西。


各個流派不同,對於諮詢時間的控制不一樣,就拿精神分析師來說,有的精神分析師堅持一周一次的頻率而且是固定的一個時間點,每次的時間也是極度的控制。但是有的精神分析師一周會做幾次。我們在實踐中是保持一周一次的頻率,每次盡量是一個小時,如果有情況比較重一點的會延時。


在老布的系列課程《布萊克曼教你看透神經症》中有提到關於治療頻率的設定。老布是昵稱,全名是傑瑞姆·布萊克曼老師,他是《心靈的面具:101種防禦》這本書的作者,如果學習精神分析的,應該有不少人看過這本書。

用他的話來說,這個可大致分為衝突性的和非衝突性的問題

如果是衝突性的問題,那心理諮詢的頻率,起碼是一周一次。從共識的角度來看,你跟患者談的越多,你能幫助患者理解自己也就越多,那麼也就能期望這個患者好的更快,好的更理想。

所以遇到這種衝突性的問題,你可以邀請你的患者接受一周一次、兩次甚至三次的諮詢都是可以的。

第二種情況,對於那些非衝突性患者的治療頻率又是如何控制的呢?

如果你遇到一個患者他在共情和信任方面存在問題,那麼通常這種患者本身就不會太想要來找你一周看很多次,通常他自己就會主動將頻率降為每周一次,所以你也只能做到每周一次的諮詢頻率。

當然也有些時候會遇到信任度很低的患者,他們會提出每兩周諮詢一次,這樣也會存在問題,比如諮詢師會擔心他會做什麼傻事,例如自殺自傷什麼的。所以最妥當的設置還是一周一次,如果你想要多的話,患者也未必想來。

關於這類缺陷的患者治療的次數要看幾次,展開來說肯定會是長篇大論,但是有一個大體的框架,如果這個患者在這幾類能力,如抽象能力,現實檢驗能力等出現比較明確的問題時候,通常會建議她住院治療,以及吃藥,在她住院的那段期間,你是可以在患者的急性治療期做到每天都去看他,但等他的病情穩定下來,轉到門診之後,相應的你的頻率是可以減少的。當然具體要減少多少如何減少這要看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定了。

以上所說的是普遍的標準,但是具體的案例還是需要具體的去討論的。


其實很簡單,這要考慮到咨訪雙方的,覺查力。任何一方缺少,而諮詢次數又過於密集,會阻礙覺查力的發揮,從而影響效果。另一方面資費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每一例,真正的深層諮詢不亞於弗爾摩斯探案!!燒腦而,令人費解!


如果做經典的精神分析那麼在諮詢師收集了來訪者資料會選擇每周不少於3次的經典的精神分析。 拉康派要求每周3次!動力性諮詢會根據來訪者本身情況選擇每周不至少一次!


我認為這個問題因人而異。一般來說一周一次比較適合,太多的話可能會適得其反


以下純屬個人觀點,帶有相當大的偏見,勿怪:心理諮詢,表示心中有疑惑,但又不方便隨便找人傾訴,所以才求助於相對特別的人(也就是說被諮詢的未必要求一定是心理諮詢師),達到排除疑惑的目的,這種情況下會有一個大問題,產生若干小疑惑,類似於吃飯,在解決飢餓問題的時候,順帶會出現進食是否安全健康營養的問題,吃飯尚且是餓了根據條件及時補充(未必會是最好的食物,而是當前最容易得到的,所以才有零食),那麼去做心理諮詢,如果是死守一周多少次,刻板的認定必須去心理諮詢師那裡尋求答案,那麼結果只會是永遠也打不到目的。


沒有硬性要求,主要根據諮詢對象每次諮詢後的表現/作業完成情況而定。多以一周一次,都是要有計劃的!


一般來說心理諮詢師是要了解被諮詢人內心糾結產生的原因才能順藤摸瓜減輕人的痛苦。至於多久看一次心理醫生最好建議一周一次,一般只要被諮詢人內心「穩定」即可。


推薦閱讀:

神話故事中,經常出現丈夫偷看見「妻子是怪物」,然後驚恐起身就跑的場景。這背後有何深層含義和隱喻?
我現在在看《終結者2:審判日》,我怎麼覺得這個沙拉沒有第一部那個沙拉是個正常人?
【原創故事連載】 笨蛋小明戀愛記(1).....擁抱的真相原來是這樣滴?
一個經常活在自己世界裡的人是怎樣的,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有精神潔癖的人情商都很低嗎?

TAG:心理學 | 心理治療 | 精神分析 | 心理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