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為「人性本善」建立一個怎樣的理論體系?

在93年國際大專辯論賽中,復旦大學為「人性本惡」論建立了很好的理論體系,認為人性雖惡,但社會的權衡和制約產生了善。反觀正方「人性本善」的理論就相形見拙了,誰能幫幫他們?

正方一辯(人性善):(引文都有刪節)

大家好!

康德所主張的理性,便是孟子所說的良心。孟子認為人性本善,所以「見孺子將入於井」,每一個人都會有惻隱之心。而佛家說,一心迷是眾生,一心覺則是佛。正因為人性本善,所以人隨時隨地都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方主張人性本善,便是主張人性的根源點是善的,有善端才會有善行。我方不否認在人的社會當中當然會有惡行,但是惡行的產生都是因為外在環境所造成的,所以惡是結果而不是原因。如果硬要說惡是因不是果,也就是如果說人性本惡的話,那麼人世間根本不可能產生真正的道德。雖然英國哲學家霍布斯極力主張在人性本惡的前提之下人類如何形成道德。但是想想看,如果人性本惡,人類一切外在道德規範都是人類作為利己的最大手段。當道德成為手段時,道德還是道德嗎?也就是說,人一旦違反道德不會受到任何處罰的時候,人就不會去遵守道德的約束了。深夜兩點,我走在路上看到紅燈,如果人性本惡就一定會闖過去,因為為了方便嘛。但事實上卻不是如此,仍然有很多人會遵守交通規則。而根據人性本善的前提假設,霍布斯認為必須有一個絕對的權威,無所不在地監督著每一個人履行道德規約。因為如果人性本惡,沒有人會心甘情願地去遵守道德規約。但是,事實證明:人還是有善性,人還是有道德,人還是會有利他的行為。如果人性本惡,那麼我們只有兩種選擇:第一個是活在一個「老大哥」無時不刻不在監督我們的世界當中;第二個是我們人類活的社會將是彼此不會互相信任。如果這樣子的話,我們今天看到一個老太太跌倒了有人把她扶起來,人們便說這個人居心不良;而我們在這次辯論會當中所建立起來的友誼全部都是虛假的裝腔作勢。但是我們會發現,在人類歷史社會當中,沒有一個絕對權威的君主曾經產生過,但是捨己為人的事實卻不斷地在發生。而在生活當中,為善不為人知的生徒小民更是比比皆是。泰麗莎修女的善行,大乘佛教中所說的「眾生有一人不得渡,則已終身不作佛」的慈悲宏願,難道不是人性本善的最佳引證嗎?

反方一辯陳詞:

我方立場是:人性本惡。

第一,人性是由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組成的。自然屬性指的就是無節制的本能和慾望,這是人的天性,是與生俱來的;而社會屬性則是通過社會生活、社會教化所獲得的,它是一種後天的。我們說人性本惡當然指的是人性本來的,先天的就是惡的。

第二,提到善惡,正如一千個觀眾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人心目當中也許會有一千個善惡標準。但是,歸根到底,惡指的就是本能和慾望無節制地擴張,而善則是對本能和慾望的合理節制。我們說,人性本惡正是基於人的自然傾向的無限擴張的趨勢。

第三,雖然人性本惡,但是我們這個世界並沒有在人慾橫流當中毀滅掉,這是因為人有理性,人性可以通過後天的教化加以改造。當人的自然傾向無限向外擴張的時候,如果社會屬性按照同一方面推波助瀾,那麼人性就會更加墮落;相反,如果我們整個社會倡導揚善避惡,那麼人性就有可能向善的方向發展,這一點也不正說明了儒家思想所倡導的修齊、治平、內聖、外王是何等重要嗎!對方辯友,如果真的是人性本善的話,那麼孔老夫子何必還要誨人不倦呢?

今天,對方辯友所犯的錯誤就在於以理想代替了現實,以價值評判代替了事實評判。


歸根到底,善指的就是人類本能地對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並有在不損害自身的前提下減輕其痛苦的願望。而惡則是對這種本能的願望的壓制。

人是基因的生存機器,懂得最大量複製自己的基因才能走到人類這樣繁盛的地步。同類的基因與自己是基本相同的,所以基因」要求「人幫助同類是絕對合理的(當然也會存在競爭)。

只是有人會暫時迷失了,沒有認清本心。如果人性本惡,誨人不倦又有什麼用呢?

對方辯友所犯的錯誤就在於以黑暗代替了現實,以惡意推測代替了事實評判。

隨便寫的,其實我不主張人性本善,不喜歡這種辯論。

關於辯論:剛贊同了一個答案。

書是主觀產物嗎?閱讀是否在試圖從一切主觀中尋找客觀真理?

雷雨,評論贊比答題贊還多,怎麼破,難道要當專…

艾葦、陳小冬 贊同

行萬里路也好,讀萬卷書也罷,非要比個高低嗎?

