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末日危途《The Road》的結尾小男孩死掉了么?

我覺得小男孩活不了了,他們一直跟著父子倆,父子倆走過的地方應該早就被父子倆吃光了,但是這家人跟在他們後面,不但人活的好好的,還能養活一條狗,想必不該吃的東西沒少吃。如果說他們第一次碰到父子倆是在地窖那邊,之後才一路跟著,倒是能說通一點,可是遇到他們之前是如何養活那條狗的我還是想不明白。

並且根據老人和他父親最後的一些話,做噩夢說明你還活著,做美夢的時候你就要小心了。片尾有鳥語花香和拖拉機的聲音,我覺得小男孩必然是要死了。但是很多人又不這麼認為,舉出了男人沒有大拇指和飛到天空的甲殼蟲為例子,說明地球已經在復甦而且男人是好人。況且殺一個小孩確實沒必要費這麼大的心思。

還有人說什麼樣的人就會看出什麼樣的結尾,覺得結尾是個悲劇的人必然也心理扭曲。我覺得扭曲倒不至於,但在生活中我確實不是一個很樂觀的人。

美國災難片往往都是這樣,壓抑了兩個小時,以為有了希望,其實是最深深的絕望。比如《寂靜嶺1》,當然導演會把結尾處理的很模糊,大家看完以後才會更多討論,電影主題也彷彿能更深刻一些。這裡就不提導演刻意模糊處理的商業的因素了,僅僅根據劇情,大家都是怎麼看的呢?


個人覺得不會。

第一,電影在地下儲物室那個情節就已經交代了有狗叫,推測有人。所以電影結尾出現那家人帶著狗更可能是為了照樣前面的伏筆。既然很可能是這樣,那麼那人對小男孩說的話應該不假。如果是想吃小男孩的話,男的可以隨時動手(因為他有槍,而且是跟在父子後面,無論從裝備還是位置,都佔優)

第二,末日環境下,人與人的信任度是偏低的,特別是陌生人之間(從開頭出現的團伙成員邀請那個父親加入,但被其拒絕,以及後來父子遇到盲眼老人,而後有與其分開,這兩個看得出來)。除了人際固有關係的保證外,其次,最為使人信任的是親情這種感情。帶狗的家庭跟在父子後面,很大程度上是對這種親情的認可。而且,一個較為穩定的團體更容易在亂世中存活下來。所以,帶狗的那個家庭或許想找個恰當的機會,與那對父子結成團體。

第三,帶狗的那個家庭出現的時候,那對父子的情況,已經很窘迫了,那個父親也已經死了。此時,小男孩必須要獨自的去面對接下來走的路。對於那個家庭的成人來說,既然他們帶上了孩子和狗,就說明了,他們同樣存有慈愛之心。這種情況下收留小男孩,更多的是出於對他的關愛。

第四,對於小男孩的父親來說,小男孩就是他活下來的唯一精神動力,這種情況下他是不會冒哪怕一絲危險去與陌生人合作的。所以,帶狗的家庭之所以在前面,沒有出現在這對父子面前提議合作,很大程度上也是出於擔心那位父親的情緒危及自身安全考慮。而他死後,這種風險程度就比較低,所以這時候,那個家庭收留小男孩時機已經比較成熟。

綜上,個人覺得不會。


我覺得不會。

剛看完,以前看電影,演到字幕那裡就關上了;這次沒有,在播放字幕時候,後面有小男孩和那一家人的笑聲、直升機飛行的聲音還有狗叫聲…


支持團圓結局的很多,但我和問者看法相似。電影本身就是開放式結尾,也給觀眾不同的結局。怎麼看都無所謂,不同人不同答案,也不是做閱讀理解。

問者說的那些之前看完有點疑惑就去豆瓣貼吧看了看,貼吧里全是噴子,逮者異己就亂噴看得我怒了,也總結了下自己的看法。對於說樂觀結局的本人沒本事一條條反駁,也覺得存在這樣的可能。

不過說不用跟著早就可以殺的,這種世界把自己損失降到最小才是王道,子彈也是物資,寧可放過塊肉,也別自己掉塊肉。

狗的話沒發聞罐頭的味道,只能聞聞活得東西活著屍體。

老頭說自己瞎,自己90歲只是為了自保而已。

說甲蟲的,甲蟲是男孩的理想狀態,但甲蟲剛飛走,爸爸就被箭射中了,又被拉回了殘酷的現實。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爸爸知道兒子的弱點,所以臨死前說的話才是重點。

還有說割拇指的覺得割拇指說明他之前不是好人所以割了拇指,一個失去了保護的孩子正是最好的獵物。

邏輯bug不深究

個人感覺電影是探討末日的,對與極端困境中的人性作了探討,因為意外人類回歸到原始環境,是否道德會退化,是否人性會淪喪為獸性,文明退化為野蠻。影片中熊孩子、父親、食人族三者代表形成了對比。熊孩子是聖母般的完全善良,食人族是完全的惡,而父親所代表的流浪漢,老人等介於兩者之間人性並未泯滅,但又有很大的缺失,一息尚存,只是因為困境,需要生存被自己壓抑了下去,但也隨時被喚醒(父親給黑人衣服,之前沒殺黑人只是讓他脫了衣服給他活下去的一絲機會,沒殺最後射箭的女人,和老人聊人生哲學,黑人沒殺小孩)

