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在97之前,給英國政府有財政上的貢獻嗎?


有趣的問題,答案很簡單:有一點。背後的原因卻是詳細得可以寫成一本書。

討論香港殖民地時代的問題,首先要記得香港之於英國,並不是地方-中央政府的關係。香港殖民地的地位是一個「Crown Colony" 皇家殖民地,歸殖民地部管轄,總督由皇家特許狀任命,稅制等等高度自治,在成為殖民地之初,香港已經定位為與清帝國貿易的自由港,所以稅收極低,甚至入息稅也是在二次大戰後才正式徵收,英國在香港的官員,也無時無刻爭取維持以至擴大香港的財政自主。香港山高皇帝遠、收入穩定,歷任總督有能力經常繞開殖民地部對香港財政收支的批核,自行經立法局通過預算案和重大工程開支,最終倫敦算是接受了現實,香港在1958年正式取得財政自主權。

香港政府憲報公布皇家特許狀的內容。特許狀的性質約等於今天的基本法。


香港對於英國經濟的貢獻,更多的是間接的,英資公司獲益後以稅款形式貢獻給英國政府,例如香港的巴士直到《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前,都必須採購英國貨;無論九廣鐵路、地鐵列車、電氣設備都是英國貨。壟斷香港對外通訊的大東電報局及其附屬香港電話公司、國泰航空等等戰略行業,都是英資公司。

圖中所見的全部是英國製造

英國都城嘉慕(Metro Cammell) 製造的地鐵列車

英國都城嘉慕(Metro Cammell)九廣鐵路(今東鐵線)電氣化列車

大東電報局

國泰航空舊塗裝,可見英文名稱的左方塗上英資太古集團的標誌

香港直接貢獻於英國政府的,主要是保衛香港本土的國防開支,不過國防部及其前身戰爭部,和殖民地部就這項開支經常扯皮:

  • 國防部認為殖民地向來應該為自身的治安和國防開支負責,如沒有足夠財源,殖民地部應該自尋出路而不是老是占帝國的便宜,而且香港在二次大戰時也有以現金報效過」帝國聖戰「(大霧),現在面對gc中國的威脅,更應該自行負責國防開支;
  • 殖民地部則認為應該分清香港」有能力支付多少「(how much it is able to pay)以及」應該支付多少「 (how much it should pay),並表示香港已經在二戰中支援大量金錢,國防部不可以繼續打香港的饑荒。(按:所以任何事情都可以辯證地看,國防部認為香港既有付錢的先例,則可一必可再;殖民地部認為給過了還要給是獅子開大口)
  • 財政部因為自身利益附和國防部,認為香港向來稅率極低,政府負債輕微,有能力更多的為帝國防務貢獻更多。

最終殖民地部頂不住壓力,非正式地預告時任港督葛量洪(Sir Alexander William George Herder Grantham)準備支出這筆金錢,說這筆額外開支的80%將用在香港,同時狡猾地留了一條尾巴,提醒港督關於支付方式,是分期付款還是像「支援聖戰」那時候一樣一筆過支付,由港督建議。這等於付多少,如何付可以談,有沒有Yes, Prime Minister既視感?這條件優惠的差不多是乞求港督賞錢孝敬倫敦,當時歐洲百廢待興,香港以至亞洲的經濟狀況相對英國好一點,而且倫敦不少官僚眼紅香港的低稅率政策,認為香港居民完全有能力負擔更多稅負,分擔財政開支。所以表面上是指令香港出點血,實質上是求爺爺支援後方。

葛量洪


殖民地部通知了葛量洪要孝敬之後,葛量洪和殖民地部正式交手就在1950-52年持續不斷。殖民地部受國防部和財政部委託,以柔性手段寫信給港督,甚至以"Dear Grantham" 親愛的葛量洪為上款,"Yours ever" 你永遠可信的人為下款,行文以商量語氣為主,毫無趾高氣昂的感覺。可是信里綿里藏針,以規勸的語氣表示港督難以拒絕倫敦要求香港支付國防開支,甚至」提醒「港督的行動是需要向倫敦負責的。

葛量洪歷任百慕大、牙買加兩地輔政司、奈及利亞布政司,斐濟總督兼西太平洋高級專員等要職,絕不是省油的燈。首先推諉財政司退休,難以及時回復貴部,回信拖延了整整4個月;然後攔腰砍一刀,回復部里說你要求的一千六百萬港元咱給不了,一口價八百五十萬,不要拉倒。殖民地部和財政部自然不同意,「深表遺憾」,東拉西扯信來信往一番葛量洪依然毫不鬆口,要不說沒錢,要不就同意多付,卻大講程序,說我一個人做不了主,要交給立法局審核。眾所周知立法局全體議員都由港督委任,督爺不點頭誰敢投贊成票?最終葛督憲成功拖延到英國內閣決定從全球包括香港收縮軍隊規模,令兩部難以繼續施壓支付原價,最後以八百萬港元成交,用以支付香港的防務開支。上繳軍費可以談判可以拖延,主謀還是由大英帝國全力培養、根正苗紅的大不列顛官員,新鮮不新鮮?順帶提一下八百萬港元是什麼概念,1956年香港政府收入4.54億港元,等於拿收入的1.75%出來孝敬老佛爺,錢不少但還能應付。