好的辯論賽題目設定一定是兩可的,如果辯題有定論,豈一方不吃虧一方佔便宜?

然而一個兩可的題目有什麼可辯的呢?僅僅為了鍛煉辯論技巧而辯,豈不落入詭辯之道?

想通了這一點以後,我就對所有的辯論賽失去了興趣。


看了明星辯論隊13年致敬國辯的視頻,覺得有些不在狀態。故去看了傳說說很精彩的93年辯論。說實在的精彩不在於雙方的勢均力敵,反而是反方壓倒性優勢,當然了,將任性本惡找到了一個這麼好的理論點真心是非常的不容易。晚上做飯時便想了想如果自己抽到正方,怎麼立論,怎麼尋找堪稱完美的反方立論。

廢話不說了,直接來正題。

我方的立論是:人性本善。

第一,人性是由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組成的,我們今天討論的人性本是什麼,更多的是在探討自然屬性究竟是善還是惡;自然屬性當時是善,無節制的本能和慾望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和慾望是一個中性詞,無節制雖然不能算嚴格意義的中性詞,但是無節制卻和善惡無關。人只有在無節制的本能和慾望通過正常途徑得不到滿足的時候,才萌生惡。所謂的正常途徑就是你的本能是吃,正常途徑你會去找吃的,只有當食物不夠的時候,你才會發現,我殺了另一個人我就可以得到這個食物了,惡在這時候才發生。這就恰好回答了完美立論中的如果人性本善,是怎麼開出惡的花朵的,因為人類的社會屬性決定了每個人的無節制的本能和慾望很難通過完全正常的途徑去獲得,且社會屬性還會加大人的慾望。所以人性本身是善的,而正是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資源無法無窮供應的環境下,社會屬性造成了一部分的人的惡。所以從人性本來的角度,自然屬性是善。

第二,善不是對本能和慾望的節制,而是滿足本能和慾望手段的合理化是善。不論什麼時候本能和慾望都只會在滿足的情況下才節制。百萬富翁不會覺得我夠了,我不需要成為千萬富翁,這跟善惡一點關係都沒有,而是在我成為千萬富翁點過程中,我不要使用損害他人的噁心手段。這才是真正的善。所以後天的教化從來不是教人遏制慾望,而是在教人滿足慾望的正常手段,善的手段。

第三,如果人性本惡,如果向對方辯友說的善只是在各種各樣,千奇百怪的惡之間的一種權衡,一種迸發的規則,那麼在最初期,制定規則的那個人為什麼沒有在屏蔽了別人的惡之後幹掉規則,唯我獨尊呢?因為人性本惡啊,人有無節制的本能和慾望啊。所以說人性是本善的,社會的教化,道德和法律的力量本來就是人們在本善過程中因為社會屬性激發出來的惡之後,對惡這種不好現象的一種處理方式。之所以有這種處理方式的誕生,也是因為人性本善。

第四,對方辯友還有一個點是說,吾日三省吾身,到底在省什麼,正是因為人性本善,所以當社會屬性影響了我們善的本心時,我們會思考到底被哪些因素影響了,違背了我們的本心,下次我遇到這樣的事情,我需要更好的去向善,而不是偏向惡。

第五,善與惡這兩個字的誕生,一定是先發現有惡,才會衍生出善這個字的。什麼意思,就是說在最開始的社會階段,人和人之間的社會屬性還不足以影響本心的時候,善對於大家來說是本能,我做我自己的事情,完成我自己的慾望;直到有一天社會屬性導致我們萌生了惡。這時候,一些先知的人才發現我們原來堅持的本心叫做善。所以才會有善惡之別。

以上,比較長,因為基本上綜合了我覺得反方在自由辯論以及結辯環節的關鍵性論點一一攻破。


對人來講,善的本身就是人性。若人性不是善本身,那麼人類為什麼要對善報以美好的追求呢?為了追求人性的對立面嗎?擰著自己性子來走不是自尋死路?迎春要是在冬天自己強行開花,這花得開成什麼奶奶樣?

性,就在自身,可惜很多人看這個花花世界太多,已忘了怎麼看待自己。


看了那篇辯論,初看覺得反方說的有理,但再次細讀,疑點多多,

「人性是由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組成的,自然屬性指的是無節制的本能和慾望,這是人之本性,是與生俱有的,而社會屬性則是通過社會生活和社會教化所獲得的,它是後天屬性,我們說人性本惡,當然是指人性本來的,先天的就是惡的。」我聽了心感疑惑,自然屬性指本能和慾望,無節制的本能和慾望才導致惡,將人性是指本能和慾望偷換為無節制的本能和慾望,得出人性為惡,這是偷換概念,以名亂實。且先前稱人性是由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組成,現在卻說人性是指自然屬性,將社會屬性排除在人性外,言語前後矛盾。如果人和動物之自然屬性是一樣,人之性即禽獸之性,人之有治與禽獸之無治,是靠什麼呢?在社會屬性的不同嗎?社會屬性是獨立於自然屬性而存在嗎?社會屬性源於自然屬性,所以人與動物的不同,不在社會屬性,始於自然屬性,人之有治者,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也可以說繼之者社會屬性,成之者自然屬性,性與偽一理相承,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