難道看電影時候大家不是感覺,這個食人族好壞啊,男主加油不要死啊,小孩你這種行為會害死你爸爸這種的嗎。看片時一直覺得小孩聖母,不是在困境時的該有的表現,這種一味的善良沒有好結果,給父親帶去了很多麻煩。不能認清楚自己生存環境的人,終會被淘汰。所以無論作者安排的是最後一家是好還是壞都不重要。如果小孩的心態,他聖母病不治好的話,他是不適合生存的。所以之前媽媽想帶著兒子一起自殺。片里說小孩子像天使一般,但天使的路不平坦。絕對的善良是男主的理想期望狀態,所以男主全力保護著孩子,這也是為什麼十年災害孩子還能這樣善良的原因,但漸漸男主發現這樣沒用,過分善良會害死孩子,所以教孩子學著自己的樣子做事。只要心中留有希望的火,人性不泯滅,人類就有希望。而最後孩子沒有聽父親的話,沒有照著父親的方式去做,堅持了自己的善良單純。所以我認為結局是消極的。但消極結局傳遞的不一定是負能量。

並不是聖母就是好的,絕對的聖母在社會上是活不下去的,只要人性尚存,社會就有希望。為了生存而防人之心不可無,害人之心不可有,適當幫助,點到為止,並不應該受到指責。而這種理性正是一種正確的面對極端困境的方式。

但我不得不說善良的人走到一起,組建團體,變得強大起來,是走出這一叢林法則的唯一方式。這個角度來說,小男孩是天使也就說得通了。

結局是什麼不重要,你自己思考了就好。

以上


那家人有個女兒,他是想要這小男孩繁殖,片子里說了,男孩幾乎沒有了,不可能自己兄妹交配吧。。。他們跟蹤那麼久就是擔心這小孩死了,最後說不擔心了。。。這也契合西方那種亞當夏娃兩個人擼出全人類的設定,頂我上去吧,孩子們


首先,這是我最喜歡的一部片子。

然後回答你的問題,小男孩能活下來。

不知道你注意到沒有,最後那幾個人和被男主扒光的那個黑人都是沒有拇指的。在古代某些地區中有切除拇指的刑罰,因為沒有大拇指是沒有辦法使用武器的。也就是說這幾個人不具有攻擊性。他們實際上代表的是和平。

包括半路上遇到的老人都是有威脅性的。


一部分人認為結尾悲劇或消極的人,我想跟你們說兩點:

第一,你是不是一名父親 有沒有一個和影片中差不多大的孩子,如果你有,你就會明白電影里父親所做的一切,都是出於保護自己孩子的不能,他們沒有放棄希望,難道天底下沒有放棄希望的就只有這對父子嗎?有孩子的人(包括最後出現那對帶著孩子的夫婦)才會更加的抱有希望,因為他們不只是為了自己,更要為孩子的明天找到生存下去的辦法。那麼對於一個陌生的孩子,他們才會願意去幫助他,也許幫的不只是這個孩子,而是為了他們自己心中那份希望。。。

第二,整部影片的代入感難道你們沒有感受到嗎?當然,也許我作為一名男孩的父親更能體會到電影里人物的心境;整部影片代入感非常強,我始終在想,如果遇到同樣的事,我會怎樣保護我的孩子,不管怎樣,我會讓我的孩子活下去,而且我要讓孩子心中有希望,人心中如果沒了希望,及時不死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呢!

在我看來電影的結局:第一,孩子的父親去世了,而孩子遇到了能與帶著他一起前行的人;第二,孩子心中存有希望,只有心中有希望的人才能夠真正的活下去;第三,甲蟲、飛鳥,是環境復甦的象徵;第四,最後那一家人中有女人和孩子,除了最後出現的這孩子,整部影片除了主人公沒有出現過其他孩子(或完整的出現其他孩子),孩子就是未來,孩子就是希望,如果沒有孩子,人類將不再有任何希望;

再有,也是最重要的一條,孩子和他的爸爸一直在說他們能找到好人,而最後的結尾孩子遇到了一家人,願意帶著孩子一起前行的一家人,當孩子的希望近乎破滅時,遇到了這樣一家人,孩子的希望得以延續。


就算是地球有所恢復但絕對不會出現像背景聲音那樣的喧鬧,畢竟人們已經所剩無幾,地球的恢復不會那麼快,最後的背景聲音只是與開頭相呼應,是美好的回憶,也有可能是美好的夢境,最有可能是小男孩的天堂。畢竟仔細聽到最後會發現悲慘的聲音慢慢響起,就像是在為死去的天使所奏的最後的音樂。


看一下最後那個甲蟲吧,這說明開始回暖,同時略有人性的黑人和最後的男人都沒有拇指,一定程度上沒有拇指代表無法第一時間扣動扳機。


推薦閱讀:

迪迦奧特曼和戴拿奧特曼誰比較厲害?
《大話西遊》最動人的片段是什麼?
秦昊,一個不羈的東北爺們兒
《哈洛與慕德》---以愛情的名義講哲學
《阿黛爾的生活》:藍色,關於慾望和愛,大概講了什麼?

TAG:電影 | 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