香港政府統計年報

之後每年香港和倫敦的談判,都顯示出倫敦難以從香港榨出更多現金直接支付與英國國庫,港督似乎更著眼於把錢留在香港支持本土開支,而且金額總是不如財政部設想的多,凸顯香港的財政自主程度事實上在1958年前已經很高,英國政府對香港的控制也無法透過殖民地官員強有力地實施,他們似乎傾向蔑視倫敦官僚對港督以及在香港實施的政策指手畫腳,企圖保留更大的自主權。港督和官員們也認識到,倫敦從來都是以商業角度看香港,萬一香港有一天成為倫敦的經濟包袱,他們的自主權將無從說起,甚至放棄香港,所以歷任港督都著力於提高香港的經濟自持力,一方面彰顯香港對英國商貿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增加抵擋倫敦插手香港內部事務的籌碼。

所以香港回歸後的高度自治,並非一下子從石頭蹦出來,而是有其歷史背景的。英國獲得的也遠不止這些,還有香港獨特的地理位置,讓她得到一個遠東最大的情報中心,這個比財政收入值錢得多:

英國殖民香港時,英國從香港獲得了什麼??

www.zhihu.com圖標


於香港鐵路博物館展出的九廣鐵路「葛量洪號」51號柴油機車;52號機車則以葛量洪夫人之名命名為「慕蓮夫人號」

於鰂魚涌公園展出的香港製造「葛量洪號」滅火輪,現時內部用作展覽館,展出消防文物

參考資料:

  1. Ure, G. (2012) Governors, Politics and the Colonial Office: Public Policy in Hong Kong, 1918-58.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 Legislative Council Library (Ed.). (2011, December). Letters Patent. Retrieved February 26, 2018, from http://www.legco.gov.hk/general/english/library/infopacks/yr11-12/1112infopacks-lc-04-e.pdf
  3. Tsang, S. (2007). Governing Hong Kong: Administrative Officers from the 19th Century to the Handover to China, 1862-1997. I.B.Tauris.
  4. CENSUS STATISTICS DEPARTMENT, HONG KONG. Hong Kong Statistics 1947-1967. Retrieved February 26, 2018, from https://www.statistics.gov.hk/pub/hist/1961_1970/B10100031967AN67E0100.pdf


以英國人的老到,根本不需要明搶。

就以港股的老千股為例,手法有

*家族成員,盟友都是高管,拿高薪

*公司有贏利就通過關聯轉到自己手裡,

*隨時低價增發,小股東不跟,那股份被攤薄;跟吧,錢到公司就是到大股東口袋裡。

港英就是那個老千,公司效益再好,港人作為散戶只能期望擊鼓傳花,但總體免不了被收割的命運。

香港回歸時,查爾斯王子居然恬不知恥的說謊:香港人的收入比英國人更好,他指的是那班殖民者吧。


第一,1995年,時任英國首相梅傑透露,英國在香港有巨大的經濟利益,其直接投資在900億至1000億英鎊之間。這意味著,僅從投資的這一項,英國每年從香港就可以拿走1000億港元,也就是1000多億人民幣了。

第二,中英聯合聲明的附件中規定,中國政府在九七之後會承認和保護香港政府在中英聯合聲明之後簽訂的土地契約,前提是賣地的錢,一半歸英國,一半留給日後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從1984年到1997年,英國人賣地一共拿了多少錢我們無從得知。不過,香港回歸當日,副總理錢其琛將這十幾年過渡期內賣地收入累計下來的一千九百多億港元交給董建華。

參考書目

1.《周南口述: 遙想當年羽扇綸巾》齊魯書社2007 周南為外交部前副部長,經歷中英談判全過程

2.《香港回歸歷程:鍾士元回憶錄》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1 鍾士元曾任香港立法局和行政局的首席非官守議員,是八十年代香港社會的華人領袖,多次受到鄧小平接見。香港回歸後,八十高齡的他任特首董建華的行政會議召集人,首屆大紫荊勛賢獲得者。

3.《許家屯回憶錄》


偷稅天堂。就是為了歐美服務的。歐美本土沒這東西,嚴打。

另外,港股也是為剪羊毛而存在的。

簡單的說,賬面的稅再多也多不到哪裡去,灰色通道讓歐美賺了不少。


別的不知道。香港當年出資50%買的幾艘護衛艦,回歸前給英國政府賣了。


香港是殖民地,不是本土。不收稅而是通過經濟壓迫的方式攫取利益———比如你買東西只能從英國買,你賣東西只能賣給英國,你運貨的船只能找英國的船等等。美國獨立的導火索,波士頓傾茶事件就是因為英國規定了13個殖民地的茶葉只能從英國進口,卻又要跑來收一筆進口稅導致的。


推薦閱讀:

函調程序對於騙取出口退稅認定的影響
稅務聽證知多少
分公司應否作為獨立承擔稅務行政處罰責任的主體
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稅務機關處罰計算不能馬虎
稅案觀察:令人困惑的利息,資本化or費用化

TAG:香港 | 歷史 | 政治 | 英國 | 稅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