「對方辯友認為惡都是外因,外界的惡從哪裡來呢,我請問,如果雞蛋沒有縫的話,蒼蠅會去叮它嗎?所以,還是它有內因在起作用的。我方從來不否認,通過後天的教化和修養,人是可以對他的人性加以改變,甚至形成偉大的人格的。但是,正因為有本惡的人性存在。」我聽了又感疑惑,沒有內因的善,外在的教化能使人性加以致善嗎,你既然認為惡是有內因在起作用,為什麼不反過來思考,善也是有內因在起作用呢?現在你推論人世間的善,不是善的內因在起作用,是由於惡的因素,我是不明其由啊,我不能理解人治道德為什麼建立於人性惡上,老王今年七十八,媳婦二十八懷孕了,老王對醫生說,厲害吧,醫生:「這…!我給你講個故事吧,以前有個獵人從沒失過手,有次他撐個傘碰上頭狗熊,情急之下拿傘一指熊倒下了!你覺得可能嗎?」 老王:「那不可能!絕對是別人開的槍!」人的道德建立在人性惡上,豈不是如同老王令媳婦懷孕一樣的道理嗎。一個人說:人性生出來本是惡的,法律使人變善,人類生出來本是病的,藥物使人變好,這樣的推理說得通嗎?有人說性善性惡論爭了兩千年,還有什麼爭論的必要,主要想著法律治理就是了,這話好比,不需要爭論人原來是健康與否,只要後來能健康就行。人有病,治好了,當然有治好的標準,如果人原來沒有好的基礎,又如何治好。

「人性本善的話,那麼孔子何必還要誨人不倦呢,」舉一個推論,甲說:「人性趨利避害,趨利避害是惡的,所以人性是惡的,」乙問:「既然趨利避害是惡的,為什麼法律不禁止呢,立法的根本是懲惡,但沒有聽說過要懲趨利避害,趨利避害是否惡,而且,趨利避害還是人的生存之本,生存之本不是善嗎?趨利避害是利生,利生是善,從這個角度看人性是善的,但是,為了你的生存,而損害他人的生存,你這個趨利避害就變成趨利傷害了,趨利傷害不是善。趨利避害就是人的本能和慾望,趨利傷害就是無節制的本能和慾望,因為趨利避害可以導致趨利傷害,所以才要誨人,因為本能和慾望恐無節制變惡,所以以法制度之,你聽說過惡人一邊做惡事,一邊誨人不要為惡嗎。因為人性可以為惡,所以要誨人警惕為惡,也因為人性可以為善,所以要誨人勉勵為善。

為什麼人性可以為惡,而不說人性惡,反問:「既然人性惡,立法者立的法也是惡,哪裡有惡人立法以自困呢,既然人性惡,而不拘之,這是法不義,既然人性惡,拘而釋之,出而再犯,這是法不義,」答:「人性惡並不是說人就是惡,是人性可以為惡,非指他必為惡,所以人未惡時不能刑之。」「那麼人性可以為惡,與人性惡,是不一樣的概念,將人性可以為惡說成人性惡,這又是言語自相矛盾。


大家好,我是離題黨。

剛看完這個辯論賽,

看到期間台大人總是針對惡花為什麼可以善果,惡為本誰是第一個向善的人。辯駁,想寫點小見解。

對這個我想說點。

現在的善惡本就是人自己來制定的。是以數千年的文明發展而來。

讓我們把場景回到最開始,我們可以這樣設想。

因為人性本惡的,到世界不止一個人,人人都性本惡,一個人的惡會損及到另一個人而致使引發雙方的爭鬥,勝利者可以制定勝者規則,從而可以選擇奴役或殺害失敗者。

然後在擴大,因為人是群居動物,相互爭鬥的擴大,最「惡」的人為自己集團制定了利於自己的政策,剝削和壓榨失敗者族群。

人性也讓不甘於被壓迫的人尋找途徑來反抗,於是有了壓迫與反壓迫的爭鬥,也在其中不斷的來修飾文明。

法律和現代文明的制定都是為了約束人性之惡。

但什麼是好的行為,什麼是壞的行為,終究還是人制定。


則應該以Y理論為根底,加大懲辦力度,促進職工盡量削減過錯。 三、定論 人之初性本善與人之初性本惡都是有必定道理的,他們建立在不同的人道假定根底上,在某一特定條件正因為人道本善,所以人隨時隨地都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方建議人道本 善,就是 人道是善的。可是前史、實際和理性都通知咱們, 人道是惡的!這是一個事實,


推薦閱讀:

好人和壞人,你相信誰?你喜歡誰?
修行隨感(六)

TAG:哲學 | 人性 | 辯論 | 人性善惡 | 理論體系